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韵
今年是莫扎特二百五十周年冥诞,他的故里——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吸引了无数游客,他的头像几乎被印在所有的旅游纪念品上;菲利普唱片公司亦趁此良机推出了180张CD的莫扎特作品全集;世界各国出版界也没闲着,许多有关莫扎特的书籍纷纷问世。
Faber&Faber出版社出版了《费珀莫扎特袖珍指南》,说是袖珍指南,其实全书有将近四百页,作者尼古拉·肯杨既是记者又是学者,他的文风平实生动,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既集中了大量史实,又汇集了近年来关于莫扎特研究的最新成果,很适合普通的读者备在案头。
剑桥大学出版社更是大手笔,抛出了一本六百三十八页的《剑桥莫扎特百科全书》,顾名思义,所有与莫扎特有关的内容都收录在其中了。该书所有的词条都由莫扎特权威撰写,检索方便快捷。但《留声机》杂志的撰稿人David Vickers指出:“在剑桥版中无法找到任何关于莫扎特的某部咏叹调或弥撒的记载,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弦乐小夜曲》也没有单独词条,仅有一条注释参照,指向一篇莫扎特小夜曲泛泛而论的文章。”对于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至于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当以女指挥Jane Glover的《莫扎特的女人们:他的家庭、朋友和音乐》一书为代表,研究了莫扎特生命中的女人们,包括母亲、姐妹、妻子和朋友。韦伯家的四姐妹占据了很大篇幅,因为她们中的大姐曾令莫扎特心碎,三妹嫁作他妇,他为歌喉优美的二姐创作了《魔笛》中的“夜后”角色,最后死在四妹的手臂中。当然,该书最有意义的部分在于她详细分析了莫扎特歌剧中的女性角色,以及为他的音乐带来灵感的女人。
对于铺天盖地的莫扎特唱片全集和各类书籍,以英国人莱布雷希特为首的乐评人大呼“太多的莫扎特让人恶心”,并提醒读者们要擦亮眼睛,细心甄选自己真正想要的商品,不要被广告迷糊了心智。相比之下,中国乐迷简直像饥民,绝不会碰到这样物质泛滥的情形,因为中国的古典音乐出版还处于编译阶段,国外的书出来,起码得等个一年半载才会有中文译本,所以国内出版社是没有办法去赶莫扎特周年这趟快车了。
国内的读者如果要了解关于莫扎特年的最新动态,可以参考一些音乐杂志,比如《爱乐》、《音乐爱好者》、《留声机》等,《音乐爱好者》杂志就分期发表了关于莫扎特的旅行、他的死因以及逸闻趣事等文章。另外,音乐杂志还会配合各地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介绍曲目和参演的艺术家。
在旧有的译著中,较值得推荐的有花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的《BBC音乐导读系列》,其中的二十二至二十五四册分别解析了莫扎特的室内乐、小夜曲、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莫扎特的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系列”中的《莫扎特》亦不失为一部值得一读的莫扎特传记。
对喜欢阅读书信的读者来说,可以翻阅一下钱仁康选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莫扎特书信集》,书信是第一手材料,读者们可以通过书信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莫扎特的性格。另外,老乐迷辛丰年先生近来写了一本《莫扎特家书》,他从作曲家的家书中选译了一些最精彩的片断,并配上两百多篇“编译者言”,老先生的博识和风趣融进对莫扎特的解读中,实在是读者的一大福音。
除了书本之外,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了解莫扎特。彼得·沙弗编剧、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电影《阿玛迪乌斯》(一译《莫扎特传》)于一九八四年发行,并赢得了第五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部电影讲述了莫扎特的一生,突出了他的天才、任性、混乱的生活,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一位妒嫉者萨列里的形象。由于该片掺入了不少虚构的因素,引起了许多学院派的不满。但如果想在两个小时里快速了解莫扎特,则非此片莫属。 ■
海 外 书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