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篇 英武儒将——粟裕

  ·“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刘伯承

  ·有人问张灵甫:“你认为当今军界谁能与你相比?”张灵甫答:“粟裕。”

  ·回忆战争年代,将军说:“曾经一天行军走过180华里,对我来说,即使是现在,也不在话下。”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裕创造的五大战争奇迹:(一)现代战争中的大兵团作战以战养战的奇迹;(二)腹背受敌的歼灭战孟良崮战役;(三)孤军深入的歼灭战豫东之战;(四)60万对80万的围歼战淮海战役:(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战上海战役。

  主要著作:《实战经验录》、《千万里转战》、《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军事文集》、《粟裕论苏中抗战》、《粟裕文选》。

  领袖将帅评价粟裕——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毛泽东

  我的这些战友中,就数粟裕最会打仗。——毛泽东(师哲《在毛主席身边》)

  (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刘少奇

  “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刘伯承

  “莱芜战役证明了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老伙计,孟良崮战役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叶剑英

  粟裕尽打神仙仗。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林彪

  粟裕受过人家的打击,决不会打击人家。

  ——陈毅

  对手对粟裕的评价:

  冈村宁次曾在南京设有研究粟裕的小组,专门探讨粟裕的作战特点和规律,得到的结论是:“此人打仗经常是破常规、出奇招,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咬你一口,毫无规律可寻。”

  有人问张灵甫:“你认为当今军界谁能与你相比?”张灵甫答道:“粟裕。”

  粟裕,这位令朋友钦佩令敌人胆寒的大将,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他的家庭、他的故乡在哪些方面给了他原始的启蒙?粟裕17岁离开家乡,从此再没有回去过。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遥远的地方遥望着家乡。去世前,常常念叨:“我想回家……”他与家乡到底有着怎样的情感?

  神奇的大将故里

  文治武功能人辈出

  会同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东枕雪峰山脉,南倚云贵高原。气魄雄奇,渠水、巫水两河流经全境。会同,于是拥有了灵秀清丽。

  在粟裕大将成名之前,它是炎帝的故乡。在粟裕大将成名之后,它是炎帝和粟裕的故乡。

  这里面积2244.46平方公里,辖8镇17乡,人口35.4万,侗、苗、瑶、满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63.6%。

  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近年来,会同县根据许多历史遗迹开展了古文化研究工作,通过对大量考古发现的综合分析,得出了“炎帝故里在会同”的论断。专家们找到的主要佐证是,众多古地名与炎帝神农氏密切相关、特别是连山上的八座古庙的布局与传说中炎帝首创的《连山易》里的方位惊人吻合、连山地形地貌与史书记载的炎帝神农故里特征相同、若水与金龙山的记载与黄帝封子入主炎帝故里的历史相符、会同民俗、语言和物种等风物特征印证有关炎帝神农相关记载和传说。

  春秋战国时,会同隶属楚国。到了宋崇宁元年,朝廷在这里设三江县,第二年改为会同县,县名取自《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会同区位独特,一直是湖南与贵州两省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地方。此地人文精神,综合体现湘、黔合一的特征,这就是崇文尚武。

  既重视文化教育,也注重抗击强暴的武功训练。因此这里既出文人学子,也出侠客豪杰。

  那遥远的血脉里

  写着大大的“武”字

  1907年8月10日,粟裕将军出生于会同县郊区坪村镇的枫木树脚村。村里枫树特别多,因而得名。

  在会同县档案馆,我看到了29卷本的《粟氏族谱》这部谱书编修于1932年,其中第20卷就是粟裕将军这一支的家谱。

  《粟氏族谱》卷首上的《原序》中这样记载——

  粟氏始祖粟顺朝,元初至元年间,因中武进士,便被派驻镇守文坡。后代中,又有一部分徒居邻近的枫木树脚村。

  《粟氏族谱》卷之一中记载:“第一世:开基始祖顺朝,登至元进士……第二十九世,多珍,享公次子,字裕,生光绪丁未七月初二(1907年8月10日)……”

  粟多珍正是一代名将粟裕。

  顺朝公在天有灵,绝对会为六百多年后家族中又出了个百战百胜的现代版“武进士”——共和国大将而不胜慰籍。他是武进士,他的第二十九代是大将军,倒也很有些一脉相承的意思。

  我走进粟裕大将的家门时,他已离开家80多年,而从没有回来过。

  粟裕故居,如今已是文物了。

  老宅,前临千丈的双溪河,后靠磅礴的大泽嵊。从碧清的双溪河向北望去,会看到蜿蜒的金龙山余脉,很像即将腾飞起来的一条卧龙,气势非凡。

  故居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它由前厅、正屋、横仓楼三栋两层木楼房组合成二进式的独立院落,现在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房屋坐东南朝西北,房屋建筑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富有湘西民族特点。

  粟裕出生在横仓楼的一间房子,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原来,整个房屋建筑分东、西两院,当年占地面积有800平方米,大小房间约三十间。现保存的房屋即是东院正屋,是家人居住之地;西院是一排坐西朝东的房屋,北头为客厅,是接待宾朋、宴请客人和私塾讲学的地方;中间几间房子是供帮工们住的;南头是牛栏、马圈。东、西两院由一条村道小溪分隔开来。

  故居前厅,挂着粟裕的祖父粟志廷写的牌匾“旋听鹿鸣”。这位靖县的州官希望后代能够考取功名,所以,写了这样一个牌匾。天从人愿,后来,粟裕的父亲粟周亨真就考取了秀才。

  出来开门的,是粟裕大将的堂弟粟多瑛。老人今年81岁,是退休教师,现在粟裕故居由他和妻子两人居住并管理。

  粟多瑛说:“我哥哥身上虽有文气,但那是作为儒将的文气,他的文雅中有逼人的英武。他绝对不是个考秀才的料,他是为战争而生的人,我们的祖先粟顺朝的血脉流了六百多年,里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武字,正好落到了我大哥的身上。”

  舞枪弄棒骑马射箭

  练就飞毛腿铁脚板

  粟多瑛这样讲——

  粟裕少年时,曾是一个酷爱用奔跑锻练身体与意志的男孩。

  粟裕1907年8月10日,呱呱坠地的时候,他的父亲粟周亨,这位一生不得志的秀才,已经不再做“学而优则仕”的梦。他给这个二儿子起了个特别务实的名字:继业。他只希望儿子能够守住自己的小康之家,别的倒并不指望。然而,生逢乱世,想求平安也难。

  6岁的时候,父亲把粟裕送到私塾馆,老师不是外人,是族内的一的长辈。在这里,粟裕学了《三字经》,《中庸》。这些东西,虽是当时中国的孩子必读课本,虽有一定的启蒙作用。但,这不是粟裕的兴趣所在。

  粟多瑛说:“听我父亲讲,我大哥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他喜欢练武,喜欢那些侠客。”

  会同这个地方,反抗的传统从炎帝就开始了。数千年来,这里被统治者污为匪窝。其实,就是人民革命的策源地。历来流传的侠客故事,一代一代地传到粟裕这一代。

  家里有个比他大十几岁的长工阿陀,总是要为年少的粟裕充当评书演员,说那“草上飞”、“一枝梅”的故事——

  “从前哪,有个‘草上飞’,他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他轻功特别厉害,飞檐走壁,身轻如燕,能在轻柔的草尖上借力飞奔……还有个一枝梅,更是了得,他武功高强,剑术精妙,行无定踪。他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除霸惩恶之后,一定要在墙上画一枝梅花,然后神态自若远走高飞……”

  粟裕在侠客们的事迹中,一点点领会造反的革命精神。光有精神还不够,还要有武功。粟裕就缠着阿陀收他为徒,他认定阿陀会功夫。不然,怎么讲得那么生动细致条条是道?

  阿陀并未做过侠客,甚至土匪也没做过。但是,他生在湘西他就不能不多少会一些武功。会同的孩子早期启蒙教育,这与相邻的刘伯承的家乡川东一样,习武是必须课。这一是为乱世时起事用,二也是为平时健身防身。见粟裕学武心切,阿陀就瞒着老爷答应了少爷的要求。

  粟裕天生就是个认真的人。见阿陀答应了,他就一丝不苟地学了起来。

  军人的粟裕,从那天开始起步了。

  遵照这位老师的训戒,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刀练枪,也练骑马射箭。常常是汗流浃背,腰酸腿疼。然而,他仍在坚持,风雨不误,寒暑不辍,像传说中的侠客那样练功。老宅后面的大樟树,每天早晨都见证他的舞剑。杀声阵阵,枝桠摇曳6除了舞枪弄刀、骑马射箭外,粟裕还坚持练长跑。即使是在为躲避匪患,随父母搬到会同县城后,他也没有放弃过长跑。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粟裕就光着膀子,满头大汗跑回到家里。妹妹刚刚起床,看他那样子,很奇怪。问道:“哥,你干什么去了?”粟裕说:“跑步。到木臻桥那边,再跑回来。”妹妹听得有些发愣,20多华里呀,说啥她也不信。

  “骗你做什么?我天天都要跑到那里。”粟裕一边洗脸,一边这样说。尽管哥哥一向诚实,可妹妹还是不相信。因为在她看来,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过了几天,脱明的妹妹想出了一个验证的办法。她请人带了样东西放在木臻桥的桥洞里,“哥,你明天早上跑步到木臻桥,给我拿回来。”粟裕一听,就明白了。他没说什么,笑着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粟裕照例起床跑步。妹妹听见他起跑了,就悄悄睁开眼去看那座老式的钟,一分一分地耐心计时。

  粟裕跑回来了,他真把东西交到了她的手上,妹妹这才瞪大眼睛,相信了哥哥。

  跑步,让粟裕的腿成了飞毛腿,让他的脚板成了铁脚板。他上山当红军填表时,在“有何特长”那一栏里,他工工整整地写上三个字“跑长路”在别人看来,这有点可笑,可在朱德等人看来,这正是好功夫。这个扎实的童子功,为他后来的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晚年的时候,粟裕回忆战争年代,对他说:“曾经一天行军走过一百八十华里,那一天打过五次仗,对我来说,即使是现在爬这么些山,那也根本不在话下的。”

  不当帐房先生

  愤然离家投奔革命军

  11岁的时候,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粟家从枫树村搬到了会同县城。会同城里没有私塾,只有洋学堂。这就是县立高等小学校,是北洋政府开设的。粟裕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了。这里所教授的课程,要比私塾馆里的新鲜多了,这里的国文课相对活跃一些,不像“四书”、“五经”那样的死板机械,而且多少还有些西方的新思想。至于算术和体操,那更是私塾馆里所没有的。粟裕非常喜欢。

  可是,父亲不那么喜欢,他觉得既然不考秀才了,那么,认了字识了数也就可以了。父亲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培养叱咤风云大将军的意思。这样,父亲就经常去叫粟裕帮他记帐,不管课程多忙,家里有了帐目的事,马上就要叫粟裕回家来。

  这让少年粟裕很不开心。他想逃出这个环境,他不要那份家业,他更不想要为拴住他的心而定下的婚事。

  1920年的一件事情,深深触动了粟裕。县城的驻扎着军阀的一个连队,他们经常欺负百姓。有一次,一个士兵欺负到粟裕同学的头上,大家动手把那个士兵打了。结果,军阀出动了一个连队来打学生,由此酿成一场轰动全湖南的学潮。

  粟裕决定走出这个黑暗而古老的县城,到外面闯世界,建设一支好的队伍,专门打这些欺压百姓的坏军队。

  1925年,17岁的粟裕终于考上了向往已久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成为一名师范学生。他的第一理想实现了,这就是离开会同。师范学院里有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粟裕在这里接触了革命。入学的第二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一二”事变,粟裕和同学逃到了武昌,直接参加了叶挺的部队。叶挺亲自安排粟裕到二十四师的教导大队,这支中国共产党的原始武装部队,张开双臂接纳了粟裕。那时,无论是叶挺,还是粟裕本人,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从此跨上了战马。粟裕骑着中国革命这匹行空的天马,远征而去。他也想到了父亲送别时的那一行热泪,但他无法拒绝前方那硝烟弥漫的一个又一个战场。

  粟裕进步很快,两个月后,即1927年6月,年仅20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革命者粟裕,很快被国民党反动派摸清了出身,以及亲人所在地。他们派出爪牙,到会同县城粟裕的家进行大搜查。粟裕不在老家,他们当然搜不出来。于是,这帮流氓就对粟裕的父亲说出了一番流氓话——“三天之内交出你的儿子,交不出来,你就要替你儿子坐牢。”

  父亲本来是想供他读书,继承家业的。却没有想到,去了省城的高等学府,学了二年,却成了一个政府要大张旗鼓全国通缉、死活不论、务必捉拿归案的“土匪”

  老实巴交的秀才,长叹一声,对那些人说:“好吧,我去找他,找到后,一定给你们送去。”他只好装成要饭的叫花子,远走他乡逃命。他哪里会去找儿子?他东躲西藏,到处流浪。这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大少爷,哪里受得了那份艰苦?四十三岁那年得了重病,由于没有钱救治,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回到了家,总算满足了死在老家的愿望。临死前,他嘴里反复念叨的就是粟裕的乳名。

  远在征程上的粟裕,听说这个细节,泪如雨下。他一咬牙,策马奔驰得更远了。

  回家看看

  大将军一生的愿望

  粟裕17岁离开这里时,粟多瑛还没有出生。他长大懂事后,才知道家里出了一位被人称做“500年来第一猛将”的堂哥。他一直盼着堂兄能够回家来看看,可是,堂兄却总也不回来。一般说来,堂哥不回来的原因是“台湾没有解放。”但粟多瑛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堂哥怕麻烦故乡的人。这是与他崇高的人格密切相关的。

  1951年,堂哥曾请示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看看。可是,他的部下回答说:“现在湘西剿匪还没结束,您要回去,至少要派一个加强连保护您。”将军听了,默然。他不忍心以这样的气势去看乡亲,去吓唬乡亲。半晌,他说:“加强连?太过份了。我不同意。”就这样,他取消了回乡的计划。

  1958年,粟裕到长沙出差。思乡之情再度强烈,因为近在咫尺嘛。但听说家乡正在搞大跃进,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而影响了乡亲们的生产和生活。他想象出来,自己一旦回了乡,当地的人会是怎样的情形。这次,他提都没提回家的事,为了慰藉自己那颗思乡的心。他在长沙接见了正在开人代会的家乡的县长粟周光。

  粟裕大将问话很简单。

  “我老屋后面的那棵大樟树还有吗?”

  “有!”

  “那就好……”

  简单的问话里,藏着浓浓的情感。粟多瑛说:“那棵大樟树有故事,我堂哥小时天天在树下练武,他腿上绑着沙袋,在那里练枪练剑。所以他想念这棵树……”

  1981年,74岁的粟裕因病住院。

  将军躺在病床上,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从不给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这回提出了要回家看看的请求。

  医院把他的想法和当时的身体情况向中央作了报告。中央决定派他的老部下张震将军代他回乡省亲。

  张震来到了会同,见到了粟多瑛。在他的带领下,张震拍了故居很多的照片,其中包括那棵大樟树。

  临走时,粟多瑛和乡亲们给粟裕带上冬笋、腊肉、蜜饯、芝麻等土特产。他们说:“告诉粟裕,好好养病。家乡人等他回来。不要怕麻烦,这是他自己的家呀。”当张震把照片和礼物送到粟裕面前时,不苟言笑的大将军脸上露出了微笑。当听到乡亲们的那番话时,他掏出手帕擦眼睛。

  不久,粟多瑛来到北京看望堂哥。

  在医院里,粟裕问他:“家乡好不好?叔叔们好吗?他们还有哪些后人?你的家里好吗?我老屋后面的那棵大樟树还在吗?”粟多瑛含泪一一回答。粟裕听了,想了许久,说:“我想家呀,可我总怕打扰乡亲,一直没回成,我心里难过……”粟多瑛低着头,流泪。

  三年后,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病逝在京,享年77岁。

  粟多瑛听到消息后,在粟裕的照片下放了一束鲜花,他说:“哥,这回你不会打扰乡亲了,回家吧……”

  同样,家乡人民也非常想念他。

  1987年,会同县人民在县城南郊建造了粟裕大将纪念馆。纪念馆设三个展室。造型上结合地型特点,把现代建筑与传统民间建筑及绘画手法融为一体。馆前花岗石牌坊设计造型别具一格。牌坊上带圆的三角型象征日月,表示永恒……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