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8、外科消毒第一人

  利斯特

  (1827~1912)

  [传略]利斯特,英国外科医师,外科消毒法的创始人之一,人称“外科消毒之父”。

  1827年4月5日生于阿普顿,其父为皇家学会会员,业余光学家。曾制造消色差显微镜。

  1844年他进入伦敦大学学院。1847年获文学士学位,1852年在伦敦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853年赴爱丁堡大学任外科教授J。赛姆的助手,后任皇家医院外科助理医师兼授外科学。1860年任格拉斯哥大学外科教授,同年被选入皇家学会。1861年任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外科医师,在那里工作的8年当中,一直从事外科消毒法研究。1869年继承赛姆的临床外科教授职位,1877年被聘为伦敦国王学院外科学教授,1891年退休。1895~1900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利斯特在学医期间曾受研究炎症的著名的W・琼斯和生理学家W。沙比的影响,并研究组织学,发表有关瞳孔调节肌和皮肤不随意肌的论文,在爱丁堡皇家医院描述了炎症早期阶段的血管和组织变化。他发明数种精巧的外科手术器械、敷料、引流管等。改革手术方法(如乳腺癌根治术、髌骨骨折栓结术、耻骨上膀胱切开术等)。后专心研究创伤和外科手术后的伤口感染。曾用口服亚硫酸钾治疗严重的脓毒血症。当时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常因感染而死于脓毒血症。他即宣称伤口化脓是一种腐败现象,1864年他读了L。巴斯德关于腐败是微生物引起的发酵过程的论文,很受启发。1865年首次用苯酚(石炭酸)溶液清洗四肢复合骨折伤口和所有接触伤口的敷料、器械等,又用石炭酸喷雾消毒手术室及其周围空气,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随后他致力于完善和传播其无菌理论并改善伤口敷料,设计灭菌器械和方法,进行细菌学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普法战争期间被人应用,但在英美却受到怀疑。1877年10月26日,他在国王学院医院用他的消毒法成功地进行骨科手术,此后他的方法在英国逐渐被人们接受。1912年2月10日卒于沃尔默。主要著作有《治疗复合骨折及脓肿等的新方法》《论外科临床中的灭菌处理》等。

  [影响]约瑟夫・利斯特出生于教授之家,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外科医生。在伦敦上大学时,看到许多病人虽然手术成功,但伤口不易愈合并常因此而死亡,利斯特下决心一定要找出原因。毕业后,他陆续在几家大医院行医,留心观察病人伤口愈合情况,他发现那些虽然骨头断裂而皮肤完整的病人一般都能痊愈,病人死亡一般是伤口腐烂后发生的。他估计这一定是来自空气的污染。于是在当了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外科负责人以后,就针对当时外科患者手术后死亡的严重情况而采取了一些措施。由于手术而患诸如脓毒症之类病的病人相当多,利斯特就千方百计清洁外科病房,但仍不能降低外科病患者的死亡率。有的医生认为医院周围有一种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瘴气”,因而造成了许多患者的死亡,但利斯特不相信这种说法。

  1865年,利斯特仔细研读了巴斯德的有关著作,懂得了物质之所以腐败是细菌在作怪;导致伤口化脓的罪魁祸首也是细菌。这使利斯特喜出望外。随后,利斯特到几家医院当医生,并着手做了一些手术。从那时起,他正式着手研究伤口化脓的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后,他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既然伤口化脓是细菌引起的,可这些在显微镜下才看得见的小东西,是怎样钻进伤口里的呢?显然,弄清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防止伤口化脓的办法。利斯特的目光渐渐盯住了要害所在。

  期间,他多次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虽然骨折了,既充血、又肿胀,痛不堪言,但因皮肤完好无损,几乎没有一个人死亡,当然也不会化脓。反之,尽管骨折不算严重,但如果皮肤破了,伤口则几乎都会化脓,丧命者也甚多。

  据此,利斯特认为,细菌是体外来客,并不是伤口本身产生的。

  细菌是怎样进入伤口的呢?这个问题折磨着利斯特。

  1865年的一天,天气分外晴朗。早晨,阳光从窗口斜射进来,照到病床上,病人感到很舒适。利斯特迎面进来,看到这一情景,心情也格外好。但他马上被一种现象吸引住了:只见射进来的一束束阳光中,无数灰尘在飞舞,但光束的周围却仿佛什么也没有,确切地说,并不是没有灰尘,而是光不强,肉眼看不见。这说明,空气中随时都有无数的灰尘在飞舞,只是我们没仔细看罢了。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现象,利斯特当然见过,但以前从未引起过他的注意。今天他见到这一现象后,像发现了重大秘密似的,异常高兴:找到了!很可能那微小的细菌就躲藏在飞飞扬扬的灰尘里,空气流动时,将灰尘及细菌带到伤口上,细菌便使伤口化脓了。他还将绷带、棉花球、手术刀等物,包括自己的双手,都拿到太阳光束下观察,果然微小的灰尘在它们周围飞舞着。由此说明,这些东西在细菌的传播中都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传播的方式及媒介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寻找杀菌的方法。经过实验,他找到了碳酸这种有效的杀菌剂,因为碳酸能防止腐烂,当然也就能杀菌。

  利斯特决定用石炭酸试试。石炭酸是煤焦油的产品,几年前才由曼彻斯特一位化学家提炼出来,有强烈的气味,用做防腐剂。当时有一名11岁男孩被马车压伤了腿,利斯特为他动手术。他用石碳酸洗手,洗器械,并喷空气和伤口,用浸过石碳酸的纱布敷伤口。病人很快痊愈了。从此以后,他每做手术之前,都不仅精心地用石碳酸给双手消毒,而且对手术器械、纱布、绷带等也进行严格消毒。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在手术室里喷洒一次石碳酸,结果外科患者死亡率戏剧性地降了下来。1865~1869年间,他主管的病房中的外科病患者手术后的死亡率由45%降到15%,利斯特的实践证明了灭菌的重要意义。

  1867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外科消毒论文,但他的思想没有很快被广泛接受。这以后,他被任命为爱丁堡大学外科学教授。在爱丁堡大学度过的7年中,他的名声大噪。1875年,利斯特前往德国,在那里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翌年,他赴美国,而那里的大部分医生不相信他的学说。

  1877年,利斯特任伦敦皇家学院外科学教授,并在这个职位上度过了15年。他的外科消毒法引起伦敦医学界的重视,接受他的思想的人与日俱增。及晚年时,利斯特的消毒法已为伦敦广大外科大夫和医生们所接受,灭菌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后来,利斯特发现石碳酸太强,易灼伤病人的肌肤,随后又发现高温可以杀菌,于是他在沸水或火焰上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此后,世界许多医学科学家研究出多种灭菌方法,如加热、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照射、伽码射线照射、超声波灭菌法等等。

  在利斯特提倡采用消毒剂之前,病人接受外科手术是极其冒险,经常发生病人因手术伤口感染而死亡的情况。利斯特的创新给外科学带来了一次革命,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使无数外科医生再也不像原先那样,战战兢兢地工作了,而是通过消毒,敢于放心大胆地做手术了。由此,外科手术的范围变得十分广阔,从摘除白内障到心脏移植,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病人的痛苦也大为减轻。

  利斯特以自己开创性的功绩赢得了许多荣誉。他担任皇家学会主席历时5年之久,还当上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医生。

  [余论]还是在伦敦大学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当利斯特亲眼看到英国第一次使用麻醉剂给病人动手术时,激动无比。但令他失望的是做手术的目的本来是为人解除病痛,而有时却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即病人的病非但没有治好,反而因为伤口化脓而烂死。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一看似很小的发现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他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刘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