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意
曹雪芹是清朝伟大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他的家庭“江宁织造”曹府是当时金陵的豪门贵族,曹雪芹是在饮甘餍肥,鲜衣美食中长大的。
在曹雪芹十三岁那年,曹表出了大事,被抄了家,曹家一败涂地,盛极而衰,曹雪芹从此结束了富贵公子的生活。
乾隆十四年,曹雪芹在宗学里谋了一个差使,宗学是朝廷为皇族子弟设的官学。官学的管理是十分正统、刻板的,而曹雪芹生性傲岸放浪,离经叛道,很快就为宗学管理者所不容,他们处处刁难他。
几年后,曹雪芹愤然离开了宗学,经过一番流荡迁徙——“无衣食,寄食亲友家”和为阀阅富室作幕作馆的生活——最终按照旗人的规矩,拔旗归营,回到北京西山一带的正白旗祖居。雪芹的祖居在西山一带一个幽僻而荒凉的所在。其小小村屋背依荒山、门临野水、径满蓬蒿。他的朋友敦民敦敏和张宜泉的诗作清楚地描写出这些景况:“于今环堵蓬蒿屯”、“碧水青同曲径斜,薜萝门巷足烟霞”、“庐结西效别样幽”、“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其村居的地点大约在地藏沟左边靠河的地方。随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原配夫人和唯一的爱子。按照当时旗人的待遇,拔旗归营薪俸很少:每季一担米,每月四两银子。雪芹靠这点儿钱粮,一家人常常只能喝稀饭度日。敦诚说他穷,饿得“日望西山餐暮霞”。可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可是越穷,他还越离不开酒:“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常常是“卖画钱来付酒家”。他的一些朋友也常给他一点接济。一向傲骨狂形的曹雪芹对达官显贵们常示以“白眼”,而对于经历相类、性格相投的才士则结为挚交好友。曹雪芹早在乾隆八九年也就是他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小说的创作了。最开始时叫《风月宝鉴》,是一部劝世戒淫的书,所包含的情节内容、思想意义都比较单一。《红楼梦》里描写秦可卿、贾瑞、秦钟等人的短命夭亡就存有《风月宝鉴》的痕迹。然而随着曹雪芹的经历遭际的播迁和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学艺术认识的不断深化,他的创作动机、作品构思、创作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和升华。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他重加炉冶、再出视杼、不断修改,正如《红楼梦》第一回所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又名《石头记》。
《红楼梦》前八十回初稿的撰写速度很快。这位文坛巨匠一般先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尔后补就难写的诗词曲赋。曹雪芹到西山之后,除反复修改前八十回外,也在着手撰写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曹子堪称一位创作狂,北京西山一带的民间,传说曹雪芹写《红楼梦》跟着了魔一样,他随身携带纸笔包袱,无论是家居闲谈还是出门访友,一旦听得合适的传闻、趣事、言语或看到美妙的景物,便随时拿出纸笔记下来,有时对一些一时难以写下的好景,他干脆画下来回家琢磨。到西山后,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想写就写,即只要一有灵感产生,就什么也不顾地写起来,时常拿石头当书桌,甚至和石头说起话来,整个身心都进入他作品的情节中,与人物一起喜笑哀乐。有一次,他正在茶馆里与人聊天,说着说着,忽然拔腿就往家里跑。好奇的人跟着去看,只见他已趴在炕上埋头写他的书了。有些不了解他的人都称他是“疯子”。
实际上,写作《红楼梦》这部“怨世骂时之书”,曹雪芹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和物质压力,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在精神方面,首先,当时人们看重的是科举功名、八股时文,流连诗酒则会被视为不学无术,而他却把毕生精力放在撰写被人嗤之以鼻的“稗史”、“诩书”上,故更受到极端的蔑视和诋毁。仅这些,他还不在乎,令他头痛的是,作品的流布有可能引起种种迫害乃至杀身之祸而使创作夭折。由于小说在当时常被看成是对某人某事的影射,因此以《石头记》题名的前八十回初稿写出后,他便受到族人和类似家族的猜疑和恼怒,以为故意作践他们,同时更可能受到朝廷的注意和“文网”打击。所以曹雪芹的创作是在冒着巨大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也迫使他在作品开头就预为掩饰,极力放烟幕,做解释,正文中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也不得不闪烁其辞。
在物质方面,贫困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甚至连纸都买不起,只好用旧日历的背面来写。潘德舆《金壶墨浪》曾记载:“或曰传闻作是书《红楼梦》者少习华朊,老而落魄,无衣食,寄食亲友家,每晚挑灯作此书,苦无纸,以日历纸背写书……是良可悲也!吾故曰其人有奇苦至郁者了。”奉宽《兰墅文存与石头记》也说:“故老相传,撰《红楼梦》人为旗籍世家子,书中一切排场,非身历其境,不能道只字。作书时,家徒四壁,一几一杌一秃笔外无他物。”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他所受到的这些精神与物质上的重压:因生计所迫和为了给书稿谋求一位乐于出资刊布的东道主,乾隆二十四年秋,他曾应聘到南京两江总督尹继善处作幕。其间画家陆厚信曾为他写照并题记:“雪芹先生洪才河泻,逸藻云翔。尹公望山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罗致幕府,案牍之暇,诗酒赓和,铿锵隽永。余私忱钦慕,爱作小照,绘其风流儒雅之致,以志雪鸿之迹云尔。”雪芹此番南行的目的本可达到,谁知命运乖舛,乾隆皇帝在皇八子永璇处竟发现了手抄本《石头记》,于是龙颜震怒,一心要查清这部“邪书”的来龙去脉,幸永璇设法搪塞,才未酿成大案。而尹继善得知消息后则极为害怕,遂悄悄让雪芹托故离职。雪芹两手空空,只好又回到离别一年的西山村居。这次南行,既未得到小说的付梓之资,又耽误了小说的进度,而唯一的收获是加深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本质的认识,使他又可在新的境界和高度上修改《石头记》。
曹雪芹在这样的重压下写书,其艰难困苦和顽强意志可以想见。然而,他也有两位亲密忠诚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这两人就是脂砚斋和畸笏叟。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尤其是脂砚斋,不厌其烦地帮助誊抄、整理、加工、校正、补缺、批注。作品从一开始传抄流布起,就题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批语,对曹雪芹的创作心理、作品构思、艺术技巧等都有涉及。同时,他们还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曹雪芹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创作素材。例如贾宝玉这一艺术典型,就凝结着作者与脂砚斋两人的生活经历。而且精诚的合作,使他们间原先的亲密关系更为深化。他们在精神上和撰写上鼓励、支持了曹雪芹的创作,同样功不可没。
曹雪芹在西山住了几年,原配妻子就在贫病之中死了,他只得续了一位妻子。前妻所遗之子,是他唯一的骨血,也是唯一的希望。在困顿穷愁之中,他看到爱子绕膝,一天天长大,心中充满了快慰、乐趣,真是舐犊情深。然而,他的一生和他那个大家族一样不断“走背字儿”,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了。乾隆二十八年,京城痘灾流行,这场瘟疫于秋天竟无情地夺去了曹雪芹视为自己生命的爱子!儿子的夭折,对他是个致命的打击,他悲痛万分。传说他天天到地藏沟儿子的小坟上去徘徊,痛哭,好不惨睹;这时酒也喝得更厉害了。不久便感伤成疾,一病不起。当然他也仍然念念不忘他的《石头记》。他系念着这一未了的夙愿,未竟的事业。他又时时想到失去的爱子,想到自己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的厄运,心中充满悲伤,每天泪眼不干。乾隆二十八年除夕,这一天,外面一片香烟爆竹,风雪交加,一代文星曹雪芹怀着悲伤、怨恨、缺憾搁笔长逝了——“书未成,芹为泔尽而逝。”只留下琴剑在壁、笔砚零落和未竟的书稿。几个朋友赙赠相资,帮助他的后妻料理丧事。薄薄的棺木,草草地下葬,寒烟蓑草伴着那一角荒坟,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一代文豪曹雪芹用他那如椽巨笔描绘出了一幅气象万千、色彩斑澜的巨幅画卷——《红楼楼》。两百多年来,《红楼梦》以其高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可是他的作者曹雪芹由于生活贫困,最后竟在风雪中冻饿而死。在写作过程中,曹雪芹从来没有放弃过《红楼梦》的写作,他的人品将和他的伟大作品一样光耀千古。
§§第七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能让万人敬仰的奇女子,她们不比男儿差,甚至胜过男儿,虽然她们身体柔弱,却有坚强的心,她们的精神,她们的智慧,不得不让世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