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猪身上寻找与花有关的东西,除了腰花、蹄花、脑花以外,就只有五花了。它以丝丝瘦肉为蕊盛开在雪白的肥肉中,以魔鬼身材般的60%肥肉、40%瘦肉自然搭配成红烧肉、狮子头和饺子馅。
五花不是五色花,也不是五朵金花,它是类似于五花大绑的那种五花。肥瘦交错重叠成渴望被谁一口吞掉的方肉,那种肥瘦相间层次分明像是装修成的,一旦做成红烧肉或虎皮扣肉等软糯东西入口则口感分明。近年来五花肉被姓肥的肥牛、肥羊等恣意模仿,估计以后还会有肥兔、肥狗之类的盗版肉。但“肥而不腻”这个词语从新中国成立前开始就是给五花肉造的,而“肥而不腻”这个“肥”肯定不是肥牛、肥羊的那个“肥”。
上世纪60、70年代,五花肉有个正名字叫“宝肋”,由于紧挨猪的乳头部位而被视为仅好于下水的皮皮肉,所以那时它有许多诨名:腰牌,奶面,花肉,三花肉,四层肉,五花三层,方肉等等。但现在不同了,五花肉几乎一跃而成猪身上最俏的部位之一,也没人管它紧不紧挨乳头,因为它是肥肉中的花,瘦肉中的精,又因为它是肥而不腻的代表。只要有烹猪肉的各大小餐馆,几乎每天都是整块整块地购进五花肉用于回锅肉、红烧肉等的制作。而此时五花肉的一个白领般的名字产生了——精五花,即上等五花肉,远离乳头紧挨里脊,其厚度至少有二指宽以上,肥瘦红白相间盛开成怒放状。
五花肉最宜烧、焖、炖、蒸,之后也用来小炒和烧烤。但要命的是现几乎所有餐馆都把它用来充当了回锅肉的原料,为了节约成本还切得薄薄的。其实真正的回锅肉是用二刀猪后腿肉为原料,此部位成菜后之肉质黏糯而富有弹性。不过炒出来会卷曲成灯窝掌,而五花肉是炒不出灯窝掌的,也不黏糯和富有弹性。五花肉用来做酥肉可以说是猪身上独一无二的。
上世纪70年代,过年之前母亲都要去整一大块五花肉(宝肋)来做成许多酥肉,用以改善大年三十及春节期间的伙食。因为酥肉可用来煮粉条,炖萝卜,烩白菜,炒青椒等许多种吃法。只见母亲把去皮的五花肉切成小条子,用盐拌过之后,再放入蛋豆粉内裹匀(一斤肉用三个鸡蛋,四两干豆粉调匀);起一个七成热的菜油锅,将裹满蛋豆粉的猪肉逐一放入锅内,边炸边放,边放边捞,全部炸完后,再重炸一次立马捞起就可以了。母亲说,鸡蛋与豆粉的比例以及最后重炸一次,是决定酥肉口感的关键。其实猪身上各器官都各自有最合适它们的烹饪方式,比如,颈肉(槽头肉)宜用来粉蒸,猪耳宜卤制,肝腰宜火爆,前腿肉宜用来灌制香肠等等。特别的,猪身上最尖端的肉(蹄、尾、耳、嘴)是最有味道的肉,因为它们是活动的肉。
而猪身上烹饪食用方法最广的五花肉,代表猪成就了许多地方名菜:始于隋代,用五花肉和蟹粉等蒸、炖而成的江苏名菜“清炖蟹粉狮子头”,相应的成都名菜为“红烧狮子头”;始于清代,用五花肉煨制而成的山东名菜“坛子肉”,相应的成都名菜为“樱桃肉”。还有一道鲁迅先生的最爱菜,在30年代上海时,每进菜馆宴请宾朋必点的用五花肉和干菜烧、蒸而成的浙江名菜“干菜焖肉”,其人肉搜索显示,此焖肉是成都“咸烧白”生活在绍兴的表妹。
五花肉还有一种特别的吃法,那就是把它切成片,熬成油渣蘸椒盐或者炒青椒吃。这种吃法是不经意间得到的。有一次,在老家黔江夏琳哥哥家做饭吃,我说想法整点油渣来吃,但冰箱里只有一块五花肉。夏哥就把这块五花肉连皮切成厚片,入锅加一点开水煮,煮到收干水分之后慢炒出油,然后用小火熬成金黄色的油渣。趁热的时候夏哥撒了点椒盐,我顺手偷了一嘴,那肥中夹瘦的焦香酥脆,是猪的其他部位难以抵达到的,特别的下白酒啊!
我还特别喜欢吃我母亲教我做的一道用五花肉、干墨鱼、土公鸡炖制而成的“荣贤炖鸡”(我母亲叫毛荣贤),关键的是先把五花肉用清水浸泡15分钟沥干,切成拇指粗的丁用菜籽油炒出油,再加土公鸡、墨鱼炒香,然后加水文火慢煨4小时即成……那种梦中的糯,那种清醒中的香,像半梦半醒时深情的一吻。五花肉啊五花肉,看在肥而不腻的分上,你就有滋有味地为好那一口的人们永远盛开吧,这正是——
有些吻很肥
有些吻很瘦
有些吻像五花肉
——二毛《荤菜素吻》
幸福菜谱
椒盐五花肉
1.把五花肉治净切大片,入炒锅加少许水煮至收干水分。
2.用小火慢炒至五花肉出油,不断地炒且不断地将五花肉推至锅边,不断地铲出锅中央的油,直至五花肉酥脆变成油渣时关火。
3.趁余热加点盐及花椒粉炒转起锅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