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水
二〇〇八年去世的贾植芳先生有两枚闲章:“洪宪生人”、“秦坑余民”,一九三六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的诺曼·马内阿却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一九四一年,五岁的他与全家人一起被遣送到乌克兰的一个集中营,但他活到了德国战败,死里逃生返回罗马尼亚。对于这段经历,马内阿在他的回忆录《流氓的归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写道:“一九四五年四月,我是个九岁的老男人。”然而,四十一年后的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已是五十岁的马内阿借出访之机,在外滞留不归,再次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活,在西柏林盘桓一年后,方到美国,从此长居纽约。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已是知名作家并获过多次大奖的马内阿放弃自己的祖国而流亡天涯呢?在诺曼·马内阿随笔集《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其中一篇写于一九九〇年春天美国巴德学院的《审查者报告》为我们揭开了这团疑云。
原来,就在马内阿再次流亡的那一年,他在罗马尼亚出版了被评论界认为是他最好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黑信封》。然而,小说的出版却经历了“一场持久的消耗战”,马内阿在《审查者报告》中记录这场荒谬的战斗:他们不断“提出可笑的新要求,整整半年我每天都在为某些章节、某些句子,或是某个单词和他们争执”。在文中,马内阿附录了一份长达十二页的当时审查者的报告。报告中,审查者指出,小说展示了一个“完全消极、压抑和丑陋”的布加勒斯特,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场景、语言等都作了详细的评判,并拉了一个长长的修改清单,指令作者删去部分章节和“过于嘲弄怪诞的评论”,其中仅要求被删除的日常生活负面现象就有十二条,如关于街道、泥泞、垃圾、黑暗、队伍、商品紧缺、疲倦而野蛮的人和混乱的描写;缩减关于精神病院里少年酗酒的章节;关于由于经济原因缩短残疾人受教育时间的法律等等。此外,还要求作者“加入一些正面肯定的文字”,如以“美丽的春日”来突出首都的“明媚和充满生机”等。虽然,三易其稿后,作品终于出版,但作家的痛苦和恐惧并没有因为这表面的胜利而减轻,这份冗长审查报告唤起马内阿内心深处关于集中营和独裁恐怖统治的可怕回忆,并最终促使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罗马尼亚文学被迫在隐蔽而机敏的符号中寻找避难所,以含糊不明的形式生存下来。”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流亡。
对此,一位罗马尼亚女诗人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得生活在这里,我们要在自己语言环境里,坚持到最后。”
马内阿回答:“但是为了写作,我们首先得活着。坟地里满是不能再写作的作家。他们留下来了,在坟墓里,他们不再能写了。”
虽然,马内阿认为,流亡不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内心的流亡,只要是流亡,都应尽一切可能去避免。离开你的国家、家庭、朋友、书,还有你的文化和根基,只能是一种最后的、绝望的、终极的办法。但在坚持与流亡之间,马内阿还是选择了流亡。因为只有选择流亡,去远方写作,他才能说出真相。而对知识分子的流亡有着切身之痛的萨义德曾说,我们都是在远方写作。流亡前夜,马内阿对自己说:“实际上,所有幸存者在适应的都是生活,无论他们是黑色、绿色或红色专政的幸存者。他们这么做了,以不合理的常态,而这种常态就是生活本身。”
十年后的一九九七年春天,幸存者马内阿第二次重返罗马尼亚,对自己的祖国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访问,“在太迟的九年之后,我终于出现在我母亲的葬礼上,以及我祖国的葬礼上。”然而,他发现:“在抵达了这个直到有一天为止一直是‘家’的地方,我却想念我留在身后的那些东西,在美国的那些东西。”最后,他回到了他流亡生活的最后庇护所,地点是在纽约,上西区,曼哈顿。
诗人北岛曾说,在外漂泊,中文是唯一的行李。在英语的世界中,在远方,幸存者马内阿坚持用罗马尼亚文继续自己的创作。而在罗马尼亚的文化和历史中,“流氓”一词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它意指被放逐者、局外人、孤独的人、独立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