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说过的话也许是真的,不过那个真理不是你的。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李泽武老师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篇文章中也说到“只是读已足够”。
李泽武老师指出,现在大多数的语文教学有个危险的倾向,就是对文本的全力以赴地去解读,对文本的认知化肢解十分流行。这是典型的自我主义扩张的表现。语言哲学家们早已指出我们是无法真正把握文本,甚至包括作者自己,我们只是努力地解读文本,接近文本。人们用认知解读,其目的是使文本解读简单化,以便人们简单地把握它。
在小学3年级之前,孩子们对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分析和思考。当他们的思维被真正激活,即他们的个人意识成长带来了思考力,他们才能够真正慢慢细致地分析文章。3年级以后,孩子可以开始读各种书籍和材料。孩子的阅读发展一开始会比较缓慢,但很快就会发展出较好的阅读水平,能够细腻地理解文本的意思,灵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也给予他们阅读的快感。
有个故事,说某电视台搞了一个智力测验节目。摄制组先来到某局机关,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家“这是什么?”台下处长、科长、科员面面相觑,一阵沉默之后,处长说,“这个问题你事先没打招呼,我们不能随便回答,要请示局长后再定。”
接着,摄制组先来到某大学,主持人对大学生们又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课堂上一片“嘘”声,一些学生甚至显得有些愤怒:“这个问题太可笑了!”“把我们当傻瓜啊!”第三组测试对象是初中生,班上一个“尖子生”首先回答,“这是一个零”!几乎所有学生都齐声附和是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是英文字母O!”老师瞪了他一眼。最后,摄制组来到一所小学。接受测试的一年级学生一看到黑板上的圆圈,争先恐后举起小手,“这是一个太阳!”“不,是地球!”“是树上的苹果!”“是我吹的肥皂泡泡!”“是老师的眼睛,她生气啦!”……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
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究竟是如何消失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的中国式教育。一位大学生回顾自己的上学经历,这样总结到:
小学三年级时,周围有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奥数”和“华数”培训班。每天放学时,学校大门口就有很多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挨个给来接孩子的家长发招生资料,场面火爆得像是周杰伦的演唱会。我是小学五年级参加“奥数”和“华数”培训班的,妈妈说,如果没有好的“奥赛”和“华赛”成绩,就上不了好初中,“小升初”就认这个!从此,每个周末,我都要去参加这样的培训。什么鸡兔同笼问题,追击问题,相遇问题等,搞得晕头转向。后来上了初中才知道,这类问题用方程来解,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当时,那些“奥赛”教练(我们被看成一群运动员!)只让我们用他们教的方法解题,其他方法通通算错。
我怀疑,华罗庚小时候难道也是这样学数学的吗?我以为,要是华老先生还在世,一定会痛批数学教育界的这些歪嘴和尚。
上了高中,老师说,高考就是一场战争,平时训练就是一场场小规模的战斗,高考那三天就是决战。我们这群青春期的少年就这样被绑上了战车,日日夜夜被各种作战命令驱使着向各种难题“开战”。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被选择,唯一的自由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课堂上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我们所有的习题都只有唯一的结果,我们所有的考试都有标准化答案,我们既没有时间也不敢去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否则我们就会被“游戏规则”淘汰出局。
我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怀疑和批判精神就这样被无休止的考试、排名所磨灭。我们的头脑和思维方式已经被“训练”成了“机器”,只能按照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操作”。我们学到的知识与日俱增,而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在每况愈下!我们虽然做了无数深奥的习题,却没有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我们的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批判性思维训练”,但愿我们的学校中,多一点这样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少一些以“中考”、“高考”为目标的“应试训练”!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其批判性思维度高度相关。批判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认识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最紧要的转变,而首先应是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