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0、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1930年~)

  [传略]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回国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他还担任着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70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稗”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70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此后,他又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概念,国家“863”计划据此将两系法列为重要项目,经项目组科技人员6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两系法技术,并推广种植,现占水稻面积的10%,效果良好。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且米质类粳稻,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影响]袁隆平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但他对水稻的种植却始终痴迷。他6岁的时候在一次郊游中为此打下了基础。农田里的桃、葡萄等水果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梦想投入农村的怀抱。然而,现实并非想象般浪漫。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湘西教书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3年自然灾害,这就更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走水稻高产之路。

  1964年,袁隆平第一次提出杂交水稻的概念竟引来嘲笑和讥讽。按当时全球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所以任何实验都毫无意义。但袁隆平不信这是禁区。

  从此,袁隆平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反复探索,袁隆平提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至于自花授粉作物与异花授粉的区别不过是繁殖方法上的不同而已。30岁出头的袁隆平向传统的遗传学理论发出了挑战。9年后,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喜获成功,单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还多。杂交水稻迅速推广到全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袁隆平的成功轰动了世界,甚至有西方媒体说他掀起了全球“第二次绿色革命”。

  从这出发,他培育成功了三系杂交水稻,也因此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这又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两系法研究是一项我国独创的高新技术,是世界作物育种上的重大革命,它不仅简化了种子生产的程序,降低了种子成本,而且可以配组自由,大大提高了选育优良组合的几率。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时,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把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与常规稻发展优良株叶提高光合作用等育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大胆设想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极大支持,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经过5年的攻关,终于在2000年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共有数十个百亩片和数个千亩片亩产700公斤以上,突破了日本科学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这一成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在农业部颁布的稻米品质的9项主要指标中,超级稻有6项达到一级优质米标准,3项达到2级米标准,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成果。

  超级杂交稻的研究论文再一次在国际水稻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各国专家纷纷走到台上,向袁隆平表示祝贺,称赞:“中国人,了不起!”

  袁隆平深知,科技创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需要千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精诚团结与合作。他不计名利,甘当人梯。

  从一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他就努力培养年轻人,如今他的第一代学生李必湖、周坤炉、尹华奇都已成了农业科学专家。他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奖金和美国水稻技术公司的顾问费100万元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和科研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资助和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

  福建农业大学的一位博士后,开展多倍体水稻育种的探索性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袁隆平得知后,非常支持,专门拨出一笔科研经费,鼓励他取得成果。湖南省溆浦县有位高考落榜的女青年,摸索种桃树的新技术。她在研究中遇到了难题,就给袁隆平写信求教。袁隆平看了她寄来的资料,认为她的研究有前途,就热情写信予以指导。女青年在他的帮助下,终于培育成被专家誉为“天下第一桃”的新品种。

  袁隆平非常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注意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认为,未来的农业科技光靠常规技术必将落伍,而必须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甚至深入到分子技术领域,才可能占领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要应用高精尖技术,就必须拥有高精尖的人才。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在,他的研究中心已形成高水准的梯形队伍,高级研究人员超过30名,占科研人员总数的一半。他先后推荐300多名国内杂交水稻科技人员到国外大学和科研机关进修深造。

  目前,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几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吸引着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投身这一领域。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杂交水稻科研队伍能与中国的这支队伍相提并论。

  1999年10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其中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是创新精神使他放射出如此夺目的光芒!自从成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以来,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创造并一直保持着这项领先世界的成果。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该组织的首席顾问,7次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还在国内多次举办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数百名技术人才。目前,越南、印度已成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菲律宾、缅甸、孟加拉等国家试种获得了成功。袁隆平的成果和精神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袁隆平非常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他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大面积推广。至今他仍然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与应用。牵动他的心的东西,只有水稻。

  [余论]科学研究离不开灵感,但是不要指望躺在床上就能获得灵感,也不要指望苦思冥想几天就能获得灵感。培养灵感就是靠知识加汗水。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因素。知识是基础,没有好的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另外,还需要实践,要实干,要真的流汗。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是以某一个偶然因素为诱因突然碰出的火花,来无影去无踪,所以必须重视灵感,抓住思想火花。再有就是机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都是袁隆平给予我们的启示。

  (刘伟)

  §§第九编 科学大家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