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3章 1912年度 保尔·萨巴蒂埃

  因发明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而荣获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

  保尔·萨巴蒂埃(法国,1854~1941年),1854年11月5日生于法国奥德省卡尔卡松。1874年,萨巴蒂埃大学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后赴巴黎随有机合成创始人伯索从事金属硫化物研究,1878年获图卢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萨巴蒂埃在图卢兹大学度过了他的大半生,他从开始工作到1930年退休都未离开这所大学。1941年8月14日,萨巴蒂埃逝世于图卢兹。

  萨巴蒂埃是当时化学界公认的天才,即便遇到最难计算的化学方程式,他也会很快求出结果。他做实验总是有条不紊,轻松自如,实验结果非常精确,他既讲授物理又钻研化学。在伯索的引导下,他致力于金属催化(如镍催化剂)加氢在有机合成应用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氢化反应过程中,萨巴蒂埃发现了化学反应与热力学的关系。

  1897年,萨巴蒂埃研究乙炔氢化反应时发现,某些易分离的金属,如钯、铂、镍等对该反应有良好的催化作用,可促进不饱和烃与氢气的反应。但是这些金属必须从它的氧化物或盐类中制得,而且要随用随做,因为这种新还原的金属活性较大。其方法是将反应物的蒸气与过量氢气一起通过新还原并保持在适宜温度中(150~200℃)的镍,从而制成镍催化剂。

  此后,他利用此类催化剂将苯转化成环己烷,若将镍催化剂扩大到其他芳香族化合物,发现它都有类似的催化性能,甚至还可把一氧化碳氢化为甲烷。萨巴蒂埃继续研究又发现,同样的催化剂在高温下可以脱氢,他用镍粉作为催化剂,将伯醇转化为醛,仲醇转化为酮。他在对氧化物催化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伯醇用氧化铝为催化剂可生成烯烃,而用氧化铜为催化剂则生成醛。萨巴蒂埃认为,催化剂的催化机理是物质的分子在催化剂的表面形成了不稳定的化合物(称之为化学吸附),这些不稳定化合物在催化剂表面大量集中,增加了分子间接触的可能性,并降低相互作用的活化能,从而加快了反应进程。萨巴蒂埃将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氢化成饱和脂肪酸,为油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人们品尝到的美味人造奶油,就得益于萨巴蒂埃的研究成果。

  维克多·格林尼亚发明的格林尼亚试剂和保尔·萨巴蒂埃发明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共同奠定了现代有机化工的基础,他们共同分享了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