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5章 1975年度 维纳德米尔·普雷洛格

  因在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

  普雷洛格(瑞士,1906~1998年),1906年7月23日生于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1928年获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工业大学工程学士学位,1929年获工程博士学位。1929至1941年先后任职于布拉格德里研究所和萨格勒布大学,1942年后任职于苏黎世工业大学直至1976年退休。

  普雷洛格主要致力于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如生物碱、抗菌素、酶以及某些天然化合物。1935年,普雷洛格开始研究桥环化合物并合成了金刚烷。此后,他又对脂环、多环、杂环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明了中环化合物由于受范德华力的影响,采用常规方法难以合成的原因。1947年,普雷洛格提出用偶联法合成中环化合物的设想,并引入“普雷洛格立体构想原理”以揭示有机分子复杂的立体异构现象。

  1953年,普雷洛格开始研究不对称构型有机分子的性质及其转化与合成规律。他将不对称醇LMSC-OH(L表示大基团,M表示中基团,S表示小基团,C表示手性碳原子,-OH表示羟基)与苯甲酰甲酸转化为相应的酯,然后使之与甲基碘化镁试剂作用。他发现,由于空间障碍,甲基碘化镁试剂的甲基尽量避开不对称醇中最大的L基团,而从中、小基团(M基团和S基团)一侧进攻苯甲酰甲酸相应的酯所含的羰基并与之结合。从大、中、小基团进攻所得生成的量依次递增,其中的对映体与所提供的不对称醇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他又选用其他构型的不对称醇进行同样的试验,其结果相似。普雷洛格由此得出:在进行不对称合成的过程中,进攻基团首先进攻受体空间障碍小的一侧,且产物与原受体的构型相似。这一规律后来被称为“不对称酯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规律”,也称“普雷洛格规律”或“普雷洛格通则”。

  人们后来发现,“普雷洛格规律”不仅可用来测定不对称合成反应中产物的构型,也可通过先确定生成物的构型来推断原不对称醇的构型,它在现代化工合成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1966年,普雷洛格还与卡恩共同发展了通用的分子手征性系统标识法(也称“S·R”立体化学构型命名法),这种标识法现成为国际化学组织命名委员会统一采用的标准。由于普雷洛格研究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领域所取得成就而与康福思同获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