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日常现象

  这些磁性对生物体的作用是怎样发生的,特别是它的物理机制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生物磁效应

  信鸽可以从几千里路之外,将信息带回来,蜜蜂外出采蜜,不论多远都能飞返巢穴,它们是什么道理呢?无数的科学家几乎都用同样的比喻来形容动物的“归回本能”,说“就象头部有一只指南针一样”。据推测,信鸽的飞行导向,蜜蜂的返巢飞行等都可能是体内磁性的表现。这些磁性对生物体的作用是怎样发生的,特别是它的物理机制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我们从布莱克摩尔对趋磁细菌的观察说起。

  1975年布莱克摩尔研究生活在淤泥中的厌氧细菌时,当他取一点海底淤泥,加些盐水,放一滴在载物玻片上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细菌都游向液滴的一边,他感到奇怪,认为可能是细菌趋光的结果,但是当改变光照方向或将显微镜盖上,细菌的游向不变,总是游向同一地理方向——北方,最后聚集在液滴的北部边缘。于是他猜想细菌是由地磁场导向的,为了证实这一点,他拿一块条形磁铁放在液滴附近,果然细菌离开磁铁的南极向磁铁的北极方向游去。他又把显微镜放到磁场中,发现细菌果真逆磁力线方向游动,当改变磁场方向时,他观察到细菌都拐了一个U字形弯而后又逆着倒过来的磁力线方向游去。他把这种细菌叫做趋磁细菌。

  这种趋磁性对这些细菌有什么意义呢?布莱克摩尔的观察指出:这种性能对这种细菌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因为这些细菌是厌氧的,它们从淤泥中吸取养分,但是氧气对它们来说都是有害的,在海水或沼泽地里,靠近上面的部分是富氧的。在北半球磁力线是倾斜的,从地下斜向上方,细菌的趋向磁北极就使它们能避开富氧的上层而游向养料丰富的水底淤泥。它们正是靠这种趋磁性才能生存。

  趋磁细菌证明,生物对磁场的反应是借助于无机磁铁矿(由其环境中的可溶铁所合成)所造成的生物磁罗盘进行的。如果说,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发明了用磁铁矿做的磁针并用于导向,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首创,那么,在生命的发展史上,这些趋磁细菌走在了前头,在20亿年以前,它们就利用了磁铁矿的导向作用。

  布莱克摩尔的发现第一次揭示了磁场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体内的磁结构,对生物的磁性做了清晰的物理解释。有了这一发现,人们就有可能对更复杂的生物磁性进行研究。现在在甲贝、蜜蜂、蝴蝶、家鸽以及海豚体内发现了磁铁矿的存在。研究发现在公蜂腹部细胞内有超顺磁铁粒子。对趋磁细菌的研究给探索这些高等生物的定向性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要弄明白它们的物理结构与机制,还要做很多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们就把两门似乎互不相干的学科——磁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磁生物学与生物磁学。研究生物磁信号的学科称为生物磁学,而研究外加磁场对生物体产生什么作用的学科称为磁生物学。

  应用磁生物学原理不仅在农业上可以帮助人们促使五谷丰登,在畜牧业和渔业上也能为六畜兴旺做贡献,比如在一定磁场环境下养鸡可以加速它们的生长,体重的增长为对比组的一倍;有人在磁场中养蚕,发现蚕的体型增大,成茧率也高,且蚕茧色泽洁白厚实,产量平均提高9%;用磁化水养鱼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适当的磁场下,不少微生物乃至细菌均会丧失其生命,因此可用来处理工业废水等。

  以上都是磁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至于生物磁学,1970年,首先由科亨、埃代尔塞克和泽默门等应用超导量子干涉仪完善地测出人体中由生物电所产生的磁信号,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人体的肌肉、神经和器官组织的活动中有微弱的生物电现象,根据物理学的规律,运动的电荷、电流会产生磁场,因此凡是能产生生物电现象的部位必定同时产生生物磁信号。

  脑电图的研究结果表明,头部存在一种约十几赫的电信号,称之为A节律。相应的脑磁A节律已被测到。被测者睁开眼时磁场幅度减校已经证实脑电图与脑磁图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但不等同。

  对头部磁场进行测量的另一类工作是测量脑受激场,它是指人体感觉器官某种刺激(如听觉、视觉内器官受到突发刺激,手指受电刺激)后产生的脑磁信号。实验发现视觉受激场突出反应在头部后侧,此即脑的视觉中心位置,而且视觉受激场存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延迟。

  值得强调的是,如用生物磁技术研究在针灸刺激下所引起的脑磁信号规律性,必将大大有助于揭开针灸之谜。我国作为针灸医学发源国,亟待开展针灸脑磁或人体磁信号的研究。当然,在人体特异功能及气功问题上也可开展这方面磁信号研究。

  进一步对生物磁信号与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的研究,将促进人们了解生命过程,可以预期,彻底揭开生命奥秘的日子将不是那么遥远了。

  地面景物的视运动

  观察者从行驶中的火车车窗口向车外观看时,很容易看到最近的物体(如铁路旁的电杆,树木,房屋等)迅速向车后运动,离车稍远些的物体运动较慢,离车更远的物体又会看到它们有向车前进方向的运动,而且越远运动越快。在观察者的整个视野中的大地及地上的树木、房屋等会感觉到它们在旋转。

  如何解释这些视运动情况呢?大家知道,一个物体看上去的大小和其真实大小往往不同,视觉大小由物体在人的视野中所张开的视角大小决定。因此同一个物体离得越远,看上去就越小,这就是视觉形象中“近大远斜的特点。同样物体运动的视速度与其真实速度也不一样。一只小鸟以每秒10米的速度在你眼前掠过,你会觉得它飞得很快,而一架飞机以每秒700米的速度在高空飞行。看上去却飞得很慢。因为真实运动的快慢是由物体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决定的,而视运动的快慢都由物体在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视角所决定的。

  如OO′直线表示火车走的轨道,T时刻车中人在P点,其视野张角为∠MPN。设被观察的物体有A、B、C,为便于直观,假定T时刻它们同在这个人的一条视线上。经过一段时间间隔△T后,此人到达P′点,视野张角移动到∠M′P′N′位置。在T时刻物体A、B、C,所在的视线与视线PN的夹角都是∠CPN,经过△七后,观察者在P′点至三个物体的视线与P′N′的夹角分别是∠CP′N′、∠BP′N′和∠AP′N′,且这三个角均大于∠CPN,可见各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都产生了角位移。因∠AP′N′>∠BP′N′>∠CP′N′,故可知三个物体的角位移是物体A大于物体B,而物体B大于物体C,因为单位时间内的角位移就是角速度,那么三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的角速度关系是物体A的角速度。ωA大于物体B的角速度。亦大于物体C的角速度ωc,即ωA>ωC>ωC,所以观察者感到离车最近的物体视运动快,稍远一点的物体视运动慢。

  为什么离车侧面更远的物体视运动方向是向车前进的方向,而且随距离增加,视运动越快呢?又为什么在视野中的大地及其上的树木、房屋等感觉在旋转呢?观察者由近向远处看,视野中的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都有如前所说的相对运动。由于近处物体视运动较快,眼睛看得不舒服,会不自觉地盯住远近之间的地方,即是取观察者至某物的视线为参照物,来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结果会产生另一种视运动景象。

  如T时刻观察者在P点,被观察的物体取A、B、C、D、E同在一条视线PE上,以观察者至物体C的视线为参照物,由于观察者的运动,从他到物体C的视线相对于地面在运动,而观察者却发现物体A、B逐渐向左(向车后)偏离参照物(视线P′C)及物体D、E逐渐向右(向车前)偏离参照物。经过△T时间观察者到达P′点时,物体A、B、D、E偏离视线P′C均有一定的角度,它们分别∠AP′C、∠BP′C、∠DP′C、∠EP′C,这些角度也是物体相对于观察者的角位移。因为∠AP′C>∠BP′C,所以物体A比物体B向车后运动快。又因∠EP′C>∠DP′C,所以物体E比物体D向车前方向运动快,这样在视野中就出现了运动方向相反的二种运动,所以感觉大地及其上的树木、房屋等在旋转。

  如果观察者有意识地把眼睛盯住离车侧最远的某物体E,即取PE视线作为参考,则会看到视野中的物体都向车后方向运动,而且离车越近的物体,它的视运动越快。

  视运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以前未注意到,那么在你今后坐车时观察一下,你一定会看到上面所说的几种情况,不妨试一试。

  秋千荡漾

  秋千为何越荡越高?一般要使秋千荡起来,开始的时候要靠他人推或拉一下,不再继续推或拉时,秋千就要慢慢停下来。但是我们看到朝鲜族的同胞,他们很会荡秋千,把荡秋千作为一种节日活动,一个人开始荡起来以后,能靠自己的力量使秋千越荡越高。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是在秋千荡到最高点时蹲下,荡到再低点时站立起来,这样反复的蹲下、站立就能使秋千越荡越高。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在最高点下蹲是降低重心,人在最低点站起来的过程中,人的重心升高,这样人的下蹲和站立,改变了人和秋千这个系统的重心,对系统作了功,使系统的能量发生变化。同时由于重心的改变,也改变了重力对人和秋千所做的功,重力对人和秋千来说是外力,因此,人下蹲和站立的过程,是将内力做功转换成外力做功的过程,而外力做功的结果,改变系统的运动状态,使系统的能量增加,所以使秋千越荡越高。

  所以,在荡秋千的游戏中,含有物理道理,你想过吗?

  地球自转效应

  我们知道空中落下的物体,如冰雹、树上的果实等,由于地心引力它们必定垂直下落。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观察或测量一下,会发现它的下落位置要略微偏东,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叫做科里奥利现象。

  下面我们作一定性的分析。

  如物体以速度V、在纬度为ψ、离地面高度为h的A点,经短时间△t沿竖直线降到B。在这期间OA已转过一角度△θ,AB到了A1B1,在B1点,质点还保持原有的速度方向,对B1点的观察者来说,质点偏离了竖直线产生了东向的速度增量,其次,由于物体跟着地球自转,质点还保持在A点的东向速度,这速度比B点所在高度的东向速度大,因此相对于B1点,亦产生了东向的速度增量,总起来,在△T时间间隔里有一东向的速度增量,因为单位时间的速度增量就是加速度。所以产生东向的加速度,叫科里奥利加速度,这就是使物体相对于地球作未受力的加速度,这种现象就叫科里奥利现象。

  科里奥利现象不仅在物体下落时存在,当物体沿地球表面运动时亦存在。例如,一列火车在北半球沿南北向铁路向北而行,在此情况下,火车施于右轨(即东面轨道)上的压力较施于左轨上的压力大,所以右轨磨损要重一些。

  在南半球上向南行的火车亦对东面的轨道压力较大。另外,北半球的河流对于右岸的冲刷和南半球的河流对于左岸的冲刷;北半球上的东北方向的贸易风的发生;以及台风的发生,都与科里奥利现象有关。亦就是说是一种地球的自转效应。

  潮起潮落

  海洋潮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潮是指白天海水上涨,汐是指晚上海水上涨。海水的这种周期性涨落是与邻近天体的作用有关。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潮汐的起因主要是受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现在以月球为例加以说明,月球在(见下图)地球的右面,在地球和月球构成的引力系统中,地球上的不同点,月球的引力方向不同,大小也不相等。在离月球最近的A点引力最大,在最远的B点引力最校

  又由于在地球和月球的引力系统中,月球并不是以地球的球心为圆作圆周运动,而地月均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转动。由于地球绕公共质心转动,我们知道在一匀速转动系统内观测一个静止的物体,除受实际上的外力作用外,还受一个方向背离转轴的一个虚拟的力叫惯性离心力。所以在地球上各不同地方的物体,也有一惯性离心力,这惯性离心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地心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能使月球与地球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地球上其他地方二者并不相等。月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就是月球使海水发生潮汐现象的原因。这合力,我们称之为“月球引潮力”。

  在离月球最近的A点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大于惯性离心力,合力即是引潮力,它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水涨潮。

  在离月球最远的B点,惯性离心力大于万有引力,引潮力的方向背向月球,也造成海水上涨现象。

  而在C点和D点,万有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指向地心,其效果造成海水向地心方向运动,结果地球表面水的形状成椭圆状,该椭圆我们称为潮汐椭圆。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地球对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阴日,等于24小时50分钟。在地球的自转过程中,地球表面(除两极)上任一点都经过图中类似A、B、C、D四点位置的机会。因此一般来说,在一个太阴日内常见到的潮汐有两涨两落现象。

  除月球外,太阳是对地球潮汐影响最大的天体,太阳质量大,但由于距地球的距离远,所以太阳的引潮力,只有月球的引潮力0.45倍。所以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于月球的作用。

  太阳潮虽然较小且不易单独观察到,但它却影响潮的大校一个太阳日(24小时)内同样也有海水的两涨两落现象。当太阳潮12小时的周期与太阴潮12小时25分的周期重合时,就形成大潮,交错时就形成小潮。

  从理论上推测,当农历初一(朔)或十五(望)时,地球同月球,太阳的位置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其引潮力叠加的结果将出现大潮。而农历初七、八(上弦)或二十二、三(下弦)时,月球引潮力的方向与太阳引潮力的方向垂直,太阳引潮力削弱了月球引潮力,因而出现小潮。但实际上出现大、小潮的时间,往往比理论推测要迟二、三天,这主要是由于海水在流动时其本身的粘滞作用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就是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达到最大的。

  地球表面的流体除海水外还有大气,大气如同海洋一样,也存在着潮汐现象。这种潮汐的作用结果使地球外层大气的厚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地表的气压。观察结果表明大气潮汐引起的气压上升和下降,有着12小时的周期,它同太阳潮的周期一致。这主要是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被地球上层大气所吸收,处于30~50千米高空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后膨胀起来,结果产生了类似海潮一样的隆起。

  发生在地球固态地壳中的潮汐,表现为地壳中应力的变化,这也是地球上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知,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空气与地壳的引力作用,对地球上的潮汐等自然现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转动惯性的利用

  我们知道物体有惯性,即当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时,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静止的保持静止的性质,这是讲物体作平动时的情形。

  物体除了作平动运动(即物体上任一条直线,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同一方向的运动)外,还可以作转动。物体的任一运动都可以看作平动加转动的合成。

  平动有惯性,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来量度,同样转动亦有惯性,例如,拖拉机的机器上的飞轮,中间薄边缘厚,当它转动起来以后就不易停下。

  当然转动惯性不仅是与质量有关还与质量的分布有关,它是用转动惯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的。人体在伸直与绻缩时的转动惯量不同,前者要比后者大。

  当空翻运动员跳起准备翻滚时,如果始终将身体平直着,则当他还未旋转一圈就要碰到地面,他将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为了使身体能在空中迅速翻滚一周,使人直立着落地,他必须在空中收缩他的手和脚,使他对他的转轴的转动惯量变小,以增大他的转动速度。

  冰上芭蕾的舞蹈演员,在竖直方向旋转时,利用收回双臂以加速旋转,放开双臂以减小旋转速度。

  单杠运动员下杠时的“晚旋”技术,亦是利用了相似的物理原理。运动员在下杠之前,在单杠上作大回环(以单杠为轴线的转动)。撒手后在空中继续作横翻,当横翻将近一周,上体向上立时,右手迅速上举而产生向左的纵转。由于转体开始得较晚,所以我国体育界叫它“晚旋”。晚旋的优点是横翻和纵转的速度快,运动员在空中的方向概念比较清楚,纵转一转到底,干净利落,落地平稳。

  利用改变人体手脚的伸绻来改变人的转动惯性,促使人体旋转速度的改变是体育舞蹈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一条物理定律的应用,它就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矩的情况下,物体的转动惯量与旋转角速度的乘积是不变的,转动惯量小了,角速度就增大,反之亦然。

  谁能取胜

  拔河比赛时,双方同时拉绳子,绳子张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怎样才能取胜呢?为此,我们来看看拔河比赛中双方的受力情况。

  为简单计,忽略绳子质量,甚至忽略绳子本身,不把它作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仅把它作为甲队人手和乙队人手的一部分。甲、乙两队人相互作用,两队人所受拉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而作用点分别在两队人身上,在水平方向上,设T,T′为甲乙两方的相互作用力,则T=T′,f甲、f乙分别为两方所受的摩擦力。T、f甲、T′、f乙为两队所受反向平行力系,其合力为R=f甲-T,R′=T′-f乙,由于这四个力不共线,所以甲乙两队除受合力R,R′外,还受一力偶矩m,(力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力偶是使物体的转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物理量。例如汽车驾驶员双手转动方向盘时所施加的常常是一个力偶力偶矩是力偶中的一个力与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乘积)。要使甲方胜过乙方,则要求R>R′,亦就要求摩擦f甲大,f乙小,要增大摩擦力,必须选体重重的队员,加大脚下抵住地面的力量,以增大摩擦力,同时要使自己队员身体的重心下移,即尽量使身体向后倾斜,使自己一方的绳端略低于对方。使对方不但要克服地面的摩擦力,还要克服一部分重力。只有这样才易于取胜。

  由此可见,拔河比赛中还有很多物理道理呢!

  伯努利定理

  如果你稍稍注意一下当船要过桥洞时,船能自动地顺着桥洞的方向顺利通过,因此南方有一句谚语“船到桥头自会直”。为什么船到桥洞能顺桥洞的方向而不横过来呢?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道理首先由丹尼尔·伯努利(1700~1782)在1726年提出的,称为伯努利定理:它表明“理想流体在稳定流动过程中,在同一水平面上,液体流速较大的地方,那里压力较低,流速较小的地方,压力较大”。因此当船行至桥洞时,设船略有偏斜,这时从桥洞中流来的水在船的左面水面较宽,水的流速慢,在船的右则流速快,于是根据伯努利定理,船头受到左面向右的压力,使船转向顺着桥洞的方向驶过桥洞。

  如果你乘轮船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当轮船要靠岸的时候,总是把船头顶着流水,慢慢地向码头斜渡,然后船能自动平稳地靠岸,江水越急,这现象越明显,在长江或其他大江大河里顺流而下的船只,当它们到码头时,不立即靠岸而是绕一个大圈子使船逆着水流方向行驶以后才靠岸。

  轮船逆水靠近码头,是利用水流对船的阻力起一部分刹车的作用,而自动靠岸是利用了伯努利定理,当船靠近码头时,船与码头之间河道狭窄使水流流速增大,而船的另一侧河面宽广,相对之下流速较慢,因此靠近码头这面的水给船的压力小,另一面给船的压力大,使船向码头靠拢,平稳地靠岸。

  这种由于船只两侧水流的流速不同而引起的侧压力常常是船只在航行中发生相撞事故的原因之一。

  1912年秋天,远洋航轮“奥林匹克”号——当时世界上最大轮船之一——在大海上航行着,同时在离它一百米远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几乎跟它平行地疾驶着,可不久,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小船竟扭转船头朝着大船冲来,发生了撞船事故。相撞的原因是两船间的水流由于从船头流来的水流到这里流速加大,产生的压力小而两船外侧流速小,压力大,而小船自身重量较小,被这侧压力作用下冲向大船发生相撞。

  顺便说一下喷雾器的原理亦是如此:当我们吹一个一头较细的横管,空气在细管里就会减小自己的压力,这样在竖管上面就出现压力比较小的空间,结果大气压力就把容器里的液体沿着竖管压上来,液体到了管口,就落在吹来气流里变成雾状散扩在空中。这亦是伯努利定理的一个实例。

  物体“自鸣”的奥秘

  1904年,一队骑兵从埃及式的桥梁上以整齐的步伐通过彼得堡的丰坦卡河时,突然发生了桥梁倒塌的事故。之后各国部队过桥时,一般规定便步走而不用正步走。我们要问为什么桥梁在正步走时会倒塌呢?这要从物体的振动说起。

  我们知道任何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发生振动。例如当你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当桥面上有汽车经过,或铁路桥上有火车通过时,你会感觉到桥面在振动,在铁路附近的房屋,当有火车通过时,房屋的窗户会晃动作响,也就是说窗户在振动。每个物体的振动有一定的振动频率,正像琴弦频率的不同发出1、2、3、4、5等不同的音调。这种频率叫物体的固有频率,有的只有一个固有频率,有的有一系列固有频率。当一物体在周期性外力的持续作用下,物体将发生振动。例如:火车车厢在车轮与铁轨接头处隙缝的碰击下,给车厢一周期性的外力,迫使车厢振动。如果这周期性外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一致,即所谓“合拍”时,振动的幅度将会越来越大。骑兵在丰坦卡河的桥面上整齐地通过时,马蹄给桥一周期性的力,这力的频率与桥的固有频率一致,当桥面上下振动,到达开始向下时,马蹄刚好踏下给一向下的力,这力的方向和桥面的振动方向一致,马不断给桥面作功,桥面向上振动时,马蹄亦脱离桥面,每次上下运动与马蹄上下运动一致,使桥面的振动幅度越来越大。超过一定限度时,桥面就要倒塌了。这种在周期力作用下,振动愈来愈厉害的现象,叫做共振。

  我国古代已有人懂得共振现象,并且进而掌握了消除共振(共鸣)的方法。

  相传晋朝有一殿前大钟无故响起来了,许多人都十分惊异,去问张华(公元232~300年),张华回答说:“这是蜀郡有铜山崩塌,所以钟会响。”不久,蜀郡上报,跟张华说的一样。在刘敬叔著的《异苑》中亦写道,晋朝有人有一铜澡盘,早晚都响,好像有人敲一样,于是去问张华,张华说,“这个盘子的音律(即固有频率)与洛钟相对应,宫中朝暮撞钟,所以盘子也作响。可锉一锉,使它轻一点,则不共鸣了”。照他所说做了以后,真的不再鸣了。

  曹绍夔(公元8世纪初),唐朝开元年间曾任管理朝廷音乐的“太乐令”,也善于发现共鸣的来源。当时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洛阳某僧房中一磬经常自鸣,僧惧怕得生了玻僧的友人曹绍夔听到此事,特地去问候这和尚,他听见庙中的钟敲响时,磬也作声。于是他要僧次日设宴招待,饭后替他解决这问题。次日饭毕,曹取出怀中的锉,将磬锉了几下,磬就不再自鸣了。和尚问曹为什么?曹说这个磬的固有频率与钟一致,所以击钟磬应,随之作响。

  和尚听了大喜,他的病也就好了。

  共振现象有很多应用。许多声学仪表,乐器就是应用共振原理设计制成的,例如小提琴的共鸣盒,钢琴的琴身亦是利用它的共鸣效应。胡琴下段的蛇皮与圆筒亦是起共鸣作用的。当然共振现象也可引起损害,要避免它。例如桥梁的固有频率一定离开火车轮在铁轨接头处撞击力的频率,避免发生共振而损坏桥梁。工厂的厂房设计时,要使它的固有频率不与机器振动的频率一致。

  另外,我们常看到有人买热水瓶时,把瓶口对着耳朵听听。听到有声音就认为是保暖的,其实,热水瓶有声音也是一种共振现象,因为空中有各种声振动,热水瓶相当一个空管,频率合适就能共鸣听到响声(除非瓶胆已破裂),但这不是鉴别保温的条件,只能鉴别瓶胆是否完好。

  真所谓共振现象处处有,看你在意不在意。

  §§第四章 文学篇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