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传略”玄奘(602~664),俗名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东南)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佛学大师、佛经翻译家。传见《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玄奘传》。
陈�的父亲当过县令。陈�自幼敏慧超群,在其二哥的影响下,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遂于12岁出家,法名玄奘。出家后,玄奘谦虚好学,穷索钻研,并随时随地向大德高僧求教参学。唐朝统一后,玄奘进长安,以其博学专精、佛理深湛,而获得了“释门千里驹”之称。贞观三年(629)春,27岁的玄奘从长安,沿丝绸之路向印度进发。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当时印度佛教的学术中心那烂陀寺。玄奘在这里学习了5年,基本上通悉了全部经典,佛学造诣更加深邃。贞观十九年(645),43岁的玄奘从印度凯旋回国。一进长安,就马上在弘福寺投入了翻译带回的梵文佛经的工作,并写作著名的《大唐西域记》。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与世长辞,终年62岁。
“影响”玄奘西行归国,用20匹马驮运回大小乘经、律、论520箧,657部。在玄奘的主持下,唐朝政府在长安弘福寺设置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译场有十项分工:译主、证义、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吹。每项皆由当时社会公认的有德长者担任,场面宏伟,非唐以前翻译可比。译主玄奘工作辛苦,经常工作到深夜。
三更暂眠,五更又起。翻译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往往对翻译的佛经反复诵读,仔细推敲。玄奘精通汉、梵文字,翻译往往出口成章,无须修改、润色。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与罗什、真谛、不空并称为“四大译师”。他翻译的佛经不仅意达而且辞雅,是严复提倡翻译“信、达、雅”的先范,开创了佛译的新阶段。
玄奘译经19年,以他为主的译场,先后译出佛经75部,1335卷,是中国佛教翻译史上独有的,其功绩永存。玄奘创立了唐代第一个佛教宗派。因该宗分别诸法性相,所以名叫法相宗;又因该宗说明万法唯识,所以又叫唯识宗;又因所在寺名慈恩寺,又叫慈恩宗。其理论主要集中在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一书中。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并非实有而是假有,因为世界一切皆由识而产生。识分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以第八识阿赖耶识最根本。阿赖耶识是藏识,其能含藏种子;又是种子识,其有产生善恶的能力;同时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处于不断运流之中。第七识末那识依赖阿赖耶识而起,它恒审思量第八识为我。前六识也是由于第八识而起,所以唯识宗的八识理论主要便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唐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骨”第八识虽含藏善恶种子,但第八识的本体乃是真如,即是说,通过第八识的净化达到本体的真如,也就是自我与真如本体契合,从而成佛。
与八识理论联系着的有三自性论。三自性即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所谓遍计执自性是人以虚妄分别计较执著法、我为实有。依他起自性是说宇宙森罗万象是依众缘而生起的假象,并非真实。在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由此我、法二空所显示出来的真如、实性,就是圆成实性。在圆成实性上可以成佛、菩萨。
由于玄奘创立的唯识宗因明(即逻辑)突出,论证精细严整,不能与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相契,所以不久该宗就没落下去了。也由于玄奘遵照戒贤师训,也主张“一阐提迦”没有佛性,不能成佛,而与中国许多佛学家以及中国人日常佛理不相融,促成了唯识宗的衰落。玄奘是个伟大的旅行家,其不畏艰难,意志坚定,远涉异域,行程万里,其精神鼓励着后人。玄奘西行途中“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其中“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归国后对沿途及在印度的所见所闻汇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该书由他人执笔,玄奘口授)。
《大唐西域记》记叙真实,文笔生动,现已成为世界名著。该书是研究今日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及我国西北历史的珍贵文献,其中保留了7世纪印度以及西域等地的许多宝贵资料,包括民族风俗、宗教、文化、哲学、历史、地理、山川河流、气候、水文等。对现代研究历史的人有很大的启发。
“余论”玄奘是中国伟大的翻译家,伟大的佛学家,伟大的旅行家,伟大的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他曾把中国的《老子》一书译成梵文。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玄奘是个不屈不挠的到西天取经者。由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的宣扬,唐僧玄奘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梁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