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怎样读《论语》

  ◎蒋 凡

  自从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以后,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及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我在我校大学生中略作了解,发现莘莘学子大多懒于阅读《论语》原著,而是乐于回味于丹《论语》心得。提倡学术的通俗化和生动化,“百家讲坛”之类的新闻大众传媒开一时风气,鼓动大众学点历史和哲学,提倡古人与今人的思想交流,应该说是有一定功劳的。但我同时又想到了孔夫子的教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于丹诸先生把艰深的学术这块肉骨头啃烂嚼碎,反哺大众,听者入口即化,省心省力又津津有味,诱发兴趣而乐于参与其中。但这只是文化学术下移的初级阶段。在目前经济大潮及拜金主义的冲击下,人们读书学习,容易产生浮躁心理,急于求成。这批热心听众中的某些人,浅尝辄止,误把于丹一家之言的心得,当成了《论语》本身,以为这就是历史上的孔子,就是学术。这是误解了于丹的本意。犹如精美菜肴,虽然营养丰富,但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才有味,才容易消化吸收。听了于丹的讲座,就该进一步去学习《论语》原著,并且思考于丹所讲,哪些讲得好有启发,哪此还有不够,还可进一步研究探索。这就是遵从孔夫子教导,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方才有自己的而不是于丹的心得。于丹的心得再好,无法代替自己的学习与思考。具体地说,听了于丹讲座之后,就该乘热打铁,进一步阅读《论语》本身,不仅要知道历史上的孔子及《论语》是怎么回事,还应该思考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背后的“为什么”,再深一层,要思考古人的至理名言是否有现实的借鉴价值。也就是说,读古代经典,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力求还原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知其然;然后思考隐藏在事实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知其所以然;最后,还必须具有现代反思视角,高瞻远瞩,会通今古,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力求明其所当然。我们重读经典,阅读《论语》,研究孔子,如能在《于丹〈论语〉心得》的基础上,贯彻上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其所当然的学术三原则,自能从学术的初级阶段,提高到中级阶段,甚至是升华到学术高境而受用无穷。以下具体谈谈学习《论语》、了解孔子的几个问题,以作入门之阶。

  一、为什么要读《论语》。一旦明白了“为什么”,启发了学习的自觉性,则阅读《论语》并非外加的任务,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介绍孔子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千。”虽然所说不无溢美之辞,但孔子之称“先圣”,并非偶然。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而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为中国人,不了解孔子,行吗?而要了解孔子,就必须读他的有关著作。据传孔子作《春秋》;写过《易传》(如《易·系辞》、《文言》等);《礼记》等儒经中记有孔子言行;诸子著作(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中记有孔子言行。但是,上述著作因存在可靠性问题,墨子、庄子、韩非等属儒家的反对派,会不会故意丑化孔子呢?而孟子、荀子属儒家学派,会不会故意抬高本学派的祖师爷呢?这都值得怀疑。因此,上述著作有关孔子的记载,只能作参考,而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但《论语》则性质不同,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很明显,“论语”之名早已有之,是孔子死后,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相与追述讨论先师言行思想而编篡的著作,其性质近于实录。其成书时间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其著作时间最近孔子,或是去圣未远,因而其所传闻,较为可靠,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原貌,是了解、研究孔子的最重要的第一手历史文献。因此,要知孔子,《论语》是必读之书,无法超越。

  二、《论语》版本问题。据《汉书·艺文志》,原有《齐论语》二十二篇,《鲁论语》二十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各本文字略有不同。在汉成帝时,帝师张禹把《鲁》、《齐》二《论语》融而为一,但篇目以《鲁》为准,号称《张侯论》。汉末大儒郑玄以《张侯论》为据,参照《齐》、《古》诸本而作《论语注》,在今残存的郑注本中,可以略窥鲁、齐、古三本《论语》之异同。今天所用《论语》,大致是郑玄整理的《张侯论》本子二十篇。古今《论语》专家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近真可靠的本子,一般读者可以省心阅读。

  三、该读哪些注本的问题。由于语言发展的历史变迁,古今语言有些隔阂,因此,借助前人注本来阅读和研究,是必须的。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古今《论语》注本多达三四千种之多,到底读哪种注本为好呢?我想有以下几个注本较为重要,可资参考。第一本是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疏的十三经注疏本。此本有几个好处:一是保存了许多已经散佚的汉儒旧注。何晏《集解·序》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所称诸家,包括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二是《集解》之注,合儒、道二家之说以行。作者之中郑冲等属儒家,何晏、曹羲等属玄学家,体现了某种学术自由讨论的风气。三是何晏以玄学家的新视角,调和儒、道思想,把旧注名物训诂,提高到义理阐释的新高度,体现了合《老子》、《周易》以重新解释《论语》的新倾向,成为后代注《论语》的义理之祖。第二本是宋代朱熹《论语集注》。朱熹于乾道八年(公元1172)集宋儒二程、强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诸家之说,取精用宏,成《论语精义》,并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改编为《论语集注》。该书参照各家学说,系统发挥了宋儒理学思想,他一方面简要疏通文字,一方面重在儒家伦理道德的义理发挥。后来,《论语集注》编入《四书集注》中,成了元明清时代科举的思想依据,影响深远。第三本是清刘宝楠、刘恭冕父子的《论语正义》。此书突破清代学术的汉、宋门户之见,折衷众说而自成一家之言,是清儒研究《论语》新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旁征博引,注释详尽而折衷得当。刘恭冕在《凡例》中说:“注用《集解》者,所以存魏晋人著录之旧。而郑君(按:郑玄)遗注,悉载《疏》内。至引申经文,实事求是,不专一家,故于注义之备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其有违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三,于义得合,悉为录之,以正向来注疏家墨守之失。”第四本是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伯峻学殖深厚,具有家学渊源。他的叔父杨树达是一代学术大师,著有《论语疏证》,把三国以前征引《论语》的有关资料加以疏列,时出己意加以按语。其学术成果,《译注》多有汲取。《译注·例言》说,本书目的是“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其“译文在尽可能不走失原意并保持原来风格下力求流畅明白”,有利于提高自学者阅读古书的能力。作者自述著述之甘苦说:“本书虽不纠缠于考证,但一切结论都是从细致深入的考证中提炼出来的。其中绝大多数为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也间有著者个人千虑之一得。结论固很简单,得来却不容易。”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译注》的灵魂。书后附有《论语词典》,便于读者检索,以便“弄清《论语》本文每字每词的涵义”,为读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大开方便之门。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孔子史称圣人,但“五四”运动却要打倒孔家店。这正反二极,各有其正确与谬误的两面性。孔圣人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有伟大之处,同时也说过不少昏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歧视妇女,很有偏见。“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乡觉》),一付巴结上司的可怜相。虽说事体不大,但却说明了圣人并非处处高明、句句真理。他是儒家的开山祖,积极入世,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但是,后世儒家发挥他的思想,大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高尚的道德,送到了功名利禄的路上,早把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的教导抛到爪哇国去了,显出了言不由衷的虚伪性。道德要求高,后儒做不到。这是谁的责任?如果追究始作俑者,祖师恐怕难辞其咎。传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读《论语》时,要善于反思,不否定一切,也不要随便附和叫好。要把孔子放到特定的历史中去作动态的考察,千秋功过,任人评说,而不能只说一面之辞。

  灯下漫笔,春寒料峭而身畏瑟,文章不成片断,就此打住。祈谅。■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