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本的《张强文集》,收入我的文章的范围,从1983年(《四僧艺术略论》)到2009年,其间共计有文章约160余篇,诗歌300余首,跨度达26个年头。
其实,这个学术履历,远远不能包括我的研究范围,甚至无法编织出一个基本的框架。而我的学术研究的重心,已经逐渐地凝结成为三个基本的走向,亦即“中国绘画学方向”,“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方向”,“视觉文化研究方向”。它同时也是我分别在山东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任教时硕士生的三个培养方向。
“中国绘画学方向”包括了如此的内容:《中国画论体系》、《中国绘画美学》、《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现代国画形态》(五部专著120万字,2005年2月在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方向”由这样的内容组成:《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现代主义书法论纲》、《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五部专著120万字,重庆出版社2006-2007年出版)。
而“视觉文化研究方向”,已经呈现出来的研究结果是:《视觉文化:从艺术经验到学科体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它的学术系统是敞开的,是一个与时代发展相关联的经验与学术并生的东西。它将包括建筑、影像、时装这些更富变化的对象,为课题生发而成。
当然,这五部文集是无法包括以上这些体系昭然的内容,收入的只能是在这些大体量工作间隙中的那些零星发表的文章。
不过,今日形成的这三个基本的方向与各自所构成的学术系统,却是与当初的学术研究的起点有着根本性的关联,所以,这五卷文集,真实地显露出我的学术思想发育的脉络。然而,如果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的恣意发挥,或者是个人学术道路的纪念……事情若止于此情绪层面的话,那么,没有理由让我重新耗费心血,来纂集这些已经显得有些遥远的文字。
让我集辑这五卷文集,内心的真实的冲动,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
之一,意义播撒。
我至今认为,我的某些文章,在当初写作出来之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诸如在20世纪80年代,我参加的那些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入选的交流论文,一旦在会议上宣读与散发,也就没有余力去关注其发表。而很快被新的学术冲动所取代,久而久之也就被淡漠在时间的深处。这些原本可以得到更大空间传播的文字,就这样被封存了。
之二,方法论。
我至今仍旧相信,我的某些学术观点,没有被得到应有的体现。或许它会在我后来已成系统的学术成果中起到作用,但是,毕竟在漫长篇幅的学术中,也会遭到当然地淡化的。最为重要的如“艺术起源是一个伪命题”、“艺术是什么——一个自我约束的悖论”、“艺术史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创的观点,带有强烈的方法论色彩,甚至可以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而可以进入人文学科的元方法论范畴。
之三,逻辑关系。
我相信如此的方式,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文字,只有聚合在一起,才可以看出其间逻辑的穿插。思想随着时代的思潮而波动,有些被摈弃,有些被沉淀,有些则被充分地得以张扬。而且可以看出那些系统性著作的基础与方法切入之间的真实关系。同时,在这些被拉长的时间里,也由于我的学术关注点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在某些方向中的系列研究,就会产生一种断裂感,使得一些思想、观点的表述,出现上下文的孤立现象。而这个文章集辑的方式,则会自然地将它们放置在同一专题类型的空间中,可以释放出更为有效的力量。
之四,文心呈示。
其中,我以专门一卷收入了我的古风绝句三百首,其中旨在提示我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境界开拓以及修养自然方面的重视,这个从我16岁时开始的诗意自然的感受方式,一直陪伴至今,已经整整三十余年了。
如果说1985年《齐鲁艺苑》(总第四期)刊登《中国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气之试探》作为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成为标志着我艺术研究生涯的正式开始,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整个80年代,我的学术重点放置在了中国画史论的学习与研究之上。同时起始了对于现代艺术关注的兴趣。
整个90年代,无疑是我迄今产出研究成果最多,也是学术兴趣点最为丰富的时期。收入这五卷文集的大部分文章,几乎都在这个时间段落之中完成的。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使我完成了对于艺术史方法论的思考,以及相关的学科思考。
2000年以来,尤其是调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之后,在系主任的岗位上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却让我个人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不同于学者个人的兴趣,来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并由此设计出相关的学科框架,这个阶段的思考,对于我后来的学术走向,影响至关重要。之后,对于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当代视觉研究中心工作的主持,也在时刻地提示着一种宏观,却同时必须是有效的学术思路。
当然,这五卷文集的编辑,只是从某个切面反映出我的学术研究所关注的三个类型走向,它们分别是,《寻找的自在/张强文集/艺术理论与背景卷》,《意境挥运/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正被切开的香橙/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思想踪迹/张强文集/讲演与访谈卷》,《文心开道/张强文集/学术体系与诗文卷》。
《寻找的自在/张强文集/艺术理论与背景卷》,囊括的内容有:
第一部分,现代艺术纵横,重点是对于现代艺术问题的切入性思考。
第二部分艺术与观念,是对艺术的形而上思考,包括了艺术史方法论与艺术作品的哲学视角的认知。
第三部分学术究探中,则包含了有关艺术史论的检讨与展望。
第四部分概念·发效,则是在视觉文化视野中,对于一个城市的视觉史与当下视觉空间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示出一个独立的发展战略空间概念。这个概念的效应无疑是可以直接在社会层面上产生其作用的。
《意境挥运/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则包括:
第一部分思潮扫描,这里对于思潮的认识重点,放置在了对中国画命运的思考,以及东西方美术的差异性认知。
第二部分国画探究中,收入了对于中国画从学科到问题的认识过程。
第三部分前言、后记中,描述了对于中国画研究的视角与体会。
第四部分自叙·访谈,则是有关中国画的一些具有感性倾向的短小体会文字,同时包括了即兴的访谈文字。
《正被切开的香橙/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则针对对象更为具体,它截然地分为:
第一部分群体·研判,是对一些板块性、群体性的艺术聚合,所实施的批评。
第二部分个案批评,则是对于一些有缘结识的艺术家批评与作品的解读。
第三部分是状态·区域,以中国当代美术状态之下的山东美术的全面批评的框架,建立起一个区域美术的剖析标本。
第四部分是呓语·后现代,一些看似随意的文字中,也许包含了后现代的悠长意味。
《思想踪迹/张强文集/讲演与访谈卷》则通过最为生动的现场话语及现场访谈这么富于激发灵感思想的方式,直接撷取了艺术思想特别的穿越性质,显见出话语者的背景条件及学术功底。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同样面对的“当代艺术问题”这个最为敏感的、最为前沿的、最具挑战的课题。最终通过12个方面来加以阐述的。
第三部分阐说·研讨,则以在现场的话语语境而进行的语言博弈之中,体现特有的观念及思想。
第四部分学科·创想,则通过问答的方式,将有关美术学向“视觉文化”转型的理论、思想依据,进行了充分的阐说。
《文心开道/张强文集/学术体系与诗文卷》则是从貌似截然的两个方面中,提示了一个“文心开道”的主题,这两个方面分别是艺术、学术的个人体系框架的建构;现代诗歌、散文与古风诗歌。其中内容如是:
第一部分是有关学术的个人体系。在所开列的几十部著作的研究目录之中,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有的也许永远不会写作了。但是,作为相对完整的计划书,其中已经有独立的学术概念得以提示了。
第二部分是有关艺术的个人体系。在此可以看出我的艺术走向的内在逻辑性。
第三部分现代诗歌与散文,这些完全从文本的角度的自由书写,在今日读来仍旧饶有意味。
第四部分是古风诗歌三百三十首,共分为八个相关的主题。
当然,从以上五卷文集中,要全面了解我的艺术学术走向,也是不可能的。一些异样的艺术实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术思考的文字,由于收容在四卷本的《踪迹维度》丛书(《人体是战场还是秀场——张强踪迹学报告与女性主义》、《艺术:学术概念还是经验博弈——张强访谈、对话》、《行墨巴黎——一个中国当代艺术概念的国际扩散》、《收视反听——张强艺术自述与对话》重庆出版社2007-2009出版)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在此也就被自然地忽略了。
另外,我在80年代,同时还发表的大量的有关“现代书法”的文章,由于成为《现代主义书法论纲》的基本内容,在此也只好割舍了。
同时,毕竟这些文章中,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片段性的工作。一些系统的学术体系框架,还必须要从那些具体的著作中,才可以真实地显现出来。
无论如何,这五卷文集的出版,对于我个人而言,可以更加明了以往的学术路径,可以更为明确地在未来的空间中,行走得不再那样的滞涩,会变得更为扎实与飘逸一些。
对于有兴趣的读者而言,可以从一个学者个人的研究结果与前瞻性计划书中,看到对于自己可能的启发。
2008,是中国真实地全面地面对世界的开始。
2009,是我的学术转型的开端。在这里,超越中国艺术自身的特别性的思考路径,还原到人类自身的艺术与学术经验之中,在其中生发出更多的可能性。或许是在这个时间段落里,五卷文集所昭示的我的内在自我追求、学术的自我批判与企望的自我超越吧,同时,也应该成为与诸同行共勉的历史使命!
如果达到这个目的,这一切也就足够了!
张强
2008年6月26日夏至后于重庆黄桷坪108号
2009年6月8日凌晨于黄桷坪再记
§§第一部分 思潮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