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阿朱忽道:“萧大爷,江湖上刀头上的生涯,想来你也过得厌了,不如便到雁门关外去打猎放牧,中原武林的恩怨荣辱,从此再也别理会了。”
萧峰叹了口气,说道:“这些刀头上挣命的勾当,我的确过得厌了。在塞外草原中驰马放鹰,纵犬逐兔,从此无牵无挂,当真开心得多。”
萧峰企盼到雁门关外打猎放牧,和阿朱厮守终生,因为雁门关外便是辽阔无边、令人自由舒畅的大草原,这足以使他忘却发生在中原的伤心往事。雁门关处于中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历史上汉族农业文化和游牧族草原部落文化在这个地带相互撞击,相互融合,因此,它也是历代各族统治阶级激烈角逐的战略要地。
单从“雁门关”的名字,就可以想象它有多么险峻了。雁门关处于地势高峻的双峰之间,只有大雁才能飞过。雁门关在山西代县西北20千米勾注山上。由代县徒步循城东的关内河上溯,可直达雁门关上。雁门关城楼约有一千米,城垣高七米,不愧为塞外雄关。城门有两个,东门楼称“雁楼”,匾额上书写着“天险”二字,门外建李牧庙;西门楼称“杨六郎庙”,匾额上书写着“地利”;另有一南北石门,匾额上是“堰门关”,砖联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关外长城曲折蜿蜒,一派雄壮巍峨的景象。置身其间,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然而,这座当地的名胜、海内外游子所归趋凭吊的古关,却是宋代的关址和明代的遗存。
其实,雁门关在此之前早已有之,根据史料,雁门关至今已有2456年、至少也有2302年的历史了。汉魏时代已经称雁门塞,《魏书》上说:“(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匈奴中郎将藏晏与南单于出雁门塞”。所以,雁门关的历史年龄应予重新认识,恐怕山西代县的雁门关并不是最早的雁门关。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雁门关外发现了防御契丹骑兵的宋代铁蒺藜,那么当今雁门关应该是始建于宋、重建于明的雁门关。那么,古雁门关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在当今雁门关西南约五千米处,有一个当地习称“铁襄门”的山口,很可能这里就是古雁门关遗址。铁襄门是一个顶宽30米、底宽5米、谷深20米、东西长50米的巨大壑口。铁襄门南面山岭上,延伸200米为人工修治过的平台,有战国和汉以来诸多遗物。
铁襄门南面有一人工圆锥形堆积物,上面一片狼藉。附近村中老人说,这圆锥形“祖先传说叫古坟,埋了死人,里面有宝贝。铁襄门是孔子时代修的,走过车,叫车道渠”。铁襄门两边山势最陡,只能通过一辆车,故穿凿以度。由铁襄门远眺,四方尽收眼底,军事地形非常有利。不远处战国赵长城的颓垣依稀,也许,古关和古长城便是古代防卫体系里的一对搭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