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恺
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中有一位外国人,这就是担任过香港总督秘书和威海卫行政长官的庄士敦。他一九一九年三月进入故宫,其后对溥仪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三联生活周刊》刊登的《利益宫廷:溥仪和他身边的人》一文对此作了介绍,现摘录如下:
在溥仪的众多师傅中,只有曾担任过香港总督秘书和威海卫行政长官的庄士敦能看到,并且使溥仪认识到,他重登以前的皇位不可能了,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庄士敦启发溥仪对外界产生强烈的向往之心,在溥仪周围的人里,只有他把溥仪当一个人,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个万岁爷。
庄士敦的笔记详细记载了他一九一九年三月三日见到溥仪的场景,溥仪先是在大群人簇拥下,身穿朝服,按照欧洲式的礼节和庄士敦见面的,随即,两人坐在书房里,皇帝的面前放着庄士敦为他挑选的书籍,师生关系出现了,完全不再拘泥于礼节。庄记载道:“他看上去并不虚伪,或者对有关中国的政治地位和重要性并不言过其实,他身体强壮,发育良好,他是个聪明,活泼,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而且有幽默感。”
庄士敦还觉得,溥仪并没有傲慢之气,他深居宫中,从没有跨出紫禁城一步,除了偶尔允许他的弟弟和两三个皇族的年轻人陪伴他一下,他没有机会和其他孩子接触,甚至他每天去书房都有隆重的礼仪。在他看来,溥仪是坐在金色轿子里面的孤独孩子,他当时想到拯救溥仪身心健康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去颐和园里居住,少受拘束。
不过,这对于师徒二人都是梦想,很快庄士敦就发现,他给溥仪上课的时候,身边一定有太监监视,此外还有中国师傅陪伴,据说是因为害怕皇帝会紧张和拘束,尽管师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睡觉,可是这种被监视上课的行为一直没有改变。
其实这种监视真的不需要。据和溥仪一起上课的溥佳回忆,庄士敦是在李经迈和载涛商量后被引荐的,李经迈是李鸿章的儿子,很早接触洋务,他觉得,张勋复辟失败后,形势对清廷很不利,溥仪很可能不能久留宫中,应该趁此苟安之机,让溥仪学习英文和接触新知,日后流亡海外也有准备。载涛和载沣,包括陈宝琛经过商量后都同意了。担任过香港总督秘书和威海卫行政长官的庄士敦成为人选,关键原因还是他从年轻时候就崇拜中国的古典文学和佛家释典,感觉东方文化比基督教文化高深,非常向往中国文化。
在载涛看来,家里有五六千卷书,不娶老婆,别号“志道”的庄士敦,就是一个书呆子。溥杰印象很深的是庄士敦与哈同夫妇见面的时候,因为哈同夫妇的傲慢,以及粗俗的管事人手上的满是珠宝,而使庄士敦大怒,用尖刻语言嘲笑了哈同,并且再不来往。
溥佳还记得刚上课的时候非常难受,因为溥仪没有一丝笑容,是庄士敦强迫两人互相开玩笑,他们才慢慢熟悉起来。开始在上课的时候画漫画,溥仪的速写非常不错,庄士敦觉得,他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
他对溥仪有太多期待,他在给李经迈的信件中写道,皇上过着极其不自然的生活,他周围的气氛和环境亟待改变。他觉得,既然不可能重登皇位,不如保护他的身心健康。当时世界上各地的君主制度的黄金时代都过去了,溥仪唯一有可能效仿的,是英国的威尔士亲王,所以,他极力反对溥仪被作为与一般人根本不同的人对待,“当他恢复王位的最后一线希望也消失的时候,就很难指望他会有能力在世界上发挥一个人的作用。”
他给溥仪讲述英国王室生活和世界各地的风光,大战后的列强实力,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和不可靠的军阀的态度,并且极力鼓动溥仪去英太子上学的牛津大学去读书,还将溥仪引荐给各国驻华公使和泰戈尔等人。《泰晤士报》当时报道说:“这对皇家青年夫妇的态度让人愉快。”
庄士敦不仅仅教英文,还教导溥仪成为一个“英国绅士那样的人”,溥仪自己说,在毓庆宫的最后一年,庄士敦已经是“我的灵魂的重要部分”。
有了庄士敦的教诲,溥仪一天比一天觉得自己受着环境的拘束,他开始对祖宗旧制感到厌恶,并且自行其意,出现了一系列让遗老们惊骇的“越轨行为”。先是“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把祖宗在几百年没觉得不方便的宫门的门槛统统锯掉,这些举动还算好,王公大臣们的神经还能应付,最让他们受不了的是我一会儿要励精图治,一会儿要整顿宫廷内部,清查财务,一会儿我又扬言要出洋留学”。
十五岁那年,他配眼镜,太妃们和大臣们听说有洋人要接近皇帝的眼珠子,群情激荡。一九二二年,他又剪了辫子,现在史学者发现众多民国与清廷交涉的史料,民国警察厅曾经要求皇宫当差者剪辫易服,但是溥仪不在受要求之列,他之有此举动,还在于深受庄士敦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影响。
电话的安装,使溥仪有了更广阔的与外界联系的方式。“你是胡博士吗?好极了,你猜我是谁?”胡适接到电话后开始不敢相信,然后真费了一番努力,到了宫中见到了溥仪。因为他和庄士敦事前打听好了,溥仪“近来颇能独立,自行其意,不再受一帮老太婆的牵制”。胡适日记里记载,清秀的皇上很能认识自己的错,觉得现在还要花民国的钱,心里很不安,他想出洋留学,并且拜托胡适帮他找一些新书。
也因为这次会见,使胡适对溥仪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一九二四年溥仪被逐出宫廷后,胡适发表文章,说这行为是“民国的耻辱”,违反了当时定下的优待条约。
庄士敦和溥仪的亲近关系,可以从溥仪的侍从李国雄的一段回忆中看出。当时十三岁的李国雄心目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和庄士敦在一起,两人关系轻松而自然,当时庄士敦受命管理颐和园,就住在万寿山的后山,溥仪专门出宫去颐和园看望他,庄士敦坐上了一条又尖又窄、两头狭长的小船,半米多宽,坐上去后,他飞快地划了起来,并且动员溥仪也上来划。皇帝哈哈笑着摇头,表示不敢。李国雄写道:“我们那时候觉得庄士敦也太大不敬了。”
不过公开出国留学的梦想迅速被小朝廷扑灭,而私自潜逃准备了好久,借赏画给溥杰之机筹措了大量的金钱,可是在最后关头,紫禁城走漏了消息,王爷传令,叫各宫门一律关闭,进入戒严状态,溥仪和溥杰傻坐在紫禁城里发呆。深深的宫墙还是“锁住了一个少年的心”。
事实上,即使他能逃跑出紫禁城,能不能进一步出走还是很成问题,庄士敦去和英国公使馆接触过,公使表示,除非皇帝出了人身安全的问题,他才可以接纳。否则会招致国内反对,英国政府不愿意此时卷入这一行动,因为前后有太多纠缠的利益关系,英国政府此时打交道的重点是民国而不是废掉的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