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玉明
一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闲话西游》。为什么是闲话西游呢?因为《西游记》是一部好玩的书,不太合适一本正经地讲。《西游记》在有些人看来有很深奥的道理,或者暗藏着高深的思想,其实在我看来,是没有的。按照鲁迅的说法,它就是一部游戏性的小说,它的特点呢,就是好玩。我们读《西游记》,读着读着就会笑起来了。一本正经的关于《西游记》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以前有人说《西游记》反映的是农民起义,孙猴子是造反派的形象,但没有坚持到底,跟唐僧取经去了,投降了;现在又有研究者说《西游记》是反贪官、反腐败的小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能够从里面找到很大的道理来,而且跟时代,跟社会,跟当下的问题结合的那么紧密。但是这一类说法大多枯燥无味。凡是把《西游记》说得一本正经的人啊,那个人肯定不好玩,恐怕也是很枯燥的。不是说《西游记》没有思想,就像你不能说一个好玩的人就没有思想。不是的,那种人往往看问题比一本正经的人还要明白些,透彻些。只不过《西游记》并不以宣扬某种思想主张为自己的目的,更不是用谜语的方式把思想藏在人物和故事里面;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是机智和灵活的,他很聪明,没有那种很固执的很偏狭的思想主张,他描写人物,常常是又可笑又可爱。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面主人公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去印度(古书里称作“天竺”)取经是历史上真实的事情。唐僧取经经历了很多艰苦,后来他把这个经历跟他的学生口述过,他的学生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一部关于他西游经历的书,名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另外他还口述了旅途中所见的地理环境等很多东西,也是由他的弟子帮他整理成一部书,名叫《大唐西域记》。这本书里描述了现在阿富汗境内的巴米扬大佛,可惜前些年被塔利班炸掉了。这些主要是关于历史事实方面的记载,但里面也有一些比较神奇的内容。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对遥远的世界很好奇,常常会对它产生许多奇奇怪怪的猜想。唐僧取经呢,本身是带有传奇味道的,他说的那些异域的风光啊,神奇的传闻啊,也很容易刺激人们的想象。于是唐僧取经这个历史事件,渐渐变化,最后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史实,向神奇的好玩的方向发展,变成了纯粹的文学故事。
关于《西游记》成型的过程,我只是简单地讲一下。大概地说,至迟从宋代开始,就有了唐僧取经这种文学性的故事,有了作品。现在传下来有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元朝刻的本子,但作品产生于宋代。到了元朝,我们知道那个时代通俗文学很兴旺,戏曲啊,说书啊,为市民提供的娱乐活动很活跃。于是西游记的故事更加流行了。元代杂剧里有一种就叫《西游记》,作者名叫杨景贤。元代还有一种小说,也是叫《西游记》,书没有传下来,但有些零散的片断保存在其他书里。这就是现在流传的《西游记》小说的母本。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游记》,差不多是明中期形成的。但是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很清楚。现在印出来的书上写了作者的名字,就是吴承恩,中学生考试可能也会考这个题目,写不出“吴承恩”就算错了,要扣分的。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靠不住的。目前在专门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专业人员中,相信《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大概不占多数。这里面的问题比较学术化,最简单地说,古人所刻的《西游记》小说,历来的版本要么是没有作者名字的,要么错刻成不相干的“长春真人”什么的,从来没有一个版本署名是吴承恩的。之所以认为是吴承恩写的,是因为在清代的时候,有人从《淮安府志》里面发现,吴承恩的著作有一种叫《西游记》,因为吴承恩是淮安人嘛。但他作的《西游记》是不是小说《西游记》呢?这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这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后来因为胡适和鲁迅研究小说史的时候,都采纳了这个说法,认为吴承恩作的《西游记》,就是一百回的小说《西游记》,相信的人就多起来了,但是没有别的旁证,其实疑问没有真正解决。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就是有一本很有名的书目,叫《千顷堂书目》,主要是记载明代的著作,是研究明代问题最常用的工具书,它记录吴承恩作的《西游记》,是放在地理一类里面的。这表明,《千顷堂书目》的作者黄虞稷并不认为吴承恩作的《西游记》是小说。这个问题我们复旦中文系的章培恒教授专门写过一篇论文,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下。
那么《西游记》是一部怎么样的小说呢?在我看来,它有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奇特的非常美妙的效果:一个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充满了奇思异想;第二个呢,就是富有世俗趣味,世俗的精神。中国古代的小说,一般说来想象力是不大充分的,中国人老实,讲究实际,不爱胡思乱想。但在《西游记》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神奇的、完全脱离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光怪陆离的世界。神啊魔啊,各种动物,什么老鼠、蜘蛛、大象、老虎,还有花花草草化成的精怪,天上地下海里,到处是稀奇古怪的热闹事儿。读这种故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思飞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总是很局促的,柴米油盐,上班下班,老婆孩子,这么一天又一天,有时候真是有点烦闷。夫妻吵架为什么?日子过久了,味道寡淡了,加点料在里面,不能加糖,就加点盐加点辣椒。所以神奇的故事会令人兴奋。而另一个方面,《西游记》在描写神的世界、魔的世界,描写取经的过程与风波时,却又充满了世俗的趣味。就是说,故事的情节非常奇特,但细节,人物的神情态度啦,种种念头啦,又是日常化的,跟普通人凡俗的生活完全相通,好像就在我们身边都会见到,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会发生。比如说,如来佛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吧,是《西游记》里面最神通广大的。但是,如来佛一巴掌把孙悟空压到五行山下以后,玉皇大帝请他吃饭,吃完以后回到灵山他自己的领地,他对手下人、他的徒子徒孙说些什么呢?如来佛很得意地告诉大伙:“今天玉皇大帝请我吃饭,请我坐了头席。”感觉很体面的样子。我读到这里就笑了,原来如来佛也是那么一个俗人,坐了头席很得意。神奇的想象和世俗的趣味,一般人容易把它们理解为完全不同、不能并存的东西,不是吗,我们给一位先进劳模写总结,也要突出他的不平凡之处呢,“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呵!而《西游记》却把神魔写得很俗。当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读者会感到又离奇又亲切,这个就是《西游记》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西游记》特别好玩的原因。
二
下面我就按照《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来讲。先说唐僧。唐僧是孙悟空他们的师父,这个人没有一点本事,不会打妖怪,也不会化缘,一遇到难处,动不动就掉眼泪,而且废话很多。他在徒弟面前架子蛮大的,有一次半夜里,唐僧叫醒猪八戒,八戒睡得好好的,被弄醒了很生气,发牢骚说:“我哪是跟你取经的,倒是来给你做奴仆的。给你倒尿壶,晚上还要给你捂脚。”这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读到,原来唐僧晚上睡觉的时候,要猪八戒来给他捂脚,很会享乐。孙悟空本事大,脾气又毛躁,估计唐僧小地方不能支使他,可是他会念咒啊,一念咒猴子也只好服了。
唐僧的前身是如来的二弟子,取经的事情,如来说起来是要救治南赡部洲(依佛经的说法,中国在此洲内)这一片地方的人性情贪痴的毛病,可是从故事情节来看,其实不过要让唐僧立个功,好回到佛国去。你看现在的人不是仍然性情贪痴吗?就连大多数和尚也是这样,油油滑滑的,可见那经取来了也没什么名堂,就是取经的人得了好处。
除了身份高贵外,唐僧还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呢?唯一可取的是取经的意志非常坚定,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退缩。哭归哭,哭完了继续往前走,这个我们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另外,跟这个连在一起的重要的优点,是在女妖精面前以及其他女性的诱惑面前能经受住考验。在取经路上,唐僧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有无数女妖精来纠缠他,还有女儿国国王也想要嫁给他。在她们面前唐僧虽然也很艰难,但他还是能让自己不犯错误,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面有一种看法,认为女人是一种危险的存在,她们使男人忘记了自己伟大的事业,丧失了他们一切的成功,堕落,迷茫,失败。现在大家不是看到吗,很多贪官为什么变坏的呢?是因为有情人了。如果没有情人,本来可以继续为革命做很大的贡献。那么唐僧能够抵挡住这么多女妖精,应该说是了不起的。
唐僧和女妖精的故事是一种什么样的故事呢?这要把它放到历史背景里面去看。
《西游记》是产生在明中期的,那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明代中后期所形成的社会思潮里,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思想倾向,就是“好货好色”,把贪财贪色认为是人的一种合理的天性。这种思想明确提出来是晚明的李卓吾,不过明中期已经露苗头了,我们看唐寅唐伯虎的作品里就有这种味道。“好货好色”这种东西,你要完全从正面去肯定它吧,确实是一个麻烦。因为钱,因为异性,人的思想会产生迷惑,意志会产生动摇,他会做出很多糊里糊涂的事情。但另一面呢,它也确实是人的一个基本天性,是人所向往的东西。如果一个社会采取禁欲的态度,对人的自然天性加以过度的抑制以至扼杀,人就会变得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傻傻乎乎,要么装腔作势,虚伪而不可信。正确的态度恐怕应该是既承认它的存在是自然合理的,又要肯定在这方面有所节制是必要的。总之,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是令人觉得麻烦的事情。
在明代这种“好货好色”的思潮下,出现了对禁欲主义的反对和厌恶,并且常常用讽刺的语调,在各种各样的文学故事里面表现出来。大家如果看《十日谈》的话,就会发现这部小说里面对僧侣禁欲的虚伪有很多揭露和讥讽的,在明代故事里面也经常会出现对和尚的嘲讽,因为和尚是崇尚禁欲主义的。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后来徐渭把它写成了剧本的,名字是《玉禅师翠乡一梦》。故事里说有个高僧苦苦修行了一辈子,也不能得道。后来因为他得罪了一位柳知府,知府就找了个漂亮的妓女到他庙里去,想办法破他的道行。结果如何呢?高僧一辈子的修行被这个妓女轻而易举地破坏了。这位高僧非常怨恨,来世就投身到陷害他的柳知府家里,长大后做了一个妓女,意思是弄坏这家人家的名誉。而做了妓女以后,他原来的一个师弟来点化他,他突然醒悟了,于是就顿悟成佛了。这个故事包含着一种很深刻的思考。就是说:如果成佛象征着道德完善的话,那么在禁欲的状况下,要达到这一目标是完全不可能的;反而,一个人从人欲当中走过来以后,对人生才有彻底的醒悟,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能够让大家来理解《西游记》是怎样写唐僧的。在《西游记》里面作者对唐僧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一方面,描写了他对女色一种坚强的抵抗。他不是抵抗了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是整整十辈子啊!“十世元阳未泄”,就是说在十辈子的修行中,从来没有跟女人在一起过,没有娶老婆,没有包二奶,没有找情人。这是人做的吗?唐僧肉之所以那么稀罕,吃一片就长生不老,各路妖精都来抢,就是因为这一点珍贵之处。对这种超常的能力,作者给予了非常充分的肯定,包括孙悟空、猪八戒,都对此表示衷心佩服。猪八戒非常感动地夸师父:“真是个好和尚。”因为八戒深深知道抵抗女色是不容易的,他求之不得呢!
但《西游记》并不只是单纯地用一种态度来描写唐僧和女妖精的故事,作者也描写唐僧在抵抗女色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描写他在女色面前的尴尬、愚蠢、动摇,不知所措。这让读者得到一种快乐,一种带有讥讽意味的、带点儿幸灾乐祸的快乐。因为在多数人的感觉中,禁欲说到底是可笑的。采取两种态度来描写,这正是体现出《西游记》的好玩。
唐僧第一次被诱惑是在第二十三回,那是菩萨设下的骗局,目的是为了考验唐僧等人的意志。当菩萨化成妇人,要把唐僧师徒三人都招为女婿的时候,唐僧的反应非常奇特。一听说要招为女婿,他就像雷惊的孩子,傻得翻白眼,什么都不会动了。这对唐僧来说,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几乎就吓死过去了。那么这个恐怖到底是来自外界的,还是内心的恐怖呢?我们就不大知道了。而在有些情节里,我们能够看得出来,要说唐僧对女孩子一点怜香惜玉之心都没有,那也不是的。唐僧跟孙悟空发生的最严厉的一次冲突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一场,唐僧甚至立下文书把孙悟空撵回了花果山。仔细读这一回你会发现,第一次白骨精化身为送饭的少妇,很漂亮的一个女人,唐僧跟她说了无穷的废话,很有耐心地教她怎样做个好妇人。说这些废话的时候,唐僧的心显得很温柔啊。所以,这个少妇被孙悟空打死以后,唐僧就特别地生气。要说唐僧对美女没有一点的心动,恐怕也不是事实吧,因为心动,才感觉到愤怒。
在唐僧和女性的故事里面,女儿国那一段是最有风情的。女王也不是什么妖精,她是很真心地爱慕唐僧,没有打算把他煮来吃什么的。在这一过程里,猪八戒觉得特别好,特别赞成。猪八戒对取经是特别地讨厌,出点事他最高兴,就可以散伙了。那么唐僧呢,他其实也是有点暧昧,有点犹豫的样子。从提婚开始,先是“三藏闻言,低头不语”,接着又请悟空帮着他拿主意:“凭你怎么说好?”后来用悟空的办法,假意答应成婚,女王风情十足地勾引他,把他弄得“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实在唐僧已经相当危险了。能够在这种氛围中把握自己,坚持以取经大业为重,实在了不起。所以我们和猪八戒一样,对这个傻瓜很佩服。
总之,唐僧跟女性的关系,既是一种经历考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出尽洋相的过程。这让读者感到一种怎么样的满足呢?就是那些大和尚出点洋相,倒点霉,大家就会觉得很开心。而用两种不同的态度来写这类故事,既赞赏又讽刺,是《西游记》特点的表现。
唐僧的故事好玩的地方不太多,让我们来说好玩的猪八戒。
在取经队伍内部,猪八戒和唐僧的冲突是最深刻的。我们如果给这四个人每人带一顶帽子的话,带什么帽子呢?唐僧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精神至上的人,是一个把取经事业看得非常崇高的人。那孙悟空呢?是个游戏主义者,他把《西游记》的游戏精神反映得特别充分。在整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唐僧也有冲突,但没有那么严重。而猪八戒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享乐主义者,他和唐僧的冲突,是一种“主义”层次上的冲突,所以才真正是深刻的冲突。至于沙和尚,就是“无主义”主义,那也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主义。
我们先来看看《西游记》里面为什么会出现一头猪?《西游记》最早的故事里,取经的人只有唐僧和一位猴行者,就是后来的孙悟空。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故事演变了,情节发展了,要添加人物进去,添加什么角色最好呢?已经有了一个猴子,那么新添的人物应该也是具有动物性的特征,配合起来比较合适。为什么要添个猪呢?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习俗里面,猪是生活色彩特别浓厚的一种动物,猪跟人的关系特别亲切。汉字的“家”字,就是在表示房屋的“宝盖头”下面有一头猪,有猪才算是个家。所以在《西游记》里面,取经团添加了一个猪八戒,可以增加小说的世俗化的气氛。
在中国志怪小说的传统里,猴子是重要的角色,我们下面还会说到,而猪却不是的,以猪为主角的故事很少,仅有的一些也不大有名。所以猪八戒的出现,是个新鲜事儿。而老猪一旦出场,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来说,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作一点分析。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小说有一种传统,是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所谓好人和坏人分得非常清楚。而一般情况下,各种人性的弱点都是放在坏人身上去写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些人性的弱点是不应该有的,或者是不允许有的。但是猪八戒,我们知道他是属于好人队伍的,他是唐僧的徒弟,取经团的重要成员,当然是好人。但是猪八戒身上的缺点特别多:懒惰、说谎、好色、小心眼、革命意志特别不坚定。当这样一个有很多很多缺点的家伙,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形象,谈不上英雄,但也是英雄队伍里的一员吧,出现在中国的文学世界里面,这表明中国小说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里面有一种对人性的宽容的态度,就是承认人可以有缺点,并且即使有很多缺点,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人,成为英雄团体的一员。猪八戒拿着钉耙,往中国文学舞台上这么一站,中国文学就立刻发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色彩。老猪是个“夯货”,可是它那么可爱,那么的生气勃勃。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事件。你想,猪八戒后面跟着谁呢?随后出来了西门庆、贾宝玉,这其实是一连串的。所以我说猪八戒在《西游记》中出现很重要,他是反映中国文学变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关于猪八戒,有一件事情可能是读《西游记》的人不怎么注意的,就是他在取经的途中动不动就发出一个声音:“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口棺木。”这句话出现了好多次,他反复表示要把师傅装到棺材里面。猪八戒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念头呢?
最初猪八戒答应观音菩萨参加取经队伍,当然是为了摆脱做妖怪的处境,改走正道,但这也和他当时的生活状况有关:他本来的老婆,一个叫“卵二姐”的女妖怪死了,他是孤身一人,日子无滋无味。后来他去高老庄做了招女婿,走上了劳动致富奔小康的生活道路,跟以前大不相同了。虽然夫妻关系也不是很和谐,可是在老猪看来,夫妻做久了,难道不会好起来吗?就在这种情况下,唐僧带着个孙猴子来了,他没办法只好跟着走。可是取经的道路那么漫长,日子又艰辛,又有很多危险,很快就让老猪厌烦了。一路上他老想着散伙,他就觉得这个取经啊,是一桩滑稽、荒唐的事情,他不能够理解取经终究能带来什么了不起的成果。八戒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的人生观用一种哲学语言来表达,就是“生活就在当下”。生活不是在遥远的地方,幸福也不是靠一场伟大的革命,一次伟大的行动来达到的。好好地种地,好好地收庄稼,幸福就是这样一步步获得的。这是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老是想着高老庄那个家,想念他的老婆。虽然老猪在取经的路上常常跟女妖精勾勾搭搭,犯下了生活错误,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老婆忠诚,就像我们现在戏说的“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所以在取经路上一旦遇到什么麻烦,猪八戒立刻想到散伙回家。给师父买口棺材,那是表明这个取经小团体彻底解散了。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肯定猪八戒的好处。他也是个有头脑的人,虽然头脑不是很灵光。因为对散伙这事,他也是有计划有安排的,有个好的收场,不是拍拍P股说散就散。而且给师父买口棺材,这也表明他是有孝心的,不是那种没有良心的猪。那么,为什么要把白马卖了呢?因为白马不是他自己的马,是公产,卖了他也不损失。
再仔细看看猪八戒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到给师父买棺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这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他认为师父已经死了,比如第五十七回唐僧被六耳猕猴打了一棒,昏过去了,八戒就以为他没命了,于是赶紧张罗棺材。这虽然有点性急,总还算顺理成章吧。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师兄孙悟空出了问题。比如第三十二回过平顶山,八戒见孙悟空流眼泪了,认为妖怪太厉害,连大师兄都害怕了,还有第七十五回孙悟空被狮陀山的老魔一口吞进肚去了,八戒认为他已经完蛋了,他都是赶紧同沙僧商量,要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口棺材,然后让沙僧还是回到流沙河做妖怪,自己回高老庄跟老婆团圆。这里面有个问题:当时师父还好好的,为什么不说“师父仍旧回长安做和尚”而急忙要给他买棺材?可见在八戒心里,师父到什么地方去最合适呢?到棺材里去是最合适的,呵呵!我们想想我们生活当中,有个人,实在是很麻烦,你非常尊敬他,又非常讨厌他,有他在,你就不能按照你的心愿来生活,没他在,你就能自由自在。你想,这种人放到哪里去最好呢?放到棺材里去吧。不过我们就是这么想也不肯说,猪是很直率、很坦诚的,猪会把内心深处的念头流露出来,猪比我们老实。
下面我们来看看孙悟空这个猴子。猴子是唐僧取经那件事情从历史转化为小说以后出现的第一个人物。猴子的文学形象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一直有争论。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印度神话,印度神话传说《罗摩衍那》中写到一位神猴大将名叫哈奴曼,是风神的儿子,神通广大,能在空中飞行,能一步跳过大海。不久前北京首都博物馆办了一个古代印度的文物展览,其中有一件文物就是神猴哈奴曼胸像。持这种看法的主要有胡适。但鲁迅不赞成胡适的意见,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传统小说里面,猿猴是一种重要的妖魔类型,它的历史非常古老。《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和以前的妖猴很明显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最早出现猴子的,是东汉时候赵晔写的《吴越春秋》,里面写到一个白猿,化成一个老翁,在竹林里面跟一位女侠比剑。大家如果看过《卧虎藏龙》,周润发跟章子怡在竹林里比剑的场景,那就是从《吴越春秋》里面变化出来的。第二个比较有名的故事,是唐代的一篇小说,叫《补江总白猿传》,里面的白猿是个非常神通广大的妖精。白猿的出现非常壮观。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他从高山上“刷”地一下飞下来,犹如一匹白练。然后化身成一个白衣美男子,非常漂亮。《西游记》故事里面的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就是穿白衣服的,是个白衣秀士,这个白衣服的神猴,肯定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白猿有非常深刻的关系。再有一种调和的意见,是北大教授季羡林说的,他认为孙悟空是上面所说的两来源混合的结果,这也有可能吧,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着,让专家们继续研究,他们反正也没有多少事情可干。
跟中国原来的神猴或者说妖猴相比,孙悟空的形象当然有许多变化。在以前的故事里面,白猿妖精的最大特点是好色,喜欢掳掠妇女。而且,所有有关猴类的故事,几乎一大半是好色的。但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是一点都不好色的,他比唐僧还要纯洁。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但这个变化也不是一次形成的。在元代杨景贤作的《西游记》杂剧里面,孙悟空还是满脸的流氓气。里面有一段孙悟空跟牛魔王的老婆铁扇公主的对话,那个对话是很下流的,说是“你出一个宝贝,我出一个宝贝,我们就合成一个妖精。”这其实是很下流的话。
那为什么到《西游记》里面,孙悟空被洗刷得非常干净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道理吧。一个是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成了一个重要的正面英雄。而中国古代小说里正面的英雄有个一致的特点,就是英雄不好色。不像现在的电影啊,好莱坞的电影是英雄旁边必定有一个美女的。在中国古代小说里面,英雄不但不好色,还非常讨厌坏女人,所谓“淫妇”。所以杀戮淫妇,就变成英雄的一桩了不起的事业,这个我们读《水浒传》里面武松、杨雄他们的故事,就很清楚。所以要把孙悟空那种从历史上妖猴那里继承下来的好色的特征和性格给抹掉,与当时人们认为的英雄气质相一致。
另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在孙悟空身上表现出来的游戏精神。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要把孙悟空的好色性格保留下来的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比较邪恶的好色,这样的话,孙悟空的形象就不是现在的形象了,妖气太重,不可爱当然也就不好玩。那么能不能把孙悟空写成爱情故事里的人物呢?电影《大话西游》里面,孙悟空不就是谈恋爱了吗?其实也不行,爱情是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和游戏精神是不能配合的。在正经的爱情里面,凡是坠入爱河的,都会成为落汤鸡,凡是陷入情网的,最后都是手足痉挛,走也走不动了,没有一个例外。在中国的小说里面,在两性关系中你要洒脱,就难免有一种邪恶的气息,你要正经,那就是落汤鸡的例子。把孙悟空写成落汤鸡的话,恐怕也不好玩。所以,为了保持孙悟空正面的形象,又具有充分的游戏精神,我想,跟异性彻底脱离关系,还是有必要的。
不过,孙悟空原来具有的好色的性格,在《西游记》里面还是留下了一点点的痕迹。第四十二回中写孙悟空去求观音菩萨收服红孩儿,观音菩萨对悟空表示不放心:“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哪有工夫又来寻你?”整个《西游记》里面,都没有说到孙悟空会拐骗妇女的,观世音说的这句话有点奇怪。这个痕迹大概是从过去的《西游记》杂剧里面保存下来的一点点东西。之后观音同悟空一同出发,观音让悟空先走,悟空让观世音先走,说:“我怕在菩萨面前翻跟头,露出身体来,实在是不雅观。”这其实是一句下流话,也是孙悟空历史上流氓气的一点点保留。
但总的来说,这个猴子已经改变了。而这个猴子改变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体现出一种活泼的,无法无天的,好玩的,充满游戏精神的性格特征。对于孙悟空来说,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好玩。你看孙悟空到天庭去做弼马瘟,他把马养的很精神,很肥,因为他觉得养马也蛮好玩的。但后来为什么不干了呢?因为人家告诉他,弼马瘟是天庭里最小最小的官,孙悟空就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所以不干了。他是一个贪玩的猴子,也是一个非常骄傲的猴子,他的自尊心要得到满足。自尊心,或者说骄傲的人生态度,跟游戏精神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道理很简单的。人在被别人支配的时候,要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做事,想办法拍别人的马屁,那是不可能玩得开心的。自古以来,拍马屁的文章一大堆,没有一篇是是好的,当时可能有用,可以换饭吃,过后就没用了,没有人爱读它,因为这不符合人的本性。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人的本质是自由。
我在想,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个无忧无虑的猴子,他为什么要召集一大帮猴子,做猴王呢?这也是因为好玩嘛!占山为王,一大帮猴子猴孙前呼后拥的,整天喊着大王万岁,这种快乐是没得比的。就像世界上有些很小的国家,论土地论人口不到我们一个县那么大,可是做个国王、总统什么的,跑出来进行国事访问,照样红地毯,仪仗队,二十一响礼炮,很开心的,当个县长就差远了。其实花果山的小猴子对孙悟空来说,没有什么用的,他打仗从来不用这些小猴子的。那孙悟空打仗真要一点帮手的时候怎么办?他就拔一撮毛,“呼”一吹就出来很多小猴子,那些猴子是有用的,是刀枪不入,会蹦会跳的。我又想,孙悟空要做王,为什么不拔毛吹一下,变出许多小猴子呢?不也是可以做王吗?后来想明白了,道理还是有的。毛是自己身上的,用它来变成小猴子,喊万岁,等于自己吹捧自己,也就是关起门来说自己真好,真伟大,那没意思。一个人自吹自擂不好,不仅仅是修养上的问题,而且有好玩不好玩的问题。
然后我们来说说沙和尚吧。沙和尚是取经团里面说话最少的人。其实,他说的话并不是很少,只是他说过了些什么话,大家都不记得。一本《西游记》看完后,你盖上书,孙悟空说过些什么,你会记得很多,猪八戒也是这样,那沙和尚说过什么呢?忘了。但是,说过等于没说过,这也是个很高的境界,很高级的沉默。
沙和尚为什么是这么沉默的人呢?当然,这跟作者写小说的力量有关。要知道,要把一部小说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写成具有强烈的特征,个性突出,都在那里生机勃勃,需要作者有很大力量的。我们佩服《红楼梦》,就是它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有显著特征,任何一个丫鬟,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力量不是说人人都能够达到的,这是一点。第二点,如果没有力量写出四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那么孙悟空、唐僧、猪八戒都还是各有特色的,都形成很好的对照,再用一个色调淡一点的人来做陪衬,也是挺好的。就像画画一样,它的色彩不能太多。这也是个原因吧!
如果我们直接从小说里面来看,沙和尚作为一个文学世界中的人物,来看看他自身的理由,而不是作者的理由的话,那么能找出什么理由来呢?我想沙和尚也还是有他的道理的。沙和尚其实在取经之前是非常遭罪的。孙悟空也很遭罪的,大闹天宫,被压在山下,但这是一个慢性的过程;猪八戒就过得比较开心了,特别是混到了高老庄;而沙和尚的境遇是最惨的。三个人都在天上待过,都是犯错误受到处分。孙悟空做齐天大圣,造反闹天宫,猪八戒做天篷元帅,调戏嫦娥。那么沙僧呢?他是做卷帘大将的,他犯了什么错误?打破了一个玻璃盏。但受到的处分却特别凶狠,被玉帝贬下界来,每隔七天,天上就会有一把剑飞下来,穿过沙和尚的胸膛,穿一百多次,永远没有尽头,这真是太残酷了。我小时候就想不明白,为什么打破一个玻璃盏要遭这么大的罪呢?我自己洗碗也要打碎碗的,也这么处分还得了!后来就想清楚了,沙和尚在天庭做的是卷帘大将,就是站在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这种人物一般是什么样呢?都是长得很神气,很英武的,那是皇帝的脸面。而沙和尚打破玻璃盏,是在蟠桃会上。玉皇大帝是不是怕老婆呢?这个《西游记》里面没有说得很清楚,但他老婆还是很威风的,每年在蟠桃会上大会各路神仙,都是王母娘娘作主。在这个会上打破玻璃盏,就等于把玉皇大帝的脸给丢了,估量玉皇大帝怕回家被老婆臭骂一顿,就对沙和尚加重处罚。玉皇大帝多大的脸啊!丢得起吗?你可能要问我,这跟沙僧的沉默有什么关系?你想,一个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有的是可以提起的,有的是不可以提起的。孙悟空非常喜欢提起自己的往事,动不动就说:五百年前,我老孙大闹天宫的时候,如何如何。猪八戒的往事呢,是调戏嫦娥。这件事大庭广众之下不太好说,但私下三两个兄弟在一起瞎聊的时候,老猪说说“想当年,我跟嫦娥也有那么一回事啊”,还是蛮有脸的吧?那毕竟是嫦娥啊。那沙和尚说啥呢?说“想当初我打破了玻璃盏”吗?这话怎么都说不出口啊。所以,他的性格比较沉闷。
取经里面的四个人,除了唐僧以外,对取经决心最大的是沙和尚。猪八戒说散伙的时候,沙和尚也是最反对的。为什么呢?沙和尚在人间活得很不体面,很痛苦,所以一定要修炼成功。如果散伙了,按照猪八戒的想法,唐僧往棺材里一睡,孙悟空回花果山,他自己回高老庄做女婿,都各得其所,但沙和尚呢,没有一个可居之所,还要七天一次,给玉皇大帝的飞剑刺得血淋淋的,受不了啊。所以他下决心要把取经的事业完成了。最后他做了一个罗汉,品位虽然不是很高,在佛和菩萨的下面,但总算把体面给挣回来了。
三
《西游记》里面另外一块就是妖精了。我前面说过了,读《西游记》不能用很固执很死板的眼光去读,我们看妖精呢,也是这个道理。照有的人说起来,妖精就是坏蛋,是反动派、阶级敌人,妖精世界是凶恶丑陋的世界,其实不是那样的。孙悟空他们不是也做过妖精吗?很多妖精其实是蛮可爱的,他们也通人情。这又是《西游记》很有特点的地方,写妖精也写得好玩。
大概地说,《西游记》里面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神佛世界,那算是崇高、伟大的世界,一个是妖魔世界,算是前一个世界的反面。但两者又并不是完全对立、完全分开的。妖魔有两类,一类跟天上没有关系,另一类妖魔是天上下来的,本来是天上的神仙,或者是神佛世界里面首脑人物的随从,还有的是菩萨的坐骑什么的。前一类妖魔下场都不大好,通常是被打死了,后一类妖魔呢,最后收场都挺好的。常常是,孙悟空打得正厉害,一棒子要砸下去的时候,天上就有一个神仙下来:“悟空,不得伤他性命。”然后就把妖精带回去了,回去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处罚。所以说,这个神和魔的世界,是连通着的。
你把神佛的世界跟妖魔的世界相比,会发现神佛世界是很没劲的,规矩太多,一点不好玩。看上去威风凛凛,金光闪闪,到处是宝,遍地是鲜花,但就是没好玩的事,没意思。整个天上只有一件好玩的事,就是蟠桃会,有好吃好喝的。就这么一回,还要“演礼”,就是排练,还要“谢恩”,就是拍马屁,感谢王母娘娘给桃子吃,本来好吃的桃子也变得不好吃了。做妖精多好啊,弄一块地盘,占山为王,地盘有大有小,只要我说了算,老子就是天下第一了,自得其乐,想干嘛就干嘛。所以天上那些家伙要往下面跑,那等于是度假。而且天上的时间跟地上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西游记》的算法,是天上一天,地下一年。从天上逃出了四五天,下面就是三年五载,三年五载占山为王,那真是一次很好的度假生活。
天上的生活枯燥无聊,可以再用一个例子来说。第二十九回到三十二回写了一个妖怪叫黄袍怪,他本是二十八宿中的奎星,和披香殿的玉女相爱了,可是在天上没有办法。怎么办呢?玉女下到凡间,投胎成为宝象国的三公主,然后奎星逃出来做了妖怪,一阵风把三公主卷走,在洞府里做了十三年的夫妻,还生了两个儿子。在天上谈恋爱都谈不成的,还不如下来做妖怪,把这段冤孽的情感给了结了。
所以,《西游记》里的妖精并不都是非常丑陋的,非常可恨的,妖精很多是挺好玩的。比如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就很可爱。一听说要抓唐僧了,金角大王就说:“这个唐僧是个和尚,路上有那么多和尚,你怎么知道哪个是唐僧?抓错了人不好的。”你们看,妖精也是懂道理的,不是瞎乱来。那他们怎么办呢?金角大王以前看到过唐僧,还记得点模样,他就画了一张唐僧的画像,让银角大王带着这个画像,去路上找。大家知道,这是古代政府抓犯人用的方法。妖怪把自己当成政府来看待了,这也是蛮憨厚好玩的。有的妖精很守规矩,如第八十九回写一个黄狮精派了小妖去市上买东西,小妖(那个小妖其实是孙悟空假冒的)回来交账,说买了几口猪几口羊,一共该多少银子,原来领的银子不够,还欠五两,客人跟过来了。妖王听说,立即吩咐小的们:“取五两银子,打发他去。”做生意清清爽爽,一点便宜也不占,好像是学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知道买卖要公平。
说到小妖,《西游记》里面写了许多小妖,大多性情活泼。比如第二十八回一个小妖看到了唐僧,回来报告说:“嫩刮刮的一身肉,细娇娇的一张皮,且是个好和尚!” 这好像说的是一种很好吃的水果似的,很让人嘴谗的。这里需要说明:《西游记》里面说吃人这事吧,是虚写的,所以并不是很血腥,很残忍的。它本身是个幻想世界,就像游戏的虚幻世界,它并不给你造成真正的恐怖感。你不能把幻想的游戏小说和一种写实的、社会的小说,放在等同的位置上来看。再举一个小妖的例子,那是第八十六回,猪八戒打上门来,那小妖说:“大家莫怕,这是个猪八戒,没什么本事,不敢无理。他若无理,开门拿他进来,蒸熟了吃。”很神气的小妖怪。天上的神仙,无论大神仙小神仙,没有这么说话的。天上规矩多,打碎个玻璃盏就不得了,而妖魔的世界却是散漫自由,纪律不严,性情不怎么受约束,比较舒展。所以天上的那些家伙要下凡来做妖精,是有道理的。
在妖魔世界里面,写得最完整,人间气息最浓厚的,要数牛魔王一家。先说铁扇公主吧,在小说里面虽然描写得不是很详细,但是你可以看出来,她是个脾气很烈的女人(说明一下,铁扇公主是从罗刹女修炼出来的,佛经里面说过,罗刹女的特点就是美丽而凶暴)。这老牛跟铁扇公主,当初应该也是很恩爱的吧,也生了孩子,是个不错的家庭。但是太太的脾气特别暴烈,人到中年,难免要出事。那太太如果能用办法,把老牛笼络个三五年,他那劲就过了,也就老实了。而铁扇公主呢,就这方面的本领比较少。太太身体又不好,牛魔王却是身强力壮,所以眼睛就老往外面瞟啊瞟,看外面有啥风景。这时候就有人出来了,是个玉面小狐狸。这小狐狸的性格跟铁扇公主完全相反,她一点武功也没有,后来猪八戒一耙就把她弄死了。她的脾气是又嗲又娇又“作”。男人,尤其是英雄的男人,最喜欢那种娇娇的嗲嗲的女人。你看牛魔王在玉面狐狸面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说啥是啥。小狐狸一发脾气,老牛立刻低声下气赔不是。为什么呢?一方面,玉面小狐狸她没有武功,她的“作”,她的撒泼,绝不是暴力的,男人,尤其是英雄的男人,是不能忍受暴力威胁的,但在软暴力面前,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假如铁扇公主撒泼,老牛肯定不干。还有呢,这个玉面小狐狸很有钱,她父亲留下了百万家产。所以,牛魔王自从跟玉面小狐狸在一起后,日子就过得很体面。那牛魔王出来跟孙悟空见面,穿的都是一身的名牌啊,样子很阔气。不仅仅是这个,连铁扇公主的开销,也是玉面小狐狸解决的。所以玉面狐狸身为二太太,对大太太可以不尊重,觉得自己有充分权利,这说明有钱是重要的,没有钱,哪里敢说大话。而铁扇公主呢?遇到孙悟空假冒的牛魔王回来了,以为老公真的忽然心回意转,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那个温存多情啊,看着教人可怜。她总是有一种期待:男人是要出去“晃”的,找乐子,完了他们还会回来。这种故事,你是不是觉得特熟悉?
顺带说,我最近屡次在一些地方小报上看到一长排一长排这样的征婚广告,大意是说:某女,年轻漂亮,性格温柔,丈夫去世,留下巨额财产,如今孤身一人,需要一个可信的,有男子气的男人,共度一生。联系上了,条件合适的,先汇二三十万给你。男同胞不要以为自己是牛魔王,碰到了玉面小狐狸,这都是骗子。我说这些,也不完全是题外话,拿来跟牛魔王的故事比照,你会觉得怎么那么像呢?
好了,闲话西游就到这里。《西游记》的内容很丰富,不是一下子能说完的。我今天说的,主要是它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它的奇思异想与世俗趣味的结合。而这一点,我觉得做研究的人没有充分注意。说得不好,请原谅。 ■
(本文是作者在宁波“天一讲堂”所作的讲演,根据记录稿略有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