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6章 话剧《李白》琐记

  ◎郭启宏

  一

  李白能不能当官?问题提得傻。当今有流行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过,这是省略了主语的说法;如果主语换作李白,由本人自己说,结果要微妙得多。

  我曾经向学界的朋友们请教,得到的共识是李白当不了官。这见解其实不新鲜,一千二百多年前,李白在世时,唐玄宗已经说过,李白“非廊庙之器”,在翰林院“见习”期间未见佳绩,“赐金放还”便是御制“鉴定”。

  是李白放荡不羁吗?同等人物王羲之,袒腹东床,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李白饱学迂阔吗?书生拜大将的例子史不绝书,前有东吴陆逊,后有南宋虞允文。李白不能当官,他心中自是不服,看他自比诸葛孔明、谢东山,都是匡时济世人物。我们无妨翻一翻“李白家世考”、“李白交游考”之类,李白的从弟便做了南平太守,即如魏郎中、宋中丞、辛判官、裴长史、崔侍御、孟少府、元参军、韩荆州之属,有从科举路上滚爬过来,也有从其他途径攀升上去。盛唐风气开放,遴选人才不拘一格,“老友”高达夫兄更是当上了讨伐李璘的最高统帅!何以见得李白就当不了官?

  李白当然可以当官!他大概会亲近草民,同情弱势群体;大概会嫉恶如仇,令豪绅不敢横行;大概会抗令不遵,甩掉乌纱帽,惜护腰间那块傲骨;他也大概会率性而为,留下许多“不检点”的记录,让“巧伪人”抓住把柄……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至少比贪官污吏清廉!可是,李白还是错了。

  呜呼!李白终其一生无法摆脱一个文化人的情结。李白几乎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可以融入大自然的诗人,他应该与清风明月同在,而他却背负着自己也未必明白的历史使命感!

  李白,应该从官场上自我放逐!

  二

  莎士比亚台词的魅力,往往在于哲理的思考。时不时扑入眼帘的佳句、丽句、奇句、警句,不仅娱目怡情,而且开阔境界。恍如人行山阴道上,一路美景让你目不暇给,不由得自家“定格”,悠悠然领略个中滋味。

  又有一种台词,与莎剧不相干。那种台词故作惊人语,或专为迎合观众当下情绪,不考虑人物性格、不顾及情节发展,或许也能煽情,却怎么看都是外加的、硬贴的,过不了多久,怎么贴上,就怎么卸下,贴上时金碧辉煌,卸下后不成片段。莎剧的佳句、丽句、奇句、警句可都是自然天成,是瓜熟蒂落,是水到渠成,是胸脯长出三角肌,是胳膊长出腱子肉。

  话剧《李白》重排时候,演员们很认真,反复推敲剧本台词。饰演宋康祥的李士龙君对我说:“宋康祥改‘随行’为‘胁行’,调侃李白,‘先生不是太白,是太迂,太迂阔了!’意思已经够了,后面那句‘毕竟不是官场中人啊’,略感重复,似无必要。”我沉吟片刻,对士龙说:“看来似乎可删,只是少点韵味。如果上升到官场运作的‘游戏规则’,想一想马基雅维里对于权力的论述,那句台词就不能删了。”士龙缓缓地点点头。他是个有悟性的聪明人,在尔后演出中,他果然演得十分的出彩!他不再对李白说那句台词了,他嫌表演上的“重复”,他换了舞台调度,转过身去,笑着对宗氏夫人说了那句台词,当然所指仍是李白——“毕竟不是官场中人啊”。

  演员与编剧之间的心领神会,使台词焕发出哲理的光芒。

  剧中,惠仲明提笔篡改李白的檄文后,忽然自嘲,“古往今来有多少真真假假的文字,谁也闹不清了!”看似闲笔,其实意在言外,惠仲明也并不是一黑到底的人物。

  剧中,李白在回答栾泰规劝他得机便“露布天下”时候也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事情闹不清楚!”也看似闲笔,却把前面惠仲明台词的内蕴更加拓展,从文字直推向世间万物。

  我追慕莎剧台词哲理的思考。

  三

  创作与评论之间的互动需要妥协。

  剧中有一个细节:宋康祥指着惠仲明的背影对李白说:“他居然打听到你的自荐表上‘随行’改成‘胁行’,还跑到我门上来求官,意在要挟!”李白一听忿忿然:“混账东西!在官场里混的人,狗改不了吃屎!”每演至此处,剧场便有强烈的反响,兼有共鸣的掌声。上世纪九十年代,此剧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情况一样热烈,与首都剧场无异。

  二〇〇四年,此剧重演,中央一位首长在北京市几位首长的陪同下来到人艺的首都剧场。戏演到此处,观众反应如常,欢声夹着掌声,唯独六七排中间“首长席”的位子纹丝不动,有如庄严的孤岛。散场后,剧院接待方欢送了首长,首长上车前低声对管宣传的市领导说:“那句话一定要改。”看着轿车出了院子,市领导转过身来,问道:“郭启宏来了没有?”我应声而出。市领导说了:“那句话有片面性。”大家都知道那句话指的是哪句话。“噢,官场也有好人嘛,看问题要辩证!”(大意如此)除了我这个编剧,还有好几位剧院的人,谁也没有开口。市领导口气似乎见缓:“你看好改不好改?”我在这秒把钟里,脑子转了三百六十圈,我当然不同意那“文学的”也是“哲学的”批评,但我担心这出戏要“折(读shé阳平)”,不须上面下令,剧院内自会有人提出取消演出,此剧十年“停演”的教训叫人心酸。我点点头,语气坚定:“好改。”

  这是妥协。我和苏民导演商量,加上三个字:“像这样……”第二天,李白的饰演者濮存昕改了台词:“像这样在官场里混的人,狗改不了吃屎……”效果仍然有,只是程度差了许多,我心里郁闷。

  我向来认为,人到剧场,便是观众。作为戏剧美的接受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草民还是首长,有同等权利发表意见,亦即评论;果若评论,便有对有不对,可听可不听,而不是指令;倘成指令,艺术家有权要求下达红头文件,以为法律依据。北宋时候,因为一首《鹤冲天》,仁宗皇帝给柳永批了四个字——“且填词去”,柳永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也算是一段佳话吧?

  今年《李白》重排,我终于在剧组把心里话说了。我说,那句台词没有错!第一,没有否定官场,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官场一直存在。本剧江边一场就曾借纪许氏之口说出,“读书人想为百姓做点事,不当官有啥法子?”第二,只要官场存在,就会有混与不混两种官员;第三,语境里分明实指惠仲明,李白骂“混账东西”,自然是惠仲明了,谈不上“辩证”与否;第四,即使话语存在片面性,那也是李白的台词,不能等同于作家的思想。我又说,《李白》一剧已收入我自家的文集,文集里我保留着原台词;这次重排,我希望把那句改了的台词在舞台上恢复过来,文责自负,我愿承担由兹引起的一切后果。导演和主演欣然同意。

  舞台上,戏演到此处,赫然出彩。观众会心又公道,反响热烈而平和,是另一种形态的“诗教”,所谓“温柔敦厚”是也!

  创作与评论之间的互动不需要妥协。

  四

  编剧有“特权”。

  具体地说,历史剧的编剧可以有效地攫取历史学家的科研成果。倘若换成诗僧皎然《诗式》中的说法,也可以叫“偷”。只要高手“才巧意精”,偷得奇绝,那么史家,还有史学界,都会笑着“从其漏网”。

  我在剧本构思的过程中,大量吸纳了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研究成果。这部诞生于“文革”年代的历史著作在学界多少受些非议。在下不敢人云亦云,便认真研读了该书。我惊异地发现,尽管有不敢苟同之处,但那毕竟是大家之作!该书立论大胆有创见,求证小心有底气,兼有翔实的史料,游乎其间的是一种学界罕见的创新精神和“藩篱尽毁”的霸气。

  比如,《永王东巡歌》现存十一首,该书认为应该只有十首,现存十一首中的第九首是伪作,因为它“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的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同时推论“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该书还提出另一个参照系,即李白“其后不久作的《上皇西巡南京歌》也只有十首,显然是仿效大小雅以十首为一‘什’的办法……”崇论闳议,朗朗然。

  我很赞赏该书的论述。我把《永王东巡歌》第九首作为李白从璘谋逆案的重要“证据”来处理,由此锻造出一条戏剧链。我感谢我的本家前辈郭沫若先生!(郭老与我家乡饶平郭氏同出福建,饶平郭氏系明季入粤,郭老族人系清初入川,有郭老散文《芭蕉花》可为证)是郭老的科学考证启发了我的戏剧思维,我把郭老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创新,或曰:“偷”。

  于是乎有一个文化现象引人遐思。史学家在论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不敢妄作论断,他必须小心翼翼等待着新论据浮出水面;文学家则不然,史料或记载中闪烁、暧昧乃至语焉不详的去处,恰恰是想象力得以驰骋的广阔天宇。《李白》的许多情节缘此而来。

  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付诸想象,催生形象,是史剧家的“特权”。遗憾的是,“特权”在前,人偏不用(或者说,没本事用),却昏昏然陶醉于低品位的“戏说”,呜呼哀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