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画与诗、书、印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既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又是中国画家必备的修养。
诗、书、画、印
中国画中画与诗、书、印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既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又是中国画家必备的修养。
中国画中诗书画印相结合,是逐渐形成的。宋代前,题字的画很少;偶然有,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上作者姓名。宋代后,才有人在画上写题记或诗。中国画逐渐发展,出现了文人画,诗书画印慢慢结合,从而丰富了画的表现形式。
诗画结合,表面上自宋始,实则早有渊源。早自五代,据传南唐后主李煜为卫贤的《春江钓叟图》题诗。北宋文人画家苏东坡、米芾等主张“以诗入画,以文入画”。这时有史可查的题诗画很多了,如徽宗赵佶的题赵昌《江梅山茶》等。还有另辟天地把精辟的画论或发人深省的哲理题于画上,使诗与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中国画讲“骨法用笔”,骨法即书法,由此可见,画与书法关系密切。
画面上的字不能随便写。作为画中的书法,要考虑到字形和笔法与画面有机结合。如一幅工笔画要选正楷这种较正规的字形而不能取狂草字形破坏画面的形式美。而这幅工笔画选用的笔法是以勾线为主的小楷入画,不能以狂草的笔法入画。清代黄慎善用草书勾勒人物衣褶;板桥的“六分半书”及他的用草书中竖长撇写兰叶的高超技艺为人称道。
印章构图严谨,变化万千于方寸间,对中国画构图启发极深。许多画家又是篆刻大师,能使印章与画完美结合,如清赵之谦、吴昌硕等。印章大致分姓名章和闲章二类。闲章又有几种,一是与画面有一定联系的,二是座右铭,三是斋堂名。它们的纹样也很多,形状也很丰富。画家用印,考虑构图与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使画面意蕴更丰富。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除了单纯的图画形式外,还必须有安排有致的题款、印章,当然离不了书法。古人说得好:“功夫在画外。”意思是说,画画的好,不单是画的物体形态相像或者画的内容有意蕴,而且离不了诗、书、印这几种与画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所以,中国画家总是把诗、书、印同画相提并论,在训练基本功时共同提高,使画面更加完美。
水彩画和水粉画
水彩画和水粉画,是西洋画中的一种。其工具性能和一些表现方法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相似,所以特别受欢迎。由于它们比较适合表现抒情的题材,其画面效果轻松明快,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所以人们常常把水彩、水粉画称为绘画中的“轻音乐”。
水彩画和水粉画在性能、特点上都比较接近,国外把两者统称为水彩画。
在具体表现上则分为透明水彩画和不透明水彩画。不透明水彩画依靠白粉的覆盖来提高色彩的明度,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水粉画;透明水彩画法,是通过水的调混,把透明的颜色渲染到画纸上去,使画面色彩清晰明快,水分丰润,能给人一种舒畅淡雅的感觉。水粉、水彩画都是以水为媒介,所以发挥水的特有功能,利用水的流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水彩、水粉画的技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不外乎干画法、湿画法两种。
所谓干画法,即少用水,作画时要待前一层颜色干后再涂上第二层,层层加叠,前一层色与第二层色有较明显的界限,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多层画法。干画法落笔应力求肯定、准确,以求表现明确的形体以及各种层次和体面的转折关系。此种画法应注意:在底色未干时不要急于覆盖,以防止底色泛上来。
干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便于从容作画,较易掌握,对于初学者锻炼严格的造型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湿画法是利用水分的融和,使两块颜色自然地互相接合的一种方法,作画时趁前笔颜色未干时,接上后笔,使笔与笔之间的衔接柔和、边缘滋润。湿画法用来表现光润细腻的物体,画远景、物体的暗部和反光部都比较适宜。在具体作画过程中,往往将于画法和湿画法结合起来,在某些适合干、湿画法的地方具体运用,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水彩、水粉画用途非常广泛,宣传画、年画、插图、橱窗设计与布置、室内陈设以及舞台美术等均适宜。是一个深受人们欢迎的画种。
油画
14世纪末15世纪初,欧洲尼德兰(当时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的一些画家,偶然发现用亚麻油和核桃油做调合剂作画,画面干燥时间不快不慢,干透后又很牢固,色彩非常稳定,而且可以在颜料湿润的时候继续作画,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油画。
油画,顾名思义,即是用油来调和颜料所作的画,它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造型因素(包括色彩、线条、形体、调子、明暗以及空间感、质感、量感等)的综合画种。擅长于真实、生动地再现周围世界的视觉印象的艺术,使观众有亲临其境之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绘画中的交响乐。
油画的表现技法大致可以分为透明着色法、不透明着色法、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三种。透明着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调色油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这种方法适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厚实感,描绘物象能惟妙惟肖。
但作画时间过长,不易于表达画家即时的艺术创作情感。不透明着色法,也叫多层次着色法。作画时先用单色画出物体大貌,然后用颜色多层次塑造,这种画法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调子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盖或留,形成色块对比,由于厚薄不一,能显示出色彩的丰富韵意与肌理。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也称直接着色法。即在画布上做出物象形体轮廓后,凭借对物象的色彩感觉或对画面色彩的构思铺设颜色,基本上一次画完。这种画法笔触清晰,色彩饱和度高,易于表达作画时的生动感受。
油画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不同时期,出现了像古典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近代的安格尔、米勒、凡·高;现代的马蒂斯、毕加索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同时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如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表现抽象主义等。这些画派相继更替,流派纷繁,为油画注入了活力。
油画传入中国,仅仅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最早出国研习油画,并把西洋油画技法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李叔同(弘一法师),此外如李铁夫、吴法鼎、李超士以及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对于传播及推动我国油画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使油画在中国逐步成为一个人们喜爱的画种,并产生了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中立的《父亲》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人们的瞩目。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是我国唐代画坛上最为出名的画家之一。他一生以非凡的艺术才能和极大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大批优秀壁画和纸绢本绘画,并发展了中国绘画的技法,创造了一套自己的独特画风,对我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画圣和画祖。这里我们讲的便是这位画家的两件有趣的故事。
吴道子是河南禹县人,小时家里很穷,但他天生便具有画画的艺术才能,还不到弱冠的年龄,便画得一手好画,在乡里有了一定的名气。到了青年时期,他凭着一身画画本领,独自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开始为寺院里画壁画,很快他便凭着自己高超的画技轰动了东都洛阳。后来皇帝唐玄宗知道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家,便把他招到长安做了宫廷画家。一次唐玄宗想起要看四川的嘉陵江山水,便让吴道子骑上快马去四川嘉陵江写生。吴道子到了四川并没有去花费很多时间画写生,而是用心去观察嘉陵江山水的特色,体验嘉陵江山水的神韵。不久吴道子回到了长安,唐玄宗问他画了些什么?吴道子直截了当地说:“臣什么也没画,但我已经把嘉陵江山水记在心里了。”于是唐玄宗便命他在大同殿的壁上把心记的嘉陵江山水画出来,吴道子用了一天的时间便画出了“嘉陵江三百余里”的风光。唐玄宗和大臣们无不叹服吴道子惊人的记忆和高超的画技。
吴道子虽然被招到宫里做了宫廷画家,但他最醉心和拿手的还是寺院壁画创作,在当宫廷画家期间,他时常到长安、洛阳等地为寺院里画壁画。吴道子画画动作敏捷,技艺精湛,笔到神生。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吴道子画画是京都一绝,看吴道子画画是一大快事。所以每当吴道子在一地画画便会招来许多人围观。一次,吴道子在长安兴善寺画壁画,长安城里的男女老幼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观看,只见吴道子执笔泼墨,画佛祖头上滚圆的光圈竟也不用尺子也不用圆规。立笔挥扫旋风般的一挥而就,在场观众发出的阵阵喝彩声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吴道子画的壁画上的人物都非常生动传神,他在长安景云寺曾画过一幅名叫《地狱变相》的壁画,表现佛教里说的人生前杀生做坏事,死后在地狱受到种种酷刑惩罚的惨状。画面里的人物画得非常形象逼真,使人看了不寒而栗。长安的许多屠夫和渔夫看了这张画后,都因害怕死后受到惩罚而畏罪改业。可见吴道子的绘画具有多么大的艺术感染力。
皇帝画家宋徽宗
北宋后期,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在政治上黑暗腐败,生活上奢侈淫靡,最后竟被异邦掠走,悲惨凄凉的死在荒寒的北方。他是有名的昏君宋徽宗赵佶。撇开政治不谈,且说他在艺术领域,尤其是绘画方面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赵佶幼年时即对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有广泛的爱好。
做了皇帝后,他仍热衷于书画。他兴办学校,使当时画院人才济济,出现了两宋画院中最为繁盛的局面。
赵佶在绘画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花鸟画方面,如现存的《芙蓉锦鸡》描绘细致、设色艳丽,画面斜偃的一枝芙蓉,因锦鸡的重量而微弯,华丽丰润的锦鸡回首凝视着翩飞的双蝶,巧妙地表现了锦鸡跃跃欲飞的一刹那间的神态。赵佶也擅长画人物、山水。现存的《听琴图》《文会图》是他的二幅著名人物画。
赵佶不仅自己作画,而且选拔画家,奖励“新进”,提倡深入观察生活,对绘画发展起了推进作用。有一次,赵佶让画家们画月季花,许多人都画了,但他只欣赏一名青年画家的画。事后别人追问,赵佶说:“月季花月月开,可季节、时令不同,其花瓣、花蕊、花叶的形态与色彩都有变化;那青年画的真实,是经过细致观察的。”还有画孔雀升墩应先举左足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赵佶细致观察。
赵佶在绘画中还有一特点即讲求意境,也就是立意新颖、不落俗套。例如,他曾出画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们构思。有人画了几只蝴蝶围绕着几只马蹄在追逐翻舞,显然这样肯定比那些画在归马路上洒落一路香花是巧妙多了。花香是抽象的,如简单用花来表现未免有些平庸,通过追香翻舞的蝴蝶,恰当的找到了绘画语言把香字表现出来了。还有大家都熟识的“乱山藏古寺”的故事,赵佶认为那幅遍是荒山之石后边只画了根作佛寺标志的幡竿的画很好,而那些故意把古寺画的只露一角的太俗气。由于他重于作品意境的表达,追求完美的艺术构思,对丰富当时画家的艺术想象力起了极大作用。
在绘画史上,宋画一直被认为是最高水平的,这与赵佶作为皇帝的提倡是分不开的,所以他确实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赵佶在艺术创作上还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因为有些所谓赵佶的作品,可能是出于画院画家的代笔,但不能否认有一定数量的作品是赵佶本人所作。他在艺术上提倡深入观察生活,重视真实感和意境的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王冕画梅
王冕是我国元代著名的花鸟画家,尤其善画梅花。他画的梅花在元代堪称第一,在历代善画梅花的画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冕成为画梅大家,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曲折的磨炼过程。
王冕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中。小时候家里无钱供他上学读书。小王冕只好借为家里放牛的机会偷偷跑到附近的小学堂去旁听老师上课。后来他的母亲见他这样渴望学习,便把他送到附近的一座庙里,一边帮和尚干些活;一边跟老和尚学些经书诗文。王冕得到这种学习机会非常珍惜。
常常白天干活,夜晚便独自跑到佛殿中,坐在佛膝上借着佛桌上的长明灯读书,一读就是一夜。由于王冕不懈的学习,到青年时他已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儒生了。
尽管王冕有满腹经纶,但他所处的元代后期,政治非常腐败。他曾先后几次考进士,都因考试机构不以真才实学录士而没有考中。于是他决心放弃仕途,不再走与元代统治者合作的道路。他买舟东游,继之又北游。在游历中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交了许多奇才侠客,同时也真切的体验了元代统治下的民间疾苦。这时他开始大量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画赠送朋友来增进朋友间的思想交流。
到了晚年,王冕带着妻子老母和儿女,到了绍兴的九里山隐居。在九里山,他买了一块山坡地,种下了上千棵梅花,并在其间盖了三间简陋的房子,起名叫“梅花屋”。平时他穿着简朴的古代衣冠种植豆粟,灌园养鱼以供家人生活。一有时间便如醉如痴的写画周围的梅花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对民间疾苦的怜悯;对元代统治者的憎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叹,都通过他所画的梅花和题在画上的诗文表达了出来。他曾在他画的一幅墨梅上题过这样一首诗:“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她不下来。”“羌笛”隐含了元代蒙古人的统治,个个团如冰雪的梅花隐喻不与外族统治者合作的志士。表达了王冕不与元代统治者合作的决心。王冕所画的梅花不光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画梅花多以精练的用笔,单纯明净的墨色去表现梅树的巨干密枝,画梅花的嫩枝,时常一笔拉几尺长,断而复接,画到枝头却气脉相连,勾画梅花的花瓣与蕊,常似经意又不经意,极为自然真切,使梅花的绰约风姿活现于纸上,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
王冕一生生活在元代,他没有去迎合官场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换取世俗所看重的功名和富贵。而是到晚年借隐居画梅来体现发挥了自己的才学,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合污的高尚人格,受到了后代人的尊重和赞赏。最后让我们用王冕自己的两句题梅花诗来总结结束这个王冕画梅的故事吧。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荡乾坤。”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幼年过着以卖画为生的贫困生活;中年科举及第后出仕为宦,但他为民的思想和做法处处受到腐朽官场的抵制,于是他愤然辞官。晚年,他回到扬州专心于书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郑板桥其人其事在社会上流传甚广,我们不妨从他的生活小事会发现他书画艺术高超的原因。
勤奋是郑板桥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不只是郑板桥,大凡有成就者,离开勤奋这条途径是不多的。郑板桥画画几十年,所画的对象不多,只有兰竹菊石几种,而其中又以竹子最多。为了画好竹子,他得了个竹痴的美名,四季之间与竹同居。如他在自述中说,夏天他置小床于竹林之中边纳凉边看新竹生长;秋冬之际,他用细竹做成窗棂,隔着窗棂看竹子在风中摇动的姿态。
时时不间断,观摩揣测,用眼细看,用心去思考,然后用手去绘制,勤奋长久。甚至在早晨他观竹林有“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晚上,他卧于床上,仍凝神静听竹林里风吹雨打的声音,日常他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去欣赏零乱竹影的天然姿趣”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竹子气质的理解。由于他的勤奋,使他的画竹超出自然物态之外,富有生机,显得比自然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人们评说艺术与艺术家这个问题时,总爱把艺术家的性格与其作品联系起来。从郑板桥的画不难看出他正直的人品和高尚的情操。郑板桥曾说过,他作画不是为了阿谀奉承,也不是为了卖高价,更不是供绅士们享乐,而是用来慰劳天下的劳苦人。他曾在画中题过这样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了郑板桥关心老百姓,想为人民办好事的真实感情。然而,郑板桥的所作所为却受到无情打击。在郑板桥辞官之后,他仍然以卖画为生,可是他刚直不阿的品格没有改,有钱有势者索画不给画,却乐意帮助那些穷苦百姓,通过这样一些小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人格和品德,可以看到他的不因人、因权、因利而创作的艺术观。
郑板桥在诗和书法方面造诣也极深。他的诗文风朴素平实,通俗易懂,又多以关心民间疾苦为题材,所以流传很广,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书法,兼采多种字体的优点,用绘画的笔法书写,创自家体格称为“六分半书”。也有人称它“乱石铺街体”。
郑板桥的书面作品流传于民间的极多,而且现在保存下来的数量也不少,这些作品是他留给后代的一笔丰厚的财富。他的人品更是为后人称道,值得现在的艺术家们效仿;他的书画方面的一些精辟的理论,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爱国画家徐悲鸿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早期画坛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血雨腥风灾难深重的年代,连年的内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灾难之中,徐悲鸿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鼓舞民族士气;为唤起中国人民团结抗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7年徐悲鸿结束了欧洲留学生活回到祖国。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伺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徐悲鸿先生预感到国难在即,创作了大型历史油画《田横五百士》。这幅大幅油画表现的内容是秦末刘邦统一天下后,五百齐国抗秦壮士在田横带领下宁可集体自杀,也不降刘邦的历史故事。徐悲鸿以宏大悲壮的场面赞扬了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人们要团结一致不怕牺牲共同抗日。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1933年他利用在国外留学时结下的关系,先后在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苏联等国举办中国画展,提高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文化运动,1938年他到香港和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宣传抗日救亡并将所卖全部画款捐献给祖国以救济难民。1940年他应印度诗人和画家R·泰戈尔邀请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先后在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两地举办画展,将所筹画款全部捐寄祖国。同年他创作了巨幅中国画《愚公移山》,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1940年底,他再次赴新加坡,翌年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槟榔屿、冶保三市举办筹赈画展,将所得巨额收入全部捐献给祖国。1941年底回国后,在昆明举办劳军画展,以卖画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1945年2月徐悲鸿在郭沫若起草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的进言》上签名,呼吁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成立民主联和政府。1946年8月,徐悲鸿到北平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参加进步美术家组织的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并担任该会名誉会长。1949年3月,徐悲鸿受邀请作为新中国的代表前往布拉格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后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先生因患脑溢血逝世。徐悲鸿先生逝世后,他在北京的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周恩来总理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一提起齐白石,大家都知道他画得一手鲜活乱跳、生趣盎然的好虾。其实齐白石不只是画得一手好虾,他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表现内容广泛而独到;绘画技巧娴熟成就非凡的伟大艺术家。由于他在美术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解放后他曾被推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文化部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并获得过国标和平奖。在国内外都有极高的声誉。“苦把流光变画禅,功夫深处渐天然”。这是齐白石题画虾的诗句。可见他取得如此的成就和荣誉,是下过一番不平常的功夫的。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农民家庭中,从小喜欢画画写字。由于家里穷,只读了一年私塾就辍学了。14岁开始跟叔祖父学木匠。27岁那年,他认识了当地画家胡沁园和陈少番,便开始跟他俩学习绘画和诗文篆刻。到38岁那年他认识到,虽然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在绘画和诗文篆刻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走进艺术的殿堂,还需下更大的气力。于是他在家乡不远的松公祠典了几间房子,又在空地上盖了一间小屋,取名“借山吟馆”。在这里他开始专心钻研诗文书画。经过一段苦心钻研,齐白石的绘画和诗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清楚的意识到,关在屋里苦练,自己的眼界胸怀受到限制,光凭熟练的技巧是画不出好画的。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丘壑内营”,画出与自然万物灵性相通的好画。于是他遵照古人的教导,先后五次出游,饱览名山大川;临摹古人书画;向有名气的诗人画家求教学艺,使他的胸怀和绘画技巧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53岁时,齐白石的传统绘画功夫已很深厚,诗文、书法和篆刻也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他并没有满足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为了使自己的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他定居当时画家云集的北京。就在这时,他结识了著名画家陈师曾和徐悲鸿。陈师曾比齐白石年龄小些,但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当时是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国立北平美专的教授,在艺术上很有见地。他看到齐白石的画后,认为齐白石的传统绘画技巧已掌握得很熟练,但缺少自己的画法和对所画对象的理解。他建议齐白石,不能老拜倒在古人脚下,应该总结前人的技法,创造自己的画法,表现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题材。齐白石非常虚心地接受了陈师曾的建议,开始探索新的画法。这时的齐白石已近60岁,他严肃认真的称自己这是“衰年变法”,“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时常汗满颜”。又经过了艰难的10年“衰年变法”,齐白石的画终于以独创的面貌面世了。这时年近70的齐白石才进入了他艺术创作辉煌的高峰期。
齐白石是位治学严谨,善于思考又勤奋刻苦的艺术家。“变法”以后,他已是一位名声卓著的大画家。然而他从未因名气大而草率随意的去写画所表现的对象。凡画一虫一草都要对实物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为了画好虾,他曾在水缸中养了几只虾,时常观察虾的游动、跃进等生活习性,掌握虾的结构特征,并进行反复的写生练习。齐白石重视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体验,但他又绝不是不加取舍的把现实事物搬进画中。他认为现实事物变为画面上的艺术形象,最好的状态是“……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所以他画每件事物都要对其进行艺术概括取舍。难怪他画的虾看似寥寥数笔,却给我们栩栩如生如嬉水中的艺术感觉。
齐白石是一位农民出身的画家,在他心里始终没有淡忘对劳动人民生活的那份质朴感情。在他画的蔬菜图上他题曰:“充饥者胜半年粮,得志者勿忘其香。”在他所画的《小鱼丝瓜》图上他题曰:“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渚此风味。”与过去中国文人画中所体现的怜花惜草、感物伤怀的感情相比,这是一种何等率真质朴乐观向上的感情。正是由于齐白石的画以高超的画技表现了质朴、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使他的画与旧文人画产生了对比,得到了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使其成了我国近代画坛上最伟大的画家。为了表彰齐白石在绘画上所取得的成就,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同年徐悲鸿先生去世,齐白石继徐悲鸿之后被推选为中国美协主席。
1952年齐白石创作了《百花与和平鸽》作为礼物献给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5年他再次与陈半丁等人集体创作了巨幅《和平颂》献给在荷兰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为表彰齐白石热爱世界和平的精神,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授给了齐白石。
1957年9月16日,我国近代绘画史上的巨匠齐白石以94岁高龄逝世于北京。
艺术巨匠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这两幅画以其严谨的造型,准确的比例,典雅的色彩,被奉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经典。
1495年,达·芬奇被邀请为米兰圣玛利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画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内容描绘的是耶稣基督被他的一个门徒犹大出卖,临刑前他与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形。当耶稣在餐桌中间神情自若的讲出:“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12个门徒神态各异,其中出卖了耶稣的犹大手捂钱袋神情紧张的注视着耶稣,使人们一眼便能看出这个叛徒的嘴脸。达·芬奇在创作这幅画之前,首先研究了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各种典型人物形象。画了许多素描和速写。并用文字设计记录了各个人物将来在画面上的处理方法,最后才动笔去画这幅巨作。但当达·芬奇在画面上具体描绘各个形象时,仍时常感到不满。有时他在画架上沉思半天也不动一笔。有时半天画上一笔放下笔就走;有时又手挥画笔不停地画上一天,连饭都不吃,这样壁画的绘制速度便显得很慢。为此教堂的院长很不满意,一再纠缠催促他加快工作进度,这使达·芬奇感到这个不懂艺术指手画脚的院长非常讨厌。最后,达·芬奇只剩下了最后一个犹大的头像没有找到更理想的形象。于是他便用这个讨厌的院长的形象做了犹大的头像。经过四年反复研究修改,达·芬奇才完成了这幅巨作。
达·芬奇的另一幅名作《蒙娜丽莎》,是在他51岁后完成的一幅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这一形象引起达·芬奇的创作欲望有些偶然。150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达·芬奇正在一条林阴道上散步。突然,在一座二层楼的凉台上一位气度不凡的妇女引起了他的注意。她那端庄、娴静的神态使他非常想给她画一张肖像。这位叫蒙娜丽莎的妇人是佛罗伦萨商人弗朗西斯·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征得妇人和佐贡多的同意后,便开始为这位妇人画像。蒙娜丽莎的纯真善良,使他产生强烈愿望,要寻找最新的艺术语言;用尽善尽美的形式,创造一个完美无缺的中世纪妇女形象。达·芬奇画画一向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张肖像画从开始画到现在的样子,达·芬奇又用了四年的时间。
在画这张画的过程中,为了消除蒙娜丽莎在做模特时的疲倦、呆板,达·芬奇请了乐队和歌唱家在边上演出,以使她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最后在人们看来,达·芬奇已把这张画画成了一张“比真人还生动”的肖像杰作。但在达·芬奇看来,他这张画还“没有最后完成”。1516年,当他离开家乡去法国时,便随身带走了这张蒙娜丽莎,准备找时间再对其修改加工。
直到1519年达·芬奇去世,这张画一直伴随在他身边。由此可见,达·芬奇对他的作品质量要求是多么严格认真,难怪他成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大师。
中国古代石窟雕塑
汉代中期佛教随文化和商业的交流而传入中国,到了三国两晋时代,浸透到南北各地各阶层中间。封建统治阶级崇信佛教,利用佛教来麻醉人民,处于社会动乱的被压迫人民,也欲从佛教中求脱苦海,于是,佛教大为兴盛。
佛教用形象来为宣传教义服务,把佛释迦牟尼、菩萨及其弟子的面貌和佛经故事等表现出来,以供信徒们瞻仰、崇拜。僧徒们需要在寂静的山洞里修身养性,所以特意在山崖上开凿石窟,雕塑佛像。有的还用砖、石等构筑窟形建筑,或在石窟前构造木质建筑。石窟中的造像有石雕、泥塑、石胎泥塑等。石窟艺术在中国是佛教艺术的具体体现。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至宋代,佛教造像遍及南北各地,成为当时雕塑的主流。在全国范围内石窟遗址有一百多处,著名的石窟群不下十几处,形成了许多驰名中外的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的艺术奇观,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代表性的石窟群是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巩县石窟、南北响堂山、大足石窟等。每一处有窟室数10个到2000多个,其中雕刻的佛、菩萨、飞天像等多得难以统计。作品的体积从十几厘米到二三十米不等,可谓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约在公元460年,魏帝发起在云冈的沙石岩上创造了一系列宏伟的石窟庙宇。整个石窟群东西延绵约一千米,依山西大同西郊的武周山岗凿成。因山冈起伏如云,故称“云岗”。最大的佛像高十七米,象征着佛教的神圣和朝廷的权力。云冈石窟中雕刻的佛像、飞天等共有五万一千多躯,雕琢富丽为全国之冠。
公元490年,魏都迁都洛阳后创造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政治文化的中心洛阳,成了佛教艺术的中心。龙门的石灰石较细密,适宜雕刻造型精致、线条流畅的雕像。最早开凿的是宾阳洞,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雕有佛、菩萨、飞天。其中最著名的皇后礼佛图浮雕。表现的是皇后在侍从仪仗的簇拥下缓慢行走的场面。这件浮雕非常珍贵,可惜被人盗运海外,现收藏在美国的艺术博物馆里。
隋唐时代宗教造像继续发展,全国的石窟造像超过历史纪录,艺术水平也达到了最高点,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王朝以洛阳为东部,在龙门大规模开窟造像,雕刻了大量的造像。奉先寺卢舍那佛就是武则天时期最大的雕塑之一。唐代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等地的造像,写实手法大为进步,人体比例合适,姿态生动,衣纹处理真实自然,人物形象刻画得深入、丰富,表现了佛的庄严,菩萨的慈悲,弟子的善良,天王、力士的勇猛。这期间在四川乐山开凿了中国以至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历时90年。雕像总高71米,头长近15米,耳朵就有7米长,以宏大瑰伟载入文化史册。
唐代之后兴起了禅宗思想,各地普遍流行观音菩萨像、罗汉、弥勒佛,石窟雕塑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时较有特色的是四川大足石窟雕塑。
中国石窟雕塑的风格在早期明显受印度佛教雕塑的影响,内容也完全按照佛典的要求。后来,造像逐渐趋向写实,并慢慢将外来艺术和民族传统融化、吸收。艺术家开始以人的情感和性格来表现佛教中的形象。无论衣饰、动态都由神化逐渐接近人间化,使得佛教造像充满生气,肌柔肤润,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男性的健壮。飞天形象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创造,表达了人类奔放的感情和生活的快乐。造像的题材逐步广泛,渗进了不少现实生活的题材,充满了现实气息。佛教雕塑从隋到唐逐步走向成熟,在中国生根开花,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形成了中国风格的石窟雕塑艺术。
马踏飞燕
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我国旅游标志的图案,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它的三足蜷起,一足踏在一只飞奔的鸟身上。这个标志很有意义,既代表了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又象征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腾飞。这个标志就是出自我国古代的一件雕塑珍品“马踏飞燕”。
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掘出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批的铜铸车马。有驾车的马,也有人骑的马,造型都非常生动,铸造工艺也很精致,反映出墓主人是一位善于骑马,喜欢马的人。在这些铜马中,有一件最有价值的青铜奔马,令人惊叹,轰动了中外艺术界和考古界。这件青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1厘米,它没有拉车驾辕,也没有被骑乘,而是自由地奔腾。它昂首嘶鸣,尾巴飞扬,蹄子灵活舒展。一只蹄子踏在一只飞鸟的身上,这只飞鸟回过头来显得非常惊骇。这匹骏马跑得如此之快,以至于超过了高速飞翔的燕子。这件雕塑表现了骏马神速飞奔,一往无前的矫健身姿和风驰电掣般的奔腾气势。根据这件雕塑的造型,人们称之为“马踏飞燕”。近年来有些专家考证认为,原来所说的这个飞燕乃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也不是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更增添了这件雕塑的神秘色彩,使这件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大有“天马行空”的感觉。那唯一作为支点的一蹄轻触在“龙雀”上,而这只被称为神的“龙雀”回首闭翅疾飞的惊愕状态,使人看到的是一匹“四蹄疾于鸟”、“自然凌翥”、“不可羁勒”的神马的形象。
人们也称它为“马超龙雀”。
这件作品从构思到造型都非常独特,举世罕见。它不是现实生活中马的简单写照,没有表现生活中常见的马的形象,而是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马的奔跑,快捷达到神速程度的一件艺术品。这件青铜雕塑的构图非常巧妙,虽然整个雕塑只有一个蹄子作为支点,但扬起的蹄子和尾巴,以及优美的姿态使人感到这件作品重心是平衡的,虽然动势很强,但没有不稳定的感觉。飞燕作为雕塑的支点,处理得极为妥当。这件雕塑的铸造工艺也是非常值得称颂的。远在东汉时期,古代的劳动人民,能工巧匠已经能够铸造出如此纤巧、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来,实在令人不胜感慨。这件作品凝聚了我国古代艺人的丰富想象,体现了杰出的制作工艺,是祖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古埃及雕塑
古代埃及是世界文明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它是人类史上古老文明中心之一。
古埃及雕塑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它以统治阶级的意图来进行创作,是从陵墓雕塑发展而来的。
埃及人相信死后灵魂的存在,祈求阴间的幸福,他们认为死后生活是今世生活的延续,因此,人死了要像活人一样有住处,有吃食。所以建造金字塔作为法老死后的住宅。为了保证死后生活就要保存尸体,古埃及人形成了制造木乃伊的传统(保留死人的尸身,用药涂抹,使之风干不烂)。还制作各种大小不等的石雕像或木雕像,刻上姓名和称号,用以作为灵魂的依附。
此种雕刻要求和死者的面容完全相似。因此,埃及雕塑从一开始就具有很高的写实技巧。经常从死人脸上印下面具模子,翻制成雕像,然后再仔细加工。
由于这类人像雕刻主要是为法老和贵族服务的,埃及雕刻家受极严格的清规戒律的限制。为了表现出他们的“威仪”,竭力突出其庄重、严肃的一面,创造了法老的理想化形象,以使法老获得“纪念碑式”的气派,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头部是因人而异的外貌特征,装在一个年轻的身体上,表示法老是永生者。这类人像雕刻的鲜明特征是它独创的正面性:具有千篇一律的显得僵硬的姿态。完全以正面表现站立、坐着或行走。因为制作雕像的目的是放在通向墓室的地道里,所以正面雕得很仔细,其他地方则放松。在古王国时代,雕像通常是着色的,男子躯体涂棕色,女子涂黄色,原因是男子常在户外,妇女则深居简出。有时为了追求雕像眼睛的真实,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并在下面垫了一块磨光的黑檀木的水晶石做成眼球,使眼睛显得富有神采。
在墓葬中除安置死者的雕像和生前用过的物件外,有些无法埋入墓中的就用浮雕记录下来,包括死者拥有过的财产和他的经历。埃及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就已用浮雕来装饰他们的陵墓和庙宇的墙壁了。埃及浮雕以强烈的纪念性来服务于王权的巩固,歌颂他们的业绩战功,把它们表现成战胜敌人的强大胜利者,如:法老践踏敌人,法老舰队胜利进军和归航的场面。
这些浮雕体现了埃及美术的基本特点:一、构图被分割为若干区域,交代不同的情节,人物形象被安置在抽象的背景前面。二、人像是“合成的”,腿是侧面的,上身是正面的,侧面的脸上长着两只正面的眼睛。埃及美术家刻画人体中最典型的形状,不考虑是否合乎人体解剖,也不表现形体的运动。三、主要人物比其他人物在形体方面更为高大,法老形象比普通人高大,显示了特殊的地位。
狮身人面像展开人类文明的史册,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耸立在埃及平坦广阔沙漠上的巨大的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在金字塔旁还有祭庙和高大的狮身人面像,象征着古代埃及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狮身人面像被希腊人称为“司芬克斯”。在埃及有许多件,大小不一,雕琢于公元前27至公元前22世纪,通常是用一块巨石雕成。它雄踞在金字塔旁,使金字塔显得更加宏伟、壮观,使法老陵墓更有一种威仪和神秘的感觉。它同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埃及的奇观。其人面一般表现的是陵墓主人即法老的形象。根据古代的图腾崇拜,把狮子等动物作为力量和神灵的象征来崇拜。把法老的面容雕在狮子身上,意味着法老为主宰自然与社会之神。
最大的一座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哈佛拉金字塔旁。它建造于公元前2550年,高20米,长57米,仅面部就有5米长。据说,它的面部是哈佛拉法老理想化的肖像。它头戴条纹头巾,下腭为埃及国王和贵族用的假须。这个巨大的雕像是在一个石灰石小山丘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由于雕塑庞大,古代的埃及艺术家没有过于注意琐碎的细节,而是运用极其简洁的手法,加强了雕像宏大、单纯的整体效果。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生产技术落后,一切靠手工劳作的时代,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石雕造像,显示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艺术创造力。由于沙漠中风沙的侵袭,狮身人面像已受到严重的腐蚀,狮子的鬃毛部分已经损坏,眼与鼻子也几乎成了几个窟窿,爪子则不得不用砖等支撑着。即使如此,它仍然像远古时代那样令人望而生畏。这个传奇式的狮身人面像是一大古迹,仅次于金字塔而成了古老埃及文化的象征。
新王朝的时候,司芬克斯被敬为神,成了被疯狂崇拜的中心。在狮身人面像的两爪之间有块大花岗石碑,据说记叙了一个预言梦:说有一年轻王子在司芬克斯的阴影里休息,他在梦中见到这座雕像向他许下诺言,如果他能够清除那些埋了人面像半个身子的沙砾,它就能使王子成为埃及的法老。王子按梦中的要求做了,于是数年后他成了18王朝的统治者图特摩斯四世。
希腊人称狮身人首像为“司芬克斯”是因为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个司芬克斯,是个狮身人首的女妖,长得很美,据说很有学问,曾受过文艺女神缪斯的教养,她是忒拜城的一大害。每当遇见人就用“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的谜叫人猜(谜底是人的幼年、中年、老年),猜不中者就被吃掉。由于司芬克斯会给人猜谜,所以就具有了守门的职能。在欧洲建筑的装饰艺术里,经常用司芬克斯作为装饰形象。有时她被处理成有翼的狮身人首像。现在司芬克斯在许多国家用来泛指各种装饰建筑物或工艺品的人头、牛头或羊头狮身的雕饰。
断臂的维纳斯
1820年4月8日,希腊米洛岛的农民约尔哥斯在挖地时挖到了半尊女人的石雕残像,他根据这个线索在周围又发现了雕像的下半身。这就是著名的雕塑《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也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维纳斯》雕塑。
阿芙罗蒂德在罗马神话中的名字是维纳斯。罗马神话基本上是希腊神话的承袭,有些神的名字做了改变。维纳斯是爱神和美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是女性美的代表,是一位富有诗意又温柔的女神。希腊传说《神谱》记载了维纳斯的诞生:在克洛诺斯与其父乌剌诺斯争夺王位的战争中,乌剌诺斯被克洛诺斯砍伤,他的血滴落在爱琴海,泛起一阵海水的泡沫,突然从水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她就是女神阿芙罗蒂德。希腊原文中阿芙罗蒂德就是“出自海水泡沫”的意思。
维纳斯在希腊神话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她是美神,以胜过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容貌而夺得金苹果。并把斯巴达王的妻子美人海伦给了帕里斯,由此引起了牵连整个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战争。她是爱神,使很多爱恋的青年获得了美满的生活,但她却有不幸的遭遇。她没有获得少年阿多尼斯的爱,嫁给了跛子赫淮斯托斯。她得到过战神阿瑞斯的爱,却生了一个盲孩。
她自身的遭遇,也体现了爱情中的悲剧色彩。
从公元前4世纪以来,无数雕刻家都在以千姿百态的女裸体像来赞颂这位女神。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要算这座米洛岛的维纳斯了。这座雕像是希腊风时期的大理石原作。据台座上的铭文分析,作品可能出自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希腊雕刻家亚历山德罗之手。这座雕像被发现后,被该岛自治团弄去,后让法国驻土耳其使馆人员购买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八。次年,路易十八又将雕像交给巴黎卢浮博物馆,被列为“第一珍宝”收藏至今。雕像高约二米,由两块大理石拼合雕刻而成,上半身裸体,下半身遮有衣裙,发现时已失去双臂。所以也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尽管如此,她那优美的姿态,完美的躯体,仍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后世有许多人曾为女神复原断臂,但都比不过原作的“残缺美”。雕像表现了维纳斯女神的典雅、温柔和美丽。
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睛和微露笑容的神情,显示了女神的智慧和永恒的青春。
丰润的躯体体现了健康和充沛的生命力。既美丽又庄重,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断臂的维纳斯自发现以来使无数艺术家和观赏者赞叹不已,被认为象征着古代希腊雕刻的最高水平。
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期间,最伟大的雕塑家是米开朗琪罗,他塑造的人物充满着力量,如同巨人般屹立,在世界雕塑史上有很重要的位置。
米开朗琪罗少年时代就才华出众,15岁时创作的大理石像《在楼梯旁的圣母》显示出他整个的艺术特色,预示了他的巨大的艺术潜力。17岁时创作的《骑手会战》包含了他未来创作中“力”的艺术风格。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人体结构,临摹了许多古代大师的作品,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矗24岁时,他创作了大理石雕塑《哀悼基督》,表现了圣母玛利亚对儿子基督殉难的悲哀之情。他塑造了一个极其恬静、典雅而沉思哀悼着的圣母,体现了“美”和“哀”的结合,有很强的感染力。雕刻技巧非常写实,人体结构十分准确,显示了他的修养和才华,作品问世后,轰动了罗马城,米开朗琪罗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此后在美术史上开拓了无比豪壮的米开朗基罗英雄风格的时代。
米开朗琪罗29岁时,完成了他的杰作《大卫》。这是由一块高5.5米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对这块巨石,以前曾有位雕刻家打了几下就知难而退了,以后米开朗琪罗以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划时代的成功之作。大卫是《圣经》传说中的牧羊少年。杀死了攻打犹太人的巨人歌利亚,保护了百姓,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一题材不少雕刻家表现过,但米开朗琪罗不落俗套,创造了最完美的大卫形象。米开朗琪罗塑造了一个体格健壮的裸体青年,他左脚向前,左手扶着肩上投石机,侧过头来注视着前方。这一形象具有坚强的意志,巨人的体魄,呈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宏伟的力量。米开朗琪罗以精湛的技巧表现的人体结构精确得无懈可击,每块肌肉都充满了力量。大卫像成了载入世界文明史的杰作,是后世艺术家学习的楷模。
《摩西像》是米开朗琪罗的又一伟大贡献。摩西是犹太领袖,民族英雄,他率犹太人摆脱了埃及统治者的压迫与奴役,获得了自由,建立了犹太国家。
这雕像表现了坐着的摩西挟着他的法律《十戒》石板,仿佛要随时站起来去同出卖真理和背叛他们的人作斗争的样子。整个雕像寓动于静,有一股内在的力量。人物结构精确逼真,青筋暴出的血管中,仿佛沸腾着生命的血液。
当时被称为“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
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垂死的奴隶》、《被束缚的奴隶》寄托了作者受压抑、被束缚而又希望求得解脱的内心感受。他用具有强有力体魄的奴隶形象,显示了奴隶内部蕴含着的巨大力量。扭转的身体,绷紧的肌肉,反绑的双臂,体现了被束缚奴隶的巨大反抗精神。疲乏不堪、动态安详的奴隶,呈现了为摆脱苦难,企求解脱的垂死奴隶像在梦中,又像已死的状态。
《昼》、《暮》、《夜》、《晨》石雕原作都放在美第奇礼拜堂内的石棺上。《暮》与《昼》是男裸体,《晨》与《夜》是女裸体,是米开朗琪罗在其家乡佛罗伦萨被德国和教皇军队攻陷后所作。它们寄托着作者对罪恶现实的不满和亡国之痛。作者用充满悲伤的人物形象和不稳定的、向下滑落的构图,来表现人生的痛苦、时间的疾逝。作者有一首诗,体现了《夜》的艺术构思:“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欢乐,不要惊醒我,啊,讲得轻些吧1这组雕像反映了被蹂躏的意大利像沉睡的巨人,反映了失望、忧郁、痛苦和愤怒。
米开朗琪罗的人体雕塑是西方美术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充满巨大力量的雕像,以表现现实人的完整品质为根本,夸张的力士般的人体,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
近代雕塑的三大支柱
罗丹、布德尔、马约尔被誉为近代雕塑的三大支柱。他们都是法国雕塑家,是师生、朋友。最巨大的支柱是罗丹,他的雕塑细腻、娴熟,具有强烈的运动感。稍晚的一根支柱是布德尔,他的雕刻刚劲有力。最后,还有马约尔的静穆的雕塑形象。每个人的表现方法是那么不同,但他们的作品都是绝对的精神珍品。它们以精力充沛的形象使近代雕刻又呈现出兴旺景象。
罗丹是米开朗琪罗之后又一个雕塑艺术的高峰。他的天才、勤奋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使雕塑艺术重放光彩,震惊整个世界。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使他从题材、风格、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突破。他的作品以具体的形象、行为,揭示出鲜明深刻的个性。不论是肖像作品,还是宗教题材,神采各异的艺术形象使人感到他是生活中某一个具体的人。罗丹不使用“标准化”的形象,他忠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爱好和真挚,从生活出发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罗丹的艺术风格。他表现了肉体和精神剧烈的运动和转息即逝的感情,把一瞬间的动作凝固在青铜和大理石之中,变成了永恒的艺术。
罗丹的艺术技巧很有神秘感和吸引力,他塑造的形体非常丰富,但又不感到琐碎。人体是运动的,流畅、生动不僵化死板。罗丹让他的学生要不断探求真实,要“忠实于自然”,而不要盲从任何一位大师。他的艺术思想,影响造就了一代杰出的雕塑家。使法国当时的雕塑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辉煌时期。布德尔、马约尔等人的出现,在雕塑史上构成了一个罗丹时代。
布德尔是罗丹的学生和助手,对罗丹甚为崇敬。他是一个很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虽然在大师门下,但他没有放弃创作的个性,坚决地从罗丹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找到了自己的道路。罗丹也不迫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布德尔不追求他老师的发掘微妙变化的效果而形成了雄伟、刚劲的艺术风格,建立起独自的领域。他最著名的作品《射箭的赫利克里斯》有无比强烈的运动感,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令人振奋。布德尔的作品以明快、单纯、强烈的形体结构体现永恒的思想。他着力刻画人物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他塑造的头像、胸像,都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他的艺术风格中,表现出明显的装饰趣味,经常用平行的直角曲线和他见棱见角的直率形体塑造方法协调一致。
代表作有《阿维尔将军骑马像》、《胜利》、《自由》、《力量》、《雄辩》等。
马约尔是继罗丹之后和布德尔一起最有声誉的雕塑家,也曾做过罗丹的助手,他也非常清楚地避开罗丹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追求自己的风格,创造出一种静穆、深厚的独特形式。他用人体来表达对事物的感情,非常别具一格。他采用有生命力的女人体,来象征大自然的美,表现山河的气势,歌颂人类精神的美德。女人体在马约尔的雕塑里产生了无穷的表现力。《地中海》、《夜》、《河》、《大气》等作品都是用动态不大的女人体,来表现不同的思想情绪。他所开创的女人体的表现形式,是对世界雕塑艺术的独特奉献。
自由女神的诞生
在碧波荡漾的纽约港外,有一座小岛,名字叫贝德洛斯岛。岛上矗立着闻名遐迩的女神铜像。全称叫“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在深蓝色海水的衬托和金黄色阳光的照耀下,分外醒目。
《自由女神》雕像是法国人民在美国独立100周年时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雕塑家巴托尔蒂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这一巨作。《自由女神》头戴花冠,手擎火炬,神情庄严肃穆、温和而坚定。这座雕像当时成了从世界各地漂流到美洲大陆寻找生活出路的人们心中的女神。犹太女诗人艾玛·拉扎鲁斯专为女神像写了一首《新的巨人》的诗,镌刻在塑像的底座上,以表达欧洲移民者的心声。
创作一座象征自由的雕像是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蒂多年的心愿。1851年12月,路易·拿破仑发动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政变时,巴托尔蒂那天在巴黎街头看到了一群忠于共和政体者在街头筑起街垒。有个勇敢的女郎跳过障碍物,高举火炬,大声疾呼:“前进。”这个无名女郎的形象,震撼了他的心灵,成了他心目中自由的象征,埋下了创作《自由女神》像的种子。他访问埃及时,苏伊士运河上高擎火炬的女像灯塔给了他进一步启发,当时的自由呼声也对他产生重大影响,《自由女神》在他心中逐渐成熟。他的好友,著名法律学教授拉布莱倡议:为了庆祝美国独立一百周年和纪念法美友谊,由法国人民募集捐款,建造一座象征自由的纪念碑,送给美国人民作为礼品。
巴托尔蒂意识到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心愿。因而他到处奔走,竭力宣传自己的计划,还给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写信,争取他们的支持。1875年他全力投入创作。他以他的夫人和母亲为模特吸收了古希腊古典雕像的手法,创作出这一庄重、典雅、深沉的艺术形象。雕像比例匀称、造型简练,是大型雕像中的成功之作。
《自由女神》像高46米,连同台座92米,包括火炬则超过100米,有电梯和楼梯直通像的顶端,并装有灯光系统。雕像从放大、运输到安置,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制作巨像的材料必须轻,便于加工,相当结实,经受得住远洋航行的考验,还必须能够顶住海洋上吹来的风和海水的侵蚀。巴托尔蒂没有用传统的铸造方法,而是采用凸纹敲花法(就是用木锤在模型上敲打铜片成形),这种方法对制作巨型雕像有特殊的优越性。他采用分段放大的方法制成雕像的模型,然后用了三百多块2.5毫米厚的纯铜片在模型上敲打出女神像的外形。内部的骨架设计是法国举世闻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铁路桥梁专家埃菲尔设计。雕像完成后又花了几个月时间全部拆开、标号、装箱,被装上军舰送往美国。在巴托尔蒂在纽约早先选好的安置地点上,美国著名建筑家理查德·亨特设计建造了基座。材料运到后,工匠们用了300000颗铜铆钉把一张张铜片组装在基座上,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1886年10月28日,巴扎尔蒂出席了由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主持的揭幕仪式。
100多年前,在一座雕像工程中,综合运用了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酸性转炉钢、凸纹敲花术、载客电梯、电气照明等19世纪60年代后期科技发展的最新技术,确是一项壮举。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建筑与科技方面也获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