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是由澳大利亚人威廉姆斯创办的,它资金雄厚,控制着全美国3400家电影院。
按照合同,卓别林必须在一年半的时间为他们完成8部影片,每部影片都由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独家发行,但影片的所有权仍属卓别林。并且商定,公司收回成本后,再得到的利润中即有卓别林的一半。这在当时真是相当优厚的条件了。
但合同中也规定,第一国家影片公司只提供制版的费用,却不提供拍摄影片的场地和设施。这就意味着,卓别林必须开办自己的制片厂。
第一国家电影公司答应卓别林的120万美元酬金,包括了8部影片的制作费用。他应该自费设计建造一家制片厂,拍摄完8部片子后,那厂子就完全归自己所有。
其实卓别林一直就盼望着有自己的制片厂,现在他已经完全有这个能力了。
1917年10月,卓别林在好莱坞的正中心位置落日大道与拉布雷亚街拐角处,选中一块好地皮买下。开始建造设备齐全的私人电影制片厂,有摄影棚、胶片冲印间、剪接室和影片制作间。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的电影制片厂落成揭幕,他成了好莱坞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
那天,卓别林高兴得蹦蹦跳跳像个孩子,用他那双鼎鼎大名的破皮鞋,也像锡德·格劳曼那样在未干透的水泥路面上重重踩了个脚印。再提起那根家喻户晓的手杖龙飞凤舞画上“查尔斯·卓别林”的大名。怀着对电影艺术和个人事业的美好希望,他还在5英亩绿地上种植了柠檬、橘树、桃树和花草。
那时候好莱坞正日益发展成全美国电影的中心,电影制片厂林立,群星荟萃,成为作家、导演、演员、音乐家、舞蹈家心目中向往的艺术乐园与精神圣地。艺术家与艺术商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一些著名作家在这里激发灵感、挥洒笔墨,一些导演与电影、话剧演员在这里勇试身手、占领银幕,一些歌剧、芭蕾舞演员在这里登台献技、展露才情,一些大企业、制片商、影院老板在这里投资买地、淘金掘银。
当时,来自各个国家、操着各国语言到洛杉矶演出、拍片和游历的艺术家、名演员,都慕名拜访了卓别林,参观了他的制片厂。他们同时也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本门艺术的精华。
卓别林通过观看各门类艺术代表人物的演出,通过与这些享有世界声誉的名家们的交往,触类旁通,了解学习了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力,获益匪浅。
卓别林的电影和夏尔洛的命运,牵动着五洲四海观众的视线和心弦,数不清的信件使他应接不暇。除了赞美、要求签名,求助的和借钱的比例也不少。对于那些与他童年相仿的穷人、贫民,卓别林并不吝啬,交代秘书妥善处理,设法满足。
奇怪的是,近一段时间的部分来信中,出现了一些污蔑谩骂。有的匿名者在信封里夹寄来几片白色的羽毛,按照英国古老习俗,这是小姐太太赏给懦夫怕死鬼的象征物品。社会上流言四起,骂卓别林是胆小鬼。有的报纸指责卓别林逃避兵役义务,拒绝为祖国上前线作战。
想当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时,许多美国人隔岸观火,抱无所谓态度,以为几个月仗就会打完。美国威尔逊总统也宣布“不屑于作战的”。
那时人们编了首歌叫《我养孩子不当兵》。哪晓得仗越打越大,许多国家卷进战争,划分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厮杀。一场疯狂破坏和残酷屠杀在欧洲延续了4年之久。
1917年4月,美国借口德国潜艇击沉商船“露西塔尼亚”号事件向德国宣战。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被征入伍,开赴欧洲。总统先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现在参战也有道理:“使民主政治在世界上安存。”人们又改唱另一首新歌:《战场上》。
当时卓别林是英国人,又是美国移民,英国和美国是协约盟邦,正并肩作战,无论从哪方面而论,他似乎都应当应征入伍,而不是继续拍摄他的电影。按美国法律,逃避兵役要判5年徒刑。
不过也有报纸为卓别林辩解,认为他拍电影比上前线贡献更大。而且,他的身材矮小,体重只有50多公斤,医生检查都说当兵不合格。即使报了名,无论英国征兵官或是美国征兵官,都不会接收他的。
卓别林知道自己太引人注目,他只好发表声明说:如果政府征召我入伍,我本人一定会应召。
1918年上半年,正饱受“白羽毛运动”困扰的卓别林,应总统威尔逊的女婿、财政部长麦克·阿杜之邀,同电影艺术家道格拉斯、玛丽·毕克黎两次参加为募集自由公债的义务演出、演讲,也到过新兵训练营。
“夏尔洛”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他在每个城市吸引的群众,比当时的威尔逊总统吸引的人还多。在华盛顿演讲时,他站在陆海军代表们旁边,靠着一个高大英俊的海军军官,他们交谈起来。
卓别林跳上临时搭起的台子,激动万分地对公众大声疾呼:“德国人已经到了你们的大门口,我们必须拦住他们!只要你们买自由公债,我们就能够拦住他们!请记住,每买一份公债,你就救活了一个士兵,一个母亲的儿子!就可以早日打胜这一仗!”
他过于激动,结果从台上滑了下来,栽在那位海军军官头上。那位军官就是后来的罗斯福总统,当时的海军部次长。
这次募集公债,卓别林在几个星期中走遍全国,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和反战的正义之心,一人完成了募集数百万美元公债,使那些污辱、谩骂他的谣言不攻自破。
1918年,卓别林的新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片子是《狗的生涯》。他开始从结构的意义上来构思一部喜剧片:第一组镜头是失业者夏尔洛,为了争取生存权利在职业介绍所同其他找职业的人打架的场面。同时,介绍所门外的街上,一群大狗正围住一只衔了根骨头的小狗在咬。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人们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含义: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工人们的命运实际上与狗无异。
当受了屈辱又没被介绍职业的夏尔洛,走出介绍所时,从打架争食的群狗中救出了那只可怜的小狗。夏尔洛训练了这只小狗,带着它进行错综复杂的冒险活动,从卖夹肉面包的商人等老板眼皮子底下偷东西吃。
他看到了一个也过着“狗一样生活”的美丽姑娘,为生存不得不卖唱,却受到老板欺负。他带着狗智斗老板,救出姑娘。卖唱的姑娘对夏尔洛产生了好感。
后来,夏尔洛与卖唱女战胜了恶霸、老板,并巧妙地从两个窃贼那里偷来一些钱。他们带着狗来到乡下,结婚安家,自食其力。夏尔洛做了农民,沿着犁沟用手指挖洞播种。
片尾闪出字幕“当梦想成为现实的时候”,夏尔洛与妻子幸福地在一起看着摇篮:里面是他的那只狗刚生下的几只小狗崽。这是否预示着,夏尔洛的后代仍然无法逃脱狗的命运。
卓别林是在年底构思这部片子,在1918年初拍摄,4月开始发行的。把这部影片与当时的大背景相联系的话,就更容易体会到卓别林的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7月28日爆发以后,真正吃亏的是广大的老百姓和士兵们,千百万人从战壕中、工厂里、田野里走上街头罢工,并发出了“我们是人不是狗”的反抗口号。
首先是俄国,1917年列宁领导人民起来推翻了沙皇,退出了战争。接着,法、德的工人、士兵、学生、妇女也在反战,英、美大罢工的群众也喊出同样的呼声。保加利亚士兵爆发反战运动,奥匈帝国四分五裂,最后德国投降,大战结束。
如果说在《狗的生涯》中,卓别林最初的创作冲动还埋藏得很深的话,那在下一部影片《夏尔洛从军记》中,这种思想指向就再清晰不过了。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几个朋友时,大家都摇头,著名导演地密尔说:“这时候拿战争开玩笑是危险的呀!”但卓别林欲罢不能,这是他第一次拍战争片。
故事说,夏尔洛是个有家室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很厉害的人,他带着几个孩子回家去,他刚走到门口,画面上就出现一个大煎锅,锅子迎头砸在他脑袋上。虽然他妻子没出现在画面上,但绳子上晾着的肥大如旗帜的女衬衫和母象都能戴的大乳罩,已暗示出她有多么高大。
傻乎乎的夏尔洛终于被征入伍,离开了孩子、妻子到了前线,在那里,他自得其乐。穿着一双大皮靴出操,洋相百出,肩上扛着丁字镐、圆锹、背包、大捕鼠器和其他许多军用品。军曹长训了他一顿,他想方设法让捕鼠器夹住军曹长的手,进行无言的反抗。
下大雨了,污水淹了掩蔽部,他狼狈地蹲在战壕的污泥里挨淋受煎熬,却幻想着大城市里舒服的酒吧!他在战壕里福星高照,左右逢源。流弹从面前飞过,他可以借势点燃香烟。又一颗子弹射来,恰巧帮他打开啤酒瓶盖。
在残酷的环境中过战争生活,夏尔洛百无聊赖,夜不能寐,他冲出战壕,押着一群德国兵凯旋。上司问:你小子怎么俘虏住他们的?他答得非常简单:我包围了他们!他可以跳出战壕跳一段奇妙的芭蕾舞,甚至化装成一棵树,在德国人面前跑来跑去,快被发现的时候又完全立住不动。
后来,士兵夏尔洛换上德军制服深入敌后。后来,他消灭了许多“德国鬼子”;并且活捉了德皇父子、德军首领,把他们装进囚车;囚车里还有俄国沙皇、英国女王、法国总统……这时他忽然醒来,原来他只不过在战壕里做了一个美梦。
影片中的反战情绪十分明显。拍完之后,卓别林自己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因为反映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题材从未有过,他对朋友们说:“影片拍得很糟,看来我得扔到垃圾箱中去了!”
影片激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官方马上进行报复,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拒绝发行它,坚持要求卓别林把协约国英、俄、法等的领袖们被装进囚车的镜头删减掉。在战后的欧洲,德国把影片中将德皇装入囚车的一大段剪掉,才允许公开放映。
然而,《夏尔洛从军记》1918年10月20日的献映轰动了全美,它马上发行到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1月结束,战俘们尚未交换,各国士兵在陆续撤回本土。因此,它成了交战双方的士兵们最爱看的一部电影。
这时,卓别林的朋友说:“你还要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