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的思潮对于体系的营建,无异于釜底抽薪。无疑,进入后现代文化规定的情境之中,以本质主义消解和过程意义提示作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态,再在此基点上,去建立学说的大厦确有一种荒谬之感。
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及文化进程的独到性,即前工业化的社会状态之中、传统与现代、卑俗与高雅、文明与野蛮、体系与解构、科学与经验,后现代与封建流绪,如此这般,这种看似无序性却也反证出建立某种系统的可能性。
当然,现代文化情境对于这种系统的要求也就指向了它的非封闭性、非拘谨性与非静态化。
而书法在现代文化发展中正面临着如此的境遇。在书法之上凝聚着最为典雅与传统的东方文人精神与性格,然而,它同时又要受到最为现代的西方抽象艺术的比照与逼迫。这种两极的夹击注定它必须呈示一种新的变化,即符合现代文化变化的征兆显示与东方精神的自足自在。
在20世纪80、90年代,现代书法创作从最为具体的视觉样武上,向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展示活动与观念宣扬。崭新的作品形式与前所未有的创作方式,给书法固有的理论,给书法的所有定义,给书法的存在状态,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书法的“已有”,对此只有保持冷漠来掩饰自己的惊慌,以沉默来制造深沉,以不屑来抵抗挑战。
这一切毕竟还只是虚弱的权宜之计,或者说最终沦为一种自我欺骗而已。
我们必须寻找到一种新的视角,来发现古典艺术中的现代意味;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系统,来伸展现代意识的充分触觉;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标准,这样才能对于不断产出的艺术行为进行深刻的阐释与评判。
《现代书法学综论》便是建立在这样前提背景之上。在此书的系统中我们试图审核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框架。纪实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松散性将成为它的构成特征。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现代书法学综论
第一部分历史:观念清理与理性省察第二部分理论:阐释与批评第三部分现代:导向与发扬第四部分综合:历史的进程与体验的过程第五部分机动:一个个案的展示。实录性的特征显示出遵重原来章节发表时的面目,从而在整体上显示出松性,这也同时注定了其再发展与衍生的可能性。在《综论》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发出三个系统,即《中国书法的形态学研究》、《消解与和约: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现代书法》、《现代书法的批评形态》。它们既是《综论》的延伸、深化,同时又是中国现代书法理论有可能走向学科化的标志。当然,它有待予我们通过艰苦研究和具体撰写予以进一步践约。
(二)中国书法形态学研究(纲要)
导言:阐释有关书法三大形态划分的理论依据,扼要回顾有关书法美学论争的利弊,指出书法学研究应当立足于一种形态学的立场。
上篇书法古典艺术形态
第一章 范式:有关书法典范的成立书法是一种“成立”的艺术,它的标志是抒情达意。魏晋作为一个重要时代。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动因考察。美学上的关钮所在。范式之于中国书法意味着什么。
第二章 体势:书体的意味一个必要的回顾。书体变异的过程。实用性与审美性的交错难解的情结。楷书的三大家的约束。狂草的意识修正。隶书的追赋。甲骨、钟鼎的体格意味。
第三章 模式:书法审美的定势从王羲之作为定势自觉的开启。颜真卿定势。赵孟頫定势董其昌、王铎、馆阁体模式。碑学、帖学模式的相互修正。
第四章 范畴:中国书法的理论自觉包容天地万物的假释。禅宗书学的误区。“意味”之于书法的填充。
第五章 衍势:中国书法审美嬗变从王羲之以来文人书家的艺术风尚及异交可能。审美性格作为分析的座标。
应用性的误导。馆阁体作为一种矫饰的诱导。
中篇书法的文化形态
第六章 碑体:一种艺术发生的缘由包世臣、康有为的理论内核。空间观念对于时间的包容,碑书的美学分析。魏晋前碑书同清代碑书家的比较。艺术走向了文化自觉。
第七章 渊始:有关文字成因及视觉分析文字中包含了有关视知觉原理及反原理。文字抽象的起始。理式偶和的意味。与八卦的关系。刻画符号与象形文字。
第八章 稚拙:风格学的文化阐说有关民间书工及抄经、帛书等等风格界定。儿童体的实质。儿童书法儿童化的论争意义。
第九章 美因:文化观念与艺术发生非主体性艺术如何转化为艺术。非主体性艺术的实质及转化意义。观念与形式的关系。
第十章 动因:丑之于书法风格转换下篇书法的现代裂变形态。
第十一章 转换:有关的文化背景书法在新的文化制导之下的变化。书法作为纯粹艺术、独立形态提出的理论依据。发展、探讨之后的窘涩。
第十二章 对抗:难解难分的书法矛盾传统与现代。学者与稚拙。文人与鄙陋。实用与审美。文字与非文字。认读与非认读。经验与体验。意味与视觉。
第十三章 行为:有关书法现代风格区分新古典主义。新文人书法。现代主义。现代派书法。现代书法。书法主义。
第十四章 革命:书法的前卫艺术分析最初的四个系列二波普。水墨。刻字。抽象书写。机动书法。文字臆饰。
第十五章 理论:日趋深入的探讨现代书法学的基本构架及理论支持,现代书法的文化背景及艺术性格。
(三)消解与和约:二十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现代书法
第一章 趋从
1.中国书法进入80年代;
2.八五、八六现代艺术思潮;
3.“八五”现代书法行为;
4.灰色的理论。
第二章 追溯
1.伪寻;
2.形式显示的逻辑推衍;
3.象形意味;
4.一个牺牲、但却是“注定要经历的过程”。
第三章 对抗
1.本质主义的阴云;
2.文人趣味与民间风尚的搅拌;
3.冷漠的书坛;
4.陈振濂;
5.一个不可避免的局势。
第四章 借重
1.日本前卫书法阐说;
2.少字数与表现主义;
3.无锡现代书法展;
4.倚靠在某个阶段是可能必然的。
第五章 逃避
1.进入沉寂的现代书法;
2.行为的减弱;
3.影响的淡化;
4.沉默并不意味着消亡。
第六章 消解
1.中国新书法大展;
2.漫书;
3.谢云;
4.林信成;
5.邱振中;
6.符号与内容;
7.回旋也是一种进取方式。
第七章 和约
1.悄然的转换;
2.中国当代书法作品展;
3.南京·中国当代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4.上海·中国现代书法展;
5.文化的筹谋。
第八章 书法主义
1.文化与视觉的操作;
2.郑州·中国书法主义展;
3.洛齐;
4.张强;
5.邵岩;
6.白砥;
7.刑士珍;
8.李强;
9.第三次场景虚拟的对谈实录。
(四)《现代书法的批评形态》
以上学科设想在目前来讲,理想色彩的浓郁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是某种理想在激励着我们的信心:只要书法谋求新的空间发展,就必然要与现代文化观念接轨,那么,随之而来的批评标准、理论基点及学科建设诸种要求便会接踵而来。而在此思路上所做的诸种努力,其成效无疑也是令我们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