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奥运圣火在这座城市的传递,全市中小学生休假一天。同学们早几天就商量好了要去广场目睹圣火的点燃。方老师没有这个热情。
她觉得激情的展现不一定要去现场,她也太累了,与其赶个大早去广场占位置,还不如在家看实况直播来得自在。
但是,圣火传递这天,方老师却比任何一个工作日都起得早。
凌晨四点,酣睡中的方老师被急促刺耳的电话铃叫醒。电话是学校打来的,通知方老师立即赶到学校,劝回七班在学校集合前往广场看圣火的学生。而学校领导是在此之前两个小时就被市教育局紧急通知到校了,说是广场人太多,市里通知各单位疏散本单位的热心观众,以免拥挤过度闹出危险。
方老师还从未这么早赶过路,她提心吊胆地走在冷清的巷子,硬着头皮往学校赶。刘川和杨帆已经在传达室门口等杨洋和鲍强了,他们约好四点钟在学校集合,前往广场。方老师说:“离圣火点燃还有四个小时,人太多,你们还小,到时候出危险怎么办?回家看直播吧。”鲍强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亲眼目睹圣火,我们想看现场。”方老师很理解:“是哦,我们起这么大早,但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不看是有些遗憾。要么,去圣火传递的路边看,行吗?”
一旁的领导听见了,批评道:“路边也不要去,哪里人不多?”
方老师只好劝道:“回家吧。”几个人失望地往回走。
方老师打着呵欠,说:“你们回家吧。我好困,还想再睡一会儿。”杨帆说:“你回去吧,老师,我们自己会注意安全。”
正好走到阳光大道边,这是圣火必经之处。果然挤满了人,都举着小国旗在占位置。方老师说:算了,我有些不放心。
我得把你们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杨洋忽然叫道:老师,到我家店面楼上去看吧。”方老师眼睛一亮:是啊!怎么没想到呢?那里再好不过了。杨洋家的咖啡店就在阳光大道边,方老师记起来了,他家店面二楼靠大路的墙还全都是透明的玻璃墙呢。坐在二楼看圣火传递,就像喝咖啡一样惬意。方老师放心地回去睡回笼觉了。
没过多久,杨洋又打来电话,焦急地说:“老师,你快带女儿来吧。再过一会儿,路都要走不通了。我家的店门都不敢打开了。”盛情难却,机会难得,方老师叫醒女儿,挤进了杨洋家的咖啡店。“小家伙”也在店里。他头上扎着一块可口可乐公司的奥运宣传方巾;一手举着一个用纸卷成的火炬,那纸上还画了祥云;一手挥着小国旗,在大厅里奔跑,叫着:火炬来了!
火炬来了!大家说着笑着,新奇地参观咖啡厅的摆设,小刘姥姥们连洗手间也要进去瞧瞧。杨洋又是端早点,又是拿饮料,极尽地主之谊。方老师也洋溢在幸福之中。
八点了,方老师说:“喂,看你们闹的,圣火开始点燃了!”
“哪里?哪里?”孩子们停止打闹,凑到窗前。方老师笑道:
“在广场啊。到这里大概还要二十分钟吧。”“小家伙”说:
“那我们再玩一会儿。”方老师叮嘱:“我看着呢。别跑远,到时候我叫你们。”
圣火传递的激情与休闲的快乐一起在孩子们身上迸发出来。他们没有烦恼,没有争执,亲如兄弟。方老师把这一幕凝固在胶片上,但愿圣火在他们心中植入和平与进取的种子。
初露头角下午放学时,方老师得知,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们要到七班进行行政听课。同办公室的老师好心提醒:“你今晚赶紧准备一下课!”
方老师惨然一笑:“准备什么?平时怎么上就怎么上呗!”方老师不擅长上公开课,因为她太实在,总把公开课上成平时的进度课。她也从来不愿去期待得到领导的青睐,对新领导也不例外。预备铃后,方老师走进教室,教室后面已经坐满了领导。师生礼仪之后,值日阅读生蔡丹琴朗读了《鼓人》,她很灵活,知道今天要学《安塞腰鼓》,特意挑选了这么一篇可以与之作比较阅读的文章。看到有人听课,她用眼神询问方老师的安排。方老师扫了一眼黑板上的三个句子,示意蔡丹琴将它们移到黑板左上方。蔡丹琴照办。方老师开始上课,其他学生一看听课的阵势,也就收回答记者问这一环节的准备,配合老师了。
方老师提示:“刚刚蔡丹琴同学为大家推荐了《鼓人》,并挑选了三个能揭示中心的句子,这篇文章、这三个句子与我们昨天预习的《安塞腰鼓》有关系吗?”大家回答:“有。都与鼓有关系。”“好!那我们先了解一下鼓吧。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了相关资料吗?”方老师开始引入新课。很多同学举手,方老师叫了杨帆。杨帆按惯例脱稿介绍:“腰鼓是战鼓传到民间发展而成的。陕北高原处于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为边关要地。鼓是战斗中不可缺少的装备,击鼓报警,以鼓助威,擂鼓庆贺。所以,处于陕北高原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方老师又补充:
“打腰鼓时要求鼓手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叫人鼓劲。我们昨天在多媒体教室已经享受了安塞腰鼓的劲味,感受了那场面的惊心动魄。这节课,同学们就通过阅读《安塞腰鼓》这篇散文来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吧。”学生一听,精神一振,充满了期待。
导引完毕,方老师在黑板正上方中间板书课题,说:“鼓是威猛的,阳刚的。《安塞腰鼓》描写出了惊心动魄的腰鼓场面,这篇散文很值得朗读,大家先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它的气势。安塞腰鼓,一、二!”学生就气势磅礴地读了起来。
方老师在右下方黑板上写生字词。写完后,她在讲台上观察学生朗读,发现王鑫浩和侯少峰有些心不在焉,暗自一笑,有了主意。朗读完毕,方老师点评:“很有气势!绝大部分同学都很投入,只是,王鑫浩、侯少峰,你们两位表现不一般哟!检查一下字词的预习,侯少峰来给前两行字注音,王鑫浩给下面两行拼音写汉字。”两个人灰溜溜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开写。侯少峰把“羁绊”的“绊”写成“pàn”,杨帆在下面发笑,方老师说:“杨帆,想不想作为亲友团帮助侯少峰?”
课堂气氛不觉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是整体感知课文,在方老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理清了文章结构:静——动——静。整理过程中,这一部分的板书也出现在课题下方。
“质疑问难”是“文章品读”部分的重点。按平时上课习惯,学生们踊跃发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师生共同阅读、一起分析,同学们渐渐忘记了有人听课,越来越自然了。遇到有代表性的问题,方老师就将它板书在黑板右方。涉及写作技巧,方老师就及时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章。施雨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呢?”方老师立即肯定:“很好,这也正是老师要设计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个句子是文章的重点句,大家要就这个句子做些笔记了。”说着,她把这个问题书写在“文章品读”板块。大家七嘴八舌分析出了几个结果。方老师总结,半开着玩笑地问道:“做笔记时,你们想多写字还是少写字?”大家一起回答:“当然是少写字啰。”方老师果断地说:
“好!分析问题应落在要点上,而不是字越多越好。做笔记时,我们也只需记下要点,以后复习时按要点展开即可。”归纳到“反复”这个要点时,方老师又问:“哪篇文章还用过这种修辞手法呢?”有同学回答:“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讲到“排比”的作用时,方老师又说:
“运用排比段能使文章脉络清楚,我们写文章时也应借鉴运用,对不对?”“是!上次作文分析,老师也提过。”又有学生想起了写作分析。方老师高兴地说:“是的,我们天天接触好文章,一定要注意学以致用。”
由这个问题,方老师顺利过渡到了“拓展延伸”部分。她先引导大家回顾蔡丹琴从《鼓人》摘抄的三个句子:“鼓村人,恋土、爱土、也想改土。”“那鼓中,有鼓村人对穷山恶水的怨愤。”“那鼓中,有鼓村人对改天换地的激情。”提示大家思考:
“这三个句子与《安塞腰鼓》的关系何在?”大家很快就发现了这三个句子的意思可以成为《安塞腰鼓》多元主题的一种理解。方老师开始让学生学以致用了,她出了一个拓展训练写作题:仿照课文描写一个场面,用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刚写完,下课铃响起,方老师趁势布置作业:“这道题就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吧,写在小作文本上。下课!”
方老师站在讲台没移动位置,她只是目送着领导的离场,却无意上前交流。她只知道,自己完成了授课任务,没有浪费这一节课。领导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只要能给她一方教育的土地,哪怕是块贫瘠的土地耕耘,就行了。
方老师这样想,可不是空穴来风。
本来,十几年前在大家挑剔的目光下经过公开授课才上岗的方草馨老师是不应该惧怕公开课的,但因为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想在城里站稳脚跟的方草馨上岗后却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创新,更不敢公开展示自己。几年前的一节公开课竟差点让她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后来她主动反省,深刻检查,才保住了自己的三尺讲台。
反省如下:
……
这年三月份是学校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的授课汇报月。学校要求每位汇报教师认真展示,并辅以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这次公开课,学校空前重视,不仅规定了全校每位老师的听课量,还专门成立了领导听课评课小组。
近十年来,我没有荣任过公开课,所以,我简单地认为这次的课只是比平时的进度课多个课件而已。按教学进度,我汇报那天,要讲授的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常规备课后,我把教案内容全部往电脑上搬。经过两天的精心准备,一个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课件呈现在眼前:加封面封底一共有27张幻灯片,由搜集资料、导入新课;倾听文本、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言说文本;学习文言、背诵课文;悟读升华、体验拓展五大板块构成。在必要的地方,我还配以古筝伴奏。
陶渊明的名篇《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还有诸多文言现象归类都充实其中。我一时兴起,将两堂课的内容全放入了一节课的课件。尽管如此,我仍在课件的细节上不断雕琢。对学生的引导和课堂突发事件,我却忘了考虑。
有同组的老师语重心长、一语中的地劝诫我:“小方,课件越完善,你就越难驾驭。这样的话,会不会影响讲课效果呢?”
果不其然!
3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轮到我汇报了。我照用平时尝试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希望继续呈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正当学生主动提问、师生分析兴起之时,我突然发现时间不够,无法完整展示课件“风采”。情急之下,我竟然催促学生快点回答问题。这样一来,“自主性学习”没有达到正常效果,课件则完全成了播放任务。在拖堂十分钟后,我匆匆下课。
课后,我找到教务校长表明教学理念:我是在尝试“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只是由于课件容量是为两节课准备,故无法在一堂课驾驭它。都怪自己没有公开课的经验,不该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教务校长开导我:该课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认清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既然是两节课的课件,就应两节课使用。课堂教学应随机灵活,这与经验关系不大!我茅塞顿开:有理!
痛的感觉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但失败的教训却永生难忘。的确,经验的欠缺不是失败的理由。
五月份我听了外校青年教师的一堂公开课,他讲授的是《黄河颂》。他的课件简洁而重点突出,由音乐版《黄河颂》、文字版《黄河颂》的思路和表现黄河气势的风光片组成。欣赏文本时,课件幻灯片则一直显示“黄河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几个红色大字,配以黄河背景以突出诗歌主题。更多的时间,老师把精力用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文本拓展上。
他真正做到了课件为教学服务。这位老师据说才毕业几年,以经验来解释他的成功是没有说服力的。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课件辅助手段的正确把握、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敏捷反应,才是他课堂成功的基础啊。
中学语文界的老前辈、语文教育泰斗、特级教师钱梦龙在2005年7月,以76岁高龄,应邀为参加全国第四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的老师上示范课。但他的课却因少浮华重平实而遭到质疑:似乎少了新课标要求的活跃、热闹的气氛。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钱老的课后,对与会者讲了一件事:
最初,钱老接受邀请后准备上《死海不死》,后来,考虑到听课的学生都是高中生,又换成了《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但在参会前他又换了。他说,老用自己上过的课讲不太好,就挑了一篇课外阅读文《睡美人》。这个内容,此前钱老并未上过。
几十年来,钱老该积累了多么丰富的教学经验啊!可是,他却永远将脚下当成起点,敢于在76岁高龄挑战自己五十多年创造的辉煌!我这个后生小辈还有什么理由以经验的欠缺为自己辩解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这条路我是走定了。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今后,还会出现更新更高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再以经验不足为失败找借口,只会使失败者止步不前。“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同样适用于教育啊。
想当初,校长当场怒形于色,甚至一课定下终身。自己的多年努力,差点付之一炬。想当初,方老师就像那青歌赛上答错国旗的“羊倌歌王”,犹如那批斗会上误喊“刘少奇万岁”的革命群众,连声检讨:“我错了!我错了!”可悲!
出乎意料的是,新任教务校长笑着肯定了方老师的课。
十多年来,第一次有领导关注到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方老师的多年压抑终于暂时舒展,倔强的她第一次产生了对领导的感激之情。
方老师一贯对学生采用激励教育,没料到自己——一个工作中的成年人也需要鼓励和肯定。她想:“我也应该积极一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思考一些教育现象了。”很长一段时间,方老师扬起了脸,脸上含着笑。她很快将参与和思索凝成了文字:拘泥还是变通——教学反思一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它思路清晰,语言精练,饱含对闻一多先生不畏艰辛的治学精神和他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的颂赞之情,是进行语文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当我即将再次讲授此文时,自认为有把握从三个维度出发,与学生共同将它分析清楚,所以课前备课,我胸有成竹。
周二上午的语文课,我驾轻就熟,讲析着这篇文章:导入新课、课程目标、背景简介、字词释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教学很顺利。接下来,是本堂课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第一小题有明确提示),与我的备课一致。正要敲定、板书时,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专爱独创的L同学举手了:老师,我认为全文应该分三个部分。全文分别写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这是对的;可不能仅因为这就将它只分为两个部分啊。我认为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应该独立出来成为第三部分。全班哗然,议论纷纷。多数同学认为L同学竟然违背课本提示,目的是想出风头,也有同学认为她的分析有道理。我稍作停顿,细一琢磨,觉得她的意见弥补了我备课的不足,正要认同,忽然想到万一考试时考到此题,该如何作答呢?不觉犹豫起来。此时正好下课铃响,解了我燃眉之急。我故作高明,留一悬念:同学们,到底分几个部分,且待下节课分晓。
逃出教室,我速找几位同仁商量,最后认为,可允许L同学的意见成立。我如吃定心丸,反正敲定之前也算已集体备课,万一考到,评分时也有理由了。下一节课上,我公布结果,表扬了L同学,又不忘谨慎叮嘱:“万一考试不幸碰到此题,与教材保持一致,可保得分;有些个人观点则可保留。得分要紧!”
其实,像这种犹豫谨慎,我也很无奈。十年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我的创新。绝大部分教学,我还得唯教本、教参是从。谁叫我们要围着中考,期中、期末考,单元考的分数转呢?
记得两年前的一次期中考试,某年级语文有一篇阅读,答题时涉及引用阅读材料中两个句子,因为句子太长,有的学生在答题时就没有全部抄下来,只写了最前一分句和最后一分句,中间则用省略号。评分时,几位老师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这样抄句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样不行,理由是学生有偷懒之嫌,万一以后中考时不可以这样答,那不就扣分了吗?
因懒而丢分不划算!最后备课组商定,此种答法要扣分,给学生一个教训,并告知他们中考答题时可千万别偷懒!最近,北师大出版社发行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一书讲述了一件关于评分标准有失偏颇的事情。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一次语文测试中,他满有把握地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针对下文回答问题:“文尔内不愿服从新主人的指令,变得焦躁不安,老是挣链子,跑到斯达罗被打死的地方哀鸣不止。”(注:文尔内是只义犬,斯达罗是它的老主人)问题是“文尔内为什么会这样?”孩子回答:“因为文尔内对斯达罗有深厚感情。”标准答案是“因为文尔内对斯达罗依恋而忠贞”。二是在下句中填写适当的关联词:“天气很冷,爷爷要坚持锻炼。”孩子填了“尽管……还……”标准答案是“即使……也……”三是读一篇记叙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先进事迹的短文,题为《一切为乘客着想》,回答这篇短文歌颂了什么?孩子答:“歌颂了李素丽一切为乘客着想的好品质”,标准答案是“歌颂了李素丽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的好品质”。以上三题因与标准答案有出入,均被老师判为错误。
……
亲身体验,身边现象,我在教学中岂敢乱动?唯教本、教参是从,即使拘泥,却也保险。慢慢的,我教学小心翼翼,说话谨而又慎,学生问题时,也总爱加一句:“老师,标准答案是什么?”唉,有些题目,特别是语文,它丰富多彩,同样的意思会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哪有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可言?
只是评分标准阴魂不散而已!其实,现行的新课标评价理念已在悄然创新,开始多元化了。只是部分教师还像蒋方良在婆婆宋美龄面前的唯唯诺诺、谨言慎行一样,习惯使然罢了。
2005年3月25日的《信息日报》报道:2005年,J省在对2002年设立的T县、Y市月湖区、P市3个省级课改实验区的首批4.5万初中毕业生中招录取时,将以等级录取代替分数录取。届时将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对各个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不过关,将不能被高中学校录取。此种等级制录取,于2008年在J省全省普及。
这无疑是教育实践的一大创新,也是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体现!
纵观这几年的教材发展,课后习题中具体问题越来越少,教学参考越来越客观简约,留给师生越来越多的独立创新空间。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历来初中教材必选的精读课文,对于它的主题理解,不同教材版本却有所变化。2001年9月前人教社语文一室编的教材和相应教参,将其主题定为“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而在2001年9月后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的教材及相应教参和2004年9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教材及相应教参均认为,关于此文主题有三种理解可参考:一是揭露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二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三是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样的理解,确实是更具人文性了。
再如,现在各地考试题型中,主观题、开放题也有增加趋势,而且在评分时,也只要求言之有理即可。就近而言,市语文教研室也一直在倡导这种人文开放精神。这样确实可以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决策部门的考试评价理念正在变通,并已开始缓慢实行,那我们一线教师何不抓住这一机遇,转变自己的理念呢?毕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而学生对社会的作用更是长远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教师责任重大啊!
想到这,我释然了!
方老师心里暖意融融,似乎置身于春天。她又有感而发:
教育春之声——有感于《新课程评价》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近十年来学生中经久不衰的校园歌谣。它能得到学生如此偏爱,至少说明它反映了在应试教育和所谓的素质教育下学生对以分数作为评价自身素质高低唯一标准的厌倦与无奈。其实,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考试论和分数论的评价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唯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校长不得不通过“内部管理”和层层考核把负担转嫁给老师;老师为了自身利益只有舍弃素质教育,而选择应试教育,转而将重负抛向孩子。由此,就导致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据《北京青年报》透露,辽宁50%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障碍,而学生则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所谓的这个课改,那个教改,改来改去,教育评价始终未改,其实质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目前许多地方都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搞应试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很不利。”
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普通教师,深感教育之不易;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师生,深知学生的痛苦与无奈,许多教师更是盼望教育评价改革久矣。近日,我有幸拜读了N市教育局颁发的《新课程简明读本》之《新课程评价》,细细琢磨,觉得它道出了长期以来师生们的心声,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春天在向我们走来。
《新课程评价》认为:应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论据的手段;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对于教师,则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至于考试,则在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上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纪录袋等)……
这真是大快人心!它正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重点。教育,有希望了!
其实,教育之春的生机早已萌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例如:形成性评价;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度等;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简单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
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多是浅层次的、微观的和零散的,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根本性的解决,如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想办法,并已有了具体措施与行动指南。首先,就我们市来说,市教研室一直在倡导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学三个维度的结合。虽说这属于课程改革,但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不正是配套的吗?就拿2004—2005学年新学期期中考试来说,首先在出题方面就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如初一语文试卷尽可能多地给了学生主观发挥的空间,只是因为处于摸索阶段,有些试题的评价标准还不够明确而已。
以往的期中期末大考后,N市教研室均要搞个市平均分出来,然后各校一般会自行与之比较,看看教师的工作成果如何。但2004—2005学年新学期期中考试后,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感觉,发现此种比较没有往年轰动,自认为教师的思想因课改而减轻了一点压力。
2004年11月12日N市教育局在市外国语学校举行了一个教育信息方面的颁奖大会。会上,局长就谈到了学校的升学率问题。他说,评价一所学校如何,不要只看它的升学率,而应看学校为学生的发展做了什么,比如学校对信息技术与绿色网站的推广与运用就很能反映这一问题。局长的这番话,体现了市教育评价制度中评价功能的转化趋势,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市教育的春天。
其次,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2004年11月,上海市所有小学在全国率先取消了期中考试,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测试与考查;同月,我省教育厅对此表示有意在小范围试点;随即,省中招办透露,以后的高中毕业会考,将有计划地实行开卷考。
看来,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已对教育评价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大家变得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发展个性,使教育评价体系更科学了。这无形中给学生减了重负,将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救出来,而让学生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个性和创造性。
再看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与需求吧。据报道,近几年很多研究生就业状况不如本科生;在很多岗位上技工型人才最为抢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社会需要的是有操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而不是纯理论家。我们的教育由于长期实行简单的以分数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单一评价机制,从而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低能甚至包括道德的低能,如清华刘姓高材生的硫酸喂狗熊试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若真正实施,就能培养出高能型人才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认为的“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社会需要各类人才”应该是对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呼吁吧。
国外素质教育认为,教育评价指标应是多元化的,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方面;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可以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与他们长期以来奉行的教育评价体系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了国家的发展和适应人才的国际化交流趋势,我们国家新课程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届时,教育的春风将吹拂祖国每个角落。
《新课程评价》认为,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这就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的确如此,一种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还有赖于社会全员性地参与,当制度成为一种习惯时,这种评价就会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在此,可将深受儿童欢迎的中日少儿电视节目做个对比:日本的智力活动《超级变变变》和中国的智力竞赛《××点将》。前者在日本可谓是全民踊跃参与,不分年龄,不论身份,自己想点子,自己设计服装道具,自己导演,甚至不惜将自己弄得很难看。这种实践活动,极大地挖掘和发挥了人的智力潜能,培养了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而后者则只是一问一答、过关式的理论测试。看来日本人的全员评价与参与意识已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好在我们的电视中能引进此类节目,成为孩子们睡前新宠。这也应该是反映了我们的一种评价参与意识倾向吧。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从幼儿园到中学师生都已被灌输新课程思想,并在试用着新课标的实验教材。我们仿佛听到了教育新春的锣鼓已敲响。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慷慨陈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今天,深受传统评价之苦的少年终于有望接受有着多元评价机制的素质教育了,此乃少年之幸,祖国之春矣!
N中一年一度的初一年级拔河比赛拉开帷幕了。各班摩拳擦掌,积极备战。遗憾的是,五个平行班的抽签对手竟然全都是实验班。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使平行班学生都很担心。他们说:“实验班那么好,我们肯定比不赢。”方老师安慰说:“怕什么!你怕别人,别人还怕你呢。大家心理都一样。我就听一班学生议论,说,哎呀,七班好厉害哟!光他们班的李君就会吓死人。”大家听了哈哈大笑,算是缓解了一下压力。方老师让宗鹏和范飞选了二十个男生和二十个女生,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入围的队员拉着绳子较量,按比赛规定的人数筛选出十个男生和十个女生,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参赛队伍。宗鹏和范飞又从体育教练那儿取来了拔河技巧真经,休息时就组织队员在教室后方的空地上集中训练。
比赛这天,方老师用电动车载着宗鹏,到超市买了可乐、巧克力、饼干和一次性纸杯。把队伍拉到田径场前半个小时,方老师把这些食品发给了参赛队员。这二十位运动员像领了奖似的,喜滋滋地吃着,有同学叫着:“老师偏心,给我吃一些啰。我做拉拉队。”方老师笑着解释:“不好意思,今天买的东西只够队员吃。他们有力了,我们才会有好成绩啊!你们今天好好为他们鼓劲,明天我买糖给你们吃!”同学们又开着玩笑:“好吧,老师你可要记得哟。我们去给他们加油。”
第一轮比赛开始了,大家按拔河训练的要求,男女搭配成十组,站好位置:宗鹏、李君打头阵,范飞、施雨殿后,膀大腰圆的钱元泰和结实的鲍强在队伍后面压阵,就等发令了。
不知是心怯还是力不如人,第一局,七班勉强抗衡了一阵后,被对方拖过了界。宗鹏气得跺脚,说:方老师,你发口令!
拉拉队听清楚,不许乱喊!你们跟着老师喊‘一、二、加油!’
拔河的同学听到,一拿到绳子,就开始攒劲;比赛口哨一吹,就立即发力;拉拉队喊一二的时候,攒劲;喊加油时,一齐发力。决不能乱!大家劲往一处使,重心往后,准赢!“第二局比赛,方老师带着同学们喊:一、二、加油!一、二、加油!”大家咬着牙,劲往一处使。宗鹏脸红脖子粗,青筋凸起,突然猛叫一声:倒!七班队员应声往后一倒,赢了!
可是,主力宗鹏却起不来了。他四肢僵硬,仰倒在地。观赛学生立即围了几层。体育老师赶过来,摸了摸宗鹏,说:不要紧。这小子发力太猛,抽筋了。围观的同学,赶快散开!
他需要透气。“体育老师又推着宗鹏说:起来!这样躺着会起不来的,活动活动就好了。来,你——”他指着范飞,赶紧扶他走几圈!
比赛暂时中断,传来消息说,对方也折下两员大将。双方都得换人继续比赛。这时,其他几组的第一轮比赛已经结束,另外四个平行班全都“顺利”夭折,几个平行班班主任很自然地站在七班这方,方老师教的实验班也被另一实验班打败,他们也在方老师这边助威。见只剩下一个平行班,而且赛况激烈,校领导也来给七班加油了。方老师指挥着,队员们拼全力争夺。几回拉锯之后,七班终于赢来了平行班的出线权。平行班学生和老师就像刘翔在奥运夺金时,整个黄种人都为之喝彩一样,欢欣不已。校长开玩笑说:“小方,你班上怎么选了几个小个子参赛?”方老师认真地回答:“别看他们个子小,力气可大着呢,我让他们较量过的。人不可貌相啊!”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七班乘胜出击,连克两班,夺得季军。七班学生有些失望,情绪低落。方老师鼓着劲:“同学们,强中更有强中手,我们已经尽力了,不要遗憾!将这种进取的劲头放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吧。”
汶川地震后,N中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尽绵薄之力声援灾区。七班同学也踊跃捐献书籍和文具,“小开心”甚至想把自己的早点捐出去。大家笑他:“等运到灾区,早餐奶和点心早就变质了。”他才作罢。施雨、羽露代表七班参加学校“情系灾区”英语口语竞赛,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使七班获得了比实验班还好的成绩。羽露还获得了以“爱”为主题的水果拼盘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七班的学生自信满满!
这天,“小家伙”举着一本手绘画册,兴冲冲地告诉方老师:老师,《七班外传》!美术设计:魏晃;文字编辑是我——
‘小家伙’。大家争相翻阅画册。可不是嘛,七班的故事全画在上面,写在里面呢。方老师捧着画册,深情地说:同学们,我们都是《七班外传》的主人公,让我们把七班的故事好好演绎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