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忙碌的一天,下课后,方老师没有急着出教室,她在同几个学生继续着课堂的话题。在门外打闹的杨帆跑进教室报告:“方老师,外面有家长等你!”方老师很纳闷:“没约家长啊。”出教室一看,两个家长都没见过,更奇怪了:“你们……”
“你是方老师吗?我们是一班的学生家长。”“哦……”方老师反应过来了,肯定是为朱丽叶和李君而来。
两天前,一班班主任李老师带着她班上两个女孩来向方老师告状,说朱丽叶和李君闯到一班敲诈。这两个女孩被分别勒令借五十元钱给朱李二人,否则,她们将在放学路上遭打。惊恐的女孩只好求救于班主任。朱李二人已被全校通报批评,李老师知道两人的“本事”,立即通知女孩家长放学接孩子回家,以防不测。接着就来找方老师商量对策。方老师苦笑:“不瞒你说,昨天初一的王老师也找我投诉了。这两个学生已经不在乎处分了,家长对她们也无所谓。唉,他们有义务教育这把伞护着呢。”李老师也无奈:“唉,摊上这样的学生也真是头痛。我们跟政教处打个招呼,看学校怎么处理吧。”方老师说:昨天,王老师要了朱丽叶和李君家长的电话去,说是让她们家长先沟通教育一下。
要不,你也把电话拿了去?李老师笑笑:先让他们联系吧。
可是,如果家长真管得了小孩的话,会是这个样子吗?
这不,受威胁小孩的家长直接来找方老师了。“哦,你们好!”方老师忙微笑着打招呼,“你们与她们的家长联系了吗?”“唉,方老师,提到这事真是气死人。”两个家长连连摇头,“我们昨天好说歹说,软硬兼施,希望他们能作出一个承诺,不能再敲诈威胁我们的孩子,他们竟然说管不住自己的小孩,不能保证。我们气得都想报警,可派出所说这事是在学校发生的,应由学校处理,再说,对这种初中生,他们也没犯大事,就算发生在校外,派出所也只能批评教育。这不,我们只有请学校出面了。说实在话,如果学校不处理,我们会请新闻媒体的。”“请新闻媒体?”方老师闪出一丝不悦,“你们与学校说去吧!我尽了老师的职责。”家长察觉到了方老师的不快,打圆场说:“方老师,我们并不是针对你和学校,孩子安全没有保障,我们做家长的着急啊!”方老师也冷静下来,说:“我把她们两人的家长叫来,大家面对面协商一下吧。”方老师拨通了朱丽叶家长的手机,将意思说了一遍。朱丽叶家长说:“方老师,这孩子我管不了了,学校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处分开除,叫公安机关抓了去,反正她出什么事都与我无关。”方老师劝道:“你说这气话有什么用呢?你是朱丽叶的爸爸啊,你脱得了与她的关系吗?”朱丽叶爸爸说:“我不是说气话,我真不想管她了,我也没时间,不想去学校。”
方老师只有带着两个家长去政教处,一面好说歹说把李君家长约到政教处。
政教处让朱李二人写下所犯错误,并做出不再威胁他人的书面承诺。也记不清这是两位政教处常客的第几次保证了,因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这种学生至多只是处分,但她们已不惧怕处分,因为她们知道这只是纸老虎而已。
看着承诺,洪主任若有所思,问:“朱丽叶,李君,你们给我一句实话,是不是不愿意读书了?”两人无所谓地说:“谁愿意读书!再说,想读也跟不上了。”洪主任说:“难道你们不想好好表现,撤销处分?”两人说:“当然想了,可是坚持不了,太难熬了。”洪主任说:“我给你们指一条路吧!明年春季,职高和中专会到你们这届进行春季招生,你们再熬一个学期,就可以正常毕业了。”“正常毕业?什么意思?”朱李二人来了兴趣。洪主任解释道:“就是说你们不参加明年六月份的中考,但毕业证照拿。”“撤掉处分?也不要超过低分线?”“只要你们去读春季班,到时候毕业证就不受处分和成绩的限制。”“咦……太好了!我们去啵?”朱李二人兴奋起来。“不去不去。”一旁的李君爸爸打断了她们的梦想:“那是什么地方?乱得要死的学校,学得到什么东西!”方老师很感激洪主任,反应过来,说:“李君爸爸,话可不能这样说,对你女儿,大家都做了很多工作,但她还是这样对自己没一点要求,好不容易有她感兴趣的东西,又能学到一技之长,为什么不考虑考虑呢?”李君爸爸似笑非笑,说:“她们知道什么,现在可是义务教育,学校可不能这样安排我们小孩。至于毕业证,我们家长心里有数的。”洪主任叹息道:“唉,我们安排得了就好啰,我们学校已经仁至义尽了。你们家长也应该担起这份责任。”方老师说:“李君烫发、染发、打耳洞、戴戒指,带化妆品到学校,你们家长为什么不管一管呢?”李君爸爸说:“好的,我会再提醒她的。”
当天下午,朱丽叶竟然无故消失,心情复杂的方老师给她家长打电话、发信息,都无回应。有学生悄悄告诉她:“朱丽叶爸爸好精明的,他让朱丽叶先避几天风头,等他觉得没事了,就会放朱丽叶来的。”
唉,学校教育真是孤掌难鸣啊!
读职业学校也许是她们更好的选择。为什么社会上总有那么多人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呢?方老师这段时间正好在观看统战部推荐的电视剧《黄炎培》,颇多感慨,汇成文字:政府协调校企对接——由《黄炎培》想到中国职业教育电视剧《黄炎培》以职业教育和民主救国为线索,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上,演绎了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首创者——黄炎培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近半个世纪的追求与奋斗。黄炎培是我们党外民主人士的楷模,在茫茫救国路上,他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挚坦诚。他提倡“爱国之本在于职业教育”,“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由此,我不禁想到了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
每年的四五月份,甚至更早,一些公办或民办的职业学校就通过各种方法涌入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作招生宣传。
大致相同的专业,大致相同的就业,大致相同的费用,更有大致相同的家长、学生的不屑:“这种学校,不要分都可以去,急什么!”“到哪里还不是混!”“出来还不是在工厂打工,有什么出息!”……到了六七月份,中考结束,职业学校的招生便切切实实地掀起高潮:有些中考落榜生会接到莫名的招生电话,收到莫名的录取通知书。他们也忽地滋生了莫名的上帝之感,免费参观了一些职业学校后,他们也许会莫名的掉头就走……
乱哄哄,闹腾腾,这是职业学校愿意的吗?
招生耗费了职业学校的精力、财力,甚至折失了尊严。面对上门招生的职校老师,有的家长翘着二郎腿,哼哼道:
“你怎么又来了?不读不读!”招生老师只有赔笑。悲哀!
曾几何时,职业学校多么风光!分数最高的初中毕业生才能进中专;小中专、大中专的文凭也是硬邦邦,紧俏俏的。
但是,从1998年开始,中国高校扩招,短短十多年,职业学校的招生分数线下跌了300多分,甚至形同虚设。职业学校在人们心目中一落千丈:成绩最差的才去读职校;职校的学历档次低,没有竞争力。用工企业不看技能证书,只要你能做流水线上的操作就行;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对职校的招生不作为。职业学校生源急剧减少,生源质量急剧下降,一些职业学校甚至招生困难,办学难以为继。
“墨水瓶”事件中,总教习蔡元培先生在总办汪庆篱开除南洋公学两千多名学生时,愤然辞职:“没有学生,还要老师干什么!”那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职业学校啊,尽管有政府拨款,但是,没有学生,还要学校干什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招生难是职业学校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用尽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招来的却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一职业学校校长语)筋疲力尽、小心翼翼的招生工作之后,职业学校还得千方百计地小心伺弄这些千辛万苦得来的“种子”,生怕哪天人家就不要这块地了。
好不容易培养到他们技术合格,甚至参加技能大赛获了奖,职业学校终于可以将他们推荐到自己以校格魅力联系到的企业去就业。但是有些企业在用工和报酬方面是不考虑技能证和上岗证的。学与不学,一样就业。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去学呢?高就业率未必有高起薪率和高稳定率,这又加大了下一轮招生的难度。
提高职校毕业生就业的起薪和巩固就业的稳定,是职业教育的又一大困难。
这就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国家大额投入,社会冷漠相待。人们的“人才观”和“就业观”在认识上存在很大误区,老百姓对职业教育至今还不怎么认可,认为:“读书就能上大学,毕业就得进机关。”职业教育陷入窘境。那么国际的职业教育形式如何呢?
以德国为例。
德国的人口只有8200万,但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与其他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低水平。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教育所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送进大学。因为大学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综合的统一体,它与具体的职业训练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距离。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据统计,在15耀18岁之间的德国青少年国民中,有60%以上接受过高素质的职业训练。由于职业教育问题是国民教育的政策重心,所以政府唯独对职业教育进行直接的领导和协调。难能可贵的是,德国的企业也担负起了职业教育者的职责,而且德国企业对职业证书非常认可。大学毕业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而取得了职业证书,不仅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收入很高。一般来说,技师毕业月工资在1600耀1800欧元,而技术员则在2500欧元以上。这样高的收入显然对职业教育起着推动的作用。德国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兴办教育,制订了政策并予以照顾:如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并享受减免税收的待遇;对于某些不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国家就要对其招收员工予以限制。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双轨制教育的比例高达75%。
黄炎培曾在1915年对美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考察。在走访了25座城市、52所学校后,他感慨万千:“必须倡导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行业,职业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应该和社会民生、工业发展需求联系起来。职业教育有兴国利民之功效。”德国在没有丰富资源做后盾的情况下,却能以尖端的科技水平和精益求精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证明了职业教育的兴国利民功效。在黄炎培的倡导和组织下,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1918年,第一所中华职业学校在上海陆家浜成立,设机械、土木、纽扣、珐琅四个专业。职业学校得到了上海振兴金属纽扣厂(老板是尚逸民)、当涂五金厂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资助。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也踊跃捐款。
全国迅速开办了800多所职业学校。当然,职业学校的开办也遭到了保守势力的诋毁,他们将职业学校视为异类,“墨水瓶”事件的主角辜守诚更是污蔑职业教育为“叫花子教育”。
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却还有一些人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职业教育,散布“中职无用论”、“高职无用论”;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政策导向却仍然看不起高职”(杨福家院士语),使得我们的职业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黄炎培认为“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因此,教育必须与承载经济、社会活动的具体职业相沟通。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包含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双重意义,同时,职业又适应了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职业教育也就具有“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双重功能。这即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之所在。黄炎培还认为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各级各类教育都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应该破除以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认为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我国的职业教育拥有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职业教育应该是全社会一起来办的教育),又有成功的国际范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职业教育走出目前的困境呢?
首先,应由政府出面协调。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摆正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统筹对职业学校的招生安排。
目前,在职业教育的宣传方面,仅仅靠着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良莠不齐的社会招生员来进行。他们并不能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和一些就业信息及时地、真正地传达给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所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一知半解。如果能把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像当年的扫盲、实现两基、实现义务教育一样宣传的话,相信人民群众会更理解支持职业教育的。那么,“职高无用论”、“中专无用论”自然就会慢慢停止蔓延,进而消失。
在政策导向方面,杨福家院士在对英、美等国的职业教育考察后认为:“我们要改变政策导向只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忽视中低学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形不成人才梯次的局面。”“我们的政策导向看不起高职,我们的高考制度也不合理,把高考分数低的学生送进高职。学生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杨福家说,“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是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优化……国家要在政策导向上支持‘行行出状元’,并且要有具体的举措,张榜天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性的时代潮流,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选择大学和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参加职业训练的学生急剧减少,职业教育体系受到冲击。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协调和统筹是很有必要的。
德国政府采用设奖学金资助学生并资助培训学校和机构的办法;规定完成三年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获得等同于高等专科教育的认可;制定和执行《职业继续教育法》;企业开展培训,参加者个人免费得到培训;继续教育由成人大学和市民大学承担费用……政府的这些措施也让德国的青少年意识到,接受职业训练始终是为自己找到理想位置的最佳基础,接受职业教育意味着更为自己拓宽了发展的空间。
当然,在稳定生源这方面,我们国家也有成功的典范。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每年的中职招生都稳定在50万人以上,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成功经验:
江苏省在制定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作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
在中职招生工作上,规范招生市场,对同一类型层次的学校招生一视同仁;对热点普通高中的“择校生”落实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规定。有效防止了普通高中的扩招,保证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落实中职招生的“两个拓展”:一是拓展招生区域,重点抓好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招生,将职业教育作为援藏、援疆、援川的重要内容,并由厅负责同志多次带队前往西部省份主动洽谈东西合作、对口资源工作;二是拓展招生对象,引导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适龄青年、农村青年、农民工、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群体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这项工作不但让中职学校生源滚滚,而且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中央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可见,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能让职业教育尴尬不再,体面办学,也为一方经济添砖加瓦。趁着中央多家媒体对江苏省中职教育的宣传报道,希望中国的职业教育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引导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一个良策。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上海振兴金属纽扣厂、当涂五金厂、振兴纱厂等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还有陈嘉庚等爱国华侨的出资捐助。抗战爆发后,“迁川工厂联合会”又给予了职教社大力资助。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和与企业的对接、合作分不开的。
江苏省在校企合作方面再次为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该省抓好就业创业工作,以出口带动入口,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并全面深化创业教育。江苏全省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模块化、“订单式”培养。在落实招生计划时,就与企业签订代培协定,以就业为导向,舞活招生龙头。中职学校成为地方骨干企业用人的首选单位。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就业高起薪率和稳定率不断提高。2006年,江苏省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创业行动计划,积极鼓励、引导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至2008年底,江苏全省有9189名职业学校学生创办的小企业1356个,而创业载体也从分散向创业街和创业园区转变。职教富民成效不断扩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及家长认识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
“迁川工厂联合会”曾戏称黄炎培为老板的老板,因为很多老板都是从职业学校毕业的。江苏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让我们看到,新时期的校企对接必将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业者,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武器。
当然,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还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巩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宣传落实;教育的均衡发展等等。
黄炎培在演讲中说:“作为学生,成绩不一定要上等,但品格一定要上等;成不了大学问家,但要成为坚定的爱国者。”新的时期,我们践行着黄先生的“大职业教育主义”,参与全社会的运动,则“偌大的中国,就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事业,没有一寸土地不是黄金,没有一分钟不是机会”了。办好职业教育,那我们也就都是坚定的爱国者了。
方老师心想:不能左右大环境,总要营造小气候!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引导好。深知言传身教重要性的她也是这样实践的。独生子女容易寂寞,她总是抽空与女儿交流、做游戏;一有机会,她就把女儿带到户外活动,甚至外出旅游……
她要给女儿一个阳光的金色童年。方老师女儿聪颖可爱,能唱会写,绘画器乐也不一般,还不时有灵感的火花迸发:“风抢了我的伞”,“礼花是天空激动的心跳”……可贵的是,女儿小小年纪却懂得感恩,在感恩节那天,竟然用自己的零花钱给长辈买了礼物(贺卡、小饰物),真是礼轻情义重啊!
当方老师为学校教育苦恼之时,她就会想想女儿,琢磨琢磨家庭教育。尽管女儿还不到十岁,方老师还是将自己的点滴感受汇成了文字,希望引起一些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语感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学龄前的教育中,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启蒙;孩子上学之后,家长仍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在的孩子天资聪慧,家长也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我女儿在语言方面表现优秀,有很强的语感。在培养孩子的语感上,我有些许体会: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语感是指读者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对特殊语言环境中具体语词的意味、旨趣的分辨和领会能力。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或忧郁、或开朗、或委曲求全、或耿直豪爽,使读者如见其人,这就是一种语感。
从本质分析,语感是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互相转换的中介,是言语交流中人们对语言表达、理解和使用习惯的反应。
(言语是人们对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听说读写的活动和成果,例如讲话、议论、写作等等,是一种个人行为。)语言可以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两种表现形式。内部言语是内心活动时的语言形态,是思维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的基本特征是极端个性化,不受语法规则的限制,不连贯,常处于跳跃状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个人习惯。外部言语是人们表述时的语言形态,是用以进行社会交际的语言,它要服从社会规范的要求,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转换。阅读理解实际上就是将外部言语转换为内部言语的过程;写作表达实际上就是将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言语的过程。在内外部言语转换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语感能力,它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直觉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进行仿佛受主体的认识与思维倾向的自动调节,无需主体有意识地作出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就表现出自动化的特征。由于直觉思维的中间步骤和推导过程省略,没有依据某种明显的逻辑规则就以跳跃的方式径直得出最后结论,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联系作出初步判断,往往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无疑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就使得每个中国人对汉语言文字具备了直觉思维的前提。因此,只要会说话,便具有一定的口语直觉思维能力;只要会写话,便具有一定的书面语直觉思维能力。一般说来,语言知识越渊博,生活经验越丰富,各种语言实践方法技能和语言逻辑规律运用得越娴熟,其直觉思维能力就越强,语感水平就越高。
综上,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语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语感。
首先,把握语言发展关键阶段,及时作出反应。
女儿出生后,与女儿无意有意的交流已成为我的工作和乐趣。我给她轻声诵读儿歌、哼唱幼儿歌曲、编讲儿童故事、逗她做游戏;看到花,我们与花说话,吹着风,我们同风嬉戏。
不到一岁,女儿就陶醉在串改歌词的快乐中,她有意将“世上只有妈妈好”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一会儿又唱“世上只有外婆好”、“世上只有奶奶好”。三岁时,女儿已能对着小花小草编完整的童话。读幼儿园后,她又对自编谜语产生了兴趣,有段时间,她日编谜语十多条。她似乎尝到了观察和创作的乐趣。
其次,抓住孩子发问时机,不厌其烦、实事求是地与孩子一同探讨。
当孩子能够主动提问时,这说明他(她)的语言发育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时应及时应答和延伸扩展孩子所表达的语言。语言的发展与大脑思维的敏捷程度相辅相成。
孩子多思考、多探索,反应也就快了,语感能力自然就强了。
有一次,我爱人带女儿去动物园看大象,我在家看书。
不久,女儿打来电话问:“妈妈,为什么象爸爸有象牙,象妈妈和象宝宝没有呢?”我一时也说不清楚,就如实说:“等妈妈查资料弄明白了再告诉你,好吗?”女儿很理解:“哦,那你可要给我说清楚。”我赶紧查《辞海》,知道了女儿说的是亚洲象,非洲象就雌雄都有象牙。我马上电话告知女儿,女儿很开心,并自我表扬会问问题。
第三,以童心伴童心,寓教于乐。
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儿童语言发展要经历听—
理解—模仿—表达的过程。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语言刺激应该是最贴近儿童语言发育水平的,教儿童学话要以他们能够理解为基础,实践表明,成年人以童心教育孩子,教学两相宜,其乐无穷。
有一次,女儿突然拍我一下,然后拿出个风车似的东西,伸向我的嘴巴,说:“快说‘没关系’!妈妈。”我反应过来,她是在找我玩“小叮当”的游戏。这是卡通片《多拉A梦》中机器猫“小叮当”帮小主人康夫整治霸道的大雄时,教大雄与人为善的方法。我马上连说:“没关系、没关系。”女儿高兴我快乐,又能于游戏中让女儿明白道理,增强她的理解力,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积极进行亲子阅读,让孩子广泛接触包括多媒体资料的各种有益的儿童读物,养成阅读习惯。
语感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人们的语言知识、生活经验和人们对各种语言实践方法技能、各种语言逻辑规律掌握运用的娴熟程度。而广泛的阅读、积极的思考能有效促进这方面的积累和提高。
《西游记》《哪吒传奇》培养了女儿的是非观,《蓝猫淘气三千问》激发了她爱学爱问爱动脑的兴趣,《名侦探柯南》锻炼了她的逻辑推理能力,《超级变变变》开拓了她的创新思维。在我的影响下,女儿从不接触《奥特曼》之类有暴力倾向的动漫。学了拼音后,女儿慢慢适应了独立阅读拼音书籍。
现在,一年级的女儿已能津津有味地阅读一些不带拼音的少儿读物了。
第五,听读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儿童所特有的潜质。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培养想象,激发想象,语感就会更强;语感越强,想象力越丰富。听和读是内部言语行为,经过听读,再创出形象,这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
我经常让女儿“听”电视,然后再描述节目内容,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予成立。女儿津津乐道,我也丰富了自己的想象,乐趣无穷!她的语文老师经常会布置一道读课文的作业,我和女儿总是不折不扣甚至超量完成。读累了就听朗读磁带,回顾课文内容。熟悉了,也就将整篇文章记住了,不经意间,就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资料。不知不觉。语感就提高了。
第六,交际锻炼说和写。
说和写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能说会写的人反应快,语感强。但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注意结合语境来说话,并尽量生动形象。
有一次,女儿将数学书上的一幅图编成应用题,说:“有七个同学跑上了山,还有四个同学在往山上跑,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我肯定了女儿的理解能力后,问:“这么高的山,小朋友们跑得上去吗?”女儿想了想,说:“他们会累得跑不动,最后肯定要爬上去。”我赞许地说:“对啊!那是用跑上山好,还是用爬上山好呢?”女儿肯定地说:“爬上山。”“还可以怎么说?”我边问边做出“登”的动作,女儿反应过来了,叫道:
“登!”
女儿喜欢讲故事,记不清楚她就临时编,有时干脆自编自演。家里来客人或出门在外,我们总乐意让她来上一段。我还专门把她的精彩句子收藏起来,如“妈妈像阳光”“风抢了我的伞”。她的兴趣越发浓厚了。
最后,培养语感还应不断积累,增加词汇量。
没有词句的积累,语感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除了熟悉课本文章中的语言,家长还应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找语感。如在商家招牌上学字,品味一些广告语的妙处,都可以作为向生活要词汇的途径。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孩子语感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和谐的亲子氛围中,孩子语感强了,学习又轻松有趣,家庭教育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呢?
学期终于结束了。
方老师静下心来写着学生学籍表上的学期评语。
羽露:你本性纯洁善良。尽管你曾经有过好奇的尝试,所幸你已经走出了迷失,而且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校运队形的设计、运动场上的拼搏、学习功课的专注就是最好的证明。
王鑫浩:你是一个热心仗义的男孩;你是一个腼腆谦虚的学生。那天,你竟修好了一条长凳,真能干!当老师表扬你课后的主动请教时,你却羞红了脸,真可爱!杨帆:一个充满激情、关心他人的阳光男孩。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
写到朱丽叶时,方老师真想如实评价。刚一提笔,又想到学籍表是要进学生档案的,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有影响,她又放下了。如此反复多次,方老师终于写下了中性评语:
追求个性意味着成长,老师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你尝试叛逆,违规做事之时,你快乐吗?
方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人性化评价,那么,学校又会怎样评价方老师呢?
开学前半个月,方老师受到了隋校长的召见。隋校长滔滔不绝地开始了指示:“小方,校长会对你下学期的工作安排有些调整。你不上初三了,下到初一再带一个平行班。”方老师没作声,她知道快到毕业班了,她又要下岗了。但方老师已不再是从前那个懦弱的方草馨了,她铁青着脸。可能隋校长还没有观察到方老师的变化,继续发表高论:“这样安排学校是有考虑的。学校新进了一个语文老师,什么名字我也不清楚,但听说她很有能力,所以她应该接一个班,而你班上有几个孩子很难管,正好让她来管教;另外,陆老师要教一个实验班,正好把你那个实验班接走。初一又缺班主任,所以你要考虑学校的难处。”方老师似笑非笑地反问:“我不让呢?”隋校长吃惊地说:“怎么会呢?你这又不是第一次!反正我也是传达学校的意见。”方老师冷笑道:“你的意思我明白,直说了吧,就是我不行,别人行,哪怕是一个道听途说的人都比我强。那我也做一回能人!”隋校长掩饰道:
“哪里会瞧不起你呢?拿你下来是教务上的意见。”“你刚才的意思不是很明显吗?这么多年,我支持了学校几次这样的工作,你是清楚的,支持来支持去,我倒把自己变成无用的人了?你们还知不知道尊重人?你这领导当得有水平!”方老师说完,甩门而出。
方老师敲开了教务校长的门,龙校长客气地说:“小方来了,请坐请坐!”方老师开门见山地问:龙校长,我犯错误了?
怎么又把我拿下来了?“龙校长瞪着眼,惊讶地问:隋校长说:是我把你拿下来的?是政教上要把你拿下来补初一班主任的。”方老师说:龙校长,你刚来几年,不了解我的情况。我这是第三次被他们拿下来了,如果是没有成绩,我认了。龙校长,你是知道我这两年的教学成绩的。前几年的你也可以去电脑里查。初三是摘果子的时候,为什么我辛辛苦苦种的果子总要被人家摘走?他们总是叫我支持学校的工作,可现在我发现自己上当了。这次拿我,我坚决不答应!“龙校长也挺同情:你找校长谈谈吧。”方老师说:谢谢你,龙校长!我会有自己的行动!
方老师没有去找校长。她想校长如果执意维护隋校长的意见,自己找校长也没用,到时候方老师就准备罢课反对;校长如果真正全面考虑,就会主动来找她。
果然,第二天,校长把方老师请到了办公室。方老师也豁出去了,心平气和地说:“校长,你刚来几年,不了解我,偏信一些人的意见,我不怪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有些错误的看法也会三人成虎。如果你换成是我,积极上进,与人为善,只求一个正常的工作空间,却连遭几次被无端拿下的遭遇,你会怎么想?”方老师又拿出学生写自己的片段作文,递给校长:“这是平时的小练笔,我没有指定学生写我,但他们这样写了,你看几篇。”
来N中报到的第二天,我刚和同桌混熟,正在热火朝天地谈着世态炎凉,聊着家长里短时,任教我们班的语文老师走了进来。她是个个儿不高但很有气质的老师,从金丝眼镜中折射出来的光,加上紧锁的眉头,并不很高的鼻梁下,一张“深沉”的嘴,让人不寒而栗。当她走上讲台,放下一个穿了毛线衣的保温杯,开始说话时,我又“栗”了一次,她那高频率高分贝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着,“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姓方……”颇有几分说唱版“青藏高原”的味道。
过了半个月,我在班上也混得小有名气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方老师原来并非那么“深沉”,她的课总是妙趣横生:抑扬顿挫的声调,幽默的词句,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不断给大家带来笑声。[未完待续(若想听下回分解,请在三十年之后《×××文选》中翻到二百二十六页见题:《我的恩师》)
教过我的老师很多,但众多老师中,我最怕方老师。
方老师并不是表情严肃,相反,她很和蔼。我最怕的,是她那多变的表情和讽刺的语言。
上课时,她那似笑非笑的表情让人不禁寒战,丰富的表情使人捉摸不透。她的笑也使人觉得不太对劲。
在讲课时,她也会用上讽刺的语言。再在这时配上她独有的神情,简直叫人无法抵挡。如果有哪位懂事的好同学犯了一个错误,下场是十分惨重的。本人也经历过,那感觉就是冬天被泼冷水,比任何一科老师批评都难受。在这可以给大家举例,例如,别的老师批评只会说:“某某同学批评一下。”而方老师说:“给某某同学来一下。”尽管如此,她对我们这样也是为了教育我们,她是一位十分认真负责的老师,我忘不了她。
方老师又拿出电话本,请校长随意拨打,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校长说:“方老师,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你的教学,说实话,我觉得你可以去高中发展。但是,你那个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方老师反问:“我真不明白,哪个班不存在问题?就算实验班又怎么样?为什么我班上的问题就是问题?”校长说:“你去高中怎么样?”方老师动情地说:“两年了,我们师生之间真的产生了感情。中途离开他们,是要割我的肉啊!你不知道,我已经无端忍受了两次割肉之痛,你们竟然还要再割一刀!”方老师很坚决,“我要把这两个班教完。”校长终于让步:“那我再考虑一下你的意见吧。”
方老师胜利了!
路还得走下去,而且要很好地走下去,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难,她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附:朱丽叶、李君还是去了中专就读,她们不再叛逆,而且积极上进,学有所成,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好成绩。毕业合影时,朱丽叶来了,李君来了,于芸芸来了,鲍强也来了。只是张怡已去外地,赶不回来,但她还是要了一张全家福留作纪念:七班,阳光、永远的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