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工,别号无竞居士,晚年又号抱冰,直隶(今河北)南皮双庙村人,出身于世受皇恩的官宦之家。
明永乐年间,张之洞的先祖张本从山西洪洞迁到北京通县。经过两代耕读,张本的孙子张端官居南直隶繁昌县获港巡检,随后举家迁至天津府南皮县。明正德年间张端之子张淮进士及第,官至河南按察使。张淮传八代至张之洞。曾祖张怡熊,官至浙江山阴知县。其祖父张廷琛,也曾署理福建古田知县。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则先后任安化知县、贵筑知县和兴义知府。先祖的历史,对于张之洞来说是一份很有影响的遗产。因此,报效皇恩、忠义清廉成为了张家的传统。
1837年9月2日,张之洞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府官舍。襁褓中的小张之洞生性爱哭,只有母亲朱碧筠的琴声才能使他安静下来,并露出笑容。张锳说这是胎中常听琴瑟之鸣的缘故。朱碧筠出自名门闺秀,年轻貌美,聪颖贤淑,琴棋诗画,无所不能,特别擅长弹奏古琴。张之洞就这样在母亲的琴声中孕育、长大。不幸到他3岁那年,生母病逝,她把古琴留给小张之洞。张之洞为官46载,直到生命的尽头,都一直把生母留下的两把古琴带在身边,而且常常对琴流泪。3岁的张之洞当然记不得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生前喜爱抚弄的两尊古琴,却常常勾起他的思念之情,他曾作诗怀念生母养育之恩:“梦断怀栳泪暗倾,双琴空用锦囊盛。儿嬉仿佛前生事,哪记抛帘理柱声。”
朱碧筠死后,张锳没有续娶正室,4岁的小之洞由侧室魏芷香抚养。魏氏一直没有生育,待张之洞如亲生儿子,给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母子感情至深。魏氏喜爱四季常开的月季花,常常将亲手盆栽的月季摆满之洞的小房间。受养母的这种熏陶,张之洞一生也酷爱月季。
1841年,张锳礼聘兴义府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何养源对不满5岁的张之洞进行启蒙教育。何先生从《三字经》教起,每天教20个字,之洞念过三四遍即能背诵,不到一个月,整本《三字经》就背完了,被亲友誉为“神童”。13岁以前,他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全部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小学(文字学)、文学及经济之学,还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武学名著,并在12岁那年刊刻了诗文集,名曰《天香阁十二龄草》,从而为应试科举考试,从政治学奠定了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