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年前,一颗子弹射向国家最要害的一座建筑——人民大会堂。而所射中的房间,正巧周恩来总理在里面宴请外宾……是破坏,是暗杀?一时使公安部门高度紧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技鉴案》一书,介绍了此事的经过,以及有关部门如何运用科技的力量来侦破这一案件的。现摘介如下——
枪弹痕迹鉴定常常可帮助警方早日拘捕凶手,减少人员伤亡,消除公众恐慌。
一九六六年二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招待外国元首,突然,二楼朝北的一扇窗玻璃发出轻微的破碎声。警卫人员寻声查看,发现在外面一层玻璃上有一个洞,里面的第二层玻璃破裂,在两层玻璃的夹层中有一枚小口径子弹弹头。在没有惊动周总理的情况下,“立刻查明”的指令火速传了下去。来自公安部的枪弹痕迹专家、部队保卫部门的专家、轻武器研究所的专家火速赶到现场,其中就包括北京市公安局的陈建华。
勘查现场、查勘弹头、破碎玻璃,检验枪弹痕迹……专家们按照当时苏联教科书的记载,两弹点之间画一条弧线,线的另一端便是射击点,很快划定枪击应来自长安街的快车道,应是有人在长安街快车道行驶的车内向宴会厅射击。在专家们取得一致意见时,年仅二十六岁、连列席案情分析会资格都没有的陈建华提出异议:勘验结果显示,玻璃破碎不均,弹道变形,可以肯定是远距离射击造成的。在击穿一块玻璃后,力量减弱的弹头会改变方向,不走直线;因此,可以判断子弹应来自北面更远处的居民区。
然而陈建华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重视,有关部门立即调动警力,按照专家的意见对当时经过长安街的一千余辆汽车进行调查。一辆车一辆车地查找后,一千多辆车全部被排除。此时,陈建华面对专家再次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为了验证推论,专家们被请到了西郊靶场,整整打碎了两卡车玻璃后,检验的结果完全再现了案发现场的情形。警方立即派人在居民区查找,很快就找到了打枪人。原来,那天这个学生正用枪打鸟,谁知,一粒子弹却飞向了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枪击案,刑警们在枪击现场按照科学的原理进行勘测,主要是收集一些枪弹的痕迹。正如我们找不到两个指纹或DNA特征完全相同的人一样,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支痕迹完全相同的枪。早在十六世纪,工程师们已经发现,在枪管中刻上螺旋形膛线使子弹旋转,子弹的发射就更稳定,飞行距离更远,对目标的杀伤力更大。由于制造、使用、保管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有两支膛线完全相同的枪。从不同枪支中发射子弹总会留下不同的枪弹痕迹。
我们都知道,枪支利用火药燃烧后气体的压力发射弹头或弹丸,子弹从枪膛中射出,弹壳或留在转轮内,或按一定轨迹飞出枪外,弹头则射向射击目标。枪弹痕迹学,又称验枪学、司法弹道学,就是运用痕迹检验的一般原理、技术方法以及枪支、枪弹、内外弹道等科学知识,对枪支发射后留在弹头、弹壳和目标物上的痕迹、射击残留物进行分析鉴定,一方面可以判断发射枪种、枪支,从而去寻找持枪人;另一方面可以确定射击距离,判明案件性质,从而达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目的。枪弹痕迹检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枪支枪弹、枪弹痕迹、弹道特性、检验技术和弹痕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