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节 弟承兄业

  孙坚生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孙策、孙权)名垂青史。

  袁术是个心高气傲的主,有四世三公的身世,又自认为天命归己。他看见孙策,竟然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也是个很会生儿子的男人,不仅儿子多,个个儿子还才华横溢。后来曹操南征孙权时,看见战场上孙权的人才武略,也慨然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为男人,自己的儿子让袁术、曹操羡慕得要死,孙坚可以说是死无憾恨的了。何况,在大混战的年代,37岁战死于沙场,也不算是太遗憾的。

  既然孙坚是个地地道道的职业军人,可能他本身也就没有什么政治理想。他在洛阳的废井中得到东汉王朝的传国玉玺时,是否产生过称王称帝的冲动和憧憬,不得而知。但他不久即行辞世,即使有野心,也来不及表现出来。

  临死之前,孙坚肯定没有想到,他尚未成年的儿子们,将来会开创一片孙家自己的帝王基业。

  拿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对于孙氏集团,孙策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开创了一个“伟大光荣”的新时代。

  孙策这个人,继承了他父亲作战勇猛的特点,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冠以“小霸王”的绰号,意思是孙策的勇猛,可与西楚霸王相媲美。但孙策的为人处世,与其父孙坚又有所不同。

  一是孙策的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以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大书特书之。

  二是孙策爱惜人才,特会团结人,与孙坚的擅杀朝廷命官决然不同。张昭、张纮、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等一时俊杰,都是孙坚的战友、孙策的长辈,没有一个犯上作乱,反而忠心耿耿地为之效命。孙策渡江后,队伍像滚雪球似地扩大,短期内据有江东,与孙策的军队纪律严明、善于团结各实力派有很大的关系。

  三是孙策不是一介武夫,他懂政治,有理想(或者说有野心),有目标。孙策的政治原则是与自立为帝的袁术决裂,他的战略目标是据有江东,待时而动。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说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人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长得帅,打仗冲锋陷阵,性情豁达,诙谐幽默,手下的军队军纪严明,这样的一个孙帅哥,在那个年代就被男女老少叫孙郎,喜爱、倾心之意溢于言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策与他的父亲一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轻敌。陈寿所说的“果躁”,我认为是敢于挺身而出的表现。但“果躁”得过了头,任何时候都敢于冒险,就是骄傲轻敌了。再说得具体一点,准确一点,就是太不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危。

  孙策被许贡的家客刺杀身亡,仇家能接近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可以说,孙坚父子对自身的人身安全是疏于防范甚至是无所谓的。陈寿说孙坚、孙策父子“轻佻”,是有道理的。

  一个团队的首脑,对这个团队及其成员的命运负有责任,“果躁”虽带有冒险的成分,但能鼓励团队,达到组织目标,对团队有正面意义。而“轻佻”,甚至因为“轻佻”而丧身,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团队,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现代医学证明,一个人是否富有冒险精神,主要是基因决定的。其实,孙权与乃父、乃兄何其相似,也是“轻佻果躁”那一类的。

  孙权当统帅后,还喜欢猎虎,而且冒着生命危险与老虎近距离搏斗,被张昭骂得狗血淋头。对于张昭的劝诫,孙权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我行我素,乐此不疲。

  孙权打仗,也是常常冲锋在前,敢于玩命。公元215年征合肥时,在逍遥津,差点被张辽干掉,多亏凌统舍命相救,才捡回一条老命。

  《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记载孙权的弟弟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这个孙翊20岁时即为丹杨郡太守,公元204年,为左右亲信所杀。正史没有记载孙翊被杀的原因,想必是他的下属不堪忍受欺凌所致。

  刘备的第N任太太、孙权的妹妹孙仁,“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按照陈寿的意思,这个“诸兄之风”就是孙坚一路遗传下来的“轻佻果躁”之风。孙美眉嫁给老头子刘备,到了荆州以后,常常刀剑不离身,带着一队扈从,雄赳赳气昂昂地来来去去,让刘备这个刀尖上滚过来的汉子,一进老婆的房间,浑身寒毛直竖。

  正史没有记载孙仁离开荆州的原因,到底是孙权强迫她回江东呢,还是她自己离开了荆州?以我的猜测,后一种可能性要大些。孙坚的女儿,即使没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至少长得不难看。孙美眉嫁给刘老头的时候(公元210年),大约19岁,还是妙龄少女。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时,不把如花似玉的小娘子带在身边,留在荆州守空房,实在令人费解。可能是已进入老境(51岁)的刘备对女人已没有多少兴趣,也没有什么性能力。而小娘子的“刚猛”,又是刘备阳痿的催化剂。

  一对恩爱夫妻,尤其是老夫少妻,如果有和谐的性生活,丈夫进了妻子的房间,应该是血脉贲张、跃跃欲试的,怎么会“衷心常凛凛(恐惧、敬畏貌)”呢?嫁给一个老头子,守活寡,性情刚烈的孙仁女士,一怒之下走人,是合乎逻辑的。

  看来,孙氏一门,无论男女,都属于胸怀豁达、性格刚烈的那一类。就连高人一等、上天之子的吴大帝孙权,也摆不脱遗传规律的影响。

  不过,孙权的情商要比其父、兄、弟高些,虽然不免“轻佻”,却不会不是一味地“果躁”。《三国志·吴主传》说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屈身忍辱”,在孙坚、孙策那里,是做不到的,而孙权做到了。孙权之所以能把兄长的基业继承巩固,做强做大,最后建立孙家的帝国,跟他的“屈身忍辱”有极大的关系。

  孙权的老爹孙坚死于公元192年;乃兄孙策经过八年征战,于公元200年去世前,为孙权打下了江东这一片江山。

  孙策玩命打下江东,对孙家而言,是一大功劳。但他最大的功劳在于,选对了身后的接班人。这个说法,任何一个历史学者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孙策临死前,大家都以为孙策会选择“有兄策风”的孙翊掌权,但孙策却选择了孙权。《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的记载是,公元200年的一天,孙策单骑外出,与原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相遇,被击伤颜面部,伤势严重。

  孙策请张昭等来到榻旁,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然后把孙权叫过来,解下自己身上的印绶佩戴在孙权身上,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据说,孙策临终前,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说过与后来刘备永安托孤时说过的类似的一句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可自取之。”意思是说,我老弟孙权可以辅佐的话,您就好好地辅佐他;如果这小子实在不争气,不可辅佐,您老张可取而代之。

  孙策说这话比刘备说这话(公元223年)早得多,后世之人为了凸现诸葛亮的伟大,把孙策说的话不提或少提,把刘备的话无限拔高。

  在本书第五集有关刘备永安托孤的内容中,对“君可自取之”的意思有过详细的论述。“君可自取之”的真实含义是“您看着办”,并没有叫张昭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取而代之”的意思,也就是老古的“全权委托监护”说。

  从孙策临终前对张昭等和孙权所说的话来看,孙策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对孙吴集团出路的思路是清楚的。

  公元200年的时候,中国北方(即孙策所说的“中国”)正进行大混战,谁胜谁负尚不明了。孙吴集团无力也没有必要介入北方混战,最好的策略就是,坐断东南,以观成败,辨明形势,伺机出击。

  在这个前提下,孙吴集团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和军事任务,是先保有刚占领的江东地区,再根据事态的发展,决定自己的走向。孙策对自身的界定,是个进取有余、守成不足的人。那么,接替孙策的,应该是个守成为主的人,进取则在其次。

  这个人就是孙权,而不是“骁悍果烈,有兄策风”的孙翊。

  如果孙坚是地道的职业军人,只知道为朝廷打仗,那么,孙策则成长为一个地道的地方军阀,已经跟朝廷若即若离,或者貌合神离。

  孙权接班时,只有19岁(生于公元182年,比诸葛亮小一岁),一直坚持乃兄“坐断东南观成败”的既定方针,直到27岁时,即公元208年。

  这年,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驱逐了北方少数民族乌桓,废三公官,自任丞相,整理好中央政府内部政务,率领至少二十万大军,南征荆州的刘表。刘表的继位者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从樊城向南一路溃败,不仅毫无招架之功,连逃跑之力都没有。

  这个时候,孙权就坐不稳东南,也不能悠然自得地观成败了。曹操将顺流而下,兵锋所向,直指东南。孙权要么抵抗,要么归降。孙家和孙氏集团何去何从,摆在27岁的孙权面前。

  一场大战,一场名垂青史的大战——赤壁之战,露着狰狞的面孔,在等着孙权。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