s 阅读页

序言

  刘小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共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在官方组织下走向农村和边疆。这场被称为“上山下乡”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知青的命运,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知青这一庞大群体中,除了人们熟知的“文革”中下乡知青,还有一个“无声的群落”,即“文革”前知青。“文革”前知青约有130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群体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致他们的经历鲜为人知。200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邓鹏主编的《无声的群落――重庆1964、1965年老知青回忆录》,作者是“文革”前从重庆前往大巴山插队落户的知青。在沉寂近半个世纪后,他们终于将自己的坎坷经历,汇集为一部催人泪下、真切动人的纪实文本。回忆录一经行世,在各地知青中产生热烈反响,好评如潮,并被《中华读书报》推选为当年中国大陆出版的百佳图书之一。

  本书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进而提出编写一部全国老知青回忆录的宏大计划。三年来,包括北京、重庆、成都、长沙、达州的老知青在内的《无声的群落》(续编)编委会齐心合力,在各地知青的积极响应下,完成了一部近百万字的书稿,即将印行。本书作者都是1964年和1965年从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武汉、成都、长沙、杭州、西安等地下乡的知青,目前散居在全国二十余个城市和海外,一个共同的夙愿将这些素昧平生的人们凝聚到一起,共同续写了中国知青史中一段起伏跌宕的开篇。

  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先行者,“文革”前知青是一个具有特色的群体。他们出生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成长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最纯正,也最具影响力的年代……其中的大多数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被剥夺了学习和就业的权利,不得不到农村去“脱胎换骨”。由于背负着为父辈赎罪的十字架,他们的人生经历往往比后来的知青更为曲折和坎坷。因为上山下乡,他们的正常成长道路被打断,人生轨迹发生急剧的转变。正是在愈演愈烈的“阶级斗争”和底层社会令人心悸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们的革命激情和虚幻理想很快消磨殆尽。于是,他们又成为知青群体中最早觉悟的一群。

  近年来,知青史已经初见成果,知青学也在有关圈子的酝酿之中。在反映上山下乡史实方面,主要有史书与口述回忆(回忆录)两类性质不同的著述。史书以文本研究为基础,以史学方法为研究手段,作者追求一种客观立场,目前还处在宏大历史的概括和基本事实的还原阶段。回忆与口述则带有更鲜明的个人色彩、引人入胜的情节、强烈的情感倾向和多元的价值判断。它的好处还包括可读性强。

  叙述自由以及广泛的群众参与。目前,回忆录与口述史学在知青史研究中的应用……已获得广泛认同。以往人们只把这些作品视作普通的回忆,很少谈及它的学术价值和方法意义。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纪实作品陆续出现,不仅拓展了知青史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学术研究的手段。

  《无声的群落》及其《续编》,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续编》收有知青回忆文章近九十篇和近五十首新旧体诗歌。每篇回忆文章基本围绕个人经历或某些历史事件展开。在记录“可怕的真实”方面,续编保持了前编的特色。老知青董大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6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5年在北京大学的社教运动期间,因为邻居诬告被勒令退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堂堂北大校方竟拒绝向董大南这个天真幼稚、忠诚老实的青年说明处分的理由(董大南:《通往新疆之路》)长沙老知青王百明因为出身问题,三次高考落榜……最后抱着“赎罪”的愿望,到湖南省江永县落户。尽管出身卑贱,他却不乏保尔・柯察金的忠诚和牛虻的狂热。1967年8月,他明知江永邻近道县的“革命群众”正在对地富分子及其子女大开杀戒,却义无反顾地从长沙返回江永,不久惨遭杀害。这位向往崇高的青年没有成为“革命”的英雄,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祭奠了一个荒诞、黑暗的时代(郑文斗:《王百明罹难四十周年祭》)如此惨痛的史事,因本书出版避免了湮没于世。感谢本书编者,由于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不懈努力,当代史中又多了一批真实可靠的宝贵例证。

  在相当程度上,这些个性化回忆构成“文革”前老知青那几分绚烂、几分惨淡人生的一个缩影。作者不仅记录史实,还对诸多历史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初学校中贯彻“阶级路线”、知青中一度弥漫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等)的由来、背景……影响加以诠释或评价,从而加强了纪实文本的厚重。除了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外,书中还包括若干珍稀档案和图片,共同构成一段比较完整的历史记忆。

  当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试图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忽略小人物和弱势群体的精英史观,把眼光向上变为眼光向下。特别在揭示“正史”不敢正视的史实方面,回忆录和口述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庸赘言,在这方面,本书也是一个典范。

  本书作者多是一些普通知青。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与绝大多数知青如出一辙,下乡、返城、下岗(或退休)演绎了同样的人生三部曲。但他们的经历又是典型的,在他们的种种坎坷、苦难、磨砺中,实际浓缩着不止一代人的生命体验。因此,当他们讲述这段历史时,已不是简单地就知青谈知青。换言之,正是通过这扇窗口,几十年层出不穷的经济、政治运动(即所谓的“穷折腾”)

  及其灾难性后果,几代人――包括不同的阶层和人群――遭受的苦难与挫折,都得到了集中展示。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史学遗产之系统与丰富,在世界各国中无出其右……在这种意义上讲,中国人堪称最具“历史感”的民族。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这个民族,在对待当代史方面却表现为极度的无知和麻木。包括当年的知青在内……许多人已经习惯于记忆的忘却。还有许多人,基于对官贪吏黩、贫富分化现状的不满,对那段逐渐远去的沉重年代,不恰当,甚至不负责任地赋予了太多的瑰丽色彩。在许多人,包括知识和文化精英分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遗忘的今天……《无声的群落》的出版就显得尤为可贵。回忆录是写给世人看的。当年的知青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史书,都有一段五味杂陈的回忆。这些回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色彩斑斓……但属于这一代人的历史记忆,是以悲剧为其底色的。忘记过去,就可能重蹈悲剧。当然,在感慨人们遗忘历史的惊人速度时,我们更需要谴责那种制造历史遗忘的机制。古今中外,好好坏坏的历史总是人写的。秉笔直书的历史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文明社会的命脉;而无论是人为掩盖历史真相,或是用扭曲的历史误导世人,都是在酿造新的悲剧,并且注定要沦为历史的罪人。

  最后,我想用本书主编邓鹏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道义。我们尊重历史,是为了从过去的成败中总结经验,避免重复以往的错误;我们还原历史,是为了辨明过去的是非,吸取其中的道德教训。”

  愿以此话与有识者共勉!

  §§卷五 生命的驿站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