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要“自动集合”式的去向一些死去的人告别。打个电话约一约,或者是接到通知,说是某某人因为什么去世了、某日某时在某地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请准时参加等等。于是,自己或集体或约与死者有关系的三五朋友准时赶到,在附近的寿衣店里买了花圈,令店里的笔杆子遵嘱将事先拟好的“某某同志千古”“某某同志安息”之类的挽词抄到挽联上去——不知不觉中,这样的事做得多了,自己也就真的不再年轻了,离无忧无虑的日子越来越远,仿佛能够参加迎生送死的事是彻底成人的一个标志,生命中有意无意地便染上了死亡的气息。
既是一种仪式,也就有着几近千篇一律的形式套路——带上白色小纸花,从治丧人员的手里接过一张死者的生平事迹明白纸,边看边鱼贯进入灵堂。围绕躺在另一个世界里的死者走一圈,鞠躬致哀,然后同哭泣着的死者家属握手,说不说“节哀”都可以,于是便完成“仪式”。在蠕动鞠躬的人流中,也有当时就哭出声来、以至不能自恃者,见状便知其与死者的关系。要知道,在众人面前哭泣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虽说是仪式,也有繁复与简单,隆重与冷清之别,这全看死者生前的造化和死者家属的社会地位。国人注重身后事,也就难免将一生的奋斗系于死后此时此刻的种种境况。我曾看到告别仪式上各式各样的小轿车——浩浩一片,像开汽车博览会,以至堵塞交通,不得不由交通警察维持秩序。这是一种身份、一种“荣耀”……死者生前定是大人物、权贵或是特别的社会贤达,这样的死者定会“含笑九泉”;我也曾看到仪式上的车寡人稀,灵堂前的冷落凄清,其死者身份名声自不待言。然而,人死万事空,不管是什么样的冥界,也不管死者愿不愿意,在大家都为生存而奔波的当代社会,死者的后事也是生者见面的机会。大家三五成群地握手寒暄,窃窃笑谈与死者毫无关系的事,或者对手中的死者生平事迹明白纸上的溢美之辞报以不屑的轻蔑一哂等等,都是那么自然——我起初很不适应这种与仪式气氛毫不协和的举动,但经历多了,也就觉得这告别仪式是一门应该学会的功课。
看死者的生平事迹,远不如看死者那张化了妆的脸来得深刻易记。死者的脸应该端庄安祥,才能不枉一世名声和生前的尊严,也才能安慰家人。然而,由于化妆师技艺的低劣,死者的面部往往被修饰得色彩艳丽,花里胡哨,像电影里骇人的鬼妖,更有几分说不出的滑稽。看着这样的脸让人环绕围观,令我想起自然界的一种动物(记不清名字了),这种动物在自知来日无多、死之将至的时候,会自动地远远离开群体,到无人看到的地方,独自迎接死亡来临,死后也不让他者看见尸体。而人却不仅难以办到,更以瞻仰自残尊严,这又是何苦?
死者与自己关系浅淡,参加告别仪式便大多是俗约的形式,但其中也绝非没有动情之时。记得有一次,在一位刚刚因意外事故而去世的青年军人的告别仪式上,当我鞠躬、当我看见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我难以抑制从心底升起的哀伤,不禁潸然泪下,引起仪式上的人们侧目不已。我同死者关系平平,也不知他有何感人事迹,我只是为一个谢世过早的生命本身而悲伤。
真正痛彻的告别是没有仪式的,来自心底的悲痛瞬间就可以更改自己的举止,它不需要任何演示和外在的形式。1990年我祖父去世时我正年轻,从未经历过与我的生活有关的死亡。从接到他病故消息的那一刻起,巨大的哀伤顿时将我吞没了——我不知自己是怎样回的家,不知院子里的人都是谁,也不知道我过分悲哭的举动破坏了乡村里哪些治丧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