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百世兵家之师

  孙武

  (前535?~前480?)

  [传略]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理论家,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约在前535~前480年(参见杨善群《孙子评传》)。传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孙氏世居齐国乐安。孙武在前514年吴王阖庐即位以后某一年奔吴,为吴将,参与指挥了春秋末期吴国的争霸战争。《史记》作了简略记载,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具体说,大致应为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前484年的吴齐艾陵之战,以及前482年的黄池会盟。这些都是吴王霸业中的得意之笔,震骇列国的大事,特别是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标志着战争结构的变化和步战的趋向成熟,已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著名大战。但是,最受世人称道,也是使孙武最享盛名的却是他留下的《孙子兵法》13篇。《孙子兵法》影响深远,自西汉至今,两千余年,中国的文人武士对其习诵不衰。宋神宗熙宁年间,将《孙子兵法》颁定为《武经七书》之首,规定武学必读。《孙子》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以后先后译成法、英、德、捷、俄等语种在世界各国传播,受到外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它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影响及于海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过时,还日益受到重视。甚至20世纪80年代末爆发的现代化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盟军高级将领还参考《孙子兵法》以规划和指挥战争。西方军事统帅们甚至推崇孙武为“百世兵家之师”,称《孙子兵法》为“世界第一兵书”。

  [影响]《孙子兵法》13篇,计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全书仅7000余字,文字极其简约,但内容却异常丰富,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后勤学、军事地形学、侦察学等诸多学科,但从其总体倾向来看,应是一部研究战略思想的军事学术著作。《孙子兵法》所表述的军事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的特点,概述如下:

  其一,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军事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事”。而“道”是这样一种境界: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民乐为君用,生死与共。显然,这是当时社会中理想的政治状况。孙武又指出,在判断战争双方谁胜谁负时,首先要比较“主孰有道”,这也就是说,哪一个君主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在政治上有一套安国悦民的办法,他就能占有主动。从政治的高度研究战争,就使军事战略不局限于军事,而带有了政治、外交、宣传等全局性的因素。《孙子兵法》又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可见他认为实现谋取一国的某种政治目标,可以运用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孙子认为,军事行动开始之后,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仍然会对之发生作用,并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这些,都已超出了军事统帅所应当考虑的范围,超出了所谓纯军事战略的领域,而属于与战争相关的政治策略的运用了。

  其二,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略。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孙子兵法》首次提出了战略概念,称之为“权”。“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千百年来成为治兵经纬的所谓“五事”“七计”,事实上统统都包涵其中。孙武主张,在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掌握主动权,所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而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要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野战进攻。这种作战思想很有内容。首先,速决的进攻战。《孙子兵法》认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十万之师,日费千金,如果拖延久战,则“顿兵挫锐,屈力殚货”,故用兵虽笨拙而仍能速决,再机智也难以持久。因此,他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著名论断。“对于具体作战行为,《孙子兵法》认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所以善战者应能造成迅猛的态势,攻击的发动,其节奏又必须急促,这样的攻击行动才是实现战略速决的保证。其次,要回避攻城作战。《孙子兵法》认为,攻城作战最不合算,旷日持久,伤亡重大,将高达三分之一,还不一定能攻下坚城,所以把攻城作战列为最下策,主张“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并且认为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这一主张同样是基于速决的考虑。再次,在运动中歼敌。孙武主张,两军对垒,必须在运动中与敌周旋,消耗歼灭其力量。为此,要“避实击虚”,善于调动敌人,进攻可选敌薄弱而要害的环节,从而引出其救兵,在半途上袭击它;守则避敌之锋芒,迅速退却,使其来不及追赶,甚至示以饵兵,诱敌前来,将其消灭。另外,还有战场的选择。战场,《孙子兵法》称为“战地”,并且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类。这些地区的分类标准,一是自然地形,二是战争态势。战场选择,攻击点必须是敌人的薄弱处和要害处,防守点则必须是敌人无法攻或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其三,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战争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例子,但一般情况兵力的多寡与战役的胜败乃是正比例的关系。《孙子兵法》十分强调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那么,如何能使我方的兵力多于敌方,保持绝对的优势呢?孙武主张,在作战过程中必须做到“我专而敌分”,即集中使用我方兵力而将敌方兵力引向分散。他指出“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者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矣。”这样,就易于取胜。为了达到集中优势兵力,即“我专而敌分”,这就必须“形人而我无形”。所谓“无形”就是能够因敌变化,没有常形。《孙子兵法》认为,主动进攻,打乱敌人部署而处处设防“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样必能迫使敌人分散。敌人兵力的各部分明显地暴露在面前,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击其薄弱的一部了。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是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略所必须的,实质是用不断进攻的手段争取战争和战场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战争的准备和进程,将帅的品质和才能,军队的组织和训练,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等,都有值得称道的见解。综其所论,完全有理由把它看做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部百科全书,这当不是溢美之辞。

  [余论]武圣孙武及其《孙子兵法》早在唐代就开始走向世界,并在日本的发展史上起过重大作用。近代以来,它又越过大洋,到达欧美,并跨过高原,远至阿拉伯世界。美国人甚至还用它去指挥海湾战争。有关《孙子兵法》的著述在国内共约500种,外文译著则有约200种,值得一提的是,孙子的著作是美国军人特别是军官的必读书之一。美军各军种基本上每年都要向军官们推荐读书书目,《孙子兵法》总是作为必读书列入其中。美国兰德公司的著名学者,波拉克曾撰文说:“孙子是军事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对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提出了很概括的见解,它的内容是许多不受时间限制的作战指导原则,而不是应付种种具体情况的详细的建议和忠告。从这个方面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兵典,学者和军人总能从中获得教益。”

  由此可见孙武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

  (李宝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