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日本风俗

  日本最常见的姓氏是佐藤、铃木、田中等。据估计,日本目前有姓氏约12万个,其数量远远地超过了中国姓氏数量!

  日本姓氏趣闻

  在中国,除了远古时期人类以氏族为姓外到后来都有姓氏。而在日本,几个世纪以前却没有姓氏。直到近代,一些贵族才有简单一点的姓氏。到了19世纪,明治维新时期,废除了社会等级制度,平民百姓才开始有姓。明治八年(公元1875年),日本政府下令国民必须有姓,以便进行户口登记。并且规定了时间,凡是不按时报姓氏的,都要受罚。由于时间紧迫,人们匆忙之间,便随便指物、指地名、指职业为姓,有些甚至是开玩笑的话,也用来为姓。所以日本的姓氏既怪又多,真是五花八门,听起来会叫人喷饭。

  如:谷村、东条、中岛、田中、高桥、渡边、西域、中村、井上等以地域特征为姓;山下、江上、冈崎、河本是以山川为姓;竹下、佐藤、近藤、樱木、松坡、河稻则以植物为姓;猪木、龟山、小熊是以动物为姓;日光、北风是以天象为姓;观音、西园寺、水前寺是以宗教为姓……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姓氏中竟有“八月一日”、“十七女十八男”、“数十万人”等。更有的人起出的姓氏居然是“犬养”、“九鬼”、“龟冢”、“牛尾”等。姓氏中最短的有“一”、“乙”,最长的有“藤木太郎喜佐卫门将时能”、“笼谷懿俯舍仰袁里小野弘海外侨胞”等。日本最常见的姓氏是佐藤、铃木、田中等。据估计,日本目前有姓氏约12万个,其数量远远地超过了中国姓氏数量!日本茶道

  茶道是日本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流友谊的一种特殊礼节。如今,它已经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和学问成为整个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茶道分新旧两派。新派比较自由,不必拘泥于固有的繁琐程式,主客之间可以随便交谈;而旧派必须要按规矩行事,严禁谈论与茶道无关的事情。

  举行茶道的时间分为朝茶(上午7时左右)、饭后(上午8时)、消昼(中午12时)和夜话(下午6时)四种情况。举行茶道的环境也非常讲究。

  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一般在私人花园中盖起三间精致的小屋,其中有两间是相连着的,这两间中一间作为举行茶道用的茶室,另一间放置放风炉、茶具、木炭和水缸,是储存室。还有一间是供客人用的休息室,与这两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间有一条弯曲的小路相连,小路旁栽种着奇花异木,路面上铺满了各种颜色的精美石子,整个环境充溢着典雅、清幽的气氛。

  茶室中的陈设十分简单。除了桌、椅和茶几以外,墙上再挂着几幅古代珍贵的名人字画,地上铺着日式的“榻榻米”。靠近门口处的花架上,摆放着适合节令的瓶插鲜花。茶室的门也很有说道,那是一扇三尺高的格子门,经过的人都得弯着腰才能进去。据说这样设计可教人为人处世须谨慎,不要自高自大。门口放有一只大石臼,里面盛满了清水,客人须先在这里洗手,然后脱鞋进屋。客人到达及洗手时,主人必须一直躬身守候在门旁,以示尊敬和诚意。宾主入室以后,相互鞠躬,互致互候一番,主人就忙着准备茶具开始煮茶了。这时,客人须退出室外,在花园中散步或到休息室里休息。听到主人敲击木钟呼唤,方可再次返回茶室。

  茶道所用的茶叶是上好的绿茶,事先要把它用石臼研成粉末。举行茶道时,主人将两木勺绿茶粉末放在茶碗里,用滚沸的开水冲泡后,再用竹筷搅拌均匀,这时茶汁便浓如豆羹了。所用的茶碗,也都是粗糙厚重的,并涂以橙色或暗黑色的彩釉,古色古香,庄重典雅。茶泡好以后,第一碗须先敬首席,然后才敬其他的客人。主人在敬茶的时候要用左手把茶碗托到客人的面前,客人接过后要把茶碗举到同额眉一般地高,然后才可饮用。接着主客双方便围绕茶道的话题热烈地谈论起来。茶越喝越香,话越谈兴致越浓,整个茶道的气氛始终非常高涨。当客人余兴未尽地起身告辞以后,主人要跪坐在门外送别,双方约定好下次举行茶道时的东道主。

  需要强调的是,举行茶道时,宾主双方必须要自始至终地身着日本的民族服装——和服。

  习惯成自然

  日本人重视礼仪,尤其擅长鞠躬。凡是了解日本的人都会感到,日本人的鞠躬礼在世界上恐怕是首屈一指。首先,日本人重视礼仪教育。一些大公司招用新雇员,首先对他们进行的是包括鞠躬在内的礼仪教育。如果这一职业教育过不了关,老板就不接收这名新雇员。在日本,无论什么阶层的人,见面时都是先鞠躬后说话。包括日本首相在内,他在对议员演说之前,总是先施一鞠躬礼;电视播音员在播送晚上新闻时,通常也向观众鞠躬致意;商店营业员接待顾客,几乎要向每一位顾客鞠躬好几次,一天真不知道要鞠多少次躬呢?一位女电梯司机说,她平均每天要鞠躬2560次!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日本人在打电话时,即使与对方远隔千山万水,根本无法见面,也在放下电话之前毕恭毕敬地鞠上一躬!这真是“习惯成自然”了。

  日本人名趣谈

  在名字里能让人知道此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几,这在世界所有国家当中,日本可谓首屈一指。有人统计过,在日本的人口中,至少有1/3的人可以通过姓名知道他的排行。

  如:长子:称“太郎”。

  次子:称“二郎”、“次郎”或称“治”。

  三子:称“三郎”、“造”或“藏”。

  四子或五子便称为“四郎”、“五郎”了。

  日本的女子一般都称“子”。长女称“太子”,次女称“中子”,三女称“三子”。后来又发生了变化,多采用文雅一点的字眼。如“阳子”、“惠子”、“博子”、“洋子”等。

  狗相扑比赛

  日本的相扑比赛被誉为“国技”,它已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然而,在日本四国岛的高知县,还流行着一种狗相扑比赛。那里专门设有培养相扑狗的训练中心,并配有5名专职的驯狗员,每个驯狗员大约管40多条相扑狗。每年当地都要举行多次的狗相扑比赛。

  狗相扑比赛与人的相扑赛一样,也分重量级和轻量级等不同等级。比赛的狗也跟人一样穿着相扑围裙,系着相扑腰带。比赛场上,香烟缭绕,一些名狗还被木雕成像挂在墙上,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和扩大宣传的效果。比赛开始以后,相扑狗个个奋勇争先,扑咬着对手,它们的主人——驯狗员则站在场外大声地发号施令。这样,经过15分钟的一个回合的较量,大概就可以定出胜负输赢了,如果一个回合不行的话,就再加一个回合。裁判员往往以狗的扑咬凶猛程度、战斗意志的强弱和撕咬技术的高低作为评判的标准。如果其中一条狗受了伤或夹着尾巴逃走的话,就算输了。

  这些相扑狗的平均寿命大约是10年。通常从1岁一直战斗到8岁,然后退休。人们对这些狗非常爱护和关怀,即使它们死了,也要请和尚为它们念经,超度狗魂。

  日本“木屐”

  木屐是日本人的传统鞋子,穿夏季和式服装时,脚下必穿木屐。有趣的是,木屐不仅是日本人的鞋子,而且还是很好的馈赠品。特别是正月和夏季的盂兰盆节时,更喜欢互相赠花样繁多的木屐,简直就像是一件艺术品。

  木屐底下前后各有两块木齿,用来支撑脚底并保持脚的清洁。其形状多为方形,也有圆形的。男木屐一般多为黄色,女木屐则有各种颜色,并且还雕有各种花纹。尽管传统上木屐是与和服配套的,但发展到今天,也有一些青年用它来配西装。他们虽然身着西装和牛仔裤,脚下却蹬着木屐,并以此来标新立异赶时髦。

  据有人考证,木屐是东南亚稻种文化的产物,约诞生在弥生时代。最初是为了水田作业方便,用木板或竹板为底,捆在脚下,以避免脚陷于泥水之中。后来因为穿着凉爽,就从水田穿到了陆地上。因为日本气候潮湿,得脚湿病的人多,所以木屐传入日本后,很受日本人的喜爱。发展到后来,终于成为日本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筷子节

  每年的8月4日,日本的一些地区都要举行供奉筷子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有筷子生产商、经销商、饮食业经营者和各行各业的群众。他们把成千上万双用过的各式各样的筷子摆列在一起供人们参观、鉴赏、品评,然后把它们当众焚烧销毁,作为供奉。据说,筷子节是由一位名叫本田总一郎的学者发起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感谢筷子成年累月地辛勤为人类服务,保持和发扬筷子精神。

  筷子中有不少学问,日本人用筷子也非常讲究,除了一般的家庭,饭店里所用的都是装在纸袋里的卫生筷子。日本人还喜欢把一些哲理格言、古典诗词名句烫刻在筷子上,使人们在餐桌之上就能从中受到某些教益和启迪。

  另外,日本的筷子也与中国的筷子有所区别,中国的筷子长、筷子头粗,而日本筷子短、筷子头尖日本人用筷子时还有八条忌讳,称之为“忌八筷”:

  一是舔筷。用舌头舔筷子是日本人所讨厌的;

  二是迷筷。即手拿筷子,犹豫不定到底吃哪盘菜,在餐桌上四处游寻;

  三是扭筷。扭转筷子,用舌头舔粘在筷子上的饭粒;

  四是移筷。夹了一个菜以后,不接着吃饭,而又去夹另一个菜;

  五是插筷。即把筷子插在菜中来吃;

  六是掏筷。用筷子从菜中扒弄着吃,或尽挑些自己所喜欢的食物,而不是从一边排着吃;

  七是跨筷。停吃的时候,把筷子横跨放在碗或碟子上;

  八是剔筷。用筷子代替牙签来剔牙。

  以上8种做法是日本人在饭桌上所最为忌讳的,也是他们进行儿童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所以与日本人同桌就餐时一定要对此加以特殊的注意。

  男孩节和女孩节

  日本的少年儿童,除了和全世界的小朋友一起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以外,还有他们自己民族传统的儿童节日——5月5日男孩节(日语叫“子供之日”)和3月3日女孩节(日语叫“雏祭”)。

  男孩节这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只要是有儿子的家庭,室外都用竹竿挂起鲤帜,有几个男孩就挂几个。鲤帜的大小也并不一样,大的代表家里的大男孩,小的代表小男孩,最大的鲤帜竟长达二三十尺。这些用棉布、纸或塑料布做的空心鲤鱼,分红色、蓝色和青灰色等几种,在鲤帜上边的竹竿上还挂着五条彩色带子。和煦的春风吹来,无数鲤帜和彩带在竹竿上随风飘荡。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型鲤鱼在晴空中跳跃嬉戏,非常好看。男孩节之所以要用鲤帜表示庆贺,是因为鲤鱼喜欢逆水遨游,显示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所以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做父母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像鲤鱼一样朝气蓬勃,永远向上。

  女孩子生下来以后过第一个3月3日时,父母要买来一套整齐的玩偶(一般是15个一套),寄托自己的一片心意,希望小宝贝得到幸福和快乐。节日的前一天,女孩的父母就邀请亲戚朋友来共庆佳节,庆祝活动一直进行到第二天早晨。米酒、粽子、红白绿三层菱形饼、红白两色的糖果和插满桃花的花瓶,跟玩偶摆在一起,使家中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玩偶则按传统方式分别放在铺着红色天鹅绒的梯形架上。架的顶层是穿着华丽服装的天皇和皇后,背后还衬着小巧的屏风;第2层是宫廷侍女;第3层是5个弹琴吹奏的女艺人;第4层是左右两丞相;最下一层是两个仆人。每一层还配有相应的小巧玲珑的家具和摆设。这一套玩偶十分形象地再现了封建时代的日本社会。

  这些玩偶以后就成了家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了,每年女孩节那天,小姑娘总要把它搬出来,和自己一起欢度节日。在她长大成人以后,玩偶仍会引起她幸福的回忆。

  在日本,男孩节是“固定节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女孩节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祝贺孩子生牙

  在日本,当孩子出世以后的第100天或120天的时候,要举行“食初”仪式,祝贺孩子开始生发牙齿,并希望他(她)能够继续健康地成长下去。

  在举行“食初”仪式时,家长要为孩子做上一顿“红豆饭”,饭里有许多比饭粒略大的小石子。家长们希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能够吃到几颗石子。

  他们认为,孩子在“食初”之日每吃到一颗小石子,就意味着他能够长出一颗像石头般结实的牙齿。做父母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

  “敬老节”

  每年9月15日,是日本的敬老节。这天,人们慰问老年人,向老年人赠送纪念品。这个节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鼓励尊老而规定的,但从民族感情来说,它的来源却是很早的一则美丽的历史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日本有一个小国,很不尊重老人,人一过了60岁就要被送到山上去“天葬”。有一家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祖父到60岁了,孙子不忍心送他去天葬,就把他藏在小阁楼里,每天偷偷送去饭菜。这时候,一个国家来侵略,并派使者送来两只海虾,说是只要这个国家有人能辨出雌雄,便撤回重兵。然而全国无人能辨,国王十分着急。这时,躲在阁楼上的祖父知道这件事后,悄悄地把分辨雌雄之法告诉了孙子,孙子报告国王,分辨出了雌雄海虾。于是,那个国家就撤兵了。国王重赏了孙子,并询问辨认之法的来源。孙子道出了实情,国王大受感动,从此取消了天葬陋俗。

  这个故事在日本流传很广,尤其是在老人节期间,人们都愿意讲这个故事,借以教育后代尊敬老人。

  不受欢迎的梳子

  在日本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梳子备受冷遇。在许多家庭里根本没有梳子,在旅馆或豪华饭店的客房里也很少摆放梳子。在大街上,倘若有人不慎将梳子掉落地上,那是绝不会有人去捡的。在亲友们的日常馈赠中,人们送什么的都有,唯独没有单送梳子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日语中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这样捡梳子就成了自讨苦吃,送梳子给人也成了送给人辛苦,谁还愿意干这种既不吉利又讨人嫌的事情呢?厕所也有节日

  为了治理日本的市容卫生,1985年,日本成立了全国厕所协会。目前,参加该协会的人已超过30万。这些会员大多是学者、建筑家、环卫专家和市政人员。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协会作出了一个规定,定于每年的11月10日为全日本的“厕所节”。每当节日来临时,这些会员们便把全日本近3万个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开展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举办大型厕所展览。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日本人的讲究厕所卫生的环境意识。

  日本人寄信规矩多

  在日本,寄信有许多的讲究,倘若因为不懂规矩而违反了它,定会引起收信人的误解和不快。

  日本人在对遭受了火灾的人发慰问信时,绝不能使用双层信封,他们认为那是“祸不单行”的意思;日本人还忌讳收倒贴着邮票的来信,尤其是对正在热恋中的男女来说更是这样,因为这样的信代表着朋友绝交、恋人分手,从此分道扬镳。日本人写信习惯于竖写,因此他们在收到信以后,如果发现自己的名字被折叠得头朝下就会非常不高兴,他们认为那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和晦气。

  盂兰盆节

  每年8月13日到15日的盂兰盆节,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民间,它被重视的程度简直可与新年相媲美。

  节日期间,各大公司和机关团体都要放假,人们纷纷赶回家去与亲人团聚。各地还要举行庆祝活动,庆祝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大的原则却差不多:以15日为中心,前期叫“宵盆”、“迎盆”,后期称“终了”、“末端”。

  13日是迎接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高挂起带有家庭徽记的灯笼,点燃用蒿茅搓成的草绳,上坟去迎请祖先回家。有的还要用茄子、萝卜、土豆等做一匹马,让祖先的神灵乘坐回家。请祖先时要向墓碑浇水,并供上一些鲜花。

  请到家中以后,要在佛坛上摆上祖先的牌位、遗像,再供上死者生前喜爱的食品、水果等,最后焚香祭拜。15日是欢送日,人们打着灯笼将先人的灵魂送回坟地,在坟地烧掉灯笼,口中念道:“××先人,明年盆节,请您再回家过节。”如果父母是当年去世的,这家这一年的盂兰盆节便叫做“初盆”,纪念仪式要格外隆重,在外地的儿女也要赶回家来参加祭祀父母亡灵的活动。

  盂兰盆节起源于中国,公元5世纪时,“盂兰盆经”(佛教经文,“盂兰盆”是古印度梵语的译音,意为“救倒悬”)中的目莲救母故事便在中国极为流行。目莲是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他的生母死后处境极其悲苦,如同倒悬一般。目莲眼见老母受难,心如刀绞,就请求佛祖慈悲救度。

  佛祖吩咐他只要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备足百味饮食,供养10万僧众,就可解脱老母之苦。目莲依照佛旨设下“盂兰盆会”,果然使母亲摆脱饿鬼,获得拯救。盂兰盆会本是佛教徒为缅怀先人而举行的宗教仪式,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公元6世纪前期的梁武帝时代,才在我国民间仿效盛行起来,并于7世纪中叶传入日本,成为深受日本人民喜爱的节日。后来,这一节日又与施舍饿鬼会、万灯会等结合举办,就逐渐演变成现在这种形式,盂兰盆节也成了“祭魂节”。日本改用公历后,节期也由原来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改为公历的8月中旬。

  婴儿命名日

  日本孩子出生以后首先要举行命名仪式,命名日多选在出生后的第3天至第14天举行,而以第7天命名的人最多。日本人认为,这一天是命名的吉日,在这一天命名的儿童一生都会吉祥如意,所以把它叫做“御七夜”。

  “御七夜”这天,家长要早早起床,把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摆下盛大宴席,遍邀亲朋好友前来庆贺,同时当众宣布为孩子取的名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不亚于中国儿童的“百天”和“周岁”。

  看日历行事

  在日本,人们要做一件什么事,总要先看一看日历。因为日本日历有一大特点:每星期一至星期六的日期下边或一旁,常常注着吉凶祸福的预测。如大安、友引、先胜、赤口、先负、佛灭等字样。人们称之为“六曜”。

  “六曜”的大体含义是:大安——即平安,什么事都会如愿以偿。

  友引——一半吉一半凶,昼凶夜吉。这一天千万不要举行葬礼,以防死人的灵魂把朋友带到阴间。

  先胜——先到者胜,即这一天干什么事都要抢在别人前面。

  赤口——早晚凶,9点到下午3点吉。这一天持刀具工作的木工、厨师要留心自己的手。因为“赤口”意味着流血的伤口。

  先负——与先胜相反,这一天千万不要抢先做事,干什么都要慢腾腾地。

  佛灭——大凶之日,万事均不如意。

  奇怪的是,这些本来很荒唐的事,日本人却深信不疑。他们在入学考试、结婚、出门旅行都要寻大安”的日子;葬礼要避开“友引”这天;“先胜”日货商店抛售廉价商品,一早晨便顾客盈门。如果那天碰上中意的姑娘,人们也一定会抢先去求婚;“先负”的上午则人们都是慢性子;“佛灭”日则游客稀少。

  自然,也有一大部分日本人不相信“六曜”这一套,包括政府部门也对这些迷信说法嗤之以鼻,但由于公众的心理因素,一时又无法扭转。一些机关单位在安排工作日程上也要参考“六曜”。如日本的火葬场的休息日就选在“友引”这天。

  令日本孩子高兴的日子

  日本的孩子在7岁、5岁和3岁时都要举行仪式进行祝贺,这就是所谓的贺“七、五、三”。具体时间是每年公历11月15日。届时,孩子一家要穿上新和服去神社参拜,并把千岁饴,即棒状麦芽糖染上红白两色,分别赠送给亲友和邻居。男孩在3岁时有束发的仪式,女孩在7岁时有束腰带的仪式,到了这个年龄可以束上与大人相同的腰带,这标志着他们已经步入成年,可以参加成人的各种活动了。

  如今,贺“七、五、三”这种仪式已不多见了,但是“七、五、三”在日本孩子的心目中仍然是个穿新衣、吃糖、去神社游览的快乐日子。

  供奉杵臼

  杵臼是捣米的用具。杵是用石头做的,一头有榔头的石柱;臼也是石头做的,有些像大碗。寻常的杵臼,在日本却有着不平常的地位。日本人视之为神,时时想着它,处处供着它。

  长野县善光寺,是日本的著名寺庙,那里的本尊大佛就安放在一座古老的石臼上;神奈川厚木神社及江之岛八阪神社的神舆均乘坐在臼上休息;正月里迎岁首,也是以臼为祭坛;很多吉祥喜庆事的仪式,往往用三根杵,由三位女子捣年糕;农民把杵臼放在主房大柱子旁边,如翻盖住宅或有火灾时,首先将杵臼请出;生下第一个孩子要放入臼内,以祝其茁壮成长;年除夕之夜,人们也要请臼过年:在臼中放一升米,上面再放一圆形年糕,旁边置一桶清水,这就意味着臼也过年了……日本人为什么尊杵臼如神呢?大概是因为在使用机器碾米之前,杵臼是制造食品的主要工具,而食品又与供奉紧密相连,在信仰、民俗、礼仪等物均离不开它。所以杵臼渐渐成为神圣的东西了。有趣的是,在高度机械化的日本,近年来石臼业又再度繁荣。据说是人们经过尝试,觉得机械杵的年糕不如人工捣的年糕好吃,并且,手捣年糕又能营造出节日气氛。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