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乌耳姆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后来举家迁往慕尼黑。爱因斯坦从小喜欢读书和思考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11岁时自学了牛顿力学,12岁时自学了欧氏几何,13岁时通读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但他对当时德国流行的军国主义教育感到窒息,于是在1894年只身前往瑞士,两年后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主修物理学和数学。
1900年,爱因斯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由于他异常孤僻而不苟言笑的性格,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他一度在街头拉小提琴以维持生计。1902年,爱因斯坦在朋友的帮助下成为瑞士专利局的技术员,负责审核专利申请。他白天工作,晚上进行科学研究。1905年,他在《物理学记事》上发表3篇论文:第1篇是关于布朗运动的,他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分子的存在;第2篇论文中,他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设,因此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第3篇论文中,他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但在当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不到一年之内在3个不同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这在科学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爱因斯坦积极进行反战活动。1915年,他建立了完整的广义相对论。1916年,他发表《广义相对论原理》,系统阐述了广义相对论原理。他根据相对论预言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时会弯曲,后来为观测到的日全食结果所证实,全世界为之轰动。他的理论被称为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巅峰。1916年,爱因斯坦又对量子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奠定了现代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20年代后,爱因斯坦主要研究统一场理论,并于1929年发表总结性论文《统一场论》。
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疯狂迫害犹太人。爱因斯坦被迫移居美国,为了表达与纳粹政权势不两立的决心,毅然定居美国,宣布放弃德国国籍,并于1940年加入美国籍。定居美国后,爱因斯坦一直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39年,从原子核裂变中获得巨大能量的实验宣告成功。而纳粹德国当时在原子能实验中居于领先地位。爱因斯坦对此深感不安,立即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介绍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威力,建议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以压制德国。爱因斯坦本意让原子弹仅作为一种威慑力量,以维护世界和平。然而,1945年8月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数十万生命毁灭。爱因斯坦陷入无限悲哀之中。二战结束后,爱因斯坦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和平运动。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享年76岁。为了不使任何地方因自己成为圣地,他在遗嘱中说,不举行丧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的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终不为利所惑,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科学事业。他这种高尚的精神或许会使那些稍有成就便沾沾自喜的人有所警醒。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和平主义者,他热爱和平,致力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即便是个人遭遇排挤和迫害依然如此,这让人们没有理由不去爱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