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同类或不同类的乐器成组配合演奏多声部织体的一种器乐样式。中国传统器乐合奏音乐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先秦的钟磬乐,汉魏的琴瑟乐,鼓吹乐,隋唐的大曲(器乐段落),宋元的细乐和清乐,明清的弦索乐、十番、十番锣鼓、西安鼓乐,近现代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吹打乐、笙管乐等,一脉相承,五彩缤纷。就其大的分类,各种合奏音乐今大致可划为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清锣鼓五类。弦索乐,即主要由弦鸣乐器演奏的合奏音乐。如清代荣斋所编《弦索十三套》,各套乐曲均由琵琶、弦子(三弦)、胡琴、筝等乐器组合演奏,故称“弦索”。另河南“板头曲”、山东“碰八板”等亦属于此。其音乐具有典雅、庄重、质朴的艺术特色。丝竹乐,即主要由弦鸣乐器与竹质气鸣乐器组合演奏的合奏音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大谱)”等地方性乐种即属于此。以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江南丝竹”为例:所用乐器一般为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以上弦鸣乐器)和笛、箫、笙(以上竹质气鸣乐器)等,另有少数板、木鱼、铃之类体鸣乐器加入,音乐具有清秀细腻、抒情婉转的艺术特色。鼓吹乐,即由唢呐或管子或笛子等气鸣乐器主奏,另加入锣、钹、鼓等体鸣乐器配合演奏的一种合奏音乐。“冀中管乐”、“山西八大套”、“鲁西南鼓吹”、“辽南鼓吹”等地方性乐种,即属于此。以“鲁西南鼓吹”为例:流传烟台、莱阳一带的,以管子主奏;昌潍、章丘一带的,以笛子主奏;菏泽、济宁、聊城一带的,以唢呐、锡笛主奏。编制一般6~8人,除主奏乐器之外,配合演奏的体鸣乐器有鼓、锣、钹、钗、板、梆子等,音乐具有激奋、昂扬、悲壮的艺术特色。吹打乐,即由气鸣乐器和体鸣乐器主奏,另加入部分弦鸣乐器演奏的一种合奏音乐。“十番鼓”、“十番锣鼓”、“浙东锣鼓”、“潮州锣鼓”、“西安鼓乐”等地方性乐种,即属于此。以流传江苏的“十番鼓”为例:由笛、箫、笙、唢呐(以上气鸣乐器)和板、点鼓、板鼓、同鼓、云锣、木鱼(以上体鸣乐器)主奏,另加入二胡、板胡、小三弦、琵琶等弦鸣乐器合奏。“十番”之“十”,意为多数;“番”,意为不断反复;“十番”即不断花样翻新地反复演奏。由于演奏中常常出现由鼓独奏的段落,故称“十番鼓”。鼓段是乐曲结构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它由若干鼓点牌子构成,演奏技艺可变化万千地灵活发挥,若干丝竹乐合奏段落,即由这些鼓点牌子串联起来,故而整体构成大型吹打乐合奏形式。清锣鼓,即单纯用锣、钹、鼓、板之类体鸣乐器演奏的合奏音乐,亦称“素锣鼓”。四川“闹年锣鼓”、陕西“打瓜社”、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即属于此。某些吹打乐中相对独立的锣鼓音乐段落,如“十番锣鼓”中的“素锣鼓”,亦属此类。以湘西土家族“打溜子”为例,它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等几件体鸣乐器合奏,民间有曲牌百余支,代表曲目如《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猛虎下山》、《锦鸡拍翅》等,演奏上使用变换音色和音量的“闷、亮、侧、跳”等击奏方法,以丰富的音响变化和节奏组合,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动物的生动形态以及人们的劳动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