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瑜
祖逖,字士稚,晋朝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逖的父亲祖武,曾经担任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太守。祖逖还很小的时候,祖武就去世了。祖逖弟兄六人,哥哥祖该、祖纳等,都性情豪爽开朗,很有学行才干。祖逖本人,性格更加豁达,从小不修仪容,不拘小节。年至十四五岁时,还不知书识字,也不讲究仪礼。为此,他的几位哥哥,都非常担心和忧虑,唯恐他长大不成大器。但是,祖逖自己却毫不在意。他慷慨豪爽,轻财重义,乐善好施,常常游侠乡里,出入民家。每当来到乡间农户,他往往打着哥哥们的名义,分发谷帛财物,赈济穷困贫乏。因此,宗族乡里、黎民百姓都对他非常敬重,认为他是一个积德行善的侠义少年。
从十五岁以后,祖逖才开始读书学字。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就博览群书,涉猎古今,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等知识。所以,后来他几次前往京城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时,每次与人交谈,都表现出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才智、恢宏的气度和豪放的侠义风貌,从而受到许多人的夸赞。
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祖逖二十四岁。当时,他已迁居阳平(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本地官府两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不久,他与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北)人刘琨被司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辟为主簿。二人性情相近,都志向远大,因而彼此感到情投意合,分外亲密。每天晚上,他们睡在一起,合盖一条被子,常常海阔天空地交谈到深夜。一天夜里,祖逖听见外面鸡叫,突然坐了起来,用脚踹醒刘琨,对他说道:“此非恶声也。”于是,二人穿衣起床,在夜色中习武操练。从此,祖逖只要听到鸡叫,他们就开始舞动刀枪,刻苦训练,准备报效国家。久而久之,便留下了“闻鸡起舞”这个典故,用以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刻苦向上的精神。
从东汉以来,长期居住在我国北部与西北部的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如匈奴、鲜卑、乌桓、氐、羌、羯等,都开始大规模地向着中原内地一带迁徙,逐步进据了今山西、甘肃、陕西等广大地区。在这股民族迁徙狂潮的长期剧烈冲击下,西晋封建王朝被彻底推翻。从此,北中国进入了十六国时代。
随着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不断内迁,原来一直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广大汉族居民,为了躲避连绵不断的战乱,摆脱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以及民族仇杀,纷纷背井离乡,四处逃难。他们有的南下江南,有的西迁河西(泛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地区,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也有的北上辽东,掀起了一个流民大量迁徙的热潮。
在西晋末年的流民迁徙热潮中,祖逖也和宗族亲党数百家一道南迁,避地淮泅(指淮水与泅水下游一带,即今淮河与废黄河流域)。一路上,祖逖把自己乘坐的车马,让给同行的老弱病残,自己徒步行走;把自己携带的衣物、食粮、药草等,分给大家共同使用。由于他侠义善施,乐于助人,并且出谋划策,多有筹略,因而受到大家的倾心拥戴,被一致推举为“行主”,指挥、率领众人的迁徙行动。
当他们行抵泗口(古泅水流入淮水的入口处,又名清口,在今江苏清江北)时,先期南渡镇守建邺(今江苏南京市)的西晋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王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徐州(今江苏徐州市)刺史。不久,又征召他为军咨祭酒,祖逖遂率众迁居江南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祖逖虽然避难流亡他乡,侨居江南异士,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北方家乡沦陷的痛苦,时刻以收复中原失地为己任。因此,他不断招聚流亡人士,逐渐积蓄军事力量,立志北伐。
然而在当时,晋王司马睿刚刚来到江南,脚跟尚未站稳,与当地土著的豪强大族也还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所以,他根本没有心思、也没有力量进行北伐。看到这种情况,祖逖自告奋勇,要求亲自率军北伐。他向司马睿自荐道:“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司马睿遂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今河南淮阳县)刺史,拨给他一千人的粮廪给养和三千匹布,让他自行招募士卒,筹办武器,进行北伐。
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祖逖从南下流徙的部卒中,挑选了一百多家,亲自统领,渡江北上。当渡船航行到江心激流之中时,祖逖屹立船头,感慨万千,不禁用木楫击打着船舷,盟誓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字字句句,铮铮作响,吐出了他志复中原、收取失地的决心和气概。就这样,东晋历史上的第一次北伐,正式揭开了序幕。
祖逖只要听到鸡叫,就开始舞动刀枪,刻苦训练,准备报效国家。久而久之,便留下了“闻鸡起舞”这个典故,用以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刻苦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