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启宏
回乡与友人谈及少小趣事,在座有林公者,资深编剧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已然“落笔生风,藉藉声名不负公”,当是时,林公有潮剧《曹宗与余娓娘》问世,该剧取材于本邦饶平县民间传说,属爱情悲剧,曹、余生前为宗族逼迫不得完婚,死后化为二株高耸的木棉树,枝枝覆盖,叶叶交通,若《孔雀东南飞》之缠绵。二主角实有其人,曹系东界乡及第才子,余乃黄冈镇大家闺秀,孰知该剧甫演,余姓宗族便兴师聚众砸戏园子,说是侮辱了余姓祖姑,幸得公安出面,未酿惨祸。由林公大作谈到潮剧经典《苏六娘》,据说更早时候某戏班子曾携此剧到饶平县东里一带演出,被当地杨姓宗族砸打而狼狈逃离,盖因剧中有个反面人物,是讼棍之子,名唤杨子良。于是,话题转为戏曲之家族禁忌。
中国的戏曲原有高台教化的效应。儿时听母亲讲述,昔日戏班子生计艰难,夜里演戏,日间乞食,村丁愚妇每见秦香莲(之饰演者)必唏嘘落泪,令其满碗满盆而归,及见陈世美(之饰演者)非但不施粥,且一顿臭骂,时或扬起扫帚。母亲的讲述非关个案、不是孤证,是相当普遍的存在。
就说这出《铡美案》,就其版本,也有许多演绎。记得当年在中山大学从王季思先生研习宋元文学,曾参与整理“车王府曲本”,我就见过异乎寻常的版本,其间有一京剧抄本,老包开铡之际,秦氏香莲忽然动起“夫妻之情”,要求“刀下留人”,弄得老包持冠在手,喟然长叹,嗣后还是老包说服了秦氏,秦氏掩面而泣。这一抄本显然是民间艺人的创造,虽然有其审美价值之异向,却不妨碍高台教化之功效。
更有奇者,一九四八年,吉林公主岭,马长久戏班正在演出,戏剧流程如风如水,及至尾声,唱老包的演员演出了另一个戏路,劝说秦香莲认太后为干妈,断陈世美充军发配……(郭子插评:这个戏路化悲为喜,颇有些当今“后现代”的颠覆与解构,一笑耳!)这时,观众不答应了!有文字记载这样写道:“观众)纷纷起哄,都说:‘这是《铡美案》吗?像这样的坏蛋怎么能充军发配呢?你是哪国的老包?重断,快,铡死陈世美!’有的观众气愤不过,还往台上扔坐垫,打老包,非让他重唱不可,无奈,收了场的戏只得重演一遍。扮老包的演员临时抓词,编了四句:‘老包无奈又出台,再把驸马带上来。列位莫把本官怪,这就铡死狗奴才。’四句唱完,台下热烈鼓掌。台上包公急忙传令张龙、赵虎、王超、马汉,按倒陈世美开铡。观众这才高兴而散。”(见《中国戏曲志·吉林卷》)也许是现实生活让村丁愚妇感觉太过郁闷、太过憋屈、太过冤枉,他们只好寄望于明君、廉吏、游侠乃至绿林草莽,于是,“不杀奸臣不散戏”,便成了他们的审美信条。
还是这出《铡美案》!在湖北均州一带却遭到禁演。据说缘由是剧中虚构的陈世美是对当地清官陈熟美的诋毁。据《均州志》称,均州人陈年谷,字熟美,本是顺(治)康(熙)年间的清官,并无劣迹;又据童德伦考证,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胡梦蝶从均州到京城找陈熟美求官,被陈婉言拒绝,遂恼羞成怒,归途中偶从曲剧《琵琶记》中负心的蔡伯喈身上得到启发,便花钱雇人编传奇以泄愤,初名《赛琵琶》,后演绎为《铡美案》。(事见童德伦《陈年谷秘史》)
《铡美案》在均州演出和遭禁的情况,史上虽无完整记载,坊间却有零星传闻。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铡美案〉断考》,内中便有陈年谷的第十代孙陈吉棋的叙述:“我小的时候,据我父亲说,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河南有个剧团到我们县上来演《铡美案》,当时我祖父四兄弟,还邀约了些亲朋好友到剧场,就砸了戏箱,打了演员,把剧团撵出了均县,从此以后,这出戏在我们县上再没有演出过。”作为参照系,原湖北丹江口豫剧团团长彭书斌也肯定地说,“解放以后,虽然没有人再去为这个事那么认真了,但也没有演,因为演了也没有人看,也没有票房。”(见《〈铡美案〉断考》)。
《铡美案》该是域中突出的显例,事实上家族禁忌在中国几乎随处可见。谓予不信,请翻开《中国戏曲志》,这部洋洋洒洒的大书涵盖了全中国各个省份的家族禁忌,例如:
江西——曹姓忌演《击鼓骂曹》、《捉放曹》,马姓忌演《夜战马超》,陈姓忌演《陈姑赶船》,严姓忌演《打严嵩》,张姓忌演《活捉三郎》、《薛刚闹花灯》,刘姓忌演《目连》,龙姓忌演《斩金角老龙》……(以上参见《中国戏曲志·江西卷》)
山东——潘集、潘庄忌演《骂殿》等杨家将剧目,高庄和回族住地忌演《高老庄》,定陶县东关曹姓忌演《曹瑞莲踏雪》,定陶县西关田姓忌演《田三春捣灶》,孔府禁演《打严嵩》,闵姓忌演《芦花记》,阳谷潘姓忌演《水浒传》,王庄、王村忌演《锯大缸》,黄楼、黄口忌演《三烈配》……(以上参见《中国戏曲志·山东卷》)
陕西——安康忌唱《破洪州》,紫阳不唱《雷打张继保》,汉阴蒲溪不唱《审头刺汤》,后坝不唱《拾玉镯》,岚皋不唱《胡二八闹酒馆》……(以上参见《中国戏曲志·陕西卷》)
江苏——丹徒大路乡忌演《双合印》,陈武乡忌演《双下山》,茂西乡前、后潘村忌演《杨家将》,环城乡刘亭村忌演《狸猫换太子》……(以上参见《中国戏曲志·江苏卷》)
安徽——桐城禁演《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以上参见《中国戏曲志·安徽卷》)
甘肃——赵姓忌演《八义图》……(以上参见《中国戏曲志·甘肃卷》)
河北——邯郸曲周县忌演《玉堂春》,东万庄忌演《刘公案》,西景萌忌演《三上轿》……(以上参见《中国戏曲志·河北卷》)
……
虚构的戏剧作品面对现实群体的禁忌,该是何等的尴尬!依循创作规律,创作者本来为真善美而作,创作者无意于百家姓里分出好赖,在创作者眼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本来就是一个个符号,除非另有寄托,可那也是创作者的自由,是创作者手握彤管的权利,即便真名实姓,早已“被升华”为艺术形象,岂可同日而语?依我看来,该尴尬的倒是现实中这个摇晃着“禁忌”大旗的群体!这个群体不去考察艺术效果、社会效益,为狭隘的宗族利益所捆绑而不自觉,为腐朽的封建理念所桎梏而不自知,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便以《铡美案》为例,我们有必要为陈世美翻案吗?他是个虚构的艺术形象,翻的什么案?我们有必要为陈熟美翻案吗?他是个清官廉吏,本无案可翻!我把话说开来,可笑的是现实中的愚人群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即便头上戴着乌纱帽者,也去承袭封建家族的遗风,说什么这也“犯忌讳”,那也“有影射”,硬是自己码套自己钻,搞假设敌,对号入座,大概因为捆绑了创作者,又桎梏了评论家,还自以为得意呢。
中国戏曲之家族禁忌是一种丑陋的存在,究其原因,固然有“同姓一家”的族权思想作祟,也因戏曲艺人历来地位低下备受欺凌;然而,追本溯源,禁忌究竟来自统治者集团。今从野史中摘得二则“轶闻”:
其一、李洪春《京剧长谈》有载:“著名武老生‘红眼王四’王福寿,虽没挨过竿子,可也没得过银子,倒不是他唱得不好,而是因为他在外边跟人家合伙开了一个‘羊肉床子’(羊肉铺)。这个生意犯忌了,慈禧属羊的,她说:‘不许给王四赏钱,他天天刮我,我还赏他?’”
其二、丁汝芹《清代内廷演剧史话》有载:“雍正帝偶然一次观看杂剧《绣襦记·打子》……因艺人演唱、表演俱佳,雍正帝很高兴,赏予食品。演(常州刺史)郑儋的艺人不经意说道,不知现今常州刺史是谁,雍正帝勃然大怒,说:‘你本是优伶贱辈,怎么敢大胆问起官员?这种风气实不可助长。’立即命人把那伶人打死在棍棒之下。”
在今天看来,野史二则也许叫人啼笑皆非,“开羊肉铺”犯了“属羊的”,这叫什么禁忌?问一句话,或许不该问,多嘴多舌吧,也算犯了禁忌、落个杖毙?当然,如果联系起有清一代惨无人道的文字狱,倒也不算稀奇,若戴名世、查嗣庭、陆生楠辈大儒们都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杖毙个把优伶又算得什么?原来禁忌跟随皇权,无处不在!
记不得哪位西方思想家说过,统治者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被统治者自然地接受了统治的思想。我以为,被统治者同时也自然地理解了,贯彻了,执行了,而且往往比统治者更有甚之,时下语曰——更“给力”,何况禁戏者即便算在被统治之列,手中也还握有“四权”之一的“族权”呢!于是我们看到,时至今日,戏曲之家族禁忌依然隐隐约约地存在着,时而混同于堂而皇之的本乡风俗习惯,时而被冠上“入境问禁,入乡问忌,入门问讳”的所谓“礼法”。据说湖北均州一带至今仍然无人敢演《铡美案》,又偏有花样翻新者,居然出现了一部翻案的戏曲——《陈世美喊冤》,真让人弄不明白,难道今天还是封建宗法社会?
(作者附注:本文中有若干引文转引自张勇风《中国戏曲家族禁忌探略》[《文化遗产》2010年第四期]一文,因手边无原始资料,未加核对,倘有舛误,当由转引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