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半壁江山”竞风流——李洪应创业经历

  李洪应,1962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江西省电力设备总厂厂长、党委书记。这个少年时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左手和左腿的中年汉子,自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从省火电公司家属“五七”工厂、江西华中电力设备厂、江西通力设备制造公司到江西省电力设备总厂,短短十余年间,四次临危受命,四次勇挑重担,以“单腿独臂闯市场”的拼搏精神,救活了四家濒临倒闭的企业,用仅存的“半壁江山”,创造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并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新形象楷模、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等17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1991年:第一次勇挑重担——单腿独臂闯市场

  1991年至1994年,单腿独臂、创业之初的李洪应把一个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仅有一个塑料编织袋产品的省火电公司“五七”工厂拓展为拥有厂房、设备,生产档案柜、锅炉设备安装等十几个经营项目、每年可解决20多名职工家属及城镇待业青年就业的工厂。

  1991年,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李洪应工作的省火电公司“五七”加工厂陷入惨淡经营,而同处在市场经济中的上级主管单位省火电公司也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竞争,根本无暇顾及“五七”加工厂,就在这样一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李洪应第一次被迫挑起了创业重担。

  走出去才有路

  1991年底,江西省火电公司家属“五七”工厂的两位厂领导退休,“五七”工厂的领导选谁?调人来,搁谁谁都不乐意;关闭这个厂吧,20多个职工家属怎么办?就在这种举棋不定的时候,决策者和职工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洪应身上。

  升“官”之时,李洪应并没感到兴奋,反而压力重重:“一个由婆婆妈妈组成的福利小厂,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固定产品,能生存和发展吗?”“我这个行动不便的人能胜任工作吗?”

  领导和职工似乎看出了他的思想顾虑,鼓励他:

  “小李,你有吃苦精神和上进心,何愁事业不成。”

  “小李子,你掌舵,我们同心协力去划桨,还怕企业不发达!”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创造和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领导的鼓励,职工的信任,让李洪应看到了光明。他走马上任了。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对于一穷二白的“五七工厂”来说,开拓市场只有靠自己去闯。李洪应相信:“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是路”。然而要走出去,对单腿独臂的李洪应来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怎么办?”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装有假腿的人,骑着自行车从他面前一闪而过,李洪应眼睛不由一亮:

  “是啊,我能骑个自行车,不也就方便了吗?”

  学习骑自行车,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对他而言,却很难很难。没有左腿,只能从右边上;没有左手,车子难以平衡,只能扶着墙练。因为刚装上假肢不久,断肢切面跟假肢磨擦,经常弄得血肉模糊,而且很不习惯,总是摔跤。善良贤惠的妻子每次看见他练车回来,浑身上下不是伤就是泥,总是一边为他擦洗伤口,一边流着眼泪劝他说不要练了。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便偷偷地练;不知摔了多少跤,也不知流了多少血,他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从此,自行车成了李厂长最亲密的“伙伴”,奔市内,跑郊县,他马不停蹄。不到半年功夫,他就接到第一批钢结构加工件,产值达五六十万元。

  开头,李厂长跑业务骑的是二八型的自行车,两年不到就坏得不能修了;他又换了辆二六型的自行车,也只跑了一年半。有一年,李洪应去郊县的一个厂承接一项20万元的业务,来来回回跑了5趟。第一次去时,尽管他反反复复地介绍自己厂的技术力量及质量承诺,但得到的答复是:“有这么回事,但还没有定。”李洪应只好返回。

  过了几天,李洪应抱着一线希望又来到该厂,该厂的同志说:“你们干得了吗?”“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力量!”“那好,我们再考虑一下。”

  第三次李洪应请他们来厂看看,他们答应:“到时电话事先取得联系。”

  第四次请他们来厂看后,才叫李洪应下次报价给他们审一审。

  第五次,李洪应又去该厂报价。当用户看到面前一位失去左腿和左手的李洪应三番五次来回奔跑,感动了:“李厂长,不要再跑了,就这样定了,合同到你们厂里去签。”

  “执著”赢得发展

  李洪应干工作有一股特强的韧劲,只要认准了的事,哪怕吃再多的苦,不达目的,他誓不甘休。

  1993年,李洪应听说江西锅炉厂搬迁,一批蛇形管要扩散到外面加工,他喜出望外,接二连三地跑到锅炉厂询问情况,联系配套生产业务。因为蛇形管是受压件,必须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才能加工。他立即赶往省劳动厅,得知,生产许可证必须由国家劳动部才能颁发。这对一个几十个人的小企业来讲,简直是太难了;同去的人都觉得希望渺茫,但李洪应毫不气馁,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采取“借鸡生蛋”的办法,借用火电加工厂的资质和技术设备,风雨无阻,骑着自行车赶十几里路,一次又一次到省劳动厅汇报,一次又一次请有关人员前去考察,有时一天跑两三趟,往返跑了20多趟。看着眼前这位执著的汉子,省劳动厅的同志感动了,破例为这个40多人的小厂向国家劳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和电话请求,国家劳动部破例批复“同意试生产”。

  就这样,这家小小的“五七”工厂成为我省第一家获得单件配套生产蛇形管资格的企业。

  从1991年至1994年,“五七”工厂在李洪应的领导下,由只有塑料编织袋1个产品拓展为拥有档案柜、锅炉扩散件等5个产品结构和锅炉设备安装等十几个经营项目,每年解决了20多名职工家属及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职工收入连续翻了3番……

  1994年:第二次勇挑重担——舍己忘我乐奉献

  1994年至1998年,李洪应在江西华中电力设备厂进行第二次创业,使该厂资产总额猛增至700多万元,年产值达1300万元,不仅安置了20多名主业分流的职工,而且解决了200多名社会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1994年,江西火电公司为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多经企业,决定将“五七”工厂与赣电非标设备厂合并为江西华中电力设备厂,李洪应任厂长,第二次勇挑重担踏上了创业路。

  把假肢走断

  人员的增加,生产范围的扩大,李洪应感到压力更大,一连几天,李洪应思索开了。

  “只要腿勤,就没有接不来的业务!”

  “只要确保质量和工期,就没有建立不起来的信任!”

  市场之路越闯越宽,李洪应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有一年夏天到天津碱厂洽谈业务,为省钱,他与同事吃住在碱厂原来的火电公司施工工地。那个厂的厂区特别大,常人从施工点到厂部也要走半个多小时,李洪应每天至少要走四趟,多时五六趟。有天傍晚回工地,他觉得左腿不对劲,身子一歪就跌倒在地。一看原来假肢中一根直径32毫米、壁厚3毫米的支撑钢管断了。同行的费师傅赶紧帮他把假肢拿到街上去焊。当时气温很高,天又黑了,店老板刚洗了澡,正坐着乘凉,所以不太肯焊。当说明原因后,店老板不仅立即免费焊好了假肢,还发出感慨:“这样粗的钢管都走断了,你们厂长走了多少路啊?”

  走了多少路,实在没人算过;可一年365天,李洪应至少有200天在外奔波。别人的假肢可以用五六年,甚至七八年,可他的半年不到就得修正,一年一换是常事。

  出差就是“苦差”

  出差,对正常人来说,算不了什么,李洪应却为此承受着极大痛苦和不便,尤其在夏天出差,最不方便的是洗澡。平时在家,可以坐在凳子上洗;出差在外,他只好单腿站立,单手拧毛巾;睡觉前后卸装假肢,他不愿让别人看到创口的脓血,总是最晚一个睡,最早一个起;外出时,他得带上许多卫生纸,垫在断肢创面和假肢之间,一是用来吸潮,二是减少磨擦。可每次卫生纸都被磨得粉碎,上面沾满了血渍,稍一动弹就疼得直打哆嗦,而他必须咬牙挺下去;有时出差,说走就走,坐火车连个座位也没有,他一条腿支撑着80多公斤重的身体,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有一次竟晕倒在火车上;磨擦使假肢经常发炎,他每次出差必须带上大包大包的药,洗完澡后,撒上药、包扎好伤口,才能上床睡觉;因此,他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李洪应的忘我精神和顽强意志,深深地打动着身边的同事和客户。一次,李洪应到四川锅炉厂洽谈业务。由于初次打交道,对方的副厂长没发现他是个残疾人,要他将20多公斤重的图纸提走;李洪应二话没说,硬是用一只手把这些图纸拎上火车,坐32个小时的硬座回到厂里。当这位副厂长在《工人日报》上看到李洪应的事迹后,对自己当时的疏忽十分内疚,忙打电话向李洪应连声道歉说,就冲着他这种精神,今后也要把业务给他。

  二次创业,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创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形成了产品加工、安装、检修一条龙服务新格局,至1998年,华中电力设备厂固定资产700多万元,年产值达1300万元,不仅企业分流接受了20多名主业职工,还解决了200多名社会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从而使企业走向市场迈出了新的一步,登上了以改革求发展的新局面。

  1998年:第三次勇挑重担——铁心改革求发展

  1998年至2003年,李洪应在江西通力电业发展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分公司进行第三次创业。1998年当年,该公司年产值就比上年翻了一番,职工年收入比往年增加20%。这期间,建立有业务关系的厂家达50余家,遍及大江南北。

  1998年,命运的挑战再一次降临在李洪应的身上。火电公司再次做出决定:让李洪应担任机修加工厂的厂长,并把原一、二处修配工地合并过来,后来改制成为江西通力设备制造公司。李洪应第三次勇挑重担。

  捅开分配的“马蜂窝”

  说起李洪应的第三次创业,职工观念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因为他决定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取消职工岗位工资,按劳取酬。分配制度一宣布,就像捅开了“马蜂窝”,在职工中引起轩然大波,不安的、发牢骚骂娘的、出工不出力的都有。

  制度实施的当月,由于扣除了各种保险、所得税等,大部分职工发到手中的工资所剩无几,甚至有的出现了负数。

  发工资的第二天,一车间出现了火电公司史无前例的停工。第三天、第四天,二车间、三车间、四车间相继停工。整整一个星期,全厂看不到一个职工干活,也听不见机器、榔头的响声。虽说有思想准备,可李洪应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遇到的阻力这么大。

  职工停工的第二天,李洪应召开职工座谈会,会上职工说话毫不掩饰,句句刺人:

  “大到电力系统、小到火电公司,都没有拿掉岗位工资,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干,还不都是你搞的名堂。”

  “你扣我们的工资算什么本事,干不了就趁早滚蛋!”

  李洪应却始终和颜悦色,耐心地做着解释和说服工作……

  经过座谈,还有一部分职工想不通。有三番五次踢破李洪应办公室大门吵闹的,有接二连三上李洪应家闹事的,还有职工扬言要杀了他。

  一位副职担心地劝道:“李厂长,我看还是退一步吧,不然会出乱子的。”

  李洪应坚定的作出回答:“不能动摇!这是班子决定的事,没有退路可言。你还是去多做职工的工作吧,我这里不会有事的。”

  面对职工情绪的不稳定,李洪应镇定自若。与此同时,省火电公司的几位主要领导,专程召开现场会,为李洪应的改革措施撑腰。公司领导的明确表态,上级领导的积极支持,极大地鼓舞了李洪应的改革信心。他坚信,只要改革是正确的,迟早会得到广大职工的拥护。

  这一年的年底,厂里的生产全面恢复,并且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全年产值攀升到3021万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职工的年收入也比往年提升了20%,“罢工风波”后的下半年,产值比上半年高出5倍多,职工们看到了改革的希望,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主动加班加点,中午也不休息;不少曾经反对过李洪应的职工也纷纷主动向他道歉,而更多的人是用努力工作来表示对李洪应的支持和歉意。

  人事改革,让妻子第一个“下岗”

  分配制度改革刚焕发出员工的热情,李洪应又在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脑筋。面对70多名机关管理人员,他提出“不该设的科室坚决不设,不必要的岗位坚决不要”。明知用人制度的改革难度更大,但李洪应依然铁着心走出了这一步。

  李洪应在全省电力行业放了分配、用人改革的第一炮,第一个“轰”倒的就是自己妻子。他爱人干的是焊接检验,曾获中南七省市焊接能手称号。为了使改革顺当,李洪应第一个目标就是坚决让她下岗。理由是:“你是我爱人,即使凭本事竞争上了岗,别人也会认为是照顾。”他妻子含着委屈的眼泪离开了公司,至今仍在四处打工。

  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后,机关管理人员只有29名,大批原先的管理人员被充实到生产一线。

  接着,李洪应又在现有管理人员中推行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干部考核督查制度等。这样一来,管理人员每个人都是满负荷工作,一线的员工心悦诚服。与此同时,在李洪应的领导下,江西通力设备制造公司大举开拓市场,与全国6大锅炉生产厂家、3大环保设备厂建立了长期的、良好的业务关系。一时间,有业务关系的厂家达50余家,遍及大江南北。当年公司实现产值超过40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达1.7万元。由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创建的全新的江西通力设备制造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始运作。

  2004年:第四次勇挑重担——和谐创业脱困境

  2004年8月起,李洪应又出任资产负债率高达119%、几乎全面停产的省电力设备总厂厂长兼厂党委书记,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带领群众走和谐创业之路,使这个已连续亏损近20年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00多吨猛增到6000多吨,2006年产值过亿元,首次实现盈亏持平,企业因此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

  艰苦拼搏了10余年,就在李洪应取得了诸多荣誉,很多人都认为他可以享受一下了的时候,更大的考验降临在他面前。

  临危掌舵

  江西省电力设备总厂自1985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同飘摇在风浪中的一叶小舟。20多年来,几易其名,领头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厂子亏损的势头却始终未能扭转。截止到2004年8月,企业亏损严重,控参股的几个公司处于半停产状态,大部分职工在家待岗。机器生锈,车间停产,偌大的厂区冷冷清清,杂草丛生;一些仓库、厂房稀稀拉拉地挂上了其他企业的标牌。看到这一切,几百号员工、几千名家属的心凉了个透。关键时刻,省公司党组想到了李洪应。2004年8月,李洪应带着“单腿独臂闯市场”的干劲,带着省电力公司党组的信任,这位“铁人”再一次受命于危难之际,第四次勇挑重担,一肩挑起设备总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的重任。

  虽然在这之前,李洪应已对企业的困难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然而企业的困难还是让他大吃一惊:

  资产负债率119.6%;欠员工各类保险近700万元;30岁以下员工仅占员工总人数的16.46%;技术人员及青年技工严重缺乏,说出来或许没人相信,一个偌大的设备总厂既没有技术质量部门,也没有生产安全部门,因为企业缺少组建这些部门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虽然有着160多亩厂区面积,但大部分厂房用地已转租到他人名下……

  上任不久的一天上午,李洪应到生活区去看看,闲居在家的员工三三两两围了上来,有员工哭着说:“李厂长,我们夫妻俩在家待岗都快一年了,一个月收入加起来才400来元,还要供小孩读大学,我们大人只需一把米,一勺汤便心满意足了,可孩子在长身体啊,想起孩子就落泪。”

  有员工灰心地问:“李厂长,我们还有上岗的机会么?”……

  看着员工们一张张期盼的面庞,听了这一句句恳切的话语,这个硬汉内心阵阵悸动,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暗暗下定决心:就是拆散一身骨头,脱掉一层皮,也要想办法把电力设备总厂搞上去。李洪应当着大伙的面,动情地说:“我们做领导的,如果连职工这么低的要求都不能满足,那就是严重失职!我们一定会千方百计为职工提供上岗机会,只要大伙愿意好好干,相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为更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状况,李洪应在4天内连着开了7场座谈会,人员涉及中层干部、员工代表、离退休员工等160余人。

  座谈会上,有的说“这个厂技术人才都走光了,企业发展还有希望么?”有的说:“要尽快制定出近几年发展蓝图,树立职工信心,让职工看到希望。”

  7场座谈会,场场的热烈程度超乎想象:生病的职工,顾不上到医院打吊针赶来了;住在市里的不在岗职工,坐公交车赶来了;老同志蹒跚着脚步,有的身上还穿着晨练服,来不及拭去身上的汗水赶来了……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几乎涵盖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内退及不在岗职工座谈会大家的发言更尖锐,既对省公司将全国劳模派到企业任厂长感到由衷高兴,又对企业多年遗留下来的重重困难忧心忡忡。

  面对职工的真情劝谏,李洪应感动了,他说:“搞好企业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设备总厂就有希望。”

  “只有紧紧抓住生产经营,困难企业才能起死回生!”李洪应紧紧抓住市场这个关键,带领设备总厂全体员工开始了艰难创业。销售人员开始北上黑龙江、辽宁,东进上海、浙江,南下福建、广东,西进四川、云南,掀起了“市场大会战”。

  借助李洪应过去走南闯北跑市场打下的良好基础,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就与全国6大锅炉厂家等1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值800万元的锅炉承压部件的产品制作和钢结构加工件的合同。一度濒临停产倒闭的设备总厂,开始露出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之光。

  冲破困境

  有了业务,李洪应却遇上了从未想到过的困难:一个以加工为主营业务,有着近50年历史的老厂,加工一个简单的铁附件产品返工了3次竟然还不合格;十几吨的铁附件加工业务工期一拖再拖,不能按期完工……

  李洪应意识到:相当部分员工认为自己是电力系统的一分子,“等、靠、要”的观念在员工中根深蒂固。要救企业起死回生,当务之急是转变员工思想观念。通过在全厂员工中开展“我与企业同生存、共荣辱”大讨论,变“等靠要”为“靠自己”,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观念转变了,人心热了,企业活了,全厂呈现出思发展、谋发展、干发展的生动局面,重新恢复生产的厂房车间机器日夜轰鸣,人声鼎沸,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观念变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厂房不够,连李洪应上任后租用的昌南和小蓝两工业园区的生产厂房一块算上,也远远无法适应大量订单的需要;企业花重金购进的两条生产线因无厂房安装,躺在那里“睡觉”。此情此景,让人心急如焚。

  市场不等人,一定要把厂区内出租的那一占地面积近达3000平方米的大厂房收回来!同时,在厂区一空地上新建一栋厂房!李洪应果断决策。

  要收回厂区原来出租的那一大厂房,可不容易。几次艰难谈判,均无结果。更有甚者,租用厂房的控股者方还四处扬言:设备总厂算老几?“叫你向左,你就不能向右;叫你向前,你就不能向后!”

  李洪应听了这些话,又气又急。气的是租用厂房的控股者方态度横蛮,急的是购进的两条生产线无厂房安装、难以发挥效益。“我就不信这个邪!”李洪应在厂中层干部会上大声疾呼:我们收回出租的那一大厂房决心已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收回。我们要买回尊严,买回一片青天!”

  在省电力公司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将大厂房收了回来,工人们又能回到车间里工作了。紧接着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了锅炉蛇形管生产线的安装,新建一座2800平方米H型钢生产线厂房。经过数月的奋战,锅炉蛇形管生产线和H型钢加工生产线在当年5月中旬建成投产,创造了生产线建成投产的“深圳速度”。李洪应没有就此满足。为提升设备总厂更大的生产潜能,他又同干部员工一道,书写了一份填补该厂空白、创造全省电力系统之最——设备总厂63T/42M龙门式起重机自行生产安装成功的历史。2005年7月27日,当龙门吊的大梁安装就位时,在场的设备总厂的干部员工、离退休老同志欢呼雀跃,喜庆的鞭炮震耳欲聋,大家欣喜地庆贺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历史性跨越!

  李洪应在抓产品业务市场、设备生产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员工队伍、规章制度的建设。

  通过组织走访、回访、恳谈会和公开散发《产品质量及服务承诺》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客户意见,以表明设备总厂“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真情服务、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诚心;

  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并采取组织招聘、培训上岗等多种形式,设备总厂吸引和招进一大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

  通过实行以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

  有创业就会有收获。昔日冷冷静静、死水一潭、仿佛像个“养老院”的设备总厂,如今人气兴旺,机器日夜轰鸣。由于李洪应与干部员工紧紧抓住生产经营,设备总厂发生了“起死回生”的变化:仅以近3年年间,设备总厂金属加工件年年产量从过去300吨/年猛增到6000多吨/年,相当于过去的20倍!

  和谐聚力

  李洪应反复思索着:一个困难企业,只有领导心中装着和谐,千方百计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才能凝聚人心。新班子到任后不到2个月,就为厂里员工办了2件大实事:在省公司的支持下,一次性付清拖欠员工一年半之久的近700万元的“五保一金”;建立小车夜间值班制度,为厂区员工家属进城看病提供无偿服务。

  20年经营困境留给设备总厂的历史旧账太多、太烂了!以李洪应为首的班子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满怀感情与责任将这个沉重的包袱扛在了身上。“只要肯干,保证每位员工都能上岗!”李洪应一言九鼎,2年来,逐步清偿了许多企业历史旧账,为下岗、待岗在家的员工提供了200多个新的工作岗位。一些生活困难的员工、家属也被照顾到生活区的超市、干洗店等处就业。

  李洪应十分感谢妻子朱彩萍的挚爱,是朱彩萍帮助他找回了一个男人的自信和骄傲。但在朱彩萍的眼里,与其说李洪应是一只带伤高飞的雄鹰,不如说是一支照亮了周围,却照不见烛台下自己家的蜡烛。

  早在1996年的春节前夕,当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迎接新年时,朱彩萍却和女儿同时病倒了,在同事们的搀扶下,那天晚上母女俩分别躺在同一所医院的住院部和急诊室里打吊针,谁也顾不了谁。而此时李洪应却正在浙江富阳工地挑灯夜战指挥设备安装。一个星期后,35吨锅炉点火冲管试验取得了一次性成功。当李洪应心急火燎赶回南昌时,妻子已经在医院里住了8天,母女俩的生活全靠亲朋好友的照顾。

  2005年6月,朱彩萍住院动手术,此时女儿正在武汉读大学,她是多么希望李洪应能在动手术的当天陪在她的身边,可是,这一次她又失望了,一直陪在她身边的只有她自己的亲妹妹。当身兼单位党政一把手的李洪应匆匆赶来,妻子的手术已经结束多时。

  到设备总厂的短短4年时间里,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40余岁的李洪应付出的不仅仅是满头乌发变为花白,他留给妻子、女儿的又是怎样的一种苦苦等待?

  厂领导这些实实在在的举动,让广大员工看到了希望,倍增了员工与厂子同舟共济、共谋发展的信心和勇气。2005年初春,厂里急需一批生产资金,全厂干部员工急厂之所急,不到一个星期就自发筹集到500余万元的“生产自救启动资金”。50万元,这对于一个特困企业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更意味着一颗颗火热的心!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厂及各公司实现产品销售总额1.13亿元,销售净收入967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利润总额31万元,实现了扭亏持平的奋斗目标。

  2007年元月5日,省电力公司一纸贺电飞来:祝贺江西省电力设备总厂2006年度产值过亿,实现扭亏持平目标,20多年的亏损帽子终于一举摘掉!喜讯传开,设备总厂的全体员工簇拥着李洪应喜极而泣。几年来的浴血拼搏,李洪应率领设备总厂全体员工交上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

  2008年:抗击寒冰铸忠诚

  2008年元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冰冻灾害让江西电网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覆冰灾害。截至1月底,覆冰造成全省20个县和789个乡镇、379万多户居民停电。仅10千伏线路就断线7994处,倒杆6487基,配变电设备损坏1408台。电网稳定受到严重威胁,电网抢修所急需的物资——变压器、电杆等更是全线告急。

  一个个要求紧急运送电杆、变压器的求援电话几乎把省电力设备总厂的话机打爆,为确保一线抗冰灾的重要物资及时供应,在李洪应带领下,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确保抗灾一线急需物资的生产大会战在设备总厂打响了。

  浴“雪”奋战60余小时

  元月28日傍晚,接到抚州公司紧急电话,要求连夜配送电杆。冰雪肆虐,灾情紧急!由于恶劣天气造成线路故障,此时的华电公司已是一片漆黑。“怎么办?”“没有电,仅靠人力装车根本就不可能。”数九寒天,大家硬是急出了一身汗。得到消息后,李洪应立即赶往向塘。由于路滑难行,平时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路程花了近3倍的时间。到达华电公司已是晚上7点半了。顾不上舟车劳顿和自己腿脚不便,一下车,李洪应就直奔货场,一边查看起吊运位,一边与南昌县向塘供电所联系,请求支援。此时天空正下着雨夹雪,冷风挟着雨雪,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四面空旷的货场温度更骤降到零下几度。“李厂长,这里有我们呢,您先回去吧。”看到李洪应在寒风中单腿独臂的身躯,旁人几次劝他。“没关系,再等等。”由于长时间的站立,李洪应离开货场时,那条钢腿几乎不能动弹了。看到雪地里非常明显的一深一浅两行脚印,这些平常与钢材水泥打交道的硬汉眼眶湿润了……

  2月2日下午3时,李洪应接到抗灾抢险指挥部的电话,抚州、萍乡等地急需铁附件,要求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铁附件加工任务,保证灾区人民在春节前能用上电。“非常时刻,全力保障电力抢险物资的供应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接到任务的李洪应立即统筹部署,果断发出一个个命令。一时之间,设备总厂的干部职工都行动起来,为尽社会责任,顾不上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全力以赴保证电力抢险物资的生产!

  可就在生产部门从设计院拿来图纸、研究施工、分配任务,一项项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时,傍晚6时,由于长时间冰雪覆盖过重,存放急需生产铁附件原材料的仓库顶棚坍塌。正在市内与客户洽谈的李洪应得知消息后,立刻赶赴仓库坍塌现场。时间不等人,绝不能延误抗灾抢修物资的生产。李洪应在了解了现场情况后,亲自指挥,紧急抢运生产材料。坍塌的顶棚夹杂着冰雪将角铁死死压在下面,为抢时间,李洪应带领大家将塌陷的顶棚临时用铁架支起一角,风雪中,一根根角铁在抢险人员的手中传递出来。尽管天寒地冻,靠一只手搬运着角铁的李洪应,额头上已出现汗水。职工们被眼前的这位单腿独臂的厂长深深地感动了,纷纷劝他:“李厂长,您歇一歇!”可是,李洪应却说:“没关系,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我们一定要保证完成抗灾抢修物资的生产任务。”责任战胜了寒魔,信念驱走了冰冻。仅仅用了2个小时,200多根总重量达6吨的角铁全部搬运出来了。此时,满头是汗的李洪应才微微松了口气。

  灾区急需的物资在第二天清晨及时得以装车启运。但是,为了灾区能早日重现光明,在刺骨的寒风中,李洪应与许许多多的设备总厂职工一道,已经连续浴“雪”奋战了60余个小时!

  千里驰援湖南重灾区

  冰灾肆虐下,电杆供应全线告急。一个个求助电话、传真涌向设备总厂电杆生产基地华电公司。面对灾情,李洪应立即召集总厂领导班子成员,决定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紧急调配电杆。由于天气原因,电杆主要原材料和运输费成倍上涨,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厂党委果断做出部署,电杆保持原价,即使亏本也要保证配送。2月4日,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到该公司视察时,对公司这种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就在生产最为紧迫的时刻,2月初,设备总厂接到省公司党组的指令:在确保本省灾后重建电杆供应的同时,全力以赴支援湖南郴州灾后重建所需电杆596根。接到任务后,以李洪应为首的设备总厂人作出决定:无条件服从省公司的指令,在不影响本省电力抢修电杆供应的同时,克服一切困难保证郴州596根电杆全部到位。并安排当天连夜发车抢运第一批湖南灾区急需电杆;余下的476根电杆加班加点昼夜生产,一周内全部送到郴州电力抢修现场。为确保任务完成,李洪应来到华电公司亲自坐镇指挥,当第一批120根电杆全部装上挂有“江西省电力公司支援湖南抗灾抢险物资”条幅的4辆货车缓缓驶出华电公司时,距接到任务还不到12小时。湖南省电力公司派来求援人员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步走到正在现场指挥装车的电力设备总厂党委书记、厂长李洪应面前,紧紧握住李洪应的手连声道谢:谢谢,谢谢你们,谢谢江西人民的深情厚谊,危难时刻见真情啊!李洪应笑着说:不用谢,我们为的都是一个共同目标——让灾区早日重现光明!

  在李洪应的带领下,省电力设备总厂作为后勤保障物资的重点供应单位,在这场跨越春节期间、持续一个多月、没有硝烟的抗冰抢修战斗中,放弃所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经受了风雪的洗礼和严酷的考验,以“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操守,夺取了抗灾物资保障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据统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省电力设备总厂总计配送电杆6170根/节,变压器303台,确保了全省100千伏和220千伏线路抢修的全部用杆,为江西电网灾后重建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荣誉面前的新起点

  面对诸多的荣誉和声势浩大的宣传阵势,李洪应的笔记本中有这样一段话语:“荣誉已经过去,离开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李洪应将一事无成。对于我来说,现在既是无限过去的终点,又是无限未来的起点。。”

  李洪应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从火电公司劳模,到江西电力公司十佳文明职工、国家电力公司劳动模范、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

  李洪应永远不会忘记:

  2000年的“五一”劳动节,他和江西省的几位劳模代表一起,应邀来到神圣、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1年5月3日,新到任的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专程来到火电公司看望他和家人,并鼓励他:“保重身体,再创辉煌。”同年,在江西考察工作的全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专门会见了他,称赞他是“全国残疾人学习的好榜样”。

  2001年“七一”,他又一次获得了进京参加庆祝建党80周年纪念活动的殊荣,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年,他还被评为全国十佳职工道德建设标兵,这是江西省20年来首次有人荣获此项殊荣。

  2003年11月,李洪应和其他3位同志被中宣部树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4个先进典型,由新华社等10多家中央媒体向全国联合推出;

  2004年6月,中共江西省电力公司党组下发《关于深入开展“远学许振超,近学李洪应张小毛”活动的决定》;

  2004年8月,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5部委和省直工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向李洪应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并专门编写了《共产党员李洪应》一书;

  2007年9月,李洪应荣获全国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又一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面对众多的荣誉和声势浩大的宣传阵势,有人担心:这么多的荣誉,会不会压垮我们的劳模?李洪应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所追求,你努力实现你的目标,心无旁骛,那么荣誉也好、名利也罢,只是成为一种推进剂、一个加油站,它应当推动你走向更高的目标!”

  李洪应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这样做的!

  职工们永远不会忘记:

  2001年大年初三的傍晚,人们还沉浸在浓浓的新年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李洪应和他的助手们已经登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去拜见深圳雄风网状钢结构厂的总经理。这一趟,他们没有白辛苦,不仅签下了年前那笔尚未最后敲定的生意,而且建立起双方长期合作的关系;

  2001年7月28日,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剧组在南昌举办大型晚会——《军旗升起的地方》,当李洪应作为晚会的特邀嘉宾,上台发言时,他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无条件地代表和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话音刚落,现场数万名观众对他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2003年,李洪应担任江西火电公司工会主席后,既要负责全公司的工会工作,又要担负起整个通力公司的生产经营责任,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特别当他随江西省总工会,代表新劳模去慰问江西省第一届当选的全国劳模、88岁的冯诚金后,被冯老在农村隐姓埋名几十年、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他说冯老“没有留给亲人任何钱财,但却精心收藏着一段光荣历史,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接班人,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大雪压青松’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这些新时期的劳模学习”。

  发展不言止,创业无穷期。2008年,刚刚夺取抗冰灾保供电生产大会战胜利的设备总厂人,在李洪应带领下,携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实现“扭亏略盈”之盛势,正激情满怀、意气风发地迈向新的征程,他们深知未来还需跨越更多的坎坷,但希望之路就在脚下。李洪应,这个钢铁汉子,将继续用躯体仅存的“半壁江山”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谱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人生之歌、创业之歌。

  江西省丰和营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揭保如,1951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大专文化,高级工程师和国家二级建筑师,民革省委委员和区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学院特约研究员,南昌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揭保如自1996年任公司董事长后,经过10多年的自主创业,公司总资产达5500万元,年平均施工能力达30亿元,2005~2007年签订合同总额约11亿元,完成施工产值8亿多元,上缴税金1200余万元,被列入全市建筑业综合实力三十强企业。2008年,公司晋升为国家一级建筑施工企业。

  企业发展不忘回报社会。他率员工连续11年扶贫助学388人次,公司与个人捐款约60万元。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省、市媒体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揭保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省、市劳动模范、中国百佳管理创新人物、民革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和南昌市能人创企业十大创业标兵。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木匠,经过30余个春秋的风雨洗礼,竟然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评为中国百佳管理创新人物和全国乡镇优秀企业家。获得如此殊荣的,就是江西省丰和营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揭保如。追溯揭保如的创业历程,既充满艰辛又不同寻常。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