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伟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山东琅琊临沂人,人称“王右军”。他七岁时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父亲王旷长年在外为官,曾任丹阳太守、淮南内史等职,很早就去世了。少年王羲之不善言词,看来日后不是谈玄析理的好手,所以大家都不怎么看重他。可是他十三岁时所发生的一件事立即引起了众人的刮目相看。
那回他随众人一起去见吏部尚书周凯,周凯一见之下,问答之间便对这位清隽少年大加赞赏,认为非同一般,故在同坐的几位客人中对他另眼看待。当时的风俗,以“牛心炙”为待客食物中的上品。当下人奉上“牛心炙”,别人都还未动,周凯先亲手割下一块来给王羲之品尝,这是格外的礼遇。在高官家中的客座上所得的宠遇,使这位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人重的少年立刻知名。他的族伯、重权在握的显赫人物王敦也对他说:“你是我们王家子弟中的佼佼者,将来声望不会在名士阮裕之下。”阮裕也把羲之看作是“王氏三少”,即王家最优秀的三个子弟之一。
一次,太尉郗鉴派人向王导要求在王氏诸少中挑选一个做女婿,王导自度族中的少年子侄个个眉目清秀,体态风流,举止潇洒,都是不错的人选,便命他们集中到东厢让来人自己去物色。说亲的人看后回报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少爷都是隽秀的人物,衣着华美,举止大方,但因为知道有人去提亲,总不免有点故作姿态。只有一位全然不顾,像没这回事一样,独自躺在东床之上坦腹而食。”不料郗太尉听后立即决断:“就是这个人。他就是我选中的好女婿!”再细细查问,这位东床坦腹的正是王羲之。羲之因此便娶了郗氏夫人,成了太尉家的娇客。这个故事《晋书》王羲之传和《世说新语·雅量》都有详细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以致后来“东床”成了女婿的代词。郗夫人名踏,字子房,也是一位善于书法的才女。夫妇有同好,日后自有唱随之乐,对子女的书法教育也应该更加尽心。他们的少子献之后来也成了大书法家,与父亲羲之并称“二王”,同享盛誉。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幼讷于言”,只是因为未有很好的锻炼和施展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更多,阅历更广,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加上名士云集江南一隅,出于名门的王羲之交游频繁而广泛,成人以后他不仅再也不“涩讷”,反而能言善辩,人称“辩赡”。但他的脾性,却以“骨鲠”耿直闻名。他成了东晋朝的一位大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