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筑“禹王宫”位于西沱镇胜利街20-1号,为祭祀大禹治水而建。1984年石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宫始建于明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1994年版《石柱县志》“会馆”一节有“禹王宫,属湖北、湖南籍三楚会馆,西沱镇有禹王宫、三楚堂各1座”的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96)《补辑石砫厅志》西界沱舆图中亦可看到禹王宫、三楚堂的形象。
现存禹王宫建筑坐西面东,台院式。前部原戏台是约4米宽的平台,于平台上可眺望长江,下为陡坡。左侧正殿处开有侧门,门前青石板铺通道,约8米长,可通往云梯街。其余两侧均为土家吊脚楼民房。现仅正殿为原物,两侧厢楼、前部戏台均改建为灰砖楼,但建筑原规模格局依稀可辨。建筑群现占地面积570平方米,正殿建筑面积164平方米。正殿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通间阔19.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35米,其中廊深1.93米,台明高1.75米,殿前仅左侧次间有踏跺十级,建筑通高6.65米。明间、次间共四品屋架,为穿斗与抬梁结合的形式,11步架12檩,正脊上记载了重修年代。两山采用硬山搁檩的作法,明间廊柱下半部为石制,石柱基础还在,各部分装饰均毁,改建宿舍时加建多处隔墙。禹王宫最大特色在其文字砖墙,墙砖为特别烧制,每块上均有“禹王宫”三字。
禹王宫的建筑布局为渝东地区祠庙建筑的典型形式。其建筑群为四合院,入口在戏台下部,两侧厢房与戏台同为二层,正殿五开间,两梢间与厢房山部相接。每座建筑均对内院开敞,总平面为“口”字形,外围砖墙,硬山小青瓦屋顶,由此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布局。因戏台入厢楼二层与正殿在同一水平上,适应了山地的变化。目前此组建筑仅存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