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卷作者的来稿中,有多篇谈及鲁迅。编稿之际,鲁迅的身影不时映现眼前。今天的青年也许较少读鲁迅的作品,不甚了解鲁迅究竟为何许人?可是鲁迅的名字仍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历史上。鲁迅一生可谓命运多舛,身后也不寂寞,忽而被捧上了天,被奉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忽而又遭种种非议,甚至原来被收录在教科书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作品,也被逐出门外。
其实,鲁迅生前活得颇累,无由的诽谤、中伤、诬陷、造谣……冷枪暗箭时有袭来。有的来自他的敌人,有的则来自某些心怀叵测者。他们不间断地向鲁迅泼污水,甚至揭发他的作品是“抄袭”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鲁迅毕竟是鲁迅,他犹如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在邪风恶浪中巍然不动。他从不急于表白,也不会无端地把手稿摊在地上,以示清白。鲁迅的应对原则是:一是鄙视,不理不睬;二是适时反击,揭穿谰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鲁迅说:“上海之文坛消息家,好造谣言,倘使一一注意,正中其计,我是向来不睬的。”“与此辈讲理,乃反而上当耳。”
此招高明。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旦受人诽谤中伤,急于自清,枉费精力,岂不耽误了正事?!如果当年的鲁迅,一听到诬陷,马上反击,到处申诉,怎么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大事,怎有可能写下如许可影响中国几代人的时代檄文。
鲁迅说过:“造谣说谎诬陷中伤也都是中国的大宗国粹。”真乃一言中的。虽时隔大半个世纪,依然是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而今,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方便多了,个人的话语权也增加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好事者趁虚而入,鱼龙混杂,某些无聊的文章和争论充斥其间。如果一概认真应对,不仅浪费精力,搞得身心疲惫,而且影响正事。不妨学学鲁迅,增强辨别能力,珍惜自己的话语权,让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多做些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