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格曼认为批评孩子的方式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正确与否,显著地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与不良学习态度。为了让孩子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正确运用批评心理学原则与心理艺术,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作为家长可以参考以下批评时应该注意的要点。
●恰如其分
不批评孩子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磨灭了其改正错误的愿望。而过度的批评又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内疚和羞辱感,因此,批评需要适度。
父母掌握乐观的解释性的方法,可以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指出犯错误的具体原因,使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从以下的例子中可以分析不同批评方式所产生的后果。
尽管父母再三要求9岁的丽娜在与朋友聚餐后,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但她却没有理会父母的话,把房间里弄得很乱,然后她和同学出去了。那天下午正好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来看房子,由于时间紧急,父母不得不匆忙地替丽娜打扫了房间。
晚上丽娜回家后,母亲很生气,立即把她带到卧室,告诉她自己生气的原因。下面是丽娜的母亲有可能采取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悲观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乐观的解释性。
悲观方式:
“你为什么总是不顾体谅别人?你的行为总是让我很生气!”“总是”一词意味着问题的普遍,而且很难改变。母亲的情感反应太过分了,会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内疚感。
“我跟你说过不止一次,要你保持房间干净,可你始终不听!你是怎么啦?”丽娜的母亲把问题说成是普遍性的“无数次”,永久性的“你总是不听”,借此让孩子产生内疚。她还进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
“今天早晨地产商来了,这几乎是一场灾难!人们常说进屋的第一印象会决定结果。你的行为有可能让我们失去了一位难得的代理商,随之房价也会降低几千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能力买起新房子了!”丽娜的母亲把事情描述成一场灾难,她暗指丽娜的一次疏忽会毁掉全家人的生活。
“现在,我要你呆在房间里,好好反思你所做的一切。”这一惩罚是不确定的,没有针对性的。丽娜有时间思考,产生内疚,但却没有机会学会或做些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乐观方式:
“你的疏忽给我造成了很大麻烦,我们非常生气。”她的批评是特定的,并且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跟你说过很多次,要你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但每次做事你都拖拖拉拉,总是拖延。”她母亲准确地描述了事情,并且把丽娜的问题说成是暂时性的。
“今天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来,你不整理自己的房间,我们只能抽时间替你打扫,结果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房间的干净,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她母亲只是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她的责备是正确的。
“我要你留在自己房间里10分钟,好好考虑我的说法是否正确。然后回来告诉我,今后你会如何保持房间整洁,好好反思一下,保证这类事不再发生。至少要写出2条解决办法。”10分钟是9岁孩子考虑问题的比较实际的时间段,丽娜的母亲给她找了一件很实际的任务,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这个问题。
在大人的社会中,人们常说“责难别人的时候,不要把人逼得没有退路”,一旦没有了退路,被责难的人虽然在道理上明白为什么会如此,但在感情上却容易形成对立,甚至进行反抗。批评他人有两种方式,你会选择悲观还是乐观呢?其实批评别人应该懂的批评他人的技巧,可以让被批评人有反省的机会。
●响鼓不重锤
对出现大的错误进行责备,责备的效果会相对减弱。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在培养人才方面很出名。例如多年在松下先生手下工作的原三洋电器公司副经理后藤清一,在担任厂长时,工厂不幸发生了火灾。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负责人会被调动,甚至是辞职。但据说松下先生在接到后藤的失火报告后,只是说:算了,再努力吧!”就没有再追究任何责任。当然,松下先生并不是宽容部下的负责人,平时就连后藤打电话的方法这些细小的地方,松下先生也严厉地提出批评。虽然说松下先生平时在小事上对下级进行批评,但在出现大的过错时却并未指责。松下先生不愧为经营圣人,对此我们不得不表示佩服。一般人会在事情严重时大发雷霆,或者训斥员工,但松下先生的这种批评方法,却能巧妙地抓住人的心理。这是因为出现大的错误时,在受到别人的批评之前,当事者本人已在自我反省了,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还穷追猛打,又是发火又是训斥,就会使当事者胆颤心惊,结果由于被怒斥,当事者会完全陷入对错误进行补偿的心情,或出现“逆反心理”,许多人会对斥责者表示反抗和仇视。
训斥孩子的道理也是如此。例如,当很贵重的花瓶被打坏了的时候,父母由于恼怒而责备孩子说:把这么贵重的花瓶给打了,你到底想什么呢。”大人虽然平时就提醒过孩子,但当孩子犯了大错时有时也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恼怒。但是劈头盖脸地对孩子严加训斥,只会增加孩子的畏惧心理,却无法将做过的错事进行反思。
相反当孩子犯了大错时,默不作声地不进行训斥,这对促使其进行反省显得更加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做错方当然会预料到即将受到训斥,而当与其预料相反时,反而更加受感动。
●批评要合理
合理的批评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不良行为事实弄清楚,事实不清楚,夸大其辞的会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
孩子做错事后,一味指责他如何任性、懒惰、贪玩、自私,虽然会让他一时有所收敛,但时间一长,又会依然如故,这样的情况让家长不胜烦恼。但是如果家长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孩子的具体行为上,使孩子的不良习惯得到改正,这才是真正需要达到的目标,父母这样处理孩子很容易觉察到自己的不良习惯所表现的具体行为,这样的行为孩子容易改正。同时对孩子身上出现的良好势头随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位母亲下班后,看到孩子正在看电视,就板着脸对孩子说:“你这样能把作业做好吗?一放学回家就看电视,”孩子马上说:“妈妈,您不要一回来就批评我,怎么能说我一回家就看电视呢?我已经把作业做完了,刚看了几分钟您就说我总看电视。”他妈妈说:“你还不承认自己看电视,我看你考试怎么办。考不好再和你说。”母子俩为此争吵了起来。母亲批评孩子是为了使孩子全神贯注地做作业,但是这样批评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起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影响了孩子做作业的情绪。
●批评与教育结合起来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孩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因此,批评要与教育孩子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达到效果。
许多家长不懂得批评的心理艺术,往往一见孩子做错了事情,选择打骂孩子,甚至还罚站。这些教育方式是不对的,它们不能达到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只能暂时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与不良习惯。正像有的母亲所说:“这孩子真没记性,你刚说过他,一段时间过后,他一点都不记得了,照犯不误。”
因此,父母要仔细反思一下自己再去批评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批评他,如何达到最好效果,怎么才能让孩子克服缺点,怎么才能使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不要不顾方式的批评。乱发脾气是没有效果的。
●不要以一概全
一位初中学生把自行车钥匙不小心弄丢了,回家后告诉了妈妈,没想到妈妈借题发挥说:几天前叫你去买菜丢了5块钱,刚买的漫故事书没看多长时间也丢了。怎么总是丢三落四的。
一些父母批评孩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翻老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算。这样就淡化了要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也听不清楚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让他改正的内容也不清楚,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无论做什么,总是有缺点,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批评孩子时要掌握批评的主题,指出孩子错误的主要内容和原因是什么,危害在哪,怎样想办法去改正。绝不可以一概全,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就断然说他“什么也不会做”。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要用 你从来”、“你总是”、 你一辈子”“你永远”、这些词,以免把错事与做错事的人混为一谈。要记住批评孩子时应对事不对人,作为孩子本身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激励而非贬抑。
●批评要和风细雨
批评孩子时,要态度和蔼,心平气和,这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些。如果用严厉的态度如:瞪眼拍桌子,粗声粗气,气氛十分紧张时,孩子通常为应付批评,为了避免家长打骂,他们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撒谎,这样就很难收到批评效果。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很喜欢看电视,他妈妈下班后看见就骂他一顿,结果这孩子仍是回家之后就先看电视,因为他放学总是比他妈妈先到家,后来他妈妈也觉得一直这样训斥下去,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主动和孩子谈心,并主动承认过去批评他是妈妈态度不好,同时又帮他分析看电视的害处。母子俩通过谈心有了共识,孩子当场表示,以后要克服回家先看电视的习惯。从此,孩子终于改掉了这个习惯,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
●责罚有度
不要在孩子做错一次事时就急于批评他。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一天大概会总被责罚的。 吹毛求疵对父母或是孩子成长都是不利的,会滋长孩子的对立情绪,以致形成逆反心理。因而,父母要懂得可以不挑剔的时候就不要挑剔。
父母在孩子不同年龄时,需要了解孩子的举动或者行为。清楚了解之后,就不会对孩子的某一些举动过于担心或生气了。惩罚孩子一定要合情合理,例如孩子偷了商店里的玩具,教导孩子把东西还回去并且向店老板真诚的道歉;假设孩子在墙壁上乱画,就让孩子自己做清理墙壁的工作;要是孩子耍脾气,又叫、又喊、又捶,就让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反思直到恢复平静为止。
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过于严峻,责罚一定不要变成虐待或是伤害,批评的时间也不应该太长。更不要嘲笑辱骂孩子,嘲笑辱骂的字眼会长久地烙在孩子的心中,使孩子变得孤僻、彷徨、易怒和怀疑。
●利用外人来批评孩子
有时父母一百次的批评,也许不如别人的一句话有效。
有的母亲说:“我家的孩子太闹,不能带到别人家去。”的确,有时把孩子带到亲戚家或邻居家时,孩子举止不好,会令父母很为难。因为孩子很清楚父母在别人家不会过分批评自己。并且,往往当母亲一责备孩子时,主人家就会说:孩子还小,别太介意。”这时,孩子抓住了大人的这种心理,会更加闹得起劲。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与其自己批评,不如采用这家人的方法,可试着问主人“你家能允许这样淘气的孩子吗?”虽然不会有许多人说“不允许”,但这时对方的态度也会令孩子懂得自己这样做其实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以“在这个家里是不能这样淘气的”这种规矩来要求孩子,反而能更容易地进行礼节教育。因为孩子对他人比对自己的父母更强烈地感受到“社会”。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孩子不得不听别人的话的心理,带其到别人家拜访时,也可以积极灵活地利用这种机会作为让孩子学习礼节的场所。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事先与对方家里协调好。比如,让这家的主人按照这家的规矩要求孩子,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的主体,当然并非别人而是其父母。为了让孩子听父母的话,有时别人的一句话,要比孩子父母一百次的批评还有效。
Harvard声音法则
倾听孩子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
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
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霍桑效应中的倾听法则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着较完善的医疗设施、医疗制度、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一个心理学专家小组进驻工厂,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想要揭开这种情况原因。在研究过程中有个“谈话试验”,心理专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同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一是耐心倾听工人的不
§§声音法则:倾听孩子的声音
满和意见,并作详细记录;二是对工人不训斥不反驳。这一谈话竟然收到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心理学家分析,“谈话试验”使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诸多不满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家长要学会在教育的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适当的宣泄机会。孩子把很多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他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情绪和意愿,真正得到实现的却很有限。对那些未能实现、未能满足的意愿和情绪,不要压制、克制,要想方设法得让孩子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给孩子发言权,平等地对待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孩子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
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父母,不肯听大人的话,最终造成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哪怕他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甚至可能导致他们羞于在人前开口,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或者,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总是喜欢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