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节 业余军事家

  对付农民有一套

  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皇甫嵩是镇压黄巾起义的头号刽子手,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的确,与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作战的,主要是皇甫嵩、朱俊和曹操,其中最主要的是皇甫嵩。

  在中国军事史上,皇甫嵩恐怕连二流的军事家都算不上。

  首先,皇甫嵩虽然镇压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但没打几场战役,每次打败一支农民军,一两次战斗即解决问题;打仗的对手,又是刚放下锄头拿起兵器的农民——有的战士手上拿的还是锄头,何况这帮农民拖家带口、饥肠辘辘、毫无训练、纪律涣散,没什么战斗力,与他们作战也用不上什么策略、技巧。

  其次,也是根本的原因,皇甫嵩原本是文官,黄巾起义之前,他的官职是北地郡太守,打仗不是他的本业,镇压黄巾战场上的出场,实属“逼上梁山”,不得已而为之。在军事史上,可能归为业余军事家一类。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说明青年皇甫嵩本是个治书习武的书生。

  公元184年春,皇甫嵩与朱俊一起赴颍川、汝南平叛,战事进展顺利,至八月,即把颍川、汝南两郡的义军荡平,皇甫嵩受命转战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黄巾军。

  皇甫嵩离开颍川,北上与冀州黄巾军作战,途中给中央政府上了一道表章,把在颍川、汝南作战的具体情形向中央政府做了详细汇报,并把消灭黄巾的功劳统统推让给朱俊。朱俊“于是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战争中,一个将领将功劳归功于下属,一点也不奇怪,也谈不上高尚。因为,所有下属的所有功劳,都最后归结于自己;又可以用这种“高尚”的行为激励下属,可谓一举两得。皇甫嵩不同,他与朱俊是平级将领,各领一军,不争功、不冒功已是难能可贵,还将自己的功劳推给友军首领,可以说是高尚的、可贵的了。

  好在那时的汉灵帝刘宏对待皇甫嵩似乎不至于太糊涂,也不像西园卖官时那样抠门。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农民军被平定后,皇甫嵩封槐里侯(县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八千户,晋升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也算是好人有好报吧(这里说的好不好,与政治无关,是指个人的品行德性)。

  问题是,好人的背后,总会有恶毒的眼睛盯住。

  几乎在张角起义的同时,边章、韩遂、北宫伯玉等在凉州(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起义。公元185年春,北宫伯玉等寇掠三辅(即关中),皇甫嵩移镇长安。

  去年(公元184年),皇甫嵩征讨张角时,路过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市),发现中常侍赵忠在家乡的住宅逾制(超过规定的标准),奏请中央政府没收之。皇甫嵩回朝后,另一个中常侍张让要求贿赂五千万,皇甫嵩不予理睬。

  这两个大宦官恨得咬牙切齿,便联名诬告皇甫嵩在西方战场劳师费饷,怯战无功,于是皇甫嵩于该年秋被召回京师,削去左车骑将军职务,贬封都乡侯。朝廷改派车骑将军张温率董卓、周慎对付凉州农民军。凉州的民变越闹越大。

  公元188年,中央政府只好再次起用皇甫嵩,升其为左将军,统帅前将军董卓的部队与王国率领的农民军作战。

  十一月王国包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镇),董卓建议立即进攻农民军,皇甫嵩不同意。农民军围城八十余日,至公元189年二月,粮尽力竭解围而去。皇甫嵩下令追击,董卓认为“穷寇勿迫、归众勿追”,拒绝追击。皇甫嵩只好用自己的直属部队追击,大获全胜。狂傲的董卓怒火中烧。

  从此,董卓与皇甫嵩结仇。

  公元189年初,朝廷征董卓回朝任少府,试图解除董卓的兵权,董卓拒绝。稍后,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诏命董卓将所属部队移交给皇甫嵩统领,董卓拒不从命。皇甫嵩上书向朝廷报告。灵帝谴责董卓,董卓更加憎恨皇甫嵩。

  胆大妄为的董卓擅自脱离皇甫嵩的统辖,率军驻扎在河东郡(今山西省南部运城地区),接近首都洛阳。

  公元189年四月,灵帝去世;八月,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董卓进京,废立皇帝,控制中央政府。

  公元190年正月,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为了解除西线的皇甫嵩(此时驻军今陕西省兴平市)与关东联军夹击之虞,董卓征调皇甫嵩回首都洛阳任城门校尉。皇甫嵩一回到洛阳,即被逮捕下狱,董卓准备除之而后快。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素来友善,听说老爹放弃军队回了首都,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即从长安径奔洛阳。此时,皇甫嵩早已下狱,皇甫坚寿立即找董卓申诉。

  董卓正与文武大员们置酒高会。皇甫坚寿跪倒在董卓案前,叩首顿足,痛哭流涕,夹叙夹议,陈情陈义,在座者无不动容涕泣。蛇蝎心肠的董卓也被感动,也就放了皇甫嵩一条老命。

  公元192年,董卓被诛以后,秉政的王允将皇甫嵩升为征西将军,随即升为车骑将军,再拜太尉。王允死后,皇甫嵩被免职,稍后又被任为光禄大夫、迁太常。

  公元194年,李傕、郭汜作乱于长安时,皇甫嵩病逝。

  皇甫嵩在董卓及其余孽们的魔爪下得享天年,也算是个奇迹。对于个人及家族的安危来说,也算是善始善终。

  其实,皇甫嵩的生命历程中,存在过而且确确实实存在过一个历史的“如果”。

  废铁是怎样炼成的

  董卓是公元189年八月底进驻洛阳的。上文说过,这一年的春夏,中央政府已洞察到董卓的狼子野心,让他改任文官,可董卓不愿放弃军权,抗拒诏命。

  皇甫嵩的一个堂侄叫皇甫郦的,对皇甫嵩说:“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述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指董卓)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仗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皇甫嵩回答说:“专名(指董卓违抗诏命)虽罪,专诛(指没有朝廷的旨意诛杀大臣)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皇甫嵩便将董卓的情况汇报给朝廷,董卓对皇甫嵩益加痛恨。

  此时,董卓是受皇甫嵩统制的。董卓违抗皇命在先,皇甫嵩杀之于后,不是不可以。后世之人也为皇甫嵩可惜,如果皇甫嵩除此巨贼,就不会有稍后的董卓之乱。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皇甫嵩着想一下,皇甫嵩的不杀董卓,是情有可原的,很难说是历史的“如果”。

  董卓在西线的部队,名义上是国防军,实际上是他的私人雇佣军,而且多是凶狠善战的羌人。皇甫嵩被朝廷再次起用,只是带了一些自己的直属部队,去统帅董卓,人数上比董卓原统率的部队要少得多;而且,皇甫嵩是新来的统帅,素无恩信于董卓之军,对皇甫嵩来说,军心不附。贸然杀掉董卓,能否镇得住董卓的兵将,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一方面,正如皇甫嵩自己所说,董卓虽然抗命,但朝廷并无旨意下达于皇甫嵩诛杀董卓。没有得到授权,擅杀国家大将,至少是授人以柄,是要冒杀头风险的。政治风险加上军事风险,足以使皇甫嵩不敢杀董卓。

  我说的历史的“如果”是指,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皇甫嵩完全应该、完全可以、完全可能与袁绍联手,东西夹击董卓。

  董卓甫一进京,就擅自废立皇帝,又残暴不仁,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政治上完全反动,行为上专横残暴,“全党共讨之,全民共诛之”也不为过。这次的讨伐董卓,与上次皇甫郦要求杀董卓不同,政治上、道义上、形势上都是应该的、必须的、可行的。

  董卓只带了几千人进洛阳,后来吞并何进兄弟和执金吾丁原(吕布的义父、领导和刀下鬼)的部队,才有一支直属于自己的像样的武装力量。董卓能在洛阳调动的部队应该不是很多,新近归附的部队军心不稳,战斗力不会太强。后来孙坚在阳人大败吕布、胡轸,斩都督华雄,可以印证这一点。

  此时皇甫嵩在扶风郡的部队有三万人之多(董卓带走的,只是他的直属部队,其余归皇甫嵩统带。可以想象,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旦统领这支部队,军心很快稳定、归附),都是精兵强将。在力量对比上,皇甫嵩应占上风——即使不计算关东联军的力量。

  皇甫嵩的威望,在全国军队中无人能比。此时,曹操尚未出道,皇甫嵩是全国最能打仗的将领。更重要的是,只要皇甫嵩在西线行动,关东联军受到鼓舞、策应,就不会一盘散沙、无所作为,至少孙坚、曹操的行动会发挥更大的效果。

  董卓对皇甫嵩集猜疑、嫉恨于一身,皇甫嵩放弃军队到洛阳去,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哪怕为了保住老命和妻子儿女,跟董卓还得一搏。

  分析当时的形势,与关东联军联合,以清君侧的名义讨伐董卓,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行性,拿我们外科医生的行话来说,有明确的“手术指征”,而没有明显的“手术禁忌症”。

  皇甫嵩受命上路之前,他的长史(秘书长)梁衍曾经劝过他:“汉室微弱,阉竖乱朝……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董)卓在洛阳,天子西来,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擒也。”

  读史的人要注意一个细节。关东联军起兵是在公元190年正月,董卓逼迫献帝西迁是在二月,董卓本人一直在洛阳坚持到次年三月,董卓并未随献帝西去长安。

  也就是说,如果皇甫嵩不听董卓的命令,率领自己的部队迎接正在西来的天子,凭他的实力和威望,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肯定能将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然后“奉天子以令诸侯”。别说梁秘书长,连我也搞不懂,这上好的买卖,皇甫老哥为什么不干他一票——于公于私,于名于利,都是大大的利好啊。

  如果皇甫嵩将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与关东联军联手,东西夹击董卓,几乎可以肯定,董卓要完蛋。洛阳和长安这两座伟大的城市,不会毁于一旦。打败董卓以后,凭皇甫嵩的品行、威望、能力,东汉中央政府应该能做到政令、军令的统一。

  这样一来,既没有此后董卓的余孽血战于长安,也没有以曹操、袁绍为首的书生军阀们混战于关东。再这样一来,袁绍兄弟不至于身败名裂,曹操也只能去做他的“治世之能臣”,而成不了“乱世之奸雄”。

  关东联军讨董卓的时候,刘协这孩子已经9岁。皇甫嵩死于公元194年,这个时候献帝已经14岁。如果皇甫嵩战胜董卓掌了权,心情愉快起来,说不定多活个十年八年,这时刘协已成大小伙了。汉献帝刘协是块做皇帝的料,成年之后,来个什么“某某中兴”,不是不可能的,东汉王朝再苟延残喘几十年也是完全可能的。

  可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上文说的是皇甫嵩做的事,再来看看皇甫嵩这个人。

  老实人善终

  从《后汉书·皇甫嵩传》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部属,皇甫嵩是个忠厚长者。每次行军布阵,都要等士兵们吃饱了,自己才吃饭,等士兵们睡下了,自己才安歇,可谓是爱兵如子。

  对于国家和政府,皇甫嵩是个奉公守法的好干部。他的不杀董卓,除了基于情势外,还跟他的中规中矩的行为规则有关。

  公元191年四月,董卓入长安时,命令御史中丞以下官员在道路两旁跪迎,主要目的在于羞辱皇甫嵩。当董卓走到皇甫嵩面前时,拉着皇甫嵩的手,笑容可掬地问道,老哥呀,这下你服了吧?皇甫嵩磕头如捣蒜,忙说道,服了服了,惭愧惭愧。董卓终于释怀。

  已故度辽将军皇甫规是皇甫嵩的亲叔叔,死后留有一个年轻漂亮的遗孀,董卓强娶之。这个女人却是个贞烈女子,坚决不从,还当面把董卓骂得狗血淋头。董卓大怒,将她活活打死,也不见皇甫嵩有什么动静。

  五年后的公元197年,在南阳,同样是婶母受辱,一介武夫的张绣(董卓部将张济的堂侄),降而复反,差点要了曹操的老命。书生跟丘八比,就是能忍。

  看看皇甫嵩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废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皇甫嵩,在那样的年代有个善终,保全了子孙,对于个人来讲,的确是个不错的结局。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离我们年代不太遥远的曾国藩。

  同样,“曾剃头”双手沾满农民兄弟的鲜血,被定格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历史教科书也说他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可今天到书店看看,书架上摆满了曾国藩的著作和有关他的著作,这是很有趣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至少说明,剔除政治的因素,撇开某种需要,曾国藩个人的品行学识、所作所为,还是有许多值得今人学习、借鉴之处。

  曾国藩的品行德性、为人处世与皇甫嵩如出一辙。但曾国藩有两点是跟皇甫嵩不同的。

  其一,曾国藩的学问做得大,做得深,做得透,著作等身,现在还为书商和出版社赚大把的银子。其实,曾国藩对于战争,并不是什么职业军人,战术上谈不上深谙其道。四十五岁以前,曾国藩为人耿直,四处碰壁,四十五岁以后,处事佐以黄老之道,也就有些顺风顺水。

  曾国藩的最后成功,在于一个“道”字。这个“道”是指人性人心以及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如今很多想当官、想当大官的人,花不少银子和时间“钻研”曾国藩的著作,不时也引用几句曾国藩的名言,看起来很是那么一回事。实际上,今人读曾国藩的书,多数只会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读不懂一个“道”字,努力出屁也是枉然,甚至是东施效颦。

  其二,曾国藩所带的军队与皇甫嵩的部队迥然不同。皇甫嵩的军队是正儿八经的国防军。当然,国防军的兵员大部分也来自于农民,但体制毕竟与湘军是不一样的。与太平军作战的湘军,“团长”以上军官是读书人,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是地地道道、正儿八经的农民,没有一个流氓无产者。湘军在给养上,中央财政基本上只给政策,不给军饷。

  自然,领导金田起义的洪天王站在道义上正义的一边,带着一大帮饥寒交迫的农民革命、造反。可是,“黑五类”、“地主阶级的狗崽子”、“臭老九”、“曾博士”(曾国藩是进士出身,跟我一样获得博士学位)将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跟洪天王领导的农民们干了一场,最后赢的还是“博士”带领的农民。

  可见,有时候,赢的不一定是道义,而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道”,赢在成本和技能。

  在上述两个方面,皇甫嵩远远不如曾国藩。

  但在三国那个时代,雄赳赳气昂昂,扛枪上战场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则远远不如皇甫嵩,比如袁绍、袁术兄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