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加拿大温哥华,某大学举办了想象力研讨大会,讨论的第一个议题就是为什么故事会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都是科学类的课程,讨论的结果是因为那类课程是能够被测量的,这自然让我们想起爱因斯坦。
一个妈妈带着9岁的孩子来看望爱因斯坦,妈妈说:“我的儿子数学很棒!请您出很多题来考考他!”爱因斯坦说:“把孩子带回去吧,去给他讲故事!”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妈妈又带着孩子来了,说:“我们一直都在讲故事,讲完了,现在请您出很多题来考考他!”爱因斯坦说:“把孩子带回去吧,再去给他多讲点故事!”
或许是名人效应的缘故,这个故事被广泛流传。
这个故事也曾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治疗性故事工作坊上被讲到,主讲人是来自澳大利亚的SusanPerrow苏珊·佩罗老师。她拥有超过30年教学、教师培训、家长教育和讲故事的经验。在2008年,她通过英国山楂出版社出版了《治疗性的故事》一书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中国,她主要担任华德福幼儿园的督导老师工作。
Susan老师介绍说,故事的作用在过去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现在终于开始被大家重视起来。她讲到了一次经历,自己曾去看望八十多岁的导师,以前她去看望导师的时候,导师总是神采奕奕,但是这一次,她很沮丧,原来她正坐在桌边写书,想把自己曲折的一生写出来,旁边堆着很多很多的纸。可是导师写了很久也写不出来,她看到了Susan老师,就说“你来得正好!帮我把这些纸搬到柜子里去,我年纪太大了,搬不动!”于是Susan老师就帮导师搬了,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她要写自己的历史,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Susan老师在导师家里朝窗外的花园看去,花园里的景象很美,有很多树,很多花,有一些树叶落在地上铺了一层,地上也有垃圾。于是Susan老师提示导师去看花园,花园里有很多小物件,于是她们一起走进花园,从地上捡了很多小物件,比如小树枝、叶子和花,并把它们带回房间。于是导师就把这些小物件摆在了桌子上,把一根树枝摆到了中间,然后在两边放置了各种小物件,有叶子有花也有垃圾,甚至导师身上的纸巾也用上了,然后导师思忖许久,说“我知道怎么写了!”
Susan老师说,在国际的大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利用故事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创编故事的人并不是一个孤独的群体。针对给儿童讲故事,她特别提醒到,我们不是通过治疗性故事把孩子从坏的变成好的,认为孩子是坏的,是不正确的。我们只能说孩子们有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治疗性故事的作用只是把这种行为或情况重新整合起来或使它重新归为平衡。
绘本《小绿狼》讲述了一个全身长着绿色皮毛的狼,故事的主题是有关“嘲笑”的。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面临过被别人嘲笑。如果个子长得矮些,便希望自己能快些长高,这时自卑的情绪就很自然地在心里生根发芽。《小绿狼》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当一只绿色的小狼出现在一群小灰狼中时,灰狼们嘲笑他说:“绿色,这决不是一个狼该有的颜色。”
在伙伴们的起哄声中,小绿狼发誓要改变自己:他先是穿上灰色的衣服,却不小心露出了绿色的尾巴;再是抹上灰色的柴灰,却被大雨浇回了“真面目”;然后又涂上灰色的油漆,却被太阳晒得够戗。
懂得魔法的小仙女也不能帮助小绿狼。在接连把他变成金鱼和小鸟后,小绿狼还是决定做本来的自己——就像他最后宣称的一样:“是的,我就是一只绿色的狼,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故事的结尾表示:小绿狼已经认同了自己,开始接纳并肯定自己了。
许多道理并不是由父母直接告诉孩子的,而好的童书会巧妙安排故事情节,贴近儿童的心理。孩子随着故事的起伏,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自我肯定。当孩子面对挫折、嘲笑或不自信时,自然会想起小时侯,妈妈读过的这本《小绿狼》中“是的,我就是一只绿色的狼,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讲故事或读故事常常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神奇作用,无论是很小的孩子,还是大一点的孩子。故事中的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沟通工具。古时候,劳作一天的原始先民有围着营火说故事的传统,于是有了神话传说并发展出诗歌隐喻,伊索寓言和越来越繁荣的民间童话故事都传承了隐喻的技巧,中国的神话传说、禅宗公案也同样把隐喻用得妙趣横生。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断创造着隐喻的人生,只是我们不觉罢了!
影印件与原稿
有一女士问寂静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法师:您影印过文件吗?
女士:影印过。
法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女士:……
(有人抢答说,应该改原稿。)
法师: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第十二章点亮心灯的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