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近代化是张之洞谋求强国的重要构想和举措,作为一位儒臣,他也是中国近代化军队的创始人之一。还在担任山西巡抚的时候,张之洞就萌发了编练使用新式武器的军队的想法。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开始致力于求强求富的活动,并首先谋求军事上的自强,着重于引进西欧各国的新式武器和军队操典,培养军事技术型人才。在他看来,中国军事上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军事技术上,而不是在军事战略和军事制度上。因此,张之洞提出了培养近代军事人才、制造先进枪炮等任务,开始在广东实施他的军事近代化的设想。
首先,编练广胜军。1885年,他在总兵李先义所部中招募身体强壮、遵守军纪、吃苦耐劳的士兵2500人,编成五个营的广胜军,抛弃旧式冷兵器,配置德制克虏伯行军炮及后膛快炮,聘请德国教官,采用西洋新式方法训练。部队专练瞄准、列队、夜战、急行军、登山造营、布雷等军事技术,但营规等制度仍仿照湘军和淮军。张之洞非常重视这支武装力量,每月亲自校阅一次。他设想将广胜军建成一支近代化的劲旅,并加以推广。广胜军虽然还算不上近代化的军队,但它为后来张之洞编练近代化的军队准备了部分军官。后来张之洞在苏、鄂等地编练自强军和湖北新军中的不少骨干,即来自广胜军。
其次,开办水陆师学堂。为了培养不同于旧式军队的新式军官和军工科技人才,早在1887年,经朝廷批准,张之洞在广州城南40里长州地方,利用原“博学馆”舍址,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仿北洋水师堂和福州船政学堂章程,聘请外国教习,传授各门课程。水师学堂聘英人任教,分管轮、驾驶两堂,前者学轮机制造运用,后者学舰船驾驶攻战。陆师学堂聘德人任教,分马步、枪炮、营造3堂。水陆师学堂学生均分内学生、外学生和营学生3类。内学生从原博学馆学生通晓外语、算术者中选拔;外学生招收年16岁以上、30岁以下的文理初通者;营学生则选拔行伍出身的下级军官,进修近代军事知识。学习3年为期,期满后,对毕业生择优选派出国留学。两年后,张之洞又于水陆师学堂内增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专科,每科招生30名,延聘英人赫尔伯特等分任教习,培养洋务人才。虽然张之洞要求学生每日清晨必须先读四书五经,但主要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学堂占地近50亩,有楼房7栋、平房9栋共186间房舍、讲堂,另设有马步炮科操场、机器厂、管轮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内有锅炉、镟床、钻床、刨床及剪铁机17台,还有水师练习船1艘,其办学设施、设备等条件可谓完备。30多年后,孙中山就是在原广东水陆学堂的校区内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强调“中学为本”,注重专业实践能力,是张之洞办学的两大特征,广东水陆师学堂即开其端。
再次,创办军火工业。还在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就发现,前线后膛枪子弹消耗特别多,购买非常困难,必须购买机器自己制造,才能满足战争需要,不必依赖外国。因此,他派人前往上海泰来洋行购运制造枪弹机器设备一套,准备在广西南宁设厂制造,以便就近补充桂滇前线各军之需。他咨询广西巡抚李秉衡,不料却遭到李的拒绝。1886年,张之洞在广州城北石井墟创设枪弹厂,厂区占地30余亩,从上海泰来洋行购得机器,可造毛瑟、梯尼、士乃得、云者士得等4种炮弹,日产8000粒。后来,品种发展到6种,日产也提高到2万粒,还可以制造鱼雷、水雷。张之洞对此并不满足,认为因经费限制,不然规模可以更大,这只是牛刀小试。次年,张之洞决定将原来的枪弹厂加以扩充,自制枪炮,以免受制于人。经多方咨询,详加研究,他认为德制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过山炮最新式最先进,决定进行仿制,并通过清朝驻德国公使洪钧,向德国柏林力拂机器厂定购制枪、制炮机器设备各1套,每日能成新式连珠10响毛瑟枪50枝,每年能成克虏伯口径7生至12生过山炮50尊。不久张之洞便奉命调任湖广总督,他的这一宏大计划未能实现,但上述定购的机器设备也因之运往湖北,成为湖北枪炮厂的重要部分。
又次,建造军舰,组建广东海军。广东虽然地处海防前哨,但没有海军守卫,连一艘像样的军舰都没有。镇南关战役刚刚结束,张之洞就在黄埔设厂,选募华工,采取香港华洋船厂图式,试造浅水兵轮4艘,取名广元、广享、广利、广贞,各长110英尺,宽18英尺,吃水7尺半,分别为78匹马力和65匹马力,时速为32华里和30华里。船头之炮有效射程为5华里,以之防护内河及近海各口,比较实用。第二年,又续造浅水兵轮10艘,以天干命名,第一艘曰广甲,第十艘名曰广癸。随后两三年内,又续造船体较长、马力较大之兵轮四艘,又请福州船政局协造铁胁穹甲出海兵轮四艘。张之洞以上列兵轮为依托,初步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广东水师。同年,张之洞上《筹议大治水师事宜折》,提出建立北洋、南洋(浙江)、闽洋、粤洋四支舰队,以改变李鸿章办理海军多年,只有北洋水师一支的局面。他准备五年之内建成一支庞大的粤洋水师,这个计划虽未实现,但到80年代末,广东水师已拥有大小兵轮30余艘,防卫内河的能力大为增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湘军、淮军一溃千里,彻底暴露了清朝军队的腐败和军制的落后,要求改革军队的呼声日高。甲午战争的失败,也使张之洞对编练新式陆军的重要性有了更为迫切的愿望,不仅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显著进步,而且开始意识到改革军制的重要性,并将其构想付诸实现。在袁世凯编练新式陆军的同时,暂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1895年的冬天开始编练“自强军”,成为中国新式军队的创始人之一。
张之洞先从卫队、护队中选拔士兵2600余人组成自强军开始编练。自强军的编制,全部仿照德国军制,聘请来春石泰等35名德国军官为自强军教习教官和高级指挥官,下级军官主要由广东水陆师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对招募新兵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措施,挑选16-20岁身体健康、品行端正的农村青年,采用西医的方法进行体检。自强军是一支包括步兵、炮兵、骑兵三个基本兵种和一支工兵队的部队,不仅仿照德国陆军的操典、训练、战术和使用欧洲陆军常用的后装枪炮,而且突破了清朝军队以营为最大单位,兵种不分,各营互不统属的旧军制,具有欧洲近代陆军的一些基本特点。到1905年,湖北已经练成步、马、炮、工程、辎重各兵种共1.7万人。
自强军和新建陆军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自强军成为各地编练新式陆军的楷模,长江流域各省纷纷派人来南京实地考察,自强军也不断派遣军官到各省担任新军教练,从而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军制改革。
因缺乏自己培养的军事人才,并试图杜绝清军中的积弊,张之洞编练新军,聘请了德国军官担任教练和将领。但是,清军的积弊是清朝军事政治制度造成的,把外国教官作为治疗积弊的灵药,自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还面临外国政治干涉的危险。1896年6月,刘坤一的湘军和自强军的一个小队发生了冲突,冲突中一个德国班长受了伤,结果两艘德国军舰立即开到南京进行军事威胁。只有惩处了湘军士兵后,事态才得到了平息。此后,张之洞意识到,只可聘请外国军官担任教练,不可使其担任中国军队的军官。而要减少对外国军官的依赖,那就必须培养本国的军事人才。为此,张之洞继续创办军事学堂来解决军事人才不足的问题,他先后又创办了江宁陆军学堂和湖北武备学堂。
江宁陆军学堂是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于1895年创办的。陆军学堂招募13-20岁的少年学生150人,分马队、步队、炮队、工程队等科,学习兵法、行阵、地利、测量、绘图、算术、营垒等各种学问,操练马、步、炮各种阵法,并学习德语,学期三年。陆军学堂内还设有铁路专门学校。
1896年初,张之洞开始筹建湖北武备学堂。这次,他吸取已往兴办军事学堂的教训,不再招收文化程度不高、社会地位较低的少年或士兵,而是在文武举贡生员以及官绅世家子弟中,选拔一批有文化知识、身体强健者,以培养“将领之才”。武备学堂于当年12月开学,招生120人。聘请德国人为教官,课程设置完全依照德国的标准,分讲堂、操场两类课程。讲堂课程包括军械学、算学、测量地图学、各国战史、营垒桥道制造等,操场课程有枪队、炮队、马队、行军、布雷、测量、体操等。课程设置完全属军事学科的内容,课余时间才读四书和历史。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共计200多人,其中一部分担任湖北新军的各级军官,还有一些人参加了革命运动,著名的有吴禄贞、蓝天蔚、孙武等人。
张之洞回到湖广总督任上之后,继续募兵编练,聘请德国公使推荐来的德国军官贝伦多夫担任总教官,让天津、广东武备学堂的学员担任教官,士兵专门学习西洋军队的战术和军事技术。到1902年,已经编成了一支有7000多人,分步、炮、骑和工程兵种的新式军队,史称湖北洋操队。当时,法国军事观察家杜佛莱视察了张之洞编练的这支新式军队后认为可以和德国最好的军队相比,不足的就是将领们不能有效地指挥控制部队。张之洞对退役的士兵也给予了妥善的安置,让他们到铁路或其他官办企业中去工作,这样既让这批退役的军人留在了张之洞所管辖的地区,成为一种后备力量,同时又克服了清朝军队中的一个普遍的弊端,即士兵一旦退役或被裁汰便成为无业游民。在张之洞亲自督练下,湖北新军兵强马壮,训练水平与北洋新军同居全国一流。1905年清廷制定新军军制时,湖北新军被统一编为陆军第八镇和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镇统张彪,协统黎元洪,总兵力约1.6万人,成为清末仅次于拱卫京师的北洋六镇的最强大新军。
在编练湖北新军的同时,张之洞继续重视对新军军官的培养工作,又在湖北创办了一些军事学校,如将牟学堂、武普通中学堂、陆军小学堂等。此外,张之洞还积极派遣军事学堂学生出国留学深造。这使得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到新军中来,秀才当兵成为湖北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文化素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张之洞编练新军,可以说是“中体西用”原则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他希望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忠于朝廷的新式军队。但与之相反的是,湖北新军在革命党人的组织和影响下,却最终成为了推翻清王朝的中坚力量。