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芸伦
朱元璋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少时困顿,给富人家放过牛,一度在皇觉寺为僧。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作战勇敢,才华出众,受到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
这支义军在朱元璋的统帅、经营之下,实力增长很快。朱元璋深谋远虑,决定在集庆建立根据地。他首先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拿下太平,继而扫清了集庆(今南京)外围的元军和地主武装。1356年春,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占领集庆,改名应天府,并在此设置大元帅府。他指使小明王任命自己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这时,他已统兵10万,雄踞东南。1357年,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并设立礼贤馆,广泛搜罗有识之士。为了笼络民心,朱元璋提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口号。尔后朱元璋进一步加强军备,巩固后方,发展生产,积聚粮食,增强实力。1361年,小明王封其为吴国公。
随着实力的增长,朱元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他通过鄱阳湖之役,消灭了陈友谅部,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但仍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号施令。然后他又陆续剪除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攻克两广,统一南部除四川、云南以外的地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1368年7月,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1387年,朱元璋派兵定辽东,完成统一大业。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元璋开始着手治理国家。首先是接受刘基的建议,让李善长主持制定《大明律》,整顿纲纪。《大明律》规定严禁官吏贪赃枉法,违者处以极刑,甚至于连官吏出行乘坐的车马、船只,携带的物品都不能超过规定重量。朱元璋3次下令编辑刊刻《大诰》,汇集1万多件案例,要求每户一册。
其次是改革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行省制度,改设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务;设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这3个机构直接听命于朝廷,各自独立,彼此牵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军事上,设大都督府管理军政,又分大都督府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都督府管理兵籍,兵部负责颁布军令、选派将官。二者都没有调兵权,军权集中在皇帝手中。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把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督和控制,朱元璋还设立巡检司和锦衣卫等特务组织,以监视官民言行。
再次,实行文化专制,继续推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但考试内容只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而且采用八股文的格式,使士人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见解,只能做俯首听命于皇帝的腐儒。因为孟子曾有“民为贵,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的言论,他就撤去了孔庙中孟子的神位,命儒生另编《孟子节文》,把不利于君主专制的话统统删去。此外,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使士人三缄其口。
朱元璋在登基称帝以后,无时无刻不担心臣下觊觎他的皇位,于是借机诛杀功臣。仅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就杀了3万余人;蓝玉一案,被杀的人数亦不下1.5万。在诛杀了胡惟庸、蓝玉之后,朱元璋还借题发挥,杀掉了大批官员。明朝开国的元勋宿将,所剩无几。
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归葬于南京钟山下的孝陵。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这极度磨炼了他的意志,使他在万分困苦时,也不会有半点消沉,而当他登峰造极时亦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
朱元璋深知“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的道理。因此,他在成功之后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便是古今中外创业、守业成功的通用法则。
朱元璋在功成之后诛杀旧臣。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使他走向了历史的反面,因而也受到了后人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