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东林
《一九四九年后的梁漱溟》(汪东林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一书,记录了梁漱溟在他生命最后四十年的经历。这位性格倔强,学识过人的思想家,虽历经坎坷,但仍活到了九十五岁,他是如何获得长寿的,此书作了介绍——
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在他心脏发生停跳现象,医生着手紧急抢救时,他仍然头脑清晰,十分清楚地说:“我需要安静,需要休息。”据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介绍,梁老在病重时,曾不止一次地对领导说过:“人寿有限,我已长寿,能活到今天很不错了。但自觉寿数亦到此为止,因此不要让国家花费太多的人力财力,勉强维持我的生命。”梁漱溟先生就是这样在安静的心境中走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安详地辞别人世间的。
梁漱溟先生以九十五岁高龄而终,而且一生道路坎坷,著作等身,尤其在九十岁以后,仍然能生活自理,天天锻炼,用脑不息,甚至重登讲坛,著述不辍。梁漱溟老人能这样健康长寿,是不是自幼就底子厚,身子骨很棒呢?回答是否定的。梁先生小时候身体虚弱,好静不好动,经常生病,智力也差,老一辈曾以为他会夭折。梁先生出示一张八十多年前的照片,风趣地说:“前排正中坐者是我,实际年龄至少十岁,看上去却只有六七岁的模样。”梁先生回忆说,那时他已在新式的学堂读小学,也有各种体育活动,但因为身体差,胆子小,绝少参加。同班同学打篮球,他站在一旁看,就是没有勇气进球场。等别人打完了,他才一个人进场子抱着球拍几下,同学们却在场外叫唤他的绰号:“小老头,当心球炸了!”
梁漱溟老人的身体,是在过了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从中年往后,越来越好的。
一九八六年,有关团体评选梁漱溟为健康老人。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标准是:生活上能自理,能单独行走;智能上阅读,能交谈。梁漱溟先生超过了标准。他能读,还能写;他交谈自如,还能登台讲课。这一年,他九十四岁。
谈到老年人的养生之道。我说:“梁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样健康的身体,不少人都打听您的养生之道,可否作一些简单介绍?”
“所言差矣!”梁漱溟先生接过我的话头说:“我如今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九十岁之前,我坚持打太极拳,经常偕友或单独去公园休息,现在则大半在室内活动,每外出须偕同儿孙辈,独自都不敢出门了。当然,要说养生,我的经验可总结为:在生活上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梁漱溟老人因崇佛学而素食,不沾烟、酒,自十九岁时始,至今已坚持近八十年;后来又因未曾真的出家,素食之外还加食牛奶、鸡蛋。但一切肉食荤腥仍一口不沾。再可口的饮食,也适可而止,吃七八成饱。多少年如一日这么做来,谈何容易!
说到多动,即身体锻炼,梁先生天天早睡早起,定时运动,并持之以恒。他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打拳和走路,每天早起和白天开会、写作、读书的间隙,都要运动多次。八十五岁以前,他经常出户锻炼,以后因年迈逐步减少出户运动。九十岁以后,则主要在室内活动了。如今,他每天清晨五点醒来,先在床上做操:伸腰、蹬腿、转动颈脖,然后吸气、呼气、屏气,五十分钟后下床活动,每天在读书、写作的间隙,依然在室内散散步或打打拳。
去公园休息是梁先生多年的喜好和习惯。他与北京各公园结缘已有七十年之久。解放后几十年,梁先生经常一个人去公园,或漫步,或打拳。若遇多年不见的挚友,也常结伴而游。只是进入望百高龄之后,力不从心,外出须有家人陪同,才不得不断了这一爱好。梁先生不无遗憾地说:“人总是要老的,志趣可以不变,但体现这种志趣的途径和方法,却不得不加以变更。”
至于人在精神上的“气贵平和”与“情贵淡泊”,意指遇事多思而有主见,受屈而不动气。这当然直接与多年修炼的品性、涵养相关,更非一天一日之功。梁漱溟老人从上世纪末进中西小学堂,开始明理世事,由自学而精通佛学、儒学,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种种磨炼。且不论其政治上的功过和事业的成败,单说他品格上的修身养性,却不能不为友人们称道。梁漱溟老人曾写过两句赠友和自箴的话:“无我为大,有本不穷。”同时还写了一幅座右铭,曰:“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梁先生说:“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肝火攻心;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气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健康,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锻炼的一项功夫。”
最后一条是作为脑力劳动者的他,越进入老年越要坚持多读、多想、多写的习惯。梁先生说:“活到老,学到老”,还应该加上“思考到老”。这话不仅对一个人思想上、事业上的前进十分重要,就是对保持身体健康,也很有意义。
熟知梁漱溟老人平时为人处世的人都知道,梁先生是言行一致地贯彻自己的主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