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章 孔子痛感于“好色者”

  ◎伊 人

  本文作者认为:若换个角度来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宗师的孔子,其实是和一个“好色者”有一定关系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写到:孔子旅居卫国时,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乘一辆车,让孔子乘在第二辆车上,然后一起招摇过市;孔子以此为耻辱,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于是离开了卫国。

  国学家钱穆质疑太史公这一记述,认为孔子“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之语,并非专为此而发。钱穆的怀疑或许不无道理。事实上,孔子的这句话,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两次(见《子罕》、《卫灵公》篇),这似乎表明:夫子曾不止一次感叹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然而,就像《论语》里很多孤零零的“子曰”一样,我们无从确知,夫子是何时、何处、何故以及对何人何事发此感叹的。

  虽然钱穆已有“史迁(即司马迁)不察,妄加称引”的指斥,但笔者在这里还是想妄加揣测一番,夫子可能针对何人何事,而有“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之感叹。

  在《论语》里有一段记述:“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这是说齐国人(当是齐景公)馈赠歌姬舞女给鲁国,掌控国政的季桓子接受之后,三天不问朝政,孔子于是失望地离开了鲁国。《史记·孔子世家》所记更为详细,说孔子当鲁国的大司寇时,齐景公担忧“孔子为政必霸”,将会危及齐国,因此听从谋臣的计略,特选都城中容姿姣好女子八十人,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学会跳《康乐》舞(笔者不禁联想起“红磨房”的康康舞),然后再让她们在鲁国城南处登台表演,竟诱得季桓子和鲁国国君撂下政事,兴致勃勃“往观终日”;接着季桓子笑纳了齐国的馈赠,三日不听政,陶醉于美女曼妙的歌舞之中……很显然,这是齐国对鲁国实施的一项“美人计”,——钱穆称之为“政治阴谋”。有鉴于季桓子以及鲁君的如此表现,孔夫子喟然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似乎是很可能的。

  季桓子和鲁君“好色”而不甚“好德”,自然可以肯定。还有更甚的,是那些败德乱伦的好色者——

  有“好色”于亲姐妹的,如齐襄公与同父异母的胞妹文姜私通,甚至为此谋杀了文姜的丈夫鲁桓公,《诗经·齐风》里有两首诗(《南山》、《敝笱》),就是讥讽他们之间丑事的,孔子在《春秋》中也隐晦地记录了他们俩的多次相会。

  有“好色”于庶母的,如卫宣公与其父之妾夷姜勾搭成奸,并生了几个儿子。

  有“好色”于儿媳的,这就更多了,其中就有那位曾与庶母私通的卫宣公。卫宣公本来为其长子(与夷姜所生)聘娶齐君之女,但他发现未来的儿媳宣姜是个美人儿,便急不可待地抢过来占为己有;《诗经》里有一首《新台》,借新嫁娘的口气讥讽卫宣公:“本想嫁个如意郎,却遇上个丑汉蛤蟆样!”(“燕婉之求,得此戚施”)巧合的是,被公爹抢占的宣姜,和给丈夫(鲁桓公)戴绿帽子的文姜,竟是同父的亲姐妹。

  卫宣公夺媳为妻当然谈不上“创举”,在他之前早就有同此“好色”的前辈了,比如鲁惠公就是一位。鲁惠公为其长子息姑(后来的鲁隐公)迎娶宋君之女,看到新媳靓丽可人,便不由分说地将她迎入自己的内宫。然而,鲁惠公夺媳的恶名却远逊于后辈卫宣公,这可能因为他做得不太张扬,不像后者为夺媳劫色特地造了一座新台,好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也可能鲁国人比较忠厚,为尊者讳,不忍或不愿把国君的宫闱秽事播扬出去并传之后世。所以,我们从《诗经》里看到:齐国有讥刺襄公兄妹乱伦的《南山》、《敝笱》,卫国有嘲讽宣公夺媳的《新台》,而鲁国则没有,有的只是善颂善祷的《鲁颂》。

  孔子精研“诗三百”,熟知春秋史事,对种种“好色者”,在心里其实早该有一本账了吧。

  孔子在《春秋·桓公二年》里记道:“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这位被杀的孔父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嘉是名,孔子须避称祖讳;孔父是字,其后代以这位先祖的字为姓氏,从此就都姓孔了。

  孔子著《春秋》,用笔极简,简得往往语焉不详,令人不明所以,如以上仅有十三个字的孤零零一句话,就无从周知那桩血腥事件的始末详情。好在《左传》里面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

  从这记述中可以知悉,宋殇公(即与夷)做国君后,十年里发生了十一次战争,老百姓不堪忍受,太宰(行政长官)华父督借着“民不堪命”先造舆论,说这一切都是司马的责任,不久就杀了孔父嘉和殇公。孔父嘉当时作为掌管军事和军赋的大司马,对于使得“民不堪命”的连年征战,诚然须负一定的责任。然而,华父督诛杀孔父嘉,其实不过是假借民意而已。《左传》上说:“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当时有识之士看出华父督的“无君之心”——不满于殇公倚重孔父嘉,阻碍他争夺更大的权力,正因为存此野心,然后才有那样的罪恶行动。这实际上是野心家策动的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华父督立新君(宋庄公)之后,以郜国的大鼎贿赂鲁国,又用财宝贿赂齐、陈、郑等国。倘若他是堂堂正正顺应民意,为什么还要用重器、宝物来贿赂人家?孔子在《春秋》中记道:“鲁桓)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宋地),以成宋乱。”虽然隐略了贿赂交易,却也昭示出华父督篡弑的政变,终竟得到了鲁、齐、陈、郑四国的承认。

  华父督杀孔父嘉,还有一个隐秘的卑劣动机,就是劫色。也是在《左传》里,有明白的记述——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华父督在路上遇见孔父嘉的妻子,目迎着她走过来,又目送着她走过去,并脱口而出:“美而艳!”分明是动了色念。这是冬天的事情。到第二年开春的正月——

  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宋殇公)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宋国老百姓早就不堪连年征战,华父督的政治野心也早已有之,为什么在路遇“美而艳”的孔氏之妻不久之后,就决意下手攻杀同僚孔父嘉呢?看来,是夺妻劫色的强烈欲念,驱动着他加速罪恶的行动。

  显然,华父督是一个邪恶的“好色者”,而且直接加害到了孔子的先祖身上。孔子对其夺孔父嘉之妻不著一字,是因为此事有辱先祖而必须加以隐讳;然而在孔子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有伤痛之感呢?应该是有的吧。

  孔父嘉被杀之后,他的儿子木金父逃奔到鲁国(钱穆采信孔父嘉的曾孙孔防叔“畏华氏之逼,始奔鲁”的说法,此说不甚合理,孔氏后裔也并不认同。)——孔氏不仅由此从显赫的贵卿下降为士族,而且也由此从宋国人变为鲁国人了。

  我们可否换个角度来想一下: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宗师的孔子,其实跟“好色者”华父督是有一定关系的。假如,华父督不好色,也无野心,将相和睦,君臣相谐,则孔父嘉便不致遭杀身之祸,如此数代以降,孔子很可能也世袭为宋国的贵卿。这样的话,孔子就不会成为鲁国的那位为后世崇仰的孔子了。

  对这种换角度的异想,想必多有不以为然者,他们必定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在鲁国、宋国或别的什么国都一样,跟“好色者”华父督也毫不相干。但笔者却认为:这确是有着一种逻辑的关连性的。理由是:一、正因为孔父嘉被“好色者”华父督杀害,致使孔氏逃奔到鲁国,而鲁国是儒的故乡,周礼典籍非常完备(“周礼尽在鲁矣”),这是孔子研习周公之礼并成就为儒家宗师的最佳文化环境。二、也正因为那场祸乱,孔氏从贵卿沦为士族,孔子后来才可能在鲁国开创私学,培养士阶层的子弟(其中不少是寒士)传承、弘扬儒学;倘若他是宋国的贵卿,养尊处优,且碌碌于政务,恐怕不可能也想不到会去亲自办学授徒的。杜甫说“文章憎命达”,成就一位伟大的哲人更是这样。所以说,是鲁国的“少也贱”而好学不倦的孔子,而不是一个宋国的贵族子弟,终竟成为了影响百代的儒家宗师。

  而这一切则是以孔氏命运大转折为肇端的。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要归功于造成孔氏命运转折的“好色者”华父督。罪恶就是罪恶,这是确定无疑的。孔子对杀祖的“好色者”深怀痛感和憎恶,这也该是确定无疑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