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膜鸣乐器遗物,是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鼍鼓,它用鳄鱼皮为鼓膜,此与古文献所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的传说相关联,证明它是中国远古先民最早使用的膜鸣乐器之一。随后各个朝代,此类乐器得到极为多样的发展,至近现代,其种类已有数十种,常见的如大鼓、小鼓、扁鼓、堂鼓、板鼓、太平鼓、八角鼓、腰鼓、长鼓、蜂鼓、狼涨、象脚鼓、渔鼓、纳克拉鼓、铃鼓、手鼓等。膜鸣乐器常与体鸣乐器组合成“打击乐器组”演奏,是各乐种演奏“锣鼓经”不可缺少的一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