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曰:“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兴,尤被其害。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用得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
汉宣帝在位时,匈奴内部动乱不断,分为五支,其中一支在呼韩邪单于的带领下,投降了汉朝。
汉宣帝当然很高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要来长安朝见皇帝。汉宣帝送给他一套很好的衣帽、一颗金子做成的大印、一辆头等的马车,此外,还赏赐他很多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
呼韩邪单于穿戴打扮好,坐着新马车,跟着汉朝使者来到了长安。汉宣帝用高于诸侯王的礼仪接待他,亲自出城迎接,文武大臣、各部落的酋长、各地的诸侯王以及老百姓多得数不清。当汉宣帝和呼韩邪单于登上渭桥,成千上万的人一齐高呼“万岁”。呼韩邪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场面,简直都惊呆了。汉宣帝请呼韩邪单于参加为他专门举办的宴会,他们两个互相敬酒祝福,关系非常融洽。
一个月后,呼韩邪单于恋恋不舍地回去了。汉宣帝派出16000名骑兵护送他,并给匈奴送去许多粮食。
郅支单于一看汉朝皇帝对呼韩邪这么好,很是嫉妒。
但是,他想:自己虽然打得过呼韩邪,但是汉朝力量大,汉朝一旦帮助呼韩邪,那自己就不是他的对手了,不如乖乖地向汉朝臣服。
于是,他表示愿意同汉朝和好,主动地向西搬迁。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要求到长安来。原来,呼韩邪想和汉朝结亲,好使两国关系越来越友好。元帝心想:这次和亲,和前朝可不同,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于是,答应了呼韩邪单于的请求,他命令手下随从:“你们到宫中去挑选一个又美丽又能干的宫女,如果她愿意嫁给匈奴单于,我就把她像对待公主一样看待!”
宫中有许多宫女,她们个个都很漂亮,但大都是被强选入宫的。在宫中,她们整年整月见不着自己的亲人,有的连皇帝也见不着,都想早点从皇宫中出去,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现在,虽然能够出去,但却要到很远很冷的北方,人生地不熟的,生活习惯又不同,所以,她们又不愿意离去。
这时候,有一个名叫王嫱的宫女站了出来,说她愿意嫁给匈奴单于。王嫱又叫王昭君,是湖北秭归人(今湖北西部),她能歌善舞,人又漂亮,又有才华,刚被选人皇宫不久,还没见到汉元帝。
她想:和匈奴单于成亲,这可不只是她一个人的事,自己生活好不好是小事,汉朝和匈奴的友好才是大事。
汉元帝命人教王昭君说匈奴话,给她讲匈奴的风俗习惯,还教她学习琵琶,王昭君学得非常认真,琵琶弹得连鸟儿都不舍得飞走。
到了成婚的那一天,呼韩邪单于像汉人新郎倌一样,亲自来迎娶新娘。他轻轻地揭下王昭君的红盖头,不禁看呆了:真是太美了!草原上没有一朵花儿能比得上她!汉元帝给的那份嫁妆也令人吃惊:金银无数,单是丝绸就有18000匹!呼韩邪高兴得连嘴都合不拢了。汉元帝也很高兴,他想:只要匈奴不再侵略,那就行了。
新郎新娘要回匈奴了,元帝和文武大臣来为他们送行。长安城内的老百姓也都向王昭君高喊:“一路平安!”王昭君激动得哭了,她看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就好像都是自己的亲人一样,是啊,她以后就不会再回来了,也再见不到亲人了!
但是,她觉得自己为了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也多少尽了一份力,她要力争使汉匈两个民族永远友好,想到这,一种自豪感又涌上心头。
她抱起了琵琶,弹出了一首动听的曲子。这首曲子表达了她既高兴又忧伤的心情。后人把它称作《昭君怨》。
由于有人又尊称王昭君为汉明妃,所以《昭君怨》又被叫做《明妃曲》,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昭君来到匈奴以后,把带来的先进知识和生产技术传给了当地的人民。她帮助呼韩邪单于改变匈奴族以前单一的游牧生活,不再整日骑在马背上,到处游荡。从那以后,匈奴人发展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学会使用中原先进的农具,使自己的粮食有了保障,生活也稳定下来。
王昭君还建议呼韩邪改革匈奴人的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文化。在王昭君的大力帮助下,呼韩邪单于使匈奴族又繁荣起来,人口增多了,牛羊也到处可见。呼韩邪单于非常喜欢王昭君,两人在一起生活得很好,并没有因为习惯不同而产生矛盾,夫妻俩很少吵架。第二年,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可把呼韩邪乐坏了,整天抱着儿子,给他取名叫伊屠智牙师,长大以后被封为匈奴的右日逐王。
匈奴有一个老风俗,新的单于要娶老单于的王妃为妻。就这样,当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又嫁给了新单于复株累若疑,她又生了两个女儿,分别叫做须居次、当于居次。
在匈奴时间长了,虽然过得很好,王昭君还是很想家,她多想回到家乡,再见一见父母兄弟呀!可是,作为匈奴单于的王妃,出塞以后,是不能再回去了。王昭君经常梦到自己回到了家乡,和家乡人们一起唱歌、生活。
王昭君是个很爱国的女子。她经常派人送信回来,询问中原的情况,还送些特产给汉朝皇帝。
当然,汉朝皇帝也不时地送一些贵重物品给匈奴单于。
60多年了,双方一直是这样友好地相处,和平地生活,再也没有打过仗,这里面有王昭君很大的功劳!
王昭君年纪大了,在临死前,她告诉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一定要和汉朝友好,要他们在她死后,把她埋在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外,坟墓一定要向南建造,好让她永远望着自己的家乡。
她去世后,被埋在一块水土很好的朝阳山坡上,她的墓被叫做“昭君墓”。本来,那个地方靠近沙漠,很少有青草。可是昭君墓却始终长满了青草,所以,昭君墓又叫做“青冢”。
王昭君已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维护自己的利益,绝不能退缩
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会发现在动物王国里,狮子惯于在一群数以千计的羚羊中,挑选那些老弱病残的那只作为腹中餐。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当然也是狮子的本性。但是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如果过于软弱,就会成为那些残忍、狡诈如狮子的人的攻击目标。孔子说“当仁不让”,就是要人们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敢于和邪恶做斗争,这个时候,我们决不能惧怕而退缩。
与那些不讲理的人交往,一个人的正直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上,而且在与之交往中,还需要表现出合理的要求绝不放弃、绝不做无谓的牺牲与放弃刚正的品质。
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大卫是一个农庄的主人,拥有不少的黑奴。有一天下午,大卫正在磨坊里磨麦子,这时房门被推开,一个黑奴的孩子走了进来。大卫回头看了看,语气恶劣地说:“小家伙,什么事?”那孩子声清气朗地说:“我妈让我向您要回五毛钱。”“不行!你这小兔崽子,给我滚回去!”“是!”孩子答应了,可是一点也没有离开的意思。大卫只专心在工作,根本没觉察他还站在那儿。好一会儿抬头才看到他还是静静地站在门边,“我叫你回去,你听不懂啊?再不走。我让你好看!”孩子依旧应了一声:“是!”却依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大卫真的很恼火,顺手从身边抓起一把秤杆,气愤难当往门口走去。眼看着一定会发生严重的事情了。然而那个孩子不等大卫走过去,反而向前上了一步,凛然的眼神仰视着面前这个凶恶的主人,斩钉截铁地说:“我妈说无论如何都要拿到五毛钱!”大卫一下愣住了,缓缓放下秤杆,从口袋里掏出五毛钱给他。
一个孩子,在与强人的交涉中,展现的是一种刚毅正直的品格。面对凶恶的主人,他不但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因为对方的气势而退缩,反而勇敢地往前上了一步,这种沉着的力量,完全挫败了主人的锐气,最终将五毛钱给了他。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但他强烈主张抵御日本侵略,这一点可谓是深得人心。有一次,张作霖出席一个名流集会。席间,有几个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兴赏一幅字画。张作霖当然知道这是在故意刁难他,但在这大庭广众之中,也不能直接拒绝。于是满口答应,吩咐笔墨伺候。他站在桌前,大笔一挥写就了一个“虎”字,然后得意地写上落款“张作霖手黑”。那几个小日本面对题字,一时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机敏的秘书一眼发现了错漏,“手墨”怎么写成了“手黑”了?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小声道:“大帅,您写得‘墨’字下面少了一个‘土’,‘手墨’变成‘手黑’了。”张作霖眉梢一动,计上心头,故意呵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要的东西,不能带‘土’,这就叫做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堂喝彩。那几个小日本这才看出张作霖不好惹,都觉得没趣,只好悻悻退场了。
张作霖在自己丢了脸的情况下,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将错就错,巧妙地暗示大家,他把“墨”写成“黑”,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写,而是因为他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对于日本的侵略坚决寸土不让。
所以,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受到别人的威胁时,我们不能因为怕得罪别人或自己会遭到报复就畏缩,就不敢作反抗。而是应该理直气壮地站起来,大声地说:“这是我的,你没有任何权力夺走!”要勇敢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否则就是弱者,弱者,当然是不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