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9章 名胜古迹

  男女石柱

  男女石柱是石柱县最具特色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位于县城东北方向16公里的万寿山上,男女石柱分别位于山寨的南北两侧。万寿山地势险要,山上万寿寨曾是石柱著名巾帼英雄秦良玉晚年筑寨屯兵御敌的地方。

  男石柱巍然屹立于山寨北侧,高约100米,拔地而起,巍然屹立,柱身四周均为裸露石岩,绝大部分没有泥土覆盖,亦无花草树木,黑白相间,凹凸相衬,自然大方,浑然天成。柱身中部凸出的部分形成一小斜坡,斜坡上长满了小型灌木,犹如怀卧丛林的神仙,亦如抱笏上奏的朝臣。柱身顶部有稀少而矮小的灌木,疏密相间,相互映衬;顶部边缘的小树枝叶低垂,俯瞰石柱,犹如着古装的男子戴着高高的帽子。远远看去,石柱俨然一个戴着高高的帽子、留着稀稀的胡须的魁伟男子,强健壮美,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栩栩如生。

  女石柱静静耸立于山寨南侧,高约70米,柱身正面岩石裸露,前胸凸起,酷似少女。底部宽大,犹如少女柔美的身躯;中间窄小,好像少女俊美的脖子;顶部略大,恰似少女充满了青春与活力的头部。柱身最顶上长满了密密的、苍翠的小树,宛如少女漂亮的发髻。整个石柱状如少女,体态婀娜,亭亭玉立,落落大方,楚楚动人。

  关于男女石柱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种版本是:在万寿山脚下,有一条河叫龙河,龙河岸边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张,母子二人,因母亲双目失明,终日靠儿子张山打柴卖为生。另一家姓李,父女二人以摆渡为生,相依为命。张山每天上山打柴,来回两趟过渡,天长日久,他勤劳憨厚、朴实孝顺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李姑娘的心。而李姑娘的贤淑善良、美丽温柔也激起了张山的爱慕之情,两人的感情越积越深,经两家商定在农历的六月十九完婚。谁知李姑娘被城里一姓冉的少爷看中,六月十九日清晨,冉家少爷带着家里的帮凶杀害了张家母子和李姑娘的父亲,欲强娶李姑娘。李姑娘哭得天昏地暗,黑云翻滚,雷雨交加,她便化作一阵青烟走了。紧接着,在万寿山的前山寨和后山寨突然耸立起两座石峰。冉家少爷和帮凶仍不甘心,追至山寨下,此时雷光闪电,大雨倾盆,突然前山寨南侧耸立的石峰上掉下一块石头,将冉家少爷和帮凶砸得粉身碎骨。原来,这是化作“女石柱”的李姑娘为报仇雪恨,忍痛撕下自己左边的乳房化为石头砸向了仇人。至今,女石柱的左胸仍然留下了残缺的痕迹。

  几百年过去了,龙河的水至今奔流不息,男女石柱的爱情故事仍在流传,男女石柱仍然在期盼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相会。

  另一种版本是:相传很久以前,万寿山上有一青年猎人叫蓝柱子,天资聪明,秉性勇敢,身材魁梧,力气非凡。一天,他正在山上打柴,忽见一只猛虎直追一青年女子。在这紧急关头,他手执粗大木棒,与猛虎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救下了那女子,而蓝柱子却身负重伤。此情此景恰被私离广寒宫的嫦娥看到了,她钦佩蓝柱子舍己救人的美德,毅然为他医治伤口,二人从此形影不离,天长日久便产生了爱慕之情……此事不久被玉帝知晓,玉帝决心惩罚他们。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从天降下一块巨石,化作一座石山,将他们隔开,再将她们化作两座石峰分别立于石山南北两侧。虽经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的爱情却忠贞不渝,每逢早晚云雾缭绕遮住山寨之时,他们就会相会。

  男女石柱以其独特的景观成为了石柱县的代名词。凡是到过万寿山,看过男女石柱的,无不为这天然形成酷似少男少女的石柱而惊叹,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奇。

  银杏堂

  银杏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名刹,与梁平双桂堂齐名。银杏堂又名盘龙寺,位于河嘴乡银杏村盘龙山上,占地8 200平方米。建有塔院、钟楼、鼓楼、正殿、法堂、方太及斋堂、禅房、客房、香积厨等建筑,飞檐下风铃悬垂,寺庙内碑刻林立。银杏堂背靠盘龙山,面临官渡河,因此早先称为盘龙寺。后因寺前挺立着三株银杏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遮天蔽日,直冲云天,盘龙寺改名为银杏堂。

  银杏堂距县城100余公里,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过几次改建和扩建后,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风格更加显示出特色。清康熙年间,陈、秦两位施主捐田20余石,由僧人厚沛在盘龙山上对佛寺进行了扩建;雍正元年,定慈和尚又对寺庙进行改建;乾隆十六年,在监院僧祖深主持下,由保藏、净月等对寺庙再一次进行扩建。到清同治年间,盘龙寺主持僧惠福,梦见寺前银杏树披上了袈裟,并开口说话:“我已经在双桂堂受戒,而今皈依佛门。”第二日,果见银杏树上有9个戒疤的痕迹。惠福便依照双桂堂殿殿相接、道道相通的建筑特点,新建了寺院。从此,将盘龙寺改名为银杏堂。惠福编撰的这个故事,给银杏堂蒙上了神秘色彩,让前来此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更增加了无限虔诚。

  银杏堂

  银杏堂坐北朝南,为台阶式砖木结构的建筑。整个寺院呈中轴线对称排列。有三重大殿和若干间僧舍。寺门左右,钟楼和鼓楼相对而立,今遗址仍在,虽然显得有些破败,但身临其境时,当年暮鼓晨钟之声,仿佛仍在耳边回荡。大山门前殿,为清代敕赐庙祀天下的关圣殿。

  银杏堂气势雄伟,周围古树参天,依山势建有四重宫殿。

  第一层大殿是山门,以前山门的左边供的是关羽像,现在山门两边供的是哼、哈二将,两边建有吊脚钟鼓楼,门前的石门框上刻着一副草书对联:

  演妙法门开般若,

  空诸相海印真如。

  第二重大殿是弥勒殿。正中塑着弥勒佛坐像,弥勒佛也叫布袋和尚,笑容可掬,袒胸露脐,盘腿坐莲,摆弄布袋。弥勒殿两边,弥勒和尚的左右立着四大天王(四大金刚),瞠目咬牙,舞拳踢腿。“四大天王”前面有两根擎天石柱,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

  存一点慈悲心方可登堂观自在,

  有十分坚固力再为入室拜如来。

  与弥勒和尚背靠着背的是韦陀将军像。他守望着第二、第三重殿之间的天井,透过天井可以看到四根石柱,其上刻有对联。中间一副是:

  善男子尚知般若真性未曾有始有终,

  大丈夫须发菩提道心毕竟无去无来。

  韦陀堂的左右石柱上刻的对联是:

  身现将军银杏安禅凭一杆,

  相严菩萨金盘呈供感三洲。

  第三重殿是正殿,也叫大雄宝殿。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殿,其正中供如来佛像,表情各异的十八罗汉盘坐于如来佛左右两旁。后壁为赤臂露腿裙带飘逸的飞天浮雕,殿中两根盘龙圆柱直撑梁下。殿背是千手观音殿,慈眉善目的千手观音置于其中,神龛上悬挂着“慈航普渡”匾额。

  第四重殿是法堂,是寺内僧众诵经的地方。“一苇渡江,面壁十年”的菩提达摩祖师像端坐殿中。上面是藏经楼,是寺中最高的建筑,阁楼四角悬挂的风铃随风发出和鸣。通院寮和监院寮在法堂两侧,为寺内住持维那、知客僧等执事僧人的住所。大雄宝殿左右厢房,有禅房、斋堂、库房、客房等,与通院、监院两寮紧紧相连。其余房舍为僧众杂工住地。寺侧的塔院,为寺中历代高僧死后墓塔(人称和尚坟),墓塔的残石碎片杂横于院地。眼前的碎石颓垣,现被数十家农民居住的僧寮、佛殿,以及廊下的断碑残碣,加上还俗老僧的述说,让人顿生沧桑之感。

  银杏堂400多年的沧桑变化,在前人的记载和今人的口碑中,尚可找到一些踪迹。明清时代的盘龙寺,已没有多少文字依据可查,只有《石砫厅志》上略有一些记载:“……厅境大刹也,殿宇深邃。每岁开坛,授具足戒……”“乾隆初有僧透月著名远近。”据传说,后来的高僧厚沛、玉山作僧官时,是该寺的鼎盛时期,“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余僧徒“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是当时安禅传戒的十方丛林。清同治年间,住持僧惠福以巨资营建银杏堂,为该寺的中兴时期。历代主持的募化和寺内农僧并重的劳动积累,至民国初年,已有500余石的“常住田”(庙产)。寺庙对寺周和盘龙山的林木,以及寺前官渡河段的鱼虾,派专职僧人防护,严禁入山采樵和捕鱼,此时的银杏堂已经成为石柱寺院的首户。

  自民国十九年(1930),银杏堂住持更迭频繁,先后有惠安、净缘、晋丕、本觉和尚等,临近解放前夕,寺中僧众纷纷出走寻求归宿,余下的10余个僧徒,依靠耕作寺周土地过日子。新中国成立后,寺院的封建特权被废除,所余僧徒脱下衲衣,走出寺庙,还俗安家,娶妻生子,成了不受佛门规戒的普通劳动者。

  进入银杏堂,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离开银杏堂,人还有心驰神往之恋。

  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县三星乡境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73),依山傍岩建有两道山门、三层楼阁、五座殿堂。相传孙悟空破石出生时,两块大石飞来,落在观音洞边,就成了观音洞的一道天然石门。

  观音洞汇集了佛教、道教的40多座神仙佛像,自下而上分别供于过道石壁以及玉皇殿、送子观音殿、观音正殿、大佛殿和东狱殿。

  观音正殿中的观音像是观音洞内最大的塑像,在观音像旁边石岩上题有一首五言诗:

  有病能治病,无病养精神,

  心诚而有感,白发迈青春。

  大佛殿位于天然圆形石穴内,正中供释迦佛像,两边有弥勒佛、什声佛及十八罗汉相伴。绕过大佛殿,经过天桥,便到了观音洞的最高处——东狱殿。鬼城地狱怎么会搬到观音天堂呢?还有一个传说。

  大禹治水前,整个世界一片洪水滔天。民众深受水患之苦,地狱的阎王也饱尝洪水之灾,生死簿潮湿,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阎王爷便派夜叉到天下去寻找理想的工作场所。夜叉考察了不少地方,觉得观音洞最不错,回去向阎王禀报:“丰都鬼城之东有一个三星观音洞,地势高峻可避水患难,居高临下可查人间百态。”在牛头马面的护送下,阎王爷来到观音洞,果然非常满意。后来,大禹治好了水,观音洞东狱殿旁边的水井也渐渐干涸,淹死鬼没有了水喝,加之山上生活诸多不便,阎王决定返回丰都鬼城。为了感谢大禹治水之功,阎王特地在观音洞下的山寨里选了一位美女嫁与大禹为妾,并免于在生死簿中勾划。可是,美女宁可出家也不愿意做英雄之妾。这位美女后来果真出了家,这位美女就是洞中的观音菩萨。

  之后,每逢水患,阎王爷仍来东狱殿。

  在观音洞的后崖中有一神水井,求神拜佛的人争相饮用。传说它与附近的七股子庙的七股泉相通,同为龙王爷的双眼。

  姚家院子

  石家乡东边,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姚家院子。姚家院子是一座三楼一底的四合院。清雍正年间,乡绅王明典为了子孙后代永享富贵,大兴土木,修建了这个庄园。房屋设计依山傍水,工艺精巧,左右后三面环山,正楼左右两边是耳房。耳房的风火墙上,分别用细瓷碗片镶嵌了两个鸟兽体大字——福、寿。墙高15米,宽12米,字幅面积48平方米,笔画宽70厘米,厚10厘米。底质是用碎瓷片做成的“双龙戏珠”图衬托二字。民国初年,“福”字墙随同半边宅院被土匪烧毁。“寿”字墙虽然保留至今,但“寿”字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当做“四旧”铲掉,仅留下字迹还清晰可见。

  大院右后侧攀石级而上,有用石头砌成的碉楼,占地100多平方米,15层楼,高达40米,层层楼角设有射击孔多个,以防外来入侵。站立院外,两旁各有一株柳杉树和银杏树,树龄超过百年。两株树形体相差无几,枝繁叶茂,四季翠绿。据说,这两株树长到两三米高的时候,就成为主人王家太练习枪法的靶心,折断树梢,致使这两株树没长多高就添枝发杈,由此往复,一株树长成了八个树梢,而且两株树长得一模一样,均匀对称,如今历经沧桑的两株树,依然生机勃勃。

  古城坝遗址

  在悦崃镇,有一个叫古城坝的地方,青山碧翠,绿水环绕,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曾是石柱土司的发源地。

  南宋末年,西南的苗人叛乱。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派陕西扶风郡武将马定虎自中原率兵经湖北建始进入四川,前往九溪十八峒(今渝鄂湘黔交界地区)平定苗乱。马将军获得了胜利,朝廷为了奖赏他,将南宾县东北部分割,加上施州卫大田所,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石柱安抚司,并由其子孙世袭安抚使。由此,石柱土司便开始延续。

  传说在平乱后的一天,马将军带领千军万马路过古城坝,他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啸,卧地不走,马将军以为此处为神灵的保佑,将这里定为石柱安抚司的处所。果然,安抚司修建于此后,石柱平安,在长达246年左右的安抚司治政时期,再没有战乱。

  定虎将军及其子孙后代在古城坝治军治政的同时,大兴水利。他们对原先的人力脚踏水车实施了改建,从后桥引水兴修了水渠和蓄水池。一部分用于灌溉古城坝的千亩良田,另一部分用于水车的水能动力而碾米磨面,从而养活了代代马氏子孙。

  当年的土司衙门建在古城半岛中上部的山岳上,历经沧桑变化,几经修复的木屋还依稀可见当年旧衙门的繁华。马将军在环绕古城坝的后脊梁河上修建了一南一北两座联系古城及治地的大石桥,由并行的大石块横平竖直地架设而成。古城北桥(后桥)还是土司时代联系鄂西的重要盐茶古道石桥。

  古城南桥(前桥)历经数代洪水考验,而今仍然显示出它的古老苍劲,它是联系南宾、辐射长江的驿道石桥。

  古城坝东侧凤凰山脚下,隐于苍松翠柏和千年桂花丛中的是马氏宗祠。

  宣抚司衙门由古城坝迁往南宾后,马氏宗祠就成为古城坝社会活动的中心。

  马氏宗祠的大门上赫然一副石刻对联:

  世系传之汉朝将军门第,

  苗裔遗于石柱巨族人家。

  石门上方精雕细刻着征战题材的浮雕,门楹下表面有呼之欲出的太极阴阳鱼。

  进入大门是天井,过天井上几步石梯,便步入供堂。供堂内供有马氏祖先的牌位,以往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一次家庭盛会,前往古城坝的族人很多,祠堂院坝都搁置不下轿子,只好往大路边停靠。

  在马家祠堂内有保存完好的马氏源流石碑三块,透过石碑文字,人们可以隐约感受到石柱巨族马氏的部分家史和历史足迹。其石碑文字如下:

  伏波扶风郡,吾家发祥之所也。爵土受之于天朝,蜀中旧城坝,石砫始封之地也。吾祖定虎公,孤军入川,能以捶弧棘矢捍披天子之牧圉,因而身荷宠命,世袭宣抚。西迁南宾,此地沦为草莽,数传而后至良祖,奕祀发旺,支讨,昌隆,一门社稷,有子十人。正统元年正月旬中,良宗谓其子曰:关瞿麟趾,风化本源,贻厥孙谋,以燕其子。自今以始,属在儿曹。各授分地,大启尔宇。藩屏宗室,更向吾祖。应武公而言曰院尔乃仰袭母地,旧城者,按壤溪峒,密迩南蚤,兆谨慎之人,不可之处。汝其往哉,文武公遵殳命焉。披荆斩棘,以为食邑。营建宫室,正寝之东,设有伏波宗祠,以尽木本水源之思。近年宣抚罢去,宗子式微,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族下谋建宗祠于府城内,义举也。我房伯叔,集而商之。人子之道,不外于继述,曷不于先君建设之庙而增其式廓乎。于故庙桑梓之处,正兴方向定其位次,上下俱五楹,两厩各二间,内木外砖,低石高瓦。木出坟乔杉,石乃古庙遗留……

  明洪武八年(1375)苗兵突袭南宾,攻下县城,烧了县衙,杀死县佐,时任石柱宣抚使的马克用将军,领兵前往收复了南宾县城。1381年,宣抚司治所由古城坝迁往南宾狮子坝。从此,古城坝结束了安抚司(宣抚司)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地位,并逐渐走向衰落。

  龙骨寨

  龙骨寨位于六塘乡龙骨山上,它是与万寿寨、大寨坎齐名的石柱三大著名的要塞之一。距县城25公里,最高海拔1 543米。山寨顶部平坦,约2 000平方米,现在仍然遗留有寺庙遗址,石刻浮雕依稀可辨。寨门上有祝联:

  愿四方曰富曰贵曰康宁,

  朝名山多福多寿多吉庆。

  龙骨寨四周常为云雾环绕,山寨顶部时隐时现。四面都是悬崖绝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到山上,直达山寨顶部,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地方。在这里也曾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战争。龙骨寨的险要使之成为军事要塞,易守难攻。至今,龙骨寨寨门附近的石壁上还凿有纪念石柱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将军的石像。

  龙骨寨

  爬行在龙骨寨的栈道间,息声屏气探身而行,似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放眼崖边,自己仿佛置身于九霄云外。沿着栈道攀越而上,到了山寨顶,一种“山陵绝奇我为峰”的豪迈之感油然而生。站在山寨之巅极目远眺,七曜、方斗宛若伏于脚下的两只温顺的巨龙,沉睡于袅袅云雾之间;鸟瞰脚下苍松密林,错落绵延于峰峦沟壑之中,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让人心旷神怡。

  龙骨寨方圆十里无人家,至今尚没有公路通行,只有山路可供行走。没有市井的喧嚣和世间的纷争,只有阵阵的松涛和清脆的鸟鸣。

  龙骨寨上的庙宇最早建于明代,历经数代禅师主持香火,后毁于民国时期。其中有三位和尚较为有名。最早于龙骨寨上建庙修行的和尚叫哪托,传说他已经修炼成仙,山寨上栈道石壁中雕的那尊石像就是哪托和尚。在他的石像前面、栈道的石岩边,一棵古松破石斜生,树形遒劲如龙,不逊于黄山老松的奇秀,相传是哪托和尚亲手所栽,迄今与栽树人朝夕相伴。圆幽和尚是龙骨寨上古庙里成就最高的,当时远近的人们都要前去烧香拜佛,求神许愿,十分灵验。传说,当时和尚上庙拣屋梁时就会升云起雾,这样,上屋檐的人就不会因为山寨高峻、寺庙险要而胆寒。庙里的最后一位和尚叫金明超,到他那时候,庙里的香火已经开始衰落,因四处化缘无着,最后上吊自缢于寨顶破庙中。

  宋碑亭

  县城南出口处万安山,是历代古刹名地,唐初在此山上修建了灵福寺,明正德十三年(1518),土司陈宽又在此山上修建了永寿寺,又名鼓楼寺。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途经石柱时,曾到山上游览,并在石崖上题过一首诗。《石砫厅志》载:“旧本四川通志流寓类石柱司载李白流放夜郎时传过事,今通志嘉庆间重修无此语。”《石砫乡土志》载:“城西南万安山石壁有唐诗人李白七绝一首,盖太白流放夜郎时经此地题也,又万安山永寿寺,宋欧阳文忠公流寓于此,石壁上亦有题句,年湮岁久,风雨剥蚀,苔藓侵没,虽有残书,不可复读。”唐开元癸酉年(773)县令陈元珪作《太白岩记》,并书写在石崖上。南宋时,南宾县佐杨应午也写下了《游太白岩记》。清康熙年间,石柱贡生马斗慧撰石柱八景时,题写了“仙崖古迹”诗篇。土司马孔昭勾勒其特征为:崖前石迹谪仙遗,石剥碑残谁复知,半壁紫藤横铁画,千年文藻发青芝。风来天上松留韵,春到人间鸟和诗。蔼蔼溪南云树里,一樽携处好相思。乾隆庚午年(1740)石柱土司马宗大在万安山半山壁上书写了“太白岩”三字,万安山便初改称为“太白岩”,宋碑亭便坐落在太白岩半山腰上。

  宋碑亭

  从县城往西南方向行走,至太白岩山下,便可看到一条人工打制而成的、错落相连的青石板阶梯,石阶宽约2米,顺山势倾斜而上。沿石阶攀登约百余步,便可看到半山腰平台上的宋碑亭了。宋碑亭所保存的是南宋宝佑五年(1257)南宾县令(今石柱县)刘济川游览太白岩时在此留下的碑刻。清乾隆四十年(1777)《石砫厅志》有记载,但一直没有被人发现。直到1982年7月,一场暴雨冲刷,石壁上出现了“钓台”二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84年2月,才有人得知太白岩有残碑遗迹,尚有“钓台”二字清晰可辨。第二年,才将石碑挖出来。此碑镌刻于太白岩山阴石壁上,有几条裂痕不规则地分布在石碑上。虽然历经风雨剥蚀,但因有泥土掩埋,没有遭受破坏,全碑字迹仍清晰可辨。据史家考证,掩埋年代大约在明末至清代顺治年间。碑文全文内容是:“观钓台刻而怀子陵,诵德政碑而思仁杰。夫俛仰古今,虽成陈迹,碑刻具存,凛然生气,千载一日也。南邑旧址,石崖屹然,俯瞰山川,如拱如揖。有唐陈宰,镌刻为龛,继判是邑,不知几人。宋宝佑丁巳王正三日,邑宰宣教郎、左绵刘济川景孟,邑左迪功郎、凤山李作德长卿,偕邑士之秀者,共饮岩下,吊古轼碑,尚高山景行之意云。济川谨书。”后来,为了加强对此石碑的保护,由县政协出面,部分单位和个人捐款捐料,县财政补贴部分资金,建起了碑亭,因石碑为宋代人所刻,故称为宋碑亭。

  宋碑亭依山势而建,高约10米,为单层亭台样式。以六根圆形水泥柱子支撑,前4根柱子直接立于山麓平台上,后两根柱子置于平台后侧石壁坎上。柱子直径约40厘米,涂红色彩绘,柱脚用水泥浇铸的椎形圆柱为托。亭子顶部缘6根圆柱呈六边形,依6根柱子搭6根屋脊,以顶部中心为轴,呈伞状置于6根柱子上。屋脊间呈扇形下陷,顶面覆盖绿色琉璃瓦,顶部6根屋脊上,均为相同的木质镂空雕刻。六角亦为高挑上翘的镂空雕刻装饰,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檐角上挑,造型别致。门楣外侧为彩绘图案,六楣与顶部屋檐之间,以弧形板材相接,红色彩绘,鲜艳夺目。亭子顶部正中为红色和白色绘成的阴阳八卦图。次为3名彩绘的飘带仕女,呈环形围绕在阴阳八卦图外侧,3名仕女身姿轻盈,丝带飘飘,腾云驾雾,姿态婀娜,如下凡仙女,俊俏秀美。顶部最外侧为由窄变宽的绿白相间的六边形线条,呈放射状,围绕着3名仕女,连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图案,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石碑位于亭内石壁上,石碑四周以水泥浇铸框子相嵌,左右框子宽约20厘米,上下宽约40厘米,水泥框架内侧以木条镶嵌。石碑右侧刻有“为建宋碑亭捐款捐料献工单位和个人刻名碑记”。1984年12月,石柱县人民政府将此碑亭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柱八景

  石柱旧八景

  明朝时期袁皇帝下诏袁各地评出八景禀报朝廷遥明末袁名震巴蜀的土司舍人马斗慧作石柱八景诗并序遥石柱八景得以流传于世遥马斗慧整理的八景袁习惯上称为旧八景袁分别是院宾流玉带尧凤凰叠嶂尧旗山翠屏尧仙崖古迹尧龙潭映月尧倚天积雪尧万寿连云尧石柱擎天遥

  石柱八景诗序:从来山水之奇特,必资文人之品题,而前贤踪迹亦不容湮没而不传,使者采风无以对,儒者之耻也。石砫土司地,而胜概古迹不无可纪。余于崇祯辛巳,遍览幽奇,兼综故实,得佳景者八,次为声歌,非取流连景物,炫美饰情,亦曰藏名山,传其人,聊为征文考献者一助耳。若夫兴怀忠孝,景仰前贤,与夫维风范俗之旨,皆隐约于其中。诗以言志,自适而已,观者幸获,夫我心于言外可也。

  宾流玉带

  宾流即玉带河,是一条穿城而过的人工河,从南宾镇堤口截龙河引水,经棉花坝尧太保祠尧七星桥,重又注入龙河。河水清澈,蜿蜒蛇行,形如晶莹的玉带,故称玉带河。相传,秦良玉北上勤王,看到北京皇城周围有金水桥护城河,大受启发。秦良玉征战回来后,立即组织人力在土司治所前面开挖了这条飘逸如带的护城河。穿城而过的玉带河与环城而过的龙河围成的岛屿形如钱袋。玉带河既用于军事防御,又为城内居民用水提供了方便,还增加了南宾镇的灵气。成为石柱八景之一。诗曰:

  汉家锡土泽非轻,白璧分封江上盟。

  宝气碧流成雪浪,波光锦泛拥金城。

  琳琅四面山增色,襟带千年水有情。

  可似风人歌卫武,瞻淇玉映觉神清。

  凤凰叠嶂

  南宾城北龙河对岸的凤凰山,是南宾城老人故去的墓葬之地,山势错落有致,坟墓重叠上升,故名为凤凰叠嶂。诗曰:

  平铺锦嶂与谁宜,千仞翱翔为下之。

  丹穴地非凡鸟宿,青山羽是圣人仪。

  烟霞吐异桐花秀,雨露流香竹实滋。

  引我高冈瞻瑞彩,卷阿赓上吉人诗。

  旗山翠屏

  在南宾镇以西,龙河之滨横卧的山叫旗山,山上绿树成荫,苍翠欲滴。尤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故名“旗山翠屏”。诗曰:

  汉帜依天千仞客,神留地势恃虬龙。

  化工自觉堆兰好,旺气常看点翠浓。

  设险三军营细柳,贪奇四皓种高松。

  功成连幕登临日,绿“樽开第一峰。

  仙崖古迹

  仙崖指南宾镇南郊太白岩。759年,诗仙李白流放夜郎时途经石柱,上南宾镇南郊万安山,并赋诗于山岩上。后人为了纪念李白,就将万安山改称太白岩。诗曰:

  代有风流寄此乡,谪仙复见醉翁狂。

  深山露滴青连座,空谷花笼绛雪堂。

  楼阁地幽三岛近,鼓钟声和九皋长。

  名贤文字神常在,尚论赓歌合宋唐。

  龙潭映月

  在南宾镇东北,绕城而过的龙河在此形成一个清幽静谧的深潭。每当月夜,天上的月亮映入潭中,反射到岸边岩石上,天上尧水中尧岸上都有月亮,故称龙潭三月。诗曰:

  仙人丹在五溪头,鳞角潜修亦不侔。

  千里兴云苏涸辙,三更玩月耐寒秋。

  银蟾璧献鲛人室,玉兔轮归海市楼。

  应是飞潜随变化,中天光气蛰龙收。

  倚天积雪

  县城南宾镇坐落于四周都是峰峦的一块盆地间,中间低尧四周高,四周的山峰上,每到冬天,积雪压顶,皑皑白雪倚天压峰,恰似银环,故称“倚天积雪”。诗曰:

  倚玉峰头别有天,穷崖凝雪不愁烟。

  三春冷露调红药,六月层冷护白莲。

  野草丛边云态静,古松顶畔鹤翎鲜。

  分明姑射仙人景,戒定流光朔普贤。

  万寿连云

  远眺万寿山,群峰连绵,如云峰叠嶂,故称“万寿连云”。诗曰:

  祖功斩棘更绸缪,寿岭千层紫气浮。

  世外人家依碧落,山中天堑接琼楼。

  栽花鸾鹤衔芝草,醉月神仙点酒筹。

  伫望白云如有意,何缘黄石授留侯。

  石柱擎天

  此处石柱指万寿山上的男女石柱。诗曰:

  峭壁奇峰太岳齐,东南补处恃云梯。

  弄丸日月从空抵,望阙蛟龙有路携。

  世事欲扶调玉烛,文章未坠杖青藜。

  何人独具坤维力,功奏凌烟阁上题。

  石柱新八景

  石柱旧八景,因其风景优美,有一派绮丽风光,前人才华横溢的诗词文赋吟咏甚多,已成史实。由于沧桑多变,大多古迹荒凉,有的变成废墟,有的仅存遗址,有的改作其他建筑,古貌不复存在。如“龙潭映月”一景,其潭为嘉庆三年洪水冲积石沙,潭之上有一犀牛望月的岩石相继毁坏,已经不成其景了;“仙崖古迹”面貌全非;“万寿连云”虽然山形未变,而寨上殿宇楼阁早已消逝,已不是当年景物。“旗山翠屏”也不翠了;“倚天积雪”山形未改,虽然植树造林,而参天古树尚未恢复,当年幽深俊雅的殿宇已成荒丘;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今人培植和修葺。唯“宾流玉带”、“石柱擎天”、“凤凰叠嶂”未减颜色,进而增加了更多色彩。

  新中国建立以来,百业兴旺,各地建设如火如荼,在景物上又有新的发展,有的发展成为新的游览胜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柱土家族山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一批新的景点不断涌现,最具特色的有灵山佛仙、岩口观云、南宾奇夜、云飞龙骨、龙河漂流、溶洞水啸、美女晒羞、清奇龙潭八景。此新八景集广大旅游爱好者之推崇,现略为介绍,还有待世人进一步完善。

  灵山佛仙

  灵山佛仙旅游景区位于方斗山山脉,距鱼池场镇约8公里,平均海拔1 100米,年平均气温16益,幅员面积8.3平方公里。

  该景区景色优美,辖区森林茂密,绿树成荫,可观江(长江)赏雾,更有离奇险怪的金岗十八洞和莲花洞。景区内建有跑马场、卡丁车场、住宿部、民族娱乐表演厅,正在规划建设狩猎场、望江长廊、野生动物观赏园以及溶洞景观等景点。景区风情浓厚,有历史遗留的古庙,古庙保存有观音菩萨、牛王菩萨等,庙内有个神仙洞,每逢农历六月十九赶庙会,人山人海。传说,洞内的任何植物,只要人们在当天摘取,便能治百病。景区气候宜人,全年最高气温26益,最低气温-3益,年平均气温16益,夏天凉风习习,是人们夏季避暑、冬季观雪的好去处。

  岩口观云

  鱼池岩口距县城40余公里,平均海拔1 000余米,是国道318线方斗山脉处交通要冲。

  盛夏之时,站在岩口,向北远眺,云雾中的长江像一条气吞山河的长虹。清晨,云雾翻滚,或浓或淡,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清新。山下的农家仿佛显身于仙景。傍晚,其云更是美不胜收,有的像绵羊、有的像蛟龙、有的像金鸡,夕阳映射时,云彩更是令人叫绝。在微风的吹拂下,游人精神焕发,在岩口点燃篝火,听着土家族人的悦耳歌声,其景其思,会让你感叹“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南宾奇夜

  随着近几年来的旧城改造和城镇建设,石柱县城南宾镇一跃而成为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市。一到夜晚,灯饰开放,到处灯火辉煌,成为石柱一大奇观。

  石柱县城灯饰无处不有,处处都是精心设计,悉心打造,最具特色的玉带河公园、滨河公园、旗山公园和东、北、南三大出口,灯饰不同,景观各异,特色鲜明,流光溢彩,玉带河、龙河在五彩缤纷的灯光映照下,波光粼粼,变幻莫测。旗山上下,沿着盘山而上的登山石阶两旁安装的路灯,光影摇曳,柔和而神秘。腰子山上,石柱大酒店闪烁的灯光和城周闪动的射灯与城内灯光互相辉映,构成了石柱县城南宾镇神奇而辉煌的夜景。

  桥头荡舟

  1949年前的桥头,是丰都县的一块“飞地”,即置于石柱县境的中心,却归属丰都管辖,其建筑有令人称奇的“三多桥”。现今是石柱县的一个乡,距县城30余公里。近年来,修建的藤子沟电站水库,将原桥头场镇的所在地全部淹没,形成了库容达1.93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

  在水库荡舟是一个极大的享受。两岸对峙的满目青山、新建的桥梁,都让你觉得比小山峡更清更静。听着两岸土家族人劳动之时的对歌、号子声,你会觉得这里真是个世外桃源。其水绿得让人不忍去玷污,荡起小舟,就像是在绿色的翡翠上畅游。

  龙河漂流

  从桥头藤子沟水库、南宾河、下路牛栏口电站一共五级水库和电站。龙河流经石柱县城时,呈半圆形环城而过。为了形成美丽景观,沿城周河流修筑了五级拦河坝,级级河坝拦水成湖,坝边河水漫堤而过,湖中河水波光粼粼,堤边流水哗哗作响。这五级漫水堤坝,正可让人们畅享漂流。坐在橡皮船上,从顶坝处翻越,一级一级漂流而下,真令人叫绝。沿河而下,便到了牛栏口电站。电站拦河大坝截断龙河,水位上涨,形成了一个人工湖泊,沿岸垂钓,或是碧波泛舟,都是一个好去处。

  溶洞水啸

  该溶洞位于七曜山西麓的沙子镇境内,有香樟洞、将军洞、水龙洞、月耳岩、小河口等系列溶洞景点。每处景点都集峡盆幽谷、溶岩溶洞、瀑布清泉于一体。洞内冬暖夏凉,阴河汹涌,吼声震天。洞外鸟鸣山幽,山灵水秀,如入仙境。

  最具特色的要数香樟洞,香樟洞位于沙子镇沙子村,迄今尚无人走完溶洞全程,有人说一直通往金铃坝。香樟洞以奇、秀、险而闻名,洞口位于半山腰,视野开阔,洞口绿树成荫,洞中峡谷、石钟乳、暗流、水潭错落相间,洞连洞、洞套洞,景致奇特,引人入胜。

  香樟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姓陶的姑娘,不满其伯父陶大爷给她定下的婚姻,把陶大爷视如珍宝、只传男不传女的黄连种子悄悄缝到肚兜里,逃到了香樟洞,并在周围种植黄连维持生活。后来,她发现一个男子在洞周围种植香樟树,树的芳香让姑娘如痴如醉,深深爱上了这个善良的小伙子并嫁给了他。香樟洞由此而得名。有诗曰:

  香樟奇洞乐嬉游,景物天成万象新。

  叠叠石林如玉笋,重重钟乳似璃琉。

  容人数万同广宇,百态千姿胜琼楼。

  纵是丹青难画绘,琳琅秀色尽明眸。

  美女晒羞

  此景观位于龙潭乡都会村大干沟组,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双流河流经这里时绕了一个大弯,远远望去,其形状酷似平伸的男生殖器。大弯的顶部有一洞穴,外形恰似女子生殖器,二者呈媾合状。形状的惊人相似和位置的天然巧合,构成了这个人人见之称奇的神奇景观。人们为之取了一个圣洁的名字:美女晒羞。

  神奇龙潭

  龙潭位于县境南部的龙潭乡龙潭村坝上,距乡政府驻地仅百米。潭水面积2 800多平方米,潭面呈圆形,潭水清澈而深蓝,深不见底。水潭居于坝中,与周围景致相映成趣,远山苍翠的峰峦倒映其中,随波摇曳,时如斑斑鱼鳞,时如点点星光,时如飘飞的绸缎,时如精雕的水晶,恰似一幅精美的画卷,犹如童话般的仙境。据当地老者说,此潭从未干涸,不论天旱多久,总是满满一潭清水。别看潭小,无论多大力气的男子,从未将石头从一边扔到另一边,许多人不得其解。在朝霞辉映或是晚霞满天的时节,一泓清水在火一般的霞光映照下,被点缀得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其景真是水天一色,美不胜收。潭水冬暖夏凉,潭中鱼儿成群,驻足潭边,令人心旷神怡。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