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八章 疯狂的粉丝们

  “粉丝现象”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文化现象。很多梦想的东西是你无法实现的,因为它超越了现实;很多情感的东西是你无法体会的,因为它麻醉了自己。现实太残酷,很多东西都是属于不现实的东西,但它却能使人得到一种心灵的安慰。做粉丝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因为你会有一天发现找不到自己,因为你已经被完全掌控,从物质到精神。

  1、“绿帽子”引起的血案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出戏”。韦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这三个女人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闹剧,这闹剧充满了暴力,血腥,算计,淫乱,仇杀,死亡……她们三个又跟武则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抛开老李家出的这几个妖孽人物,后面还有个上官婉儿也跟武则天巨亲密,这场闹剧就是以她们为中心展开的,把他们称为武则天的铁杆粉丝也不为过,简称“钨丝”。钨丝会让灯泡发光,“钨丝”会让大唐反浪。

  公元685 年,李显与妃子韦氏一起,被武则天派人押到房州流放。他们是大难临头没有各自飞的同林鸟。

  这年的3月,在去往房州的途中,韦氏在押送的车里痛苦地生下了一个女孩安乐公主。穷途末路的前任皇帝后妃,此时心酸地发现,他们连一张多余的被毡都找不到。李显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将身上穿的衣服脱了下来,将冻得有些发青的女儿裹在里面。这个小女婴,因此被李显称为“裹儿”。

  李显、韦后、安乐公主三人组在经历了十三年的流放生涯回到宫中,为了与武氏家族维持关系,不让储位之争重演,老谋深算的韦氏将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的婚事也安排得滴水不漏:长女永泰郡主嫁给了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幼女安乐郡主则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又经历了李重润、武延基、永泰郡主死于非命的事,小心翼翼的生活着。过了四年(公元705年)李显终于登上帝位。李显恢复唐朝以后,做了六年皇帝,庙号中宗。这六年中,皇后韦氏大有当年武则天夺权夺权的势头,但是她和武则天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通鉴纪事本末》就把这段历史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合编为一个题目,叫《武韦之乱》。旧史多认为这是中宗昏庸所致,其实不然,这时期的政局只是“李武政权”的继续。

  而终于彻底翻身的韦氏成了皇后,立即开始弄权享乐,誓要将失去的美好年华都补回来。在这方面,安乐公主跟母亲是有同感的。当然,安乐也有她受宠的天赋条件。她不但是韦后的嫡出女儿,又曾经与父母同历艰难,是李显和韦后真正亲手抚养长大的孩子,而且长成以后的她聪明美貌,史书上形容她“殊秀辩敏”,“光艳动天下”。嫡出的安乐公主看不起庶出的现太子李重俊,常对他指手划脚,嘲弄讥讽,如对仆役。李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公元707 年七月,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但是安乐公主这天正好回了皇宫,逃过一难。闻听变乱,李显、韦氏与安乐都吓得抖成一团,上官婉儿却非常沉着应变,请求中宗亲临城楼督战,果然平定事态。李重俊被杀。中宗李显是一个性格温和儒弱的人,因此造成妻子韦后、女儿安乐把持朝政的情况。

  圣历元年(698)被武则天召回,重新立为皇太子,结束了长达十八年的流亡生活。公元750年,宰相张柬之等大臣联合羽林军将领拥戴李显发动宫廷政变,杀掉二张,逼迫武则天传位,李显再度即位为帝。在房陵过的是非人的囚禁生活,回来重做皇太子后,也是小心敬畏,再度为帝后李显却如出了笼的鸟一般,开始近乎疯狂地享受奢侈的帝王生活,对朝政却是“撂荒”。对此,我只能说现实毁掉了他做好人的机会。

  与丈夫相反,李显的妻子韦皇后却是极有野心、极力欲强的女人,李显即位后每次上朝,韦皇后都坐在他身后的帷幔中,如同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一样。大臣桓彦范上书劝谏,李显不予采纳,韦皇后便开始干预朝政。韦氏本是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李显再度复位后的许多荒唐之举基本也都是由她教唆的。比如神龙三年(公元七O七年)三月,自京师至山东发生瘟疫,百姓死亡不计其数。这年夏天,山东、河北二十多州又发生旱灾,饿死,病死的总计数千人。但是,韦后反而对中宗说:“十多年的苦难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就要过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在韦后怂恿下,中宗即位当年的十一月,他们就一起到洛阳城南门楼观看了泼寒胡战。当时天气严寒,北风凛冽,北方胡人裸身挥水,舞蹈自如。中宗和韦后身穿轻裘,从早到晚,不知疲倦。神龙四年(公元七0八年)正月元宵节期间,中宗和韦后脱去龙凤袍,换上百姓装,带领大臣们夹杂在长安市民中间,在化度寺门前的大街上观赏花灯。这一夜,中宗还依照韦后意见,放出几千名宫女看灯,结果一半以上的宫女都跑掉了。二月,中宗、韦后和各位公主又来到金城(今陕西兴平),在梨园球场观看了拔河比赛。三月,他们游宴桃花园;四月,又游赏樱桃园,还到了隆庆池,结彩张灯,泛舟戏乐,中宗和韦后真正尝到了当大子的快活。

  中宗和韦后的戏游以及中宗处处依顺韦后,使朝政更加腐败。中宗第二次即位不久。就应韦后之请,追封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王。对此,大臣贾虚以不合祖宗之法表示反对说:“异姓不王,古来如此。皇上刚刚复位,就大封后族,会失信于天下的。”原来,按照朝廷规定,只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但是,中宗对贾虚的话根本不听。这时的中宗只记住了以前他许诺过的话:韦后只要快活,要求什么都可以。

  中宗复位以后,武则天虽然死了,但朝中武氏的势力还很大。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这时被封为德静郡王,官拜左散骑常时。最初。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杀张易之,张昌宗之后,铭州(今河北永年)长史薛季昶曾对张柬之等人说:“二张虽然根除,武三思一伙还在,应乘势把他们铲除,国家才会安定。”但是张柬之没有听从这个意见。武三思聪明伶巧,善于观风使舵。他看到张柬之等人处置了张易之,暂时还没有顾及到他,便通过种种关系让自己的一儿子武崇训娶了韦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也就是裹儿。这样,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武则天在世时,宫中有个叫上官婉儿的女子,因为懂得诗词歌赋,为人又柔顺,很得武则天宠爱。中宗复位以后,上官婉儿继续被信用,并专掌拟定命令。不久,还被拜为昭容(女官名)。武则天在世时,上官婉儿就与武三思关系暧昧。武三思和韦后成了儿女亲家以后,通过上官婉儿中间的串通,武三思和韦后之间的关系也发展到不正常的状况。

  这时的韦后完全堕落了。武三思经常入宫和韦后下棋,中宗就站在一旁观看。有时武三思和韦后一起坐在龙床上玩游戏,中宗还站在一旁给出主意。朝廷外边的人很快就知道了这些丑事,武三思一两天不进宫,韦后就让中宗前去看望。由于武三思和韦后勾结,中宗又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朝中发生的事情,中宗都要找武三思商量。中宗还依照韦后的意见,任命武三思为宰相,以至武三思在朝中的势力,比武则天时期还要显赫得多。武三思勾结韦后除掉了五大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得意洋洋地对亲信们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只要和我好的,就全是好人。”一时间,奸佞之徒都被他网罗到身边。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比较清楚了。先是神龙三年七月十一日,不满韦后和武三思的太子李重俊联合在羽林将军李多祚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随后,又带兵从肃罩门冲入宫中,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和韦后。这时,中宗夜宴刚刚结束,忽听右羽林将军刘景仁报告说太子谋反,急忙带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登上了玄武门。由于刘景仁调动了右羽林军,李重俊等寡不敌众,又由于中宗在玄武门上颁布诏书,宣布赦免起事人员,李重俊的一百名羽林军人心动摇,丧失斗志。结果,太子李重俊攻打玄武门失利。左羽林将军李多祚被部下杀死,李重俊出逃鄠部县(今陕西卢县)后,也为部下谋害,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乱后,安乐公主和韦后更加肆无忌惮。每当中宗临朝听政,韦后也都要上朝坐在帘子后面训示。景龙元年(公元七0九年)二月,韦后自称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画工画下图,让文武百官看。

  这边太平公主就不爽了,本来太平公主和上官昭仪(上官婉儿)联手,是可以制得住她们的,但是太平公主却看上了上官婉儿的情夫崔堤。于是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反目成仇,反而成了韦氏的帮凶。说实话,上官婉儿跟了武则天许多年,居然连这两件事的轻重都分不清,真是令人叹息。但我们设身处地为上官婉儿想,她何尝不是为了自保。

  安乐公主的老公武崇训于该年七月死于非命,安乐公主连百日都没过,就跟前夫的堂弟武延秀私通上了。(这个武延秀,倒是个很漂亮的小白脸,因此曾经被武则天送到塞外去和亲,结果人家嫌他不是正宗的李家子弟,给退了回来。)这年的十一月,尚在新寡中的安乐公主便再次穿上了嫁衣,与武延秀成婚了。

  再嫁的安乐公主,在那个黄道吉日的黄昏,被皇后的车队仪仗,从皇宫送进公主府。李显和韦后登上安福门目送女儿出嫁。这场豪华的婚礼可谓星光熠熠:雍州长史窦怀贞为礼会使,弘文学士为傧相,而皇叔相王李旦更是亲为送嫁护轿官。而此时的太平公主已经意识到韦家班是自己的死敌,于是大力培植亲信人马,想与韦后一分高下。没有等到她先出手,韦后先出手了,她诬陷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说他们与废太子李重俊勾结,想要谋夺皇位。李显一时大惊失色,想要严办。幸亏御史中丞力谏,太平公主与李旦这才死里逃生。

  韦后想效仿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李显便成了绊脚石。安乐公主屡次求为皇太女不得,也痛恨父亲。而马秦客、杨均担心丑事暴露会被杀头,几人便在一起合谋,于景龙四年(710),杨均做饼,马秦客在饼中下毒,韦后母女亲自奉给中宗李显,一代懦弱的糊涂天子便在自己最爱的妻女的脉脉温情中吃下毒饼,毒发身亡,享年55岁。戴绿帽子最终给李显带来的是杀身之祸。

  五天后,傀儡李重茂登基为帝。

  2、太平公主不太平

  “初出茅庐”从史书上的资料来看,李治只有四个女儿。长女义阳公主、宣城公主生母是萧淑妃,太平公主跟她姐姐生母是武则天。她姐姐在襁褓中时,就被亲生母亲掐死,成为母亲用于争宠的牺牲品。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当然就成了他们的心尖尖,肉肝肝。

  《新唐书》列传在诸帝公主一章中大大地渲染了一通太平公主,可见这是一个天生妖孽的人物。在太平公主8岁的时候,为了替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出家为女道士,太平这个名字,其实是她的道号。虽然对外称出家,太平公主却被没有过着青卷黄灯的生活,而是一直住在宫中,只能算一个非职业尼姑。

  尼姑也有人要。吐蕃居然派使者前来要求和亲,而且点名要娶走非职业尼姑。为什么要点名娶太平公主,估计吐蕃那个王子是见过或者他听说过这个太平公主的,发觉她完全符合他的审美要求。“丰硕,方额广颐”(《旧唐书·太平公主传》,也就是方额头宽下巴,体态丰满,在以胖为美的唐朝,女人胖比瘦要有市场得多。武则天曾经多次在公众场合愉快地表示公主“类我”,就是说很像武则天,长得像,个性也像。武则天美貌她就美貌,按唐代的标准,太平公主是美貌的,阔朗丰腴的那种美。吐蕃王子虽然看上太平公主,但李治和武则天都不想让自己爱女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估计一辈子都很难见上几面。可作为政治和亲,他们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女儿住进去,非职业尼姑也要搞得像职业尼姑,同时他们还转告吐蕃人,太平公主已经看破红尘,当了一个真正的尼姑,你们想都不要想了。

  太平公主是个早熟的孩子,大约在她十四、五岁时,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饰在唐高宗和武则天面前跳起了男儿气十足的舞蹈。父母笑着问她:“傻丫头,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打扮成这样?”她回答说:“我做不了武官,那就将它赐给未来的驸马可以吗?”

  女儿大了,想嫁人了。681年,太平公主约16岁时,下嫁给了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薛氏在当时是大族,是李唐家族的传统姻亲。薛绍的老子是驸马,母亲是公主(城阳公主)。现在薛绍又成了驸马,看来这驸马也能子承父业。

  武则天后来的男宠薛怀义本不姓薛,而是姓冯,叫冯小宝。只是武则天想让他攀往族,才令他改姓薛,并命令女婿薛绍与怀义同志都是同门同族,并让薛绍喊他叔父,可见薛氏家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凭什么让我喊他叔父,我还是他大爷呢,丢不起那人。薛绍心中埋下怨恨。

  武则天对薛绍并不十分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仍然是因为薛绍兄弟的妻子不是贵族。武则天说:“我女岂可使与田舍女为妯娌邪!”(《资治通鉴》卷202)武则天既然对薛绍不大满意,为什么同意了这桩婚事呢?这其中可能有个外在的原因。原来在这一时期吐蕃开始强大,唐蕃几次战争都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到调露元年(679)吐蕃前来求和亲,并点名要太平公主。武则天只有这么一个宝贝疙瘩,自然不愿让她嫁走,但又不愿得罪吐蕃,以至想出了将太平公主变为道士“以拒和亲”的主意。可太平公主不愿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没有收回,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尽快为太平公主找一个驸马了。

  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一个字“火”,火到什么程度呢?点燃在路两边照明的火炬,居然把一路的绿树都烤焦了。而装着嫁妆的车子规格超大,因此,连过路的县府的墙都被推倒了。不过,无论如何,这场超豪华的婚礼倒也实至名归,薛绍与太平,应该是一对恩爱夫妻。——短暂的七年姻缘生育了四个孩子,不恩爱恐怕不太可能。但是这段本该美满的姻缘中途却夭折了。

  说起来,灾难的制造者还是身为母亲的武则天。武周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薛绍的哥哥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驸马薛绍,武则天下令将薛顗处死,薛绍杖责一百,关进大牢,被活活饿死。当时太平公主还正怀着她和薛绍的第四个孩子。太平公主被母亲也关在宫里严密监视,只有每天以泪洗面。事过之后,武则天也觉得自己有点过份了,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公主食实封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又大张旗鼓地为女儿重选丈夫。

  选来选去,武则天看中了侄儿武攸暨。在武氏男儿中,武攸暨算是才貌俱佳的人选,但是他是有老婆的。有老婆又怎么样,这对武则天来说根本不成问题:她派人把那个侄媳妇给毒死了,强行把女儿塞到了武攸暨的怀里,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这样凄惨的初恋初婚结局、这样荒唐无稽的第二次婚姻,处身其中的太平公主会如何想?从此太平公主告别了自己的太平日子。

  再见,一个女人的乌托邦。另一个热衷政治、沉泯色欲的太平公主从此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如果说驸马之死改变了太平公主的人生,应该说是她从此深切感受到了权势的利害,并从此沉迷于此,而她正好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是我负天下人,还是天下人负我。

  大约在四、五年后,那个间接造成薛绍惨死的假和尚薛怀义,终于失去了女皇的欢心,武则天想要除掉这个骄横放纵的旧情人了,却又苦于这男人知道太多宫闱秘事,兼且耳目众多,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太平公主听说要杀掉这个连累驸马的家伙,举双手双脚赞成。太平公主也劝告武则天,说薛怀义只是个地痞流氓,根本不值得宠幸,否则会被千秋万代讥笑的。并且自告奋勇将这件事揽了下来。她在宫人中选了几十个身强力壮的中年妇女,由专人领着训练了一段时间擒拿格斗。然后又选了一批勇士,埋伏在瑶光殿。

  接着,太平公主让一个从前与薛怀义关系不错的心腹出马,去宣薛怀义入宫。薛怀义听说女皇宣召,大摇大摆地就入了宫。刚刚踏入后宫,就窜上来几十名壮硕的妇人。

  这是干什么,我小宝哥的魅力没有这么大吧?还没等他反应过来,这些训练有素的妇女就一拥而上,将这个假和尚按倒在地上,捆得动弹不得——唐时以丰腴为美,年青时丰满的美女上了年纪,那可是加倍地身强力壮,早已被酒色淘虚了的薛怀义岂能是她们的对手?几名随从也被埋伏的勇士们制服了。这让我想起金庸同志笔下的韦小宝,当时韦小宝带领一帮太监群殴鳌拜,都是这么一个恶心人的搞法。韦小宝,冯小宝,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太平公主想到自己心爱的驸马薛绍,再看看面前这个狼狈的假和尚,不由冷冷一笑,下令将他乱棍打死,尸体烧灰之后,再混上泥烧砖造屋。

  ——如此干脆利索的处理手法、如此残忍的处置,从这件事上,太平公主显露出与她的母亲如出一辙的手腕与毒辣。

  “姑侄斗法”在那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密切,好像还有一层朦朦胧胧的情愫暗流涌动。应该说,起初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的关系曾经有过一段艳阳天,他们曾经是一根绳索上的两个蚂蚱,命运相连,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并在诛杀韦后一党的六月政变过程中,彼此支持,互相配合。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帅哥李隆基如果成为皇帝,太平公主又如何背后操纵权柄?当两人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姑侄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了。

  无休止的争斗既使人亢奋,也令人疲惫。无论是输是赢都渴望一个明明白白。诛韦氏后,睿宗给太平公主加实封一万户,为天下之最。她的三个儿子也被封为异姓王。但即使如此,太平公主还是想学习武则天好榜样。因为她的身上流淌着武则天的血,她现在正试图控制睿宗重建天下。所以,她与当了太子的李隆基必然会有一场血腥的政治厮杀。

  从唐睿宗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后,争斗就开始了。唐睿宗重新称帝后,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确定太子的问题。李隆基在兄弟排行中是第三,所以小名“三郎”,睿宗李旦的长子乃是宋王李成器,后来他改名为李宪。睿宗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太子应该是李宪,而不是三子李隆基。但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者,他的功劳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当时,诸王和公卿大臣们“亦言平王(隆基)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李宪的性格颇肖其父,厌薄权位,不以万乘为贵,他认为父亲得天下都是弟弟李隆基的功劳,便坚决让出皇太子的位子,而且一生小心谨慎,没有可指摘的过失,李隆基对哥哥既敬重,又感激。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于是立李隆基为太子。后来李宪死后,李隆基对群臣说:“我的天下是哥哥让给我的,一般的谥号不足以说明我对哥哥的感情。”便给李宪加谥号为“让皇帝”。其实李宪这个谥号应该给他老子唐睿宗李旦。他老子曾经三次有机会当皇帝,却“三让”皇位。第一次当上皇帝,让给了母亲。第二次当上皇帝,又让给了兄长。第三次当上皇帝,更让给了儿子李隆基。

  唐睿宗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以功业为首,选择三子作为皇太子,得到大臣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赞同。当时政局形势,只能是睿宗当皇帝、隆基当太子,太平公主绝对不可能萌发当皇帝的意愿,哪怕是一时的闪念。但她自恃功高,以为自已支持过隆基,而太子年仅26岁,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总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但是,过了几个月,她就觉得不对了。皇太子是很精明的,自有一套政治主张,绝不会屈居于姑母之下。拥护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祟、宋璟等,纷纷以革除“弊政”的姿态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认为过去的朝政被外戚和诸公主干预得太厉害,强烈要求革除这种弊政,这样就不得不触犯太平公主的私利。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取代他。

  李隆基当太子不到4个月,“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起来了。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李隆基的长兄李成器,而是姑母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私下挑动李成器说:“废太子,以尔代之。”李成器并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他立刻把公主的原话向李隆基说了。太平公主又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甚至亲自拦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们废立太子。据史书记载,景云二年(711)正月,“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光范门是宰相们到中书省的通道,公主于此露骨地宣称废黜太子,不能不令人吃惊。当时,宰相有姚祟、宋璟、郭元振、张说等,都是太子的支持者。被邀的是哪几位,不得而知。但宋璟肯定在场,他当面抗争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这番严正的驳斥,使太平公主无言对答。

  在大造舆论声势的同时,太平公主也在不断扩充势力,她的支持者窦怀贞、萧至忠、崔湜等都担任要职。史称:“公主所欲,上无不听,目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有人甚至说:“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结党营私活动,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李隆基的支持者,后来玄宗朝著名的贤相——宋璟和姚崇为巩固太子地位,秘密地向睿宗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请出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高宗长孙)为刺史,使之离开京师。第二,以隆基两个弟弟,即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为左右率以事太子”。第三,将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于东都洛阳。把李成器等外任刺史,又将公主等安置东都,这样就从组织上拆散他们的联系。至于歧王和薛王,当然没有争太子的资格,但是,他们身为左、右羽林大将军,执掌禁军,如果一旦为公主集团所利用,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宋璟和姚祟提出让歧王与薛王分别为东宫左、右卫率,掌管东宫兵仗羽卫之政令,“以事太子”,目的是为了把太子和两个弟弟的势力集结一起,巩固东宫的实力地位。

  睿宗基本上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宣布以李成器为同州刺史、李守礼为豳州刺史,以李隆范和李隆业为左、右卫率。不过,睿宗认为:“肤更无兄弟,唯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所以宣布公主就近于蒲州安置。蒲州即今山西永济,比东都洛阳近便些。

  太平公主得知把她安置在蒲州是姚祟和宋璟出的主意,非常愤怒,便去东宫责备李隆基。李隆基很恐惧,于是以退为进,主动奏请加罪于姚、宋,说他们“离间骨肉”,并表白自己并没有“离间骨肉”之心。后来,姚崇、宋璟被贬。不过,公主仍被安置于蒲州,离开了京师。而歧王和薛王按原计划任命为东宫左、右卫率,“以事太子”,这对于后来消灭公主势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极宗师””以柔克刚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就是借用对方之力,把对方打出去,俗话说“吃什么,还什么”不是硬碰硬,顶牛的死办法。太极宗师,是那个牛鼻子老道张三丰,但这时候大唐帝国也出现了一位太极高手。

  “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第二天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太极”的年号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举动之后才更改的。有人说:“唐睿宗时政治的焦点,是唐睿宗联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争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须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势力。”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太平公主因参与诛韦党、拥立睿宗有功,食封共计一万户,其子祟简、祟敏和崇行三人,加封为异姓王,祟行被封为国子监祭酒,四人九卿三品。于是,便出现了太平公主权倾朝野的局面,公主每次面陈奏事,皆被睿宗应允。无论是荐人任官,还是调动将相大臣,睿宗皆以太平公主之言为准,即使她不在朝堂听事,也要求宰相去公主府奏事。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均言公主“权移人主”。

  睿宗李旦主观上并不想做一个听命于人的皇帝,但是,他没有公开参与李隆基的兵变的事实,使他自登基之日起便处于被动的境地。睿宗李旦的这次复位,主要得力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他们共同策划,一起发动的兵变才诛灭了韦后集团。整个过程睿宗没有参与,至少他没有公开站出来支持这次政变。这使得李旦从开始做皇帝时便挺不直腰杆,说话行事无法理直气壮。由于兵变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支力量联合发动的,所以兵变之后,这两支政治势力便占据了朝廷官员的绝大部分。两派力量各为其主,势力均衡,只剩睿宗李旦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属于自己的亲信力量。不得已,李且只有凡事仰仗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妹妹,听从他们的意见行事,力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搞势力平衡。唐容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看似耍太极功夫,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其实刚开始是倾向于公主的。

  由于公主的特殊功勋与地位,加上她“沉断有谋”,善弄权略,议政处事能力超过哥哥睿宗,所以睿宗即位后,经常与太平公主商议国事据记载,每当宰相奏事,睿宗总是问:“与太平(公主)议否?”又问:“与三郎(太子)议否?”这里,一先一后,固然是照顾到辈分高低,但实质上反映了公主议政权力是在太子之上,睿宗听取意见时,相比较而言,不是偏向太子,而是偏向公主,这就为宫廷内争煽了一把火。

  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

  随着宫延内争的激化,唐睿宗夹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也比较难受,终于萌发了不愿意当皇帝的念头。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二,睿宗命太子监国,多少包含有要传位的意思。仅仅过了两个月,趁太平公主在蒲州,睿宗欲传位于皇太子。他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商量,说:“朕生性淡泊,并不以至尊皇位为贵。从前为皇嗣时,让位于中宗。今欲传位太子,卿等以为如何?”所谓“生性淡泊”,实际上反映了睿宗面对矛盾而束手无策的心情。既然无法调解,也就想传位太子,以免引起新的争斗。

  消息一经传出,无论是公主集团还是太子集闭郁惊讶不已,谁都料不到即位仅10个月的睿宗就公开声称要传位了。太平公主远在蒲州,属于公主集团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尧立即对睿宗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仰,岂得遽尔?”睿宗时年半百,不算高寿,照正常的情况,传位确实早了一些。李隆基为了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刻叫自己的老师李景伯上疏推辞,甚至连监国也要让掉。他还奏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得到睿宗的同意。彼此对立的两个集团,出于各自利害关系的考虑,竟在传位问题上都持否定的态度。睿宗只好打消自己的主意,暂时不提“传位”的事了。

  一年半后,即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太平公主及其党人这样做是真的想太子李隆基当皇帝吗?当然不是,显然是在制造李隆基要抢先夺位的流言蜚语,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位避灾”。任凭太平公主苦苦劝谏,睿宗就是不为所动。碍于嫡长子的舆论,李隆基心中总有本不该立为嗣的隐痛,又迫于公主集团的压力,他总是诚惶诚恐的。李隆基不懂父亲此次为什么如此坚决,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甚至把话都说绝了:“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李隆基无可奈何,流涕而出。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便以让位终结了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

  太平公主既然阻止不了传位,又另出计策,提出让睿宗“自总大政”,希望架空28岁的新皇帝。唐睿宗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日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

  世上无绝对的平衡。唐睿宗的平衡政策和太极功夫并没有让双方矛盾缓和下来,反而愈演愈烈,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了了隐患。综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3、彩书怨之上官婉儿

  《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是上官婉儿的一首情诗,写一种跨时空的思念,呈现出美丽年华易流逝的伤感。

  在这样一部通篇充斥这血腥权谋的书里,留下一段篇章给上官婉儿,纯属个人喜好。那些乱世中的红颜,那些宫闱间转瞬即逝的花儿总是让人生出怜惜。唐朝有一段时间,从高宗时开始,历武周和中宗、睿宗几代,短短数十年间,红粉强人交替出现,武则天、中宗后韦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一个个轮番表演。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这是一个非常特殊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才能迎来这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在这些红粉强人中,我总会不自主地把上官婉儿划出来。在不了解唐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上官婉儿,是个生在江南烟雨中的绝世女子,在她如诗如梦幻般的名字后面应该有个迷离的爱情故事。后来当我把自己想象中的上官婉儿与历史上的上官婉儿对号入座的时候,我那一瞬间除了惊叹就是深深的失望。

  “私人秘书”上官婉儿,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也有史书上称“上官昭容”,因为她的终结身份是中宗李显(哲)的妻子,一个“昭容”级(正二品)的嫔妃。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麟德元年(664年),当时高宗对武则天的专横跋扈甚为不满,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后,命令他起草废后诏书。武则天听到亲信密报后,急忙赶到高宗身边,一把抢过诏书,对高宗撒泼。怯弱的高宗竟然毫无办法,支支唔唔地说:这不是我的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的。武则天不肯罢休,指使许敬宗上疏诬陷上官仪勾结前太子李忠图谋反逆。结果上官仪一家被满门抄斩,上官仪和他的儿子上官庭芝等人被处死,上官庭芝的妻子郑氏和女儿上官婉儿,按着当时的规矩,被籍没官府为奴。

  官修的唐史里有个关于上官婉儿身世的记录,说是婉儿的母亲郑氏怀孕时,梦见神人给自己一把大秤说:“拿这个去称量天下吧!”算命的人告诉她:你这是要生贵子啦,这孩子长大后肯定要做总理、部长,掌管国家大事。生下来一看,却是个女孩,人们就笑话算得不准。郑氏也有些失望,常逗弄怀中的小婉儿说:“要称量天下的,难道就是你么?”小女孩便咿咿呀呀的,仿佛在答应“就是我呀就是我呀”。即便唐代风气开放,上官婉儿这般小女子本来亦是没有机会应验这个奇梦的。但是当她遇到中国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武则天时,情况便完全不同了。

  因为上官婉儿生得美丽聪慧,被选入宫中为宫女。婉儿的母亲郑十三娘从小教她读书识字,她“天性韶警,善文章”,稍长后,在后宫作文写诗,宫中人人都夸她是才女。十四岁时她被武则天召见,当场命题作文,上官婉儿文如泉涌,须臾而成,且文章华丽,词藻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旨免其奴婢身分,封为宫中女官,让其掌管诏命。从此上官婉儿成为武则天的政治秘书,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上官婉儿笼罩在武皇后的光辉下。她的美丽是没有用的,诺大的皇宫她没有靠山,她只能靠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大脑,审时度势。走好每一步棋,总是先发而治人。牢牢的依附在掌握朝中最高权力的武皇后的身边。婉儿知道只有忍辱才能负重,只有自己永远是清醒的,就永远处于不败的境地。聪明异常的上官婉儿当然不会不知道武则天是自己的杀祖杀父的仇人,武则天当然更清楚上官婉儿是上官仪之后,这两个绝顶聪明的女人,为什么会消弭仇恨、紧密合作?尤其是上官婉儿能忘掉血海深仇,长期安心生活在武则天的身边,一面精心侍奉武则天,一面在宫中执掌制定命令,为武则天代笔草拟敕诏,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武则天的宽大胸怀感动了上官婉儿。武则天是女中豪杰,在从政处事上每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令上官婉儿叹服不已,尤其是在对待骆宾王这个人物上。骆宾王起草讨武曌(武则天)檄文,武则天看后竟然沉静地说道:“宰相之过,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上官婉儿心中十分惊服。武则天能够抛开自己的立场来审视人物,深为政敌的才学惋惜,的确是一个不计前嫌、求贤若渴的杰出政治家,从此她彻底打消了复仇的念头,死心塌地跟随武则天,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

  认真看来,这种观点有一厢情愿的味道,姑且不论武则天是否心口如一,以后是不是会真的善待骆宾王,以上官婉儿的聪明才智,会看不出当时的武则天是在做秀,一种政治人物的故作姿态?上官婉儿其时年龄虽然不大,但由于经历坎坷,加上天天目睹武则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表演,在政治上成熟的程度,非常人所能估计。有人形容上官婉儿“玉洁冰清、美丽多情、才华横溢”,“才华横溢”是事实,“美丽多情”仅为表象,而“玉洁冰清”则根本无从谈起。

  上官婉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武则天身边,武则天是她杀祖杀父的“仇人”,她注定要恨她;但武则天又是她一生荣华富贵和权柄的赐予者,是真正懂得她的聪明、理解她的智慧的伯乐和知音,也是她值得效仿的女政治家,她又从心底里崇敬她佩服她。

  “头号“梦中情人””史书上记载,因为上官婉儿的权势,全唐朝想做她情人的男人在门口都排长队了。正史有记载的,婉儿的头号情人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旧唐书》上说,婉儿与武三思淫乱;《新唐书》上说,婉儿通武三思。婉儿与武三思也并不仅仅是情人关系,他们还是政治上的盟友,事业中的合作伙伴。正史记载的婉儿的二号情人是美男子崔湜。此人小婉儿7岁,生得俊俏,风度翩翩。而在各种历史演义中,上官婉儿的情人还有皇子李贤以及早年还没有登上皇位的中宗李显。上官婉儿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的现实主义者。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她一直是个罪臣孤儿,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上官婉儿清醒地认识到,凭一己之力复仇,无异于自取灭亡。

  综观她一生的所作所为,她处事中庸狡黠、八面玲珑、左右逢源,骨子里却有着强烈的血腥气概,关键时刻她手腕强硬、果断干脆。她的智慧、她的韬略、她的手腕中揉杂了一些女性的特质,但正由于此,比一般的野心勃勃的男子还要厉害。从传统的道德角度上来看,上官婉儿肯定算不上一个好女人。史书中把她说成作恶多端、私生活糜烂,“邪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但是上官婉儿有她自己的立场、角度和道德评判标准,她的头上永远是高悬的利剑,罪臣孤儿的身份使她长时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运用她所有的资本,包括灵魂、智慧和肉体全方位地保护自己,与宫中和朝上的各色人等周旋交换,同时她又清楚这些交换的卑鄙与道德沦丧。上官婉儿饱读诗书,她不会不懂儒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她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隐忍,她在隐忍中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气概。作为一个女人,她有爱和被爱的权利,但为了生存,她可以毫不犹豫地将美好的爱情视若敝履,将它无情地抛弃。

  生活在皇宫中的上官婉儿,几乎是三个皇子李贤、李显和李旦的共同所爱(或者是心目中的情人)。上官婉儿的初恋对象,应该是太子李贤,李贤比她大八岁,同在宫中长大,更何况李贤脾性温和,才华出众,她对李贤怀有爱慕之心可以理解。可是当李贤对母后滥施淫威、擅权弄权产生强烈的反感后,上官婉儿选择了背叛爱情。废太子的诏书就是由上官婉儿起草的,“太子怀逆,废为庶民,流放巴州”。李贤走后,婉儿接受了新太子李显的爱。683年,高宗去世,遗诏皇太子李显柩前即帝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两个月以后,武则天将李显废为庐陵王,幽于别所,这个诏书又是由上官婉儿来起草。

  这个行动实施前,上官婉儿没有对她的情人李显漏过半点口风。一天,武则天突然宣布,明天早朝要在乾元殿正殿举行,她要亲自参加。第二天一早,中宗仍然高坐在他的皇位上,正殿四周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御林军,武则天此时出现,令上官婉儿大声宣读她的诏书“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之”。殿前卫士立刻上前将李显从皇位上拽了下来,拖出大殿。李显猝不及防,茫然不知所措,唯有绝望的喊叫响彻乾元殿回廊,殿下站立的众臣也为突然发生的变故惊愕,面面相觑。

  爱情在政治的铁腕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随着青春的逝去,上官婉儿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以后岁月,她与大权在握的武三思、外貌俊美内心龌龊的崔湜,和复位后的中宗的男女关系,已不再有纯粹爱情的成分,她也从来没有再提起过年轻时一些或许能称得上真爱的往事。她和她所崇敬的武则天一样,从心底里蔑视男人,她们看穿了公卿官僚们这些士大夫的性格缺陷,甚至“嘲戏公卿以为笑乐”。武则天从一个小小的才人一直到一代女皇,她在天命、权力和人性之间苦苦拼搏、奋争。上官婉儿的拼搏、奋争,与武则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其间的辛酸、痛苦和无奈惟有她自己最为清楚。

  “政治风波中的“弄潮女””虽然在屡次的政治风波中,镇定自若,纵横捭阖,但上官婉儿骨子里却是典雅的,她的血管中流淌着一代宫廷诗大家上官仪的血脉。她热衷于和文人雅士吟咏往来,广召当朝词学之臣,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或作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枪手”,或以自己名义作诗,时人大多传诵酬唱,引领了一代文风。而在屡次的政治风波中,她都能镇定自若,纵横捭阖,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才干和胆魄。

  公元705年,武则天死去,葬礼后,上官婉儿被中宗封为婕妤,后又晋升,在后妃中排列第七,成为皇帝高级嫔妃中的一员,并再次掌管朝廷诏命。在上官婉儿和韦后一再努力下,她们的共同情人武三思卷土重来,被中宗封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成为大唐宰相;太平公主见机也向皇帝提出要求,将她在薛绍死后再次下嫁的武攸暨拜为司徒,也为三公;武氏一族的势力再次兴盛起来。

  在政治风波中长期浸淫的上官婉儿对政治局势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敏锐,她对朝中各派的政治势力了然于胸。她不断游说韦后向中宗进言提高后妃的地位。韦后早有此意,这个女人野心膨胀,想效仿武则天成为女皇。抬高后妃地位也就是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为将来自己的女王梦打下基础。上官婉儿还不断请求提高公主们的封爵食禄,这既讨好了中宗之妹太平公主,也使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对她有了好感。上官婉儿对安乐公主声称,尽管当今皇上还有李重俊、李重茂两位皇子,但他们并非韦后所生,政治前途黯淡,安乐公主可能成为皇太女,皇位最终是属于她的。同时,她感觉到还有一股潜在政治势力正在崛起,这就是相王李旦和他的五个年轻的儿子,上官婉儿想法向他们靠近。

  上官婉儿深知政治砝码的轻重,太子李重俊虽然是“储君”,但他势微力单,在朝廷中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而且韦后明显对他不满,为了靠拢韦后,上官婉儿毫无顾忌地贬抑排斥太子李重俊,不断地配合韦后、安乐公主吁请废黜太子。太子忍无可忍,终于起事。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二百余人,当夜便发兵突袭了武三思的王府,砍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安乐公主的丈夫)和亲党十余人的脑袋。随即李重俊掉转马头,杀进皇宫,飞骑突进肃章门后,已经杀红了眼的年轻太子高声喊叫着杀上官婉儿,清君侧。此时的上官婉儿正与韦后、安乐公主一道陪着中宗在大殿中博戏,韦后和安乐公主惊恐万状,李显更是手足无措。这时上官婉儿显露出了她处理危急局面的能力,她不慌不忙,首先挑动中宗和韦后,说道:“我被杀了,然后是皇后、接着我们都玩完。”其实她在这时候说这样一句话就是为了稳住中宗和韦后,她也怕皇帝为了自保把自己先交出去了。

  稳住了皇帝和韦后后,接下来上官婉儿请求皇帝、皇后登上玄武门,以震慑叛军。然后要求皇帝派右羽林军大将刘景仁速调两千羽林兵士屯于太极殿前。当叛军来到玄武门下,皇帝按照上官婉儿的安排,出现于门楼,向叛军朗声高喊,“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皇帝毕竟是国家和政权象征,别看平日里昏庸得毫不显山露水的李显,那也是龙种,一句话撂在地上也能砸出坑来。叛乱的羽林军当场倒戈,并将李多祚、李承况、李千里等参与起事的李唐宗室们斩于玄武门下。其实老李家在兵变这种事上应该有经验啊,尤其在玄武门这个地方。你控制住局势就是赢,控制不住局势就是输,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包括以前历朝历代的兵变,无一不是通过武力控制住局势才取得成功的,李重俊干嘛非要对方交出上官婉儿呢?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一种姿态。为了不背犯上作乱的恶名,政变者和造反者们往往会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清君侧”是一种采用率比较高的借口。其实李重俊根本不必这么做,大可以象玄武门之变时的李世民一样先控制住局势再作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节外生枝。

  太子李重俊逃往终南山,途中被手下人所杀,其首级置于太庙,韦后和安乐公主逼迫皇帝下诏,派人从太庙取来,祭于武三思父子的灵柩之前。又将其悬于朝堂示众,朝野上下,人人惊恐。

  李重俊事变后,中宗心情更为颓丧。朝政被韦皇后这个贪得无厌的女人任意摆布。公元710年五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在朝堂上奏皇帝,说韦后淫乱,有夺位野心;而安乐公主、武延秀夫妇及当朝宰相宗楚客等人亦朋比为奸。李显大惊,随即召见,询问其详。燕钦融刚走出宫门,便被跟在其后的羽林兵士用锁链拿回,将他折断颈项杀死,中宗又惊又怒,下旨追查主使者。中宗的反应马上传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那里。公元710年六月初一,中宗暴毙。关于中宗之死,史书上均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所致。但也有人认为,史书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说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害死中宗证据尚嫌不足,很可能是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在兵变时所找的借口。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此时的上官婉儿再一次显示出她的政治智慧,她挥笔草拟了一份中宗李显的遗诏:“立温王重茂为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参决政务。”这份上官婉儿伪造的遗诏,虽然只有短短三句话,但分量很重,包含了几层意思。十六岁的皇子李重茂是中宗唯一活着的儿子,继承皇位,无可非议。新帝年少,由先帝之后(太后)听政,历朝都有先例,也无可厚非。上官婉儿投靠韦后的基本立场没有变化。相王李旦的参决政务,明显是上官婉儿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以后如韦后失败,可以给自己找到新的出路埋下伏笔。

  公元710年六月初三,韦后告示天下,中宗驾崩,上官婉儿宣读她伪拟的中宗遗诏。六月初四,宰相宗楚客及韦后兄韦温等率众上表,奏请由韦后临朝称制,罢相王参政之权,改封为太子太师。次日,中宗灵柩迁至太极殿,集百官发丧。太子李重茂柩前即位,韦后称制听政。

  ““称量天下”却难称量命运”风雨飘摇,朝廷大权落入韦氏手中,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等人经过密谋,认为韦氏集团正在加紧篡位的步伐,李唐王室危在旦夕,不能坐以待毙,他们歃血盟誓,决意起事。

  710年六月二十,李隆基等人悄悄地潜入皇宫埋伏。半夜时分,李隆基全身披挂突然在宫中出现,他呐喊一声,带领参与起事的将士斩杀了掌管羽林军队的韦氏党羽,他手下的将领葛福顺向处于惊惧之中的羽林将士们宣告:先帝被害,社稷倾覆,神人共怒,此皆韦氏之罪,今夕当匡护王室,共诛诸韦,不从命者斩。羽林将士们举起兵器高呼,喊杀声震天动地,将士们冲入内宫,杀死了韦后与安乐公主。临淄王李隆基下令亲信刘幽求带人前去处死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令宫女排列整齐,室内灯烛齐明,她穿上礼服盛妆后静静地端坐着,待羽林将士到来后,婉儿从容地拿出先帝驾崩时她假托的遗诏,申明自己的立场。刘幽求不敢作主,急忙向李隆基、太平公主禀报。但是这一次上官婉儿碰到的是强大的对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认定她是韦后一党,罪不可赦。上官婉儿闻此消息,平静地走向屠刀,结束了她华丽而悲凉的一生。一代名媛随着金戈铁马远去,终于如一片落叶,飘逝到了天涯的尽头。

  上官婉儿死后,人们并没有因人废言,很多人在憎恶她品行的同时,感叹她坎坷的一生,爱惜她的才华,收集她的诗作。到了开元年间,海内升平,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收集上官婉儿诗文,辑成二十卷,由宰相张说写序:“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将她在文学上的地位抬到比东汉女才子班昭和西晋女文学家左芬还要高的程度。贞元年间,左拾遗、侍御史吕温曾作《上官昭容书楼歌》,记录了她文学生活的片段。《全唐诗》还录上官婉儿诗一卷。在两《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她的专篇记载。上官婉儿这个唐代历史中性格复杂、经历特殊的奇女子,一直留存于后人的文化记忆之中。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