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
“传略”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幼年入宫做宦官,历侍和帝、安帝两朝,任官中常侍、尚方令,封龙亭侯。蔡伦,生性秉正,为人机敏多才艺。东汉和帝委任他做尚方令。尚方是专门生产皇室器具用的手工制造机构,下设许多手工作坊尚方官署,资金和技术都十分雄厚,这给爱好发明的蔡伦提供了技术研究的良好条件。史载,经过蔡伦改进和监制的各种器械、刀剑和生活用品,“莫不精工坚密”,世人争相仿效,推进了东汉手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
“影响”在蔡伦的各种发明创造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发明的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蔡伦向和帝呈献了第一批纸。从此,人们把蔡伦向皇帝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专门方法、有目的地制造出的植物纤维纸的诞生年。
蔡伦首次采用树皮做原料造纸,是一重大创造。由树皮而树木,可以说是开创了近代木浆造纸的先河。据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79年)中的模拟实验表明,从东汉麻纸的质量来推断,其制作过程大致是:首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原料切碎,煮烂,使原料里所含纤维分离出来,成为纸浆。然后,再经过捶打,加进粘汁,溶在浆中,成稀糊状物,再用细竹帘一张张均匀地捞出,从帘上取下,铺平,晾干,而成为纸。当时已经具备了原料处理、制浆、打浆、抄纸、干燥等主要工序,其基本工艺原理沿用至今。特别是蔡伦首创的石灰碱液蒸煮新工艺,加速了纤维的离解净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这正是后世化学制浆技术的雏形。
由于纸的用途重要而广泛,社会对纸有着巨大需求,同时因为蔡伦造纸术所用原料价廉而易得,所以,造纸术很快在全国推广,工艺进步也很快。流传到现在的南北朝时的经卷,纸质已十分精美。人们为了纪念蔡伦,把用蔡伦发明的造纸工艺生产的纸称为“蔡侯纸”。
蔡侯纸在我国各地流传开以后,陆续传到国外。晋代已传到朝鲜和越南。公元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朝鲜和尚昙征又把造纸术传到日本。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在与阿拉伯大食国的战争中,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战败,被俘士兵中的造纸工人把造纸术传到阿拉伯。而后又由阿拉伯陆续传到亚洲西部、非洲北部,12世纪中叶传入欧洲。公元1690年,我国的造纸技术辗转传到美洲。19世纪由欧洲再传到澳洲。经过1000多年的流传,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被世界五大洲普遍接受,世界各国都分享着这项伟大发明的成果。当然,造纸技术传到国外以后,外国工匠们和中国同行一样,根据本国、本地的具体条件又做了许多改进,从而为这项世界性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以前,人类知识记录的载体十分笨重。在中国,商、周时代把文书契刻在兽骨和龟板上,这就是甲骨文字。贵重的记录铸刻在青铜器上。战国、秦、汉大量使用竹简木牍,书写、携带和收藏都极不方便,限制了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传播。当时,皇室、官宦富商之家也有用缣帛做书写材料的。缣帛是丝织品,本为衣着用料,价格昂贵,不可能作为社会性的书写材料。古代西方,欧洲使用质地脆弱的“莎草纸”做书写材料,极易损坏,还不如竹简木牍方便。用羊皮书写,比缣帛还昂贵。因此,把造纸术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是完全正确的。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他那本著名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曾从中西文化发展比较的角度分析过纸的发明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在之后的1000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方,其主要而基本的原因就是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使中国人掌握了方便的书写材料。而西方国家掌握了造纸术以后,才逐渐赶了上来。当西方更先进的印刷术推广以后,又逐渐开始领先于中国。也就是说,哈特从技术发明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评价了造纸术对人类发展进步的贡献。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也是中肯的。
“余论”造纸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的发明是印刷术发明的前提条件。有了纸和印刷术,社会交往大大活跃,人类知识得以大量完备地记录、保留和传播。知识的积累才能带来更深层的科技文化革命,推动社会迅速发展和进步。蔡伦发明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顾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